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创建自己的购物网站
陈欧我为自己代言,优美聚品的老板,亏空百亿,现令人惋惜 互联网视频课程
娱乐圈中演员艺人们形形色色,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来博得网友们的喜欢,其中也不缺乏有才之人。说起聚美优品好像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这个专门做化妆品的网站横空出世,仅仅4年的时间就赶在了京东的前面上市了,而陈欧更是成了商业圈中的最年轻的富豪,帅气多金
陈欧当年凭借自己的购物平台赚得盆满钵满荣登富豪排行榜,成为最年轻的富豪。最重要的是陈欧偶像般的颜值成了富豪中的最亮眼的人物,陈欧也因此省下了一大笔代言费,自己为自己代言。陈欧的平台最后没能逃过对假货的严厉打击,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平台瞬间倒下。而陈欧的身价也跌出富豪榜一时间落魄不已,曾经的辉煌和成就对于陈欧来说只能算是经历,现在一无所有的他更是让人惋惜。仅仅4年的时间就赶在了京东的前面上市了,陈欧靠着广告中的宣言:为自己代言,而声名鹤起。
但是就像《梦想合伙人》中的情节一般戏剧性,聚美优品奇迹的成功,又瞬间陨落,陈欧其实并没有准备好成功的准备,在聚美优品正火的时候,竟然也遇到了假货的情况。一时间当年那个慷慨激昂的少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随着越来越多更加全面优化的网站出现,聚美优品快速的被大众遗忘,为了自己的心血,陈欧一直在坚持着,仅仅3年的时间,输掉了98亿,但是依旧没能起死回生。不过一直走平价正品路线的聚美优品却被人曝光出有假货,这让陈欧形象大跌,聚美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的陈欧已经走上微商的道路了,他依然还在坚持着经营着自己的品牌。这份创业的执着也让不少人感动了,你觉得聚美优品还能从淘宝手中分走一块蛋糕吗?
从2万元起家到身家千万,这个小伙为梦想不断努力 流量视频课程
高雷开过洗衣店,经营过啤酒厂,倒腾过红酒,促销过大闸蟹,从上大学到现在,他一直在苏州,脚踏实地地朝着梦想前进着,如今的他已经成为苏州一家注册资金超过千万元的网络公司的老板。
2005年,高雷只带了1000块上大学。上大学后,他决定要自食其力。摆地摊、家教等兼职积累了一定资金以后,他决定开洗衣店。这次的创业为他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遗憾的是,店铺开设了一年多,因合同问题关闭了。尝到了创业的甜头,高雷便开始寻找其他项目。淘宝网的巨大成功启发了这个一心想创业的小伙子,建立自己的购物网站,超越马云成为高雷的目标。
靠着自学软件,很快高雷和几个朋友创建了一个专门销售化妆品的网站。因为没有网站管理的经验,几个创业者都是兼职学生,网站倒闭了,但高雷的梦想却扎了根。毕业后,高雷揣着2万元钱,跌跌撞撞地再一次踏上征程。
2011年时,淘宝上各类网店已经非常火爆,这时候,高雷发现团购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悄悄热了起来,而淘宝上恰好在大力为旗下团购站点“聚划算”做宣传。高雷当即决定做团购生意,而团购项目就从他最熟悉的酒类开始。花1万5千元交了聚划算的保证金,6千元支付了网页设计费,高雷一面写销售计划书,一面联系以前认识的酒类经销商找货源。
恰好一个从事进口红酒的经销商优传酒业正好想开拓网购市场,看过高雷的计划书后,答应高雷用比批发价更低的价钱为他供货。有了淘宝的免费宣传,再加上经销商的低价货源,高雷的红酒团购网在聚划算的第一个团,15天就销售了近2多万瓶。销售额达到了100多万,他自己净赚20余万。
高雷立刻跟优传酒业预定第二次团购,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对方却提高了拿货价。如此一来,高雷的红酒团购就彻底失去了价格优势。红酒不能做了,高雷又瞄上了阳澄湖大闸蟹。
非常幸运的是,淘宝聚划算和湖南卫视合作的节目《快乐淘宝》选中了高雷的大闸蟹项目做推广。高雷一个夏天销售了20万吨大闸蟹,销售额达到了2千5百多万元。如此高的销售业绩让这个半年前还一无所有的小伙子惊呆了也乐坏了。
喜悦过后,他决定在苏州注册了聚淘商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把聚划算吃喝玩乐的团购站点引入苏州,开始稳扎稳打地推进自己的事业。现在,他的网站半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五千多万。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销售心理学 | 掌握这10个心理学小秘密,可以让你的销售额翻一倍 销售视频课程
人类都是感性动物,情感会驱使我们做出购买的决策。大多数销售商都对此熟谙于心,因此有效的市场营销总是试图让消费者去感受,而不是去思考。实验表明,购物网站的登录页面给消费者留下的第一印象与其最后的购买行为有很强的因果相关性。如果我们能在消费者购物前设法引发其特定情绪,我们就能实现收入的显著增长。
以下10项技巧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运用心理学所能达成的事情远不止于此。提升你的对话语速,降低购买阻力,用下列要点来增加网站每个访客的价值吧。
1、权威效应
“事实就是,如果你不故意地、系统地、有条理地——或者说迅速而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名望,那么至少对你的客户或目标群体而言,你对待工作是心不在焉的。你无视了身边的无数商机,让眼前宝贵的资产从手中偷偷溜走。”
这些是广告直邮业教父丹·肯尼迪的言论。人类天生就相信权威人物。这就是为什么名人和专家代言被用来提升产品形象。
行动贴士
在网络上,你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建立权威和安全感。比如在网页上使用特定的图标来展示你的可信赖度和可依赖性。顾客或使用者的数量,客户的标志,合作方的名字或者仅仅提到知名的杂志和报纸,都能帮助你建立可信度和权威性。
2、锚定效应
1974年,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和艾莫斯·特维尔斯基定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锚定启发法”。锚定启发法是一种认知偏差,人类将其作为简化复杂问题的一种心理捷径。在做决定时,我们倾向于依赖首先得到的信息远甚于随后得到的信息。第一印象作为锚,一旦放定,后来的决策就离锚不会太远。过去,我们写了很多文章,描写锚定和它在市场营销中的不同应用。
行动贴士
正确使用锚定心理可以为定价和折扣提供重要依据。一项关于超市打折的研究发现,多元单位定价能增加销售额。在这项研究中,一则广告为“4卷卫生纸只要2美元”,另一则为“卫生纸促销中,0.5美元/卷”。第一则广告的销售表现要好得多,销量整整高出了40%。我们的大脑将数字“4”作为一个锚点,因此会购买更多卫生纸。
使用锚定还有其他很好的效果,比如实现更高的转化率——在价格页面(有一个价格显著高于其他价格),在特定的商品上放上“打折”标记,或者更有效的是,为消费者能够购买的那些商品“戴上帽子”。
3、社会认同效应
当人们看到自己的同类在购买或使用某种产品时,这会对他们的购买行为产生正面影响。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社会认同就是看到你的同类在使用并且享受某种产品和服务时,你也想要获得同样的体验。如果一位消费者觉得他的同伴们都认可一种产品或服务,他就会对之更加信任并且同样想要去认可它。
行动贴士
在你的登陆页面上制造社会认同效应。你可以加入像消费者评价和证明之类的东西。务必确保有策略地将这些评价放在用户们可以轻易看到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包括评价者的头像或照片等信息。
欢乐匣子的网站首页上就有一些来自消费者的评论和证明来增加社会认同感。
4、损失规避效应
想象一下你在办公室无意中听到,老板说想给你涨400美元/月的薪水。
现在再想象一下另一个场景…想象你在冲咖啡的时候听到老板和人力资源主管在讨论要给你降薪400美元/月。
研究表明,失去一样东西和得到一样东西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不愿失去某样东西的意愿远超过得到同一样东西的愿望。我们大脑的奇特之处在于,失去比获得所激起的反应要强烈得多。这种心理特性被称为损失规避效应。
行动贴士
想利用这种特性,你的营销信息应该告诉顾客如果不买这个产品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是他们购买之后会获得什么好处。让我们来看看美元剃须俱乐部的广告,他们说的是“别再浪费钱买刀片了”,而不是“每月为你省下xx美元”。
5、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是一种销售策略,销售者先让人同意一个很小的请求(比如注册),再试图让人同意一个稍大些的请求(比如购买商品)。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因此我们总在试图建立新的连接。一旦一个新的社会连接建立,我们会有一种冲动去维持这种连接,即使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同意一个小小的请求后,更有可能去执行随后的另一个请求。
行动贴士
建立连接和维护关系是成功的关键。电子邮件营销是一个创造高额销售量的好途径。始终让消费者记得自己,并与他们建立持久的关系,未来他们就更有可能向你购买产品。
一个孩子问他的父母:“我可以去约翰(一个品牌的名称)那里吗?”过了一会儿又加了一句:“我可以在那里过夜吗?” 这个叫做约翰的线下品牌就是这方面做得非常好的一个例子。
1993年,泰勒和布思·巴特菲尔德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来试图减少醉酒驾车。一组驾驶者被要求在抵制醉驾的请愿书上签字,另一组则不作要求。然后两组驾驶者都被要求,当他们喝醉时务必乘坐出租车而非自己驾车。实验结果表明,一开始签过请愿书的一组更有可能遵从不醉驾的要求。
6、稀缺效应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展现了消费者们的基本需求。当人们感到自身基本的需求,如爱、食物、金钱或者时间被剥夺时,就会造成焦虑和担忧。我们天生就会在感受到稀缺的威胁后变得害怕、焦虑。这种来源于稀缺的焦虑感干扰了我们的动机,使得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变得更脆弱。
行动贴士
我们可以在营销过程中将稀缺性作为杠杆,卖出更多产品。限时出售和限时折扣利用顾客害怕稀缺的心理来迫使他们做出行动。稀缺性也可以增加产品在顾客心中的价值。因为担心某种产品的供应有限,消费者们会毫不犹豫地更快购买。
7、团体效应
人类本能地需要成为某个社会团体的一份子。成为团体的一份子让我们感动舒适,并激发我们采取行动来实现渴望的结果。和拥有共同目标并关心我们进步的人呆在一起能让我们感到更安全。
行动贴士
当你出售商品给顾客时,你要让他们感觉到,现在他们属于一个更大的团体,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星巴克在他们网站的产品理念创新方面就做得很好。用户们可以发帖展示自己对新产品的创意和想法,其他人可以评论,投票并分享这些创意。创造一个团体可以培养用户的忠诚度,让他们一直追随你的品牌。
LookHuman(一个品牌)也通过发送制作精美的电子邮件,创建了自己的网络社区来传播“大爱”。
8、期待效应
每次苹果发布新产品时商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苹果通过建立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期待效应来实现这一火爆的购买热潮。期待或盼望,是幸福感的重要阶段。期待需要有所期待的事物,同时也需要用心去期待。
行动贴士
很多零售商会利用一个众所周知的策略,即在他们的网站上放上“月末促销”的字样,整个月的时间里,订阅者们都会收到邮件,提醒他们一场大型促销即将到来,让顾客产生极大的期待感。除了让人们对促销感到兴奋之外,订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更多人开始关注他们的动态。
9、自由效应
自由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动机之一。教师们发现,如果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权力自己去做决定,他们会表现得更好,并且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一些公司甚至试着用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来代替加薪奖励员工。
行动贴士
将你的品牌定位为某个特定领域里追求更自由生活的帮手。从理解客户的限制、时间的束缚、挫折、抱负和渴望入手,价格对顾客来说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然后试着成为他们追求自由路上的伙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许诺更能吸引人皈依门下了。
10、辩论效应
太强烈的辩论会让人们避而远之,但适度的辩论却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乔纳·伯杰,最畅销书《疯传》的作者,发现“低强度的辩论可以增加讨论产生的可能性,但超出适当的强度后,额外的论战会降低讨论产生的可能性。”温和的辩论能激发好奇心,但也可能造成气愤的情绪,而引发愤怒情绪是增加污言秽语的最有效手段。
行动贴士
想想你的听众以及他们的信仰。你能与他们的信仰站在同一战线吗?还是要挑战他们,引发冲动情绪?使用这项技巧时要格外小心,注意避开可能造成消极结果的雷区。然而,正确使用这项技巧可以对你的市场销售产生巨大影响。
我认为ManPack(一个销售内衣内裤的品牌)在他们的登录页面上成功地做到了激起争论和引发好奇。我在以前的一些文章中也有提及,他们大胆的标题,激发情感的技巧以及引人注目的设计,都做得很成功。
通过挖掘现有顾客和潜在客户群体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激起他们的特定情绪,引导他们采取我们希望的行动。
如果,你在市场营销中有哪些其他的心理学技巧吗?在评论中留下你的答案吧。
点击上方关注,了解更多趣味心理学知识
微服务和服务化架构设计 营销视频课程
参考网上相关文章 和 公司【meitu】现有微服务框架的实现设计 进行整理 !!!
微服务架构模式(Microservice Architect Pattern)是近两年在软件架构模式领域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虽然其诞生的时间不长,但其在各种演讲、文章、书籍上所出现的频率已经让很多人意识到它对软件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那到底什么是微服务,当我们谈论微服务时,它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含义?微服务适合应用在什么场景下,以及它有什么样的优缺点?微服务和SOA到底有没有区别?微服务的核心功能点有哪些? 微服务如何治理?本文依次为你揭开面纱 !
单体架构
在讲微服务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传统的三层应用架构的发展历程并认识一下什么是单体架构应用,因为微服务就是在单体架构之后衍生出来的。
常见三层架构模型
在软件架构模式的领域,随着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原则、设计模式、企业架构模式等理念以及方法论的不断发展,从为用户提供功能、以及有效组织软件结构的角度考虑,WEB 应用中不同职责的部分逐渐被定义在了不同的层次,每一层负责的部分更趋向于具体化,细致化,于是软件的三层架构逐渐出现了。三层架构通常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
单体三层架构模式如下:
.
表示层部分通常指当用户使用应用程序时,看见的、听见的、输入的或者交互的部分。譬如,有可能是信息的显示,音乐的的播放或者可以输入的文本框,单选按钮以及可点击的按钮等。通过这些元素,用户同软件进行交互并获取期望的价值。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部分是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逻辑计算或者业务处理的部分。业务逻辑层则主要聚焦应用程序对业务问题的逻辑处理,以及业务流程的操作,它是大部分软件系统区别与其他系统的核心。譬如,当用户点击一个按钮后,它可能会触发业务逻辑部分的代码进行运算,生成用户期望的结果。数据访问层在用户同应用程序交互的过程中,会产生数据。这类数据需要通过某种机制被有效的保存,并在将来能够被重复使用,或者提供给其他系统。这种机制或者方法就是数据访问层最关注的部分。也就是说,它关注的是应用程序是如何有效的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文件系统或者其他存储介质中。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它关心的是对原始数据的操作(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而非原始数据的存储介质本身。
这也就是我们常见的MVC模型,M--model,对应数据访问层,V--view,对应表示层,C---control,对应业务逻辑层。
单体架构【单块架构】
虽然软件的三层架构帮助我们将应用在逻辑上分成了三层,但它并不是物理上的分层。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我们将应用架构分成了所谓的三层,经过开发团队对不同层的代码实现,经历过编译(如果非静态语言,可以跳过编译阶段)、打包、部署后,不考虑负载均衡以及水平扩展的情况,最终还是运行在同一个机器的同一个进程中。对于这种功能集中、代码和数据中心化、一个发布包、部署后运行在同一进程的应用程序,我们通常称之为单体架构应用。
单体架构的优势
易于开发对单体架构的应用程序而言,开发方式相对较简单。首先从概念上,现有的大部分工具、应用服务器、框架都是这类单体架构应用程序,容易理解而且为人所熟知。如果从实践角度出发,现有的集成开发工具比较适合单块架构的应用程序。易于测试单块架构应用程序也非常容易被测试,因为所有的功能都运行在一个进程中,启动集成开发环境或者将发布包部署到某一环境,一旦启动该进程,就可以立即开始系统测试或者功能测试。易于部署对单块架构的应用程序而言,部署也比较容易。实际上,由于所有的功能最终都会打成一个包,因此只需复制该软件包到服务器相应的位置即可。易于水平伸缩对单块架构的应用程序而言,水平伸缩也比较容易。实际上,由于所有的功能最终都会打成一个包,且只能运行在一个进程中,因此单块架构的水平伸缩,更确切的理解其实是克隆,即新建一个服务器节点,配置好该节点的运行环境,复制软件包到相应的位置,运行改应用程序。当然,必须要确保负载均衡器能采取某种分发策略,有效的将请求分发到新创建的节点。
单体架构的劣势 & 面临的挑战
随着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公司或者组织业务的不断扩张,需求不断的增加以及用户量的不断增加,单体架构的优势已逐渐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说,一方面,随着业务的扩大,如何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如何有效处理用户增多后导致并发请求数增多,导致的响应慢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用户增多后带来的大数据量的问题等。另外一方面,随着公司或者组织业务的不断扩张,需求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开发团队,代码库也在急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单体架构的可维护性、灵活性在降低,而测试成本、构建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却在显著增加。
研发成本高:代码重复率高,需求变更困难,无法满足新业务快速上线和敏捷交付代码维护成本高:本地代码在不断的迭代和变更,最后形成了一个个垂直的功能孤岛,只有原来的开发者才理解接口调用关系和功能需求,新加入人员或者团队其它人员很难理解和维护这些代码。测试、部署成本高:业务运行在一个进程中,因此系统中任何程序的改变,都需要对整个系统重新测试并部署。新人培养周期长,要熟悉所有庞大的代码技术选型成本高:不利于调整其中某个功能的框架可伸缩性差:水平扩展只能基于整个系统进行扩展,无法针对某一个功能模块按需扩展。可靠性差:某个应用BUG,例如死循环、OOM等,会导致整个进程宕机,影响其它合适的应用依赖关系无法有效管理:服务间依赖关系变得错踪复杂,甚至分不清哪个应用要在哪个应用之前启动,架构师都不能完整的描述应用的架构关系。持续交付周期长 & 构建全功能团队难
以上问题的应对策略,那就是微服务化,微服务化之前,首先要先对原有单体架构进行拆分。
微服务出现的意义所在
如果以上问题得以认可,那么我们再回过来考虑一下,微服务出现的意义在哪里呢?它的优势有哪些呢?如何保障义务演进但是系统架构还是依然往好的方向发展呢 ?
随着公司产品线的不断扩大,业务系统越来越多,功能逻辑也越来越复杂,而之前发ALL-IN-ON的架构部署形态,也慢慢的不适应于当前的现状。随着工程产品如美拍、电商、闪聊、以及云服务的发展,服务会倾向于服务化的部署方式,从而来解耦服务之间的依赖,利于多团队的协作,同时也利于业务系统的优化和管理,同时也利于后续的服务调度和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对美图公司而言,目前公司各部门的服务调用方式:
网络平台和架构平台的服务之间的调用,是以HTTP的方式,基于Nginx简单的负载均衡策略,节点的上下线基于Nginx的节点探测的方式网络平台内部之间的调用,除了HTTP外,还在一小部分服务使用YAR的方式进行调用,基于LVS做负载均衡电商平台,目前会以Doubbo来搭建整套架构,而与外部的服务的调用方式,初期会以HTTP的方式,进行互操作大数据部门和其他部门,是以HTTP的方式进行调用
目前公司各部门的开发语言:
架构平台:Golang、Java、C/C++、Lua网络平台:PHP、Lua 大数据平台:Java广告平台:Java电商平台:Java
随着业务的发展,各部门之间的技术体系,会越走越远,从而会给美图的服务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运维性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目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微服务架构的实践,来统一解决当前的架构问题,防止架构腐化,提升系统的稳定性。这是美图公司微服务化的意义,相信也是其他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和意义所在。
如何拆分
既然我们已经认可要将单体架构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要服务进行拆分,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如何拆分?先拆分哪些服务?如何推进? 等等
首先,需要对业务进行拆分。当业务量大了以后,特别是当不同的功能耦合在一起的时候,任何一个地方的改动都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对业务进行拆分,拆分的策略有两种:
横向拆分。按照不同的业务域进行拆分,例如订单、商品、库存、号卡资源等。形成独立的业务领域微服务集群。纵向拆分。把一个业务功能里的不同模块或者组件进行拆分。例如把公共组件【如redis、memcache、mysql、Elasticserach、kafka】拆分成独立的原子服务,下沉到底层,形成相对独立的原子服务层。这样一纵一横,就可以实现业务的服务化拆分。
其次,要做好微服务的分层:梳理和抽取核心应用、公共应用,作为独立的服务下沉到核心和公共能力层,逐渐形成稳定的服务中心,使前端应用能更快速的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微服务复杂性的处理方式
如何保证微服务化后面临的其他问题?
服务的分拆肯定会让结构更加复杂,但微服务在理念描述上已经意识到,从服务架构着眼,设计上考虑了部署的问题,运营在架构中的优先级也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以往在设计模式、软件架构基本不会考虑到部署、运营的问题。所以,如果要支持微服务架构,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部署的工具和方式,这也是容器相关技术和容器云现在备受关注的一个原因。
对于依赖的问题,包括一部分的复杂性问题,取决于拆分时候边界和接口的定义、数据联通的方式,设计得是不是足够合理,服务提供者是不是清楚需求的方式,服务调用者是不是理解接口的意图,也就是说团队针对每个服务的沟通,对事情的定位,对接口的抽象,是不是有一个同样的认知水平,达成一个共识。只要保证接口稳定、合理,实现不管怎么变化,对整合架构就不会有负面影响。服务的局部修改反而可以更快速,因为不会涉及一个大系统的调整。
所以说,不能为了拆分而拆分,拆分的意图要准确描述问题的解决。在一个系统里面,定义接口比怎么实现更重要,不要设计不好理解、不合理的接口。
微服务架构概览
看到这里,相信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我们传统的MVC软件架构模型,传统的ALL-IN-ON部署形态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了,微服务是必选项了。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好好聊一聊微服务是个啥? 服务化架构怎么设计?
服务化架构的演进历史
在实施微服务架构之前,我们一起回顾下服务化架构的演进历史。
.
MVCMVC架构大部分人都用过,它主要用来解决前后端、界面、控制逻辑和业务逻辑分层问题。比较流行的技术堆栈就是Spring + Struts + iBatis(Hibernate)+ Tomcat(JBoss)---- 这个我不熟悉。RPC随着业务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业务规模的扩大,模块化逐步成为一种趋势,此时解决模块之间远程调用的RPC框架应运而生。RPC需要解决模块之间跨进程通信的问题,不同的团队开发不同的模块,通过一个RPC框架实现远程调用,RPC框架帮业务把通信细节给屏蔽掉,但是RPC框架也有自身的缺点。RPC本身不负责服务化,例如:服务的自动发现不管、服务的应用和发布不管、服务的运维和治理也不管。没有透明化、服务化的能力,对整个应用层的侵入还是比较深的。SOASOA服务化架构,企业级资产重用和异构系统间的集成对接,SOA架构的现状:在传统企业IT领域,主要是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互通和粗粒度的标准化(WebService)。互联网领域,提供一套高效支撑应用快速开发迭代的服务化架构。例如各个互联网公司自研或者开源的分布式服务框架。
微服务定义
很难对微服务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像NoSQL,我们谈论了好几年的NoSQL,知道NoSQL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NoSQL数据库,但是我们还是很难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实际上,从业界的讨论来看,微服务本身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不过,ThoughtWorks的首席科学家,马丁-福勒先生对微服务的这段描述,似乎更加具体、贴切,通俗易懂: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是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与服务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通常是基于HTTP协议的RESTful API)。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的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另外,应当尽量避免统一的、集中式的服务管理机制,对具体的一个服务而言,应根据业务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对其进行构建。
总结下来,微服务的特点应该是满足如下:
彼此独立:既然是一个独立的服务,那必然是一个完整的自治系统,不依赖外部的东西就能够提供服务。有自己一整套的完整的运行机制,有和外部通讯的标准化接口。原子化:作为一个微服务,一定是一个原子化的服务。也就是说服务不能再划分成更小的服务了。世界上的一些事物都是有原子构成的。它为什么能构成所有的物体,正是由于它足够的基础。如果一个服务还能划分成几...
陈欧我为自己代言,优美聚品的老板,亏空百亿,现令人惋惜 营销视频课程
娱乐圈中演员艺人们形形色色,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来博得网友们的喜欢,其中也不缺乏有才之人。说起聚美优品好像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这个专门做化妆品的网站横空出世,仅仅4年的时间就赶在了京东的前面上市了,而陈欧更是成了商业圈中的最年轻的富豪,帅气多金
陈欧当年凭借自己的购物平台赚得盆满钵满荣登富豪排行榜,成为最年轻的富豪。最重要的是陈欧偶像般的颜值成了富豪中的最亮眼的人物,陈欧也因此省下了一大笔代言费,自己为自己代言。陈欧的平台最后没能逃过对假货的严厉打击,自己一手创建起来的平台瞬间倒下。而陈欧的身价也跌出富豪榜一时间落魄不已,曾经的辉煌和成就对于陈欧来说只能算是经历,现在一无所有的他更是让人惋惜。仅仅4年的时间就赶在了京东的前面上市了,陈欧靠着广告中的宣言:为自己代言,而声名鹤起。
但是就像《梦想合伙人》中的情节一般戏剧性,聚美优品奇迹的成功,又瞬间陨落,陈欧其实并没有准备好成功的准备,在聚美优品正火的时候,竟然也遇到了假货的情况。一时间当年那个慷慨激昂的少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随着越来越多更加全面优化的网站出现,聚美优品快速的被大众遗忘,为了自己的心血,陈欧一直在坚持着,仅仅3年的时间,输掉了98亿,但是依旧没能起死回生。不过一直走平价正品路线的聚美优品却被人曝光出有假货,这让陈欧形象大跌,聚美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的陈欧已经走上微商的道路了,他依然还在坚持着经营着自己的品牌。这份创业的执着也让不少人感动了,你觉得聚美优品还能从淘宝手中分走一块蛋糕吗?
微服务和服务化架构设计 互联网视频课程
参考网上相关文章 和 公司【meitu】现有微服务框架的实现设计 进行整理 !!!
微服务架构模式(Microservice Architect Pattern)是近两年在软件架构模式领域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虽然其诞生的时间不长,但其在各种演讲、文章、书籍上所出现的频率已经让很多人意识到它对软件领域所带来的影响。
那到底什么是微服务,当我们谈论微服务时,它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含义?微服务适合应用在什么场景下,以及它有什么样的优缺点?微服务和SOA到底有没有区别?微服务的核心功能点有哪些? 微服务如何治理?本文依次为你揭开面纱 !
单体架构
在讲微服务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传统的三层应用架构的发展历程并认识一下什么是单体架构应用,因为微服务就是在单体架构之后衍生出来的。
常见三层架构模型
在软件架构模式的领域,随着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原则、设计模式、企业架构模式等理念以及方法论的不断发展,从为用户提供功能、以及有效组织软件结构的角度考虑,WEB 应用中不同职责的部分逐渐被定义在了不同的层次,每一层负责的部分更趋向于具体化,细致化,于是软件的三层架构逐渐出现了。三层架构通常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
单体三层架构模式如下:
.
表示层部分通常指当用户使用应用程序时,看见的、听见的、输入的或者交互的部分。譬如,有可能是信息的显示,音乐的的播放或者可以输入的文本框,单选按钮以及可点击的按钮等。通过这些元素,用户同软件进行交互并获取期望的价值。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部分是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逻辑计算或者业务处理的部分。业务逻辑层则主要聚焦应用程序对业务问题的逻辑处理,以及业务流程的操作,它是大部分软件系统区别与其他系统的核心。譬如,当用户点击一个按钮后,它可能会触发业务逻辑部分的代码进行运算,生成用户期望的结果。数据访问层在用户同应用程序交互的过程中,会产生数据。这类数据需要通过某种机制被有效的保存,并在将来能够被重复使用,或者提供给其他系统。这种机制或者方法就是数据访问层最关注的部分。也就是说,它关注的是应用程序是如何有效的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文件系统或者其他存储介质中。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它关心的是对原始数据的操作(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而非原始数据的存储介质本身。
这也就是我们常见的MVC模型,M--model,对应数据访问层,V--view,对应表示层,C---control,对应业务逻辑层。
单体架构【单块架构】
虽然软件的三层架构帮助我们将应用在逻辑上分成了三层,但它并不是物理上的分层。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我们将应用架构分成了所谓的三层,经过开发团队对不同层的代码实现,经历过编译(如果非静态语言,可以跳过编译阶段)、打包、部署后,不考虑负载均衡以及水平扩展的情况,最终还是运行在同一个机器的同一个进程中。对于这种功能集中、代码和数据中心化、一个发布包、部署后运行在同一进程的应用程序,我们通常称之为单体架构应用。
单体架构的优势
易于开发对单体架构的应用程序而言,开发方式相对较简单。首先从概念上,现有的大部分工具、应用服务器、框架都是这类单体架构应用程序,容易理解而且为人所熟知。如果从实践角度出发,现有的集成开发工具比较适合单块架构的应用程序。易于测试单块架构应用程序也非常容易被测试,因为所有的功能都运行在一个进程中,启动集成开发环境或者将发布包部署到某一环境,一旦启动该进程,就可以立即开始系统测试或者功能测试。易于部署对单块架构的应用程序而言,部署也比较容易。实际上,由于所有的功能最终都会打成一个包,因此只需复制该软件包到服务器相应的位置即可。易于水平伸缩对单块架构的应用程序而言,水平伸缩也比较容易。实际上,由于所有的功能最终都会打成一个包,且只能运行在一个进程中,因此单块架构的水平伸缩,更确切的理解其实是克隆,即新建一个服务器节点,配置好该节点的运行环境,复制软件包到相应的位置,运行改应用程序。当然,必须要确保负载均衡器能采取某种分发策略,有效的将请求分发到新创建的节点。
单体架构的劣势 & 面临的挑战
随着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公司或者组织业务的不断扩张,需求不断的增加以及用户量的不断增加,单体架构的优势已逐渐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譬如说,一方面,随着业务的扩大,如何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如何有效处理用户增多后导致并发请求数增多,导致的响应慢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用户增多后带来的大数据量的问题等。另外一方面,随着公司或者组织业务的不断扩张,需求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开发团队,代码库也在急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单体架构的可维护性、灵活性在降低,而测试成本、构建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却在显著增加。
研发成本高:代码重复率高,需求变更困难,无法满足新业务快速上线和敏捷交付代码维护成本高:本地代码在不断的迭代和变更,最后形成了一个个垂直的功能孤岛,只有原来的开发者才理解接口调用关系和功能需求,新加入人员或者团队其它人员很难理解和维护这些代码。测试、部署成本高:业务运行在一个进程中,因此系统中任何程序的改变,都需要对整个系统重新测试并部署。新人培养周期长,要熟悉所有庞大的代码技术选型成本高:不利于调整其中某个功能的框架可伸缩性差:水平扩展只能基于整个系统进行扩展,无法针对某一个功能模块按需扩展。可靠性差:某个应用BUG,例如死循环、OOM等,会导致整个进程宕机,影响其它合适的应用依赖关系无法有效管理:服务间依赖关系变得错踪复杂,甚至分不清哪个应用要在哪个应用之前启动,架构师都不能完整的描述应用的架构关系。持续交付周期长 & 构建全功能团队难
以上问题的应对策略,那就是微服务化,微服务化之前,首先要先对原有单体架构进行拆分。
微服务出现的意义所在
如果以上问题得以认可,那么我们再回过来考虑一下,微服务出现的意义在哪里呢?它的优势有哪些呢?如何保障义务演进但是系统架构还是依然往好的方向发展呢 ?
随着公司产品线的不断扩大,业务系统越来越多,功能逻辑也越来越复杂,而之前发ALL-IN-ON的架构部署形态,也慢慢的不适应于当前的现状。随着工程产品如美拍、电商、闪聊、以及云服务的发展,服务会倾向于服务化的部署方式,从而来解耦服务之间的依赖,利于多团队的协作,同时也利于业务系统的优化和管理,同时也利于后续的服务调度和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对美图公司而言,目前公司各部门的服务调用方式:
网络平台和架构平台的服务之间的调用,是以HTTP的方式,基于Nginx简单的负载均衡策略,节点的上下线基于Nginx的节点探测的方式网络平台内部之间的调用,除了HTTP外,还在一小部分服务使用YAR的方式进行调用,基于LVS做负载均衡电商平台,目前会以Doubbo来搭建整套架构,而与外部的服务的调用方式,初期会以HTTP的方式,进行互操作大数据部门和其他部门,是以HTTP的方式进行调用
目前公司各部门的开发语言:
架构平台:Golang、Java、C/C++、Lua网络平台:PHP、Lua 大数据平台:Java广告平台:Java电商平台:Java
随着业务的发展,各部门之间的技术体系,会越走越远,从而会给美图的服务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运维性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目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微服务架构的实践,来统一解决当前的架构问题,防止架构腐化,提升系统的稳定性。这是美图公司微服务化的意义,相信也是其他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和意义所在。
如何拆分
既然我们已经认可要将单体架构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要服务进行拆分,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如何拆分?先拆分哪些服务?如何推进? 等等
首先,需要对业务进行拆分。当业务量大了以后,特别是当不同的功能耦合在一起的时候,任何一个地方的改动都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对业务进行拆分,拆分的策略有两种:
横向拆分。按照不同的业务域进行拆分,例如订单、商品、库存、号卡资源等。形成独立的业务领域微服务集群。纵向拆分。把一个业务功能里的不同模块或者组件进行拆分。例如把公共组件【如redis、memcache、mysql、Elasticserach、kafka】拆分成独立的原子服务,下沉到底层,形成相对独立的原子服务层。这样一纵一横,就可以实现业务的服务化拆分。
其次,要做好微服务的分层:梳理和抽取核心应用、公共应用,作为独立的服务下沉到核心和公共能力层,逐渐形成稳定的服务中心,使前端应用能更快速的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微服务复杂性的处理方式
如何保证微服务化后面临的其他问题?
服务的分拆肯定会让结构更加复杂,但微服务在理念描述上已经意识到,从服务架构着眼,设计上考虑了部署的问题,运营在架构中的优先级也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以往在设计模式、软件架构基本不会考虑到部署、运营的问题。所以,如果要支持微服务架构,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部署的工具和方式,这也是容器相关技术和容器云现在备受关注的一个原因。
对于依赖的问题,包括一部分的复杂性问题,取决于拆分时候边界和接口的定义、数据联通的方式,设计得是不是足够合理,服务提供者是不是清楚需求的方式,服务调用者是不是理解接口的意图,也就是说团队针对每个服务的沟通,对事情的定位,对接口的抽象,是不是有一个同样的认知水平,达成一个共识。只要保证接口稳定、合理,实现不管怎么变化,对整合架构就不会有负面影响。服务的局部修改反而可以更快速,因为不会涉及一个大系统的调整。
所以说,不能为了拆分而拆分,拆分的意图要准确描述问题的解决。在一个系统里面,定义接口比怎么实现更重要,不要设计不好理解、不合理的接口。
微服务架构概览
看到这里,相信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我们传统的MVC软件架构模型,传统的ALL-IN-ON部署形态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了,微服务是必选项了。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好好聊一聊微服务是个啥? 服务化架构怎么设计?
服务化架构的演进历史
在实施微服务架构之前,我们一起回顾下服务化架构的演进历史。
.
MVCMVC架构大部分人都用过,它主要用来解决前后端、界面、控制逻辑和业务逻辑分层问题。比较流行的技术堆栈就是Spring + Struts + iBatis(Hibernate)+ Tomcat(JBoss)---- 这个我不熟悉。RPC随着业务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业务规模的扩大,模块化逐步成为一种趋势,此时解决模块之间远程调用的RPC框架应运而生。RPC需要解决模块之间跨进程通信的问题,不同的团队开发不同的模块,通过一个RPC框架实现远程调用,RPC框架帮业务把通信细节给屏蔽掉,但是RPC框架也有自身的缺点。RPC本身不负责服务化,例如:服务的自动发现不管、服务的应用和发布不管、服务的运维和治理也不管。没有透明化、服务化的能力,对整个应用层的侵入还是比较深的。SOASOA服务化架构,企业级资产重用和异构系统间的集成对接,SOA架构的现状:在传统企业IT领域,主要是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互通和粗粒度的标准化(WebService)。互联网领域,提供一套高效支撑应用快速开发迭代的服务化架构。例如各个互联网公司自研或者开源的分布式服务框架。
微服务定义
很难对微服务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像NoSQL,我们谈论了好几年的NoSQL,知道NoSQL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NoSQL数据库,但是我们还是很难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实际上,从业界的讨论来看,微服务本身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不过,ThoughtWorks的首席科学家,马丁-福勒先生对微服务的这段描述,似乎更加具体、贴切,通俗易懂: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是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服务与服务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通常是基于HTTP协议的RESTful API)。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的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另外,应当尽量避免统一的、集中式的服务管理机制,对具体的一个服务而言,应根据业务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对其进行构建。
总结下来,微服务的特点应该是满足如下:
彼此独立:既然是一个独立的服务,那必然是一个完整的自治系统,不依赖外部的东西就能够提供服务。有自己一整套的完整的运行机制,有和外部通讯的标准化接口。原子化:作为一个微服务,一定是一个原子化的服务。也就是说服务不能再划分成更小的服务了。世界上的一些事物都是有原子构成的。它为什么能构成所有的物体,正是由于它足够的基础。如果一个服务还能划分成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