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协作机器人市场增长态势强劲
近年来,工业协作机器人(Cobots)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势头。根据高工咨询(GGII)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达到9.99万台,同比增长27.26%,市场规模为75.95亿元,同比增长21.93%。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协作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接受度正逐步提高。预计到2028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超过41万台,市场规模接近320亿元。
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在中国市场,协作机器人的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含四轴)销量为3.14万台,同比增长26.10%。市场规模方面,预计至2028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70亿元。这一增长不仅得益于3C电子、
新能源汽车等核心行业的持续需求,也与非工业领域如医疗健康、教育、新
零售等场景的应用拓展密切相关。
技术进步推动市场扩展
技术创新是推动协作机器人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力控技术、机器视觉和
人工智能算法的成熟,协作机器人在各种复杂和精细作业场景中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例如,力控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感知和适应外部作用力,实现精确的装配和柔顺操作;机器视觉技术则赋予机器人识别和定位物体的能力,提高自动化作业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机器人能够通过学习优化其行为,更好地适应变化多端的工作环境。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工业领域向
商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非工业领域延伸。在工业领域,协作机器人不仅用于简单的搬运、装配等任务,还开始应用于更复杂的场景如焊接、抛光等。同时,在非工业领域,协作机器人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如餐饮、零售等
服务业也开始引入协作机器人来提高服务效率和顾客体验[3](。
国产厂商崛起,市场竞争加剧
在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中,国产品牌正逐渐崛起,与国际品牌形成竞争。2023年,国产厂商在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的份额达到89.04%,同比上升4.52个百分点。这一增长得益于国产协作机器人在性能、价格和服务上的竞争优势。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通常能提供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这得益于本土化供应链优势、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研发人才的红利[3]。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协作机器人市场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协作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随着国产厂商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国产协作机器人将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此外,随着协作机器人在更多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9](。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政策层面,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器人。例如,中国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协作机器人,推动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协作化方向发展。这些政策措施为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0]。
综上所述,工业协作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协作机器人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