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数增量显著,年均铺装速度提高近百分五十。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多项数据表明,充电基础设施的增量和铺装速度均有所提升。
据公安部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140 万辆,占汽车总量的 8.9%。为满足多达 3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我国在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建成全球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 2 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1345.1 万台,同比上升 49.1%。
不仅如此,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 63.4 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 155.4 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 1∶2.5,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按照“1 公桩=3 私桩”测算,中国 2024 年增量市场的纯电动车车桩比已达 1∶1,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数倍。
在政策推动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进行推动和规范。例如,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建设运营、配套电网、价格奖补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并且作出具体的工作部署。
此外,财政部等多个部门也发布了开展 2025 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地也在积极布局充电设施的建设。例如,北京市发布的《新能源汽车高质量超级充电站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底,建成超级充电站 1000 座以上,超充桩 2000 个以上,城六区服务半径达到 1 公里,主流超充车型(800V 电压平台)在超充桩平均一次充电时间可降至 15 分钟左右。
技术创新也在为充电设施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在上海市徐汇区的三汇路充电站,记者看到,尽管固定充电桩已被占满,但现场的工作人员仍然在引导车辆入内充电。一辆无人智能小车缓缓驶向需要充电的车辆,成功“握手”后,车辆显示屏显示出半小时的待充满时间。这正是上海市首个“光储充放”一体化项目,展现了充电设施与能源管理深度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我国充电设施也在持续完善,不仅数量不断增长,布局也进一步完善,政策、技术等多方利好助力补能产业良性发展。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2025 年 1 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 39.5 万台,同比上升 49.5%。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 18.1 万台,同比增长 222.5%,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 21.4 万台,同比上升 2.9%。截至 2025 年 1 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1321.3 万台,同比上升 49.1%。
综上所述,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和铺装速度均显著提升。这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