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返乡创业致富
返乡创业闯出脱贫致富路 创业视频课程
↑12月22日,宋玺君(右)指导工人调整雕刻工艺
。
今年44岁的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农民宋玺君返乡创办的公司生产的木制工艺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1至11月创汇300万美元。
1990年,高中毕业的宋玺君离开家乡四处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先后辗转于南方多个木制品工艺厂,学得一身出色的木雕技艺。2004年,他回乡成立四平市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带领身边的农民朋友一起创业。
从选材到雕刻,从设计到包装,宋玺君将全部技能传授给员工。经过10余年的努力,他和员工们打造的各种木制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现在,来自附近村屯的100余名员工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宋玺君说:“一个人腰缠万贯不是本事,全村都富了才是真脱贫。”
新华社记者张楠摄影报道
↑
12月22日,
宋玺君(左)在工厂内查看工人工作情况。
↑12月22日,宋玺君(右)与设计师商量产品改进方案。
↑12月22日,宋玺君(右)向客户介绍产品。
“80后”回乡创业办茶场,如今已是“致富带头人” 创业视频课程
导读
在安化县冷市镇,胡盛华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更是带领百姓共同致富的好党员。在外闯荡多年的他,敢打敢拼,头脑灵活,能够认清农村形势,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在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同时,积极带领百姓共同致富,成为冷市镇百姓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头人”。
胡盛华1982年出生于冷市镇胡家村。2001年,二十岁不到的他就外出闯荡,先后在云南等地从事过修高速、开饭店等多种行当。2010年,他响应安化县冷市镇党委、政府“以茶兴镇、以茶富民”的号召,放弃了在外蒸蒸日上的事业,返回村里发展茶产业。
谈到回乡创业的初衷,胡盛华说:“开设茶园投入低,利润高,还能解决咱们村的就业问题,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了构建一套高效、持续输出的茶园经营体系,胡盛华一头扎进茶园,苦心研究。为了给茶园选出最合适的茶苗,他带着茶园几位有多年种茶经验的老茶农不远万里的赶赴长沙、宁乡、马路等地选苗,引进了碧香早、白毫早、大叶种等几种抗寒性强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并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种,有效缓解集中采摘在用工、生产等方面的矛盾,实现有序全季采摘,提升茶叶利用效益,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茶园经营体系。
2011年,胡盛华在茶园进入正轨后,开始将事业的重心慢慢转移到如何带动乡邻们共同致富上。为此,他结合胡家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个方案:
01
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他,他每年付给村民一定的流转租金;
02
他免费帮忙开发茶园,村民自己负责管理茶园,采茶时节由他负责收购新鲜茶叶;
03
村民提供土地,他负责开发和日常管理,按股份分红利。为了提高乡邻们对茶园的管理,胡盛华还提出每年定期从外地邀请专家指导茶农种茶、采茶、制茶等要领
目前为止,通过三个方案,胡家村参与流转土地已达800亩,提供技术帮助的茶园300亩,入股开发的茶园300亩,受益于方案一的村民每年每亩茶园收入分别可达120元,受益于方案二的村民每年每亩茶园的收入可达3500元,受益于方案三的村民在种茶后的丰产期,可获得入股土地上收益百分之三十的利润。
2013年,在拥有充实有机茶叶原料基础上,胡盛华趁热打铁创建了安化县千马山茶业有限公司,优先雇佣贫困群众来务工。几年来,累计解决贫困人口就业72人。
贫困户胡民权说:“开始我们都觉得种茶这条路子行不通,可是通过胡盛华这几年的努力带动,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种茶,还让我们没有经营的忧虑,跟着他走我也拥有了几亩自己的茶园,收入也提升了好多,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真好。”
本文来源:益阳日报作者:侯艳 苏钢编辑:谭珉
2017年农民返乡创业致富,留意这四点,希望在农村 创业视频课程
农民返乡创业成为新时代的新潮,以往农村人都是去往外地打工,现在家乡建设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推进,乡村越来越好,当年的土胚房变成如今一个个乡村小洋房,道路也变得更加宽敞,人们生活日益兴旺,更多的农民开始返乡谋求更好的农村事业,在这广阔的农村,只要农民有着开阔的思维和勤劳的干劲,就肯定可以创出一片天。现在在农村有很多的可以创业的好项目,都有很好的前景。小编提供几个创业项目供农民朋友参考:
1.花卉苗木种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特别是对环境的要求,花卉苗木的经营是很有市场的,现在家装市场需要大,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对苗木花卉的需求量都是很大的,在农村可因地制宜的选择一些具有观赏性质的花卉和净化环境的苗木种植,同时经营售卖,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2.家畜养殖
农村养殖业仍然是发展最多的行业,养殖项目可以是传统家禽,也可是特养行业,只要掌握相关养殖技术,前期适当投资,找准市场销路,即可选择家庭养殖,也可规模化,农民可以大力发展这样的养殖事业。
3.农机和技能劳务服务
在农村,除了简单的劳作工具之外,还需要一些农机和技能服务,随着机械化农业的提高,农机在农村大有用武之地,可以选择性购买一些农作常用机器,如三轮、四轮等农机,配套挖树坑机、旋耕机、收割机等,从事劳务输出租聘赚钱,这也是一个持久的谋生门路。
在农村要想搞发展,只要找准项目,学习好种养技术,总能发展成为一项创业致富事业,农村创业也不能过于死板,要有创新思维,这样的才有更好的发展和突破。
乡村振兴丨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成致富带头人 创业视频课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8日讯(通讯员 张慧 鲁婷 邓钦友)在祁阳县文明铺镇桥梓塘村有一位特殊的90后“农民”,名叫曾逸林。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外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当起了水果种植户,成为当地有名的“水果大王”,带领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2014年大学毕业后,曾逸林在长沙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后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这让出生于农村的曾逸林开始思考返乡创业问题,深思熟虑后,曾逸林于2016年辞职回家,流转100亩荒田荒地,开始种植葡萄和桃子,当起了“新农民”。
曾逸林的水果基地,不仅让村民有了土地租金收入,同时也让村里的十几位贫困户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曾冰融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基地找到一份工作,这让她倍感开心。按照85元每天的工钱计算,曾冰融一个月能获得2600元左右的收入。
跟曾冰融一样,贫困户何知虎也在基地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当上了果园“管家”,协助曾逸林管理果园,并且可以免费学习种植技术。
作为90后新型农民,曾逸林始终坚持科学化管理和无公害种植。今年的葡萄长势喜人,预计将带来近50万元的收益。同时,曾逸林种植的600株桃树,今年也同样迎来了收获,由于品质和口感良好,第一批早熟桃子早已被各大超市抢购一空。再过一段时间,第二批桃子也将新鲜上市。
曾逸林不仅种植水果,还发展特色油茶种植。下一步,曾逸林打算在现有的油茶种植规模上继续流转土地,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同时开辟油茶深加工产业线,以提高油茶的收益。
[责编:严万达]
“80后”回乡创业办茶场,如今已是“致富带头人” 创业视频课程
导读
在安化县冷市镇,胡盛华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更是带领百姓共同致富的好党员。在外闯荡多年的他,敢打敢拼,头脑灵活,能够认清农村形势,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在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同时,积极带领百姓共同致富,成为冷市镇百姓交口称赞的“致富带头人”。
胡盛华1982年出生于冷市镇胡家村。2001年,二十岁不到的他就外出闯荡,先后在云南等地从事过修高速、开饭店等多种行当。2010年,他响应安化县冷市镇党委、政府“以茶兴镇、以茶富民”的号召,放弃了在外蒸蒸日上的事业,返回村里发展茶产业。
谈到回乡创业的初衷,胡盛华说:“开设茶园投入低,利润高,还能解决咱们村的就业问题,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了构建一套高效、持续输出的茶园经营体系,胡盛华一头扎进茶园,苦心研究。为了给茶园选出最合适的茶苗,他带着茶园几位有多年种茶经验的老茶农不远万里的赶赴长沙、宁乡、马路等地选苗,引进了碧香早、白毫早、大叶种等几种抗寒性强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并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种,有效缓解集中采摘在用工、生产等方面的矛盾,实现有序全季采摘,提升茶叶利用效益,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茶园经营体系。
2011年,胡盛华在茶园进入正轨后,开始将事业的重心慢慢转移到如何带动乡邻们共同致富上。为此,他结合胡家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个方案:
01
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他,他每年付给村民一定的流转租金;
02
他免费帮忙开发茶园,村民自己负责管理茶园,采茶时节由他负责收购新鲜茶叶;
03
村民提供土地,他负责开发和日常管理,按股份分红利。为了提高乡邻们对茶园的管理,胡盛华还提出每年定期从外地邀请专家指导茶农种茶、采茶、制茶等要领
目前为止,通过三个方案,胡家村参与流转土地已达800亩,提供技术帮助的茶园300亩,入股开发的茶园300亩,受益于方案一的村民每年每亩茶园收入分别可达120元,受益于方案二的村民每年每亩茶园的收入可达3500元,受益于方案三的村民在种茶后的丰产期,可获得入股土地上收益百分之三十的利润。
2013年,在拥有充实有机茶叶原料基础上,胡盛华趁热打铁创建了安化县千马山茶业有限公司,优先雇佣贫困群众来务工。几年来,累计解决贫困人口就业72人。
贫困户胡民权说:“开始我们都觉得种茶这条路子行不通,可是通过胡盛华这几年的努力带动,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种茶,还让我们没有经营的忧虑,跟着他走我也拥有了几亩自己的茶园,收入也提升了好多,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真好。”
本文来源:益阳日报作者:侯艳 苏钢编辑:谭珉
乡村振兴丨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成致富带头人 创业视频课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8日讯(通讯员 张慧 鲁婷 邓钦友)在祁阳县文明铺镇桥梓塘村有一位特殊的90后“农民”,名叫曾逸林。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外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当起了水果种植户,成为当地有名的“水果大王”,带领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2014年大学毕业后,曾逸林在长沙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后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这让出生于农村的曾逸林开始思考返乡创业问题,深思熟虑后,曾逸林于2016年辞职回家,流转100亩荒田荒地,开始种植葡萄和桃子,当起了“新农民”。
曾逸林的水果基地,不仅让村民有了土地租金收入,同时也让村里的十几位贫困户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曾冰融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基地找到一份工作,这让她倍感开心。按照85元每天的工钱计算,曾冰融一个月能获得2600元左右的收入。
跟曾冰融一样,贫困户何知虎也在基地找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当上了果园“管家”,协助曾逸林管理果园,并且可以免费学习种植技术。
作为90后新型农民,曾逸林始终坚持科学化管理和无公害种植。今年的葡萄长势喜人,预计将带来近50万元的收益。同时,曾逸林种植的600株桃树,今年也同样迎来了收获,由于品质和口感良好,第一批早熟桃子早已被各大超市抢购一空。再过一段时间,第二批桃子也将新鲜上市。
曾逸林不仅种植水果,还发展特色油茶种植。下一步,曾逸林打算在现有的油茶种植规模上继续流转土地,扩大油茶种植面积,同时开辟油茶深加工产业线,以提高油茶的收益。
[责编:严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