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新车价格
后电商时代,苏宁的智慧零售之道:场景为王 零售视频课程
7月初的一个周末,在南京市玄武区徐庄软件园区的苏宁总部大楼,“2018年半年度大开发工作会议”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从这个会议上释放出来的两个数字,掀起了不小的波澜。2018年上半年,苏宁在全国共开出2000多家门店,其中最多的一天新开店300多家。这是苏宁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的阶段性战果。早在2017年3月,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提出了苏宁要做智慧零售。去年12月,张近东提出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宣布苏宁在2018年新开5000家互联网门店,到2020年实现线下互联网门店总数达到2万家。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目标如今已经开始落地生根,一天300多家的开店速度足以让业界震惊。苏宁易购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苏宁推进线下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多开店,背后是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是苏宁对未来消费的判断。”在孙为民看来,传统线下店面生存很难,传统“屏电商”的道路也注定越来越窄,品质消费和服务消费才是未来消费的主旋律。而这两个核心的解决方案,就是场景互联网。苏宁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的真正发力点和落脚点,就在场景零售上。苏宁要推进的是在不同场景、不同业态下的互联网化运营。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驱动,围绕人们的生活方式,打造一个个流量入口。以店面模式为例,现在的苏宁是打造“两大、一小、多专”的店面类型组合。店面实现从城市到县镇市场全面覆盖,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服务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时代催生了行业的变化,但零售业的本质仍然不变。在孙为民心中,苏宁是一个重资产的互联网零售公司。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态版图”的苏宁,但无论是PPTV、物流、酒店、银行、地产,甚至足球俱乐部,都是为了服务场景零售。而在未来,苏宁将在三个方面投入资金、花重力气,打造场景零售的“基础设施”。第一是商品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到2020年,苏宁至少要投入800亿以上,打造物流;第二是以用户为核心的数据,目前苏宁IT团队一年投入在50亿水平;第三是以支付为核心的金融,未来要可以提供低成本、高风控、高便捷的融资服务和消费信贷服务。据Wind数据统计,苏宁易购预计上半年盈利59.62亿元-60.62亿元,可谓成绩亮眼。天风证券认为,苏宁易购线下已步入稳定盈利期,而线上方面,今年二季度延续强增长趋势。苏宁智慧零售模式受到市场肯定。当下,中国的零售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线下线下的争论从来未曾停止,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让很多人难以安眠。曾经线下店商经历过的阵痛,线上电商正在深陷其中。“转型”成为他们的心头痛。而苏宁提出的智慧零售概念和理论,已逐步显示出其创新力和突破力。不过,这一切也许才刚刚开始。
巨头入局,无人配送真的要来了么? 行业视频课程
美团正式发布了无人配送开放平台,这将成为无人配送赖以成长的真正土壤。 「美团花钱很谨慎」,美团无人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在最近一次向王慧文寻求一项1000万的硬件采购开支时,王慧文的助理提醒他。但出乎意料地,夏华夏迅速得到批复,「他一点没有犹豫,说你们需要就去买」。2016年夏天,当时还是外卖配送总架构师的夏华夏注意到自动驾驶技术,经过观察他得出结论,这项技术可以帮外卖业务大忙。在和管理层沟通并得到肯定后,夏华夏行动起来。开始时,这个代号「W」的内部团队加上夏华夏只有3个人,到2017年中,这个主要由技术人员构成的团队已经扩张到40多人,到2018年更是成为一个100多人的团队,并独立为一个部门,在组织架构上和外卖事业部平行。从2016年年底,美团日均订单为900万单,2017年底,这项数字达到1800万单,目前,日均订单已高达2100万单的美团外卖还处于明显的上升期。「无人配送」被寄予厚望,它不仅将提升外卖配送效率,还能帮助美团开拓出庞大数字背后的数据价值。如何让「无人配送」更快发挥价值?从2017年末开始,团队越做越大的夏华夏开始考虑做一个开放平台,不将这个项目局限在美团内部,而是用开放联合的方式加速进程。7月25日,美团在北京朝阳举办了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发布会。发布会上,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亲自为这个开放平台站台,表达美团的态度。无人配送,不止于美团2016年夏天,中国正迎来一波自动驾驶浪潮,技术出身的夏华夏看到了机会——自动驾驶不一定非得用来载人,也可以用来运送外卖,「高速」容易造成危险,「低速」的危险性则要小很多;车体太大太重不安全,做小一点做轻一点无妨——用无人车送外卖正合适。夏华夏的「想法」算得上「未雨绸缪」。2018年美团单日外卖交易笔数超过2100万笔,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日均活跃配送骑手数量达53.1万人。随着市场的继续增长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如何保证配送效率,提高用户体验将是外卖平台不得不面对的「下半场」挑战。「无人配送」最可能扮演美团外卖业务的关键部队。「无人配送」的关键是自动驾驶。从专业上来说,目前的通用自动驾驶技术尚不成熟。不过,在低速简单的驾驶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早已不是什么难事。换言之,做一辆低速自动驾驶车辆比造一辆能在街上高速安全跑的自动驾驶乘用汽车容易。目前美团点评内部无人配送机器产品已经迭代到第七代,申请专利近70项。所有的车基本都符合夏华夏划定的「小轻慢物」的原则。从今年3月开始,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开始在多地落地测试运营。其中,美团今年在松江大学城半开放环境做的落地化运营实验最具有代表性。实验证明,「无人配送」可以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使用。在接受极客公园专访时,夏华夏透露,每个无人配送车每次最多可运送十单,运送时间都在半小时之内,20多辆无人配送车一天的配送量超过1000单。在校园这种相对简单的场景下,无人配送车已经接近骑手的配送效率。按照夏华夏估计,未来三到五年,无人配送车的效率可以赶上人类。不过,无人配送并非要替代配送员的存在。未来无人配送的发展,很长时间都会是人机混送的模式。另外将由机器来处理极端天气、夜间配送等特殊场景,骑手完成灵活度更高的部分。在被问及美团内部是否对团队发展速度和目标是否有所规定时,夏华夏称「美团管理层对无人配送有长期的耐心和合理的预期,基本尊重技术团队做出的进度规划」。但在做了一年多之后,到2017年末,夏华夏发现随着深入产业链,靠美团无人配送团队单打独斗很难做」。夏华夏将难点归结为产业链中的「纵横」两条线。纵向的考虑是「无人驾驶涉及的行业很多,除了算法、传感器,它本身跟汽车的整个供应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汽车行业的链条本来很长,我们要跟上下游纵向的很多企业要进行合作。」哪怕只是一个摄像头的选取,其背后仍然是一个复杂的产业。另一个横向的考虑是,「很多跟我们同样做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整车的公司,他们做了很长时间,但是非常头疼的就是这个技术没有落地场景。」夏华夏认为建立一个开放平台既可以帮助对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进行技术迭代是有帮助的。等到行业技术得成熟了,他们也可以为我们的末端配送提供无人配送的车,可以帮助我们一起来提升运率,「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场景,那么多订单,我觉得不是美团一家可以满足的」。美团的开放平台上有什么?发布会现场,美团在展区布置了十台左右的无人配送样品车,除了自研的无人配送车之外,还有来自其他厂商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无人配送机器人(车)。既有室外环境运行的无人配送车,也有安装特定系统可上下楼梯在楼宇内部运行的楼宇配送机器人。事实上,无人车的选用也只是开放平台要承接的任务的一小部分。根据夏华夏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这个开放平台开放的对象包括企业、院校、政府,且三者缺一不可。美团将对这些对象开放四大能力,包括场景、技术、运营、标准。这显然不是空话,目前美团业务覆盖全国2800个县市,单外卖业务日订单量就达到了2100万,覆盖各类场景与道路。除此之外,配合外卖等业务的美团智能调度系统更是现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复杂度最高的多人、多点实时智能配送调度系统。就目前的进展来说,美团已经和很多企业达成了合作伙伴协议,「各取所需」。比如,美团和深兰科技、赛格威等企业已经在无人配送技术方面达成合作,美团则会为这些企业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美团也和华夏幸福等地产商以及汇川技术等电梯企业有很多落地的合作,比如电梯楼宇的改造;政府机构的支持对美团无人配送也很重要,双方正就资质发放、标准制定、基础建设等展开深入的合作。从开放的对象和内容来看,这样一个开放平台对任何一方都是有好处的,但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仍谨慎地认为「并非万事大吉」。王慧文并不是在泼冷水,这更像是一条在事前谈清楚的规则。「大家都有一个认知的盲区,如果和美团合作,可以解决生产、销售产量,我们要承担的责任很大,但也要和大家一起合作推动这件事情」。王慧文以特斯拉的崛起为例,在特斯拉之前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产业链一百多年的打磨,一个产品的成功总离不开行业整体的推动与成熟。从自动驾驶行业的演变来看,「无人配送」的确是当前开放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但「无人配送」技术、成本本身也还面临着许多考验。在接受极客公园专访时,夏华夏就透露他们仍然在寻找合适的激光雷达——「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又低价格的一款激光雷达」;除此之外,开放平台的台子搭起来了,但各方的投入程度,如何达成正确的商业合作模式,如何更快的推进「无人配送」真正落地仍是需要面对的复杂挑战。归根结底,美团发起的开放平台,不仅美团从中受益,行业合作伙伴更是同样受益。按发布会王慧文引用鲁迅的话说,「在未有天才之前,我们先要有适合天才成长的土壤。」换句话说,在未有自动驾驶汽车之前,要有适合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商业生态。对于美团而言,美团的开放平台能否孕育出「沃土」,多久生长出「天才」,或许将是决定美团外卖乃至美团「下半场」的关键所在;而对于自动驾驶行业而言,能否先从限定场景下率先孕育出「天才」,这其中存在的机会或许远超「无人配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