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 > 头条 > 分布式算法

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分布式算法

从哲学角度谈人工智能为何无法超越人类 人工智能视频课程

img

何南莲

关注
AlphaGo在代表最高水平的智力游戏围棋与人类顶尖选手对决,但凡虚心一点的科学家都明白,这不过是个100万美金的超值广告。

而从媒体到普通民众,都担心某一天AI具备自我意识后,在高速进化中全面超越人类。

这根本是孤陋寡闻的恐慌。

哲学上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意识和智能产生自大脑,但是意识和智能能够理解大脑本身吗?

索罗斯在他著名的通俗著作《金融炼金术》开篇提到了一个问题,所有能被人类主观意识影响的东西,都不具备“客观性”(这句话请读三遍想三遍),因为“反身性”原理,所有有人类参与和影响的活动,从金融投机所属的经济学到预测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人文类科学,都不具备真正的规律。某种程度上它们本质上都是伪科学。

这句论断让笔者印象尤其深刻。从量子力学主宰的微观世界被验证了无数次的“不确定性原理”,到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背后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规则:人不能跳出“人的视角”去验证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工智能大家都在追风谈deeplearning,也就是程序员设计算法,训练计算机群从海量数据中习得 “特征”,也是这次AlphaGo不同以往围棋软件的地方,它能够与顶尖高手的大量切磋练习中“自动学习”提高技术。但是AlphaGo习得的那点“人工智能”与人类所真正代表的强人工智能相比,还有两个巨大的门槛。

第一个问题,归根结底,人是不是一部自动反应的机器?

《生活大爆炸》里有一个男主角叫SheldonCooper,他很萌,但却是对情境感知能力较差,并伴随着严重强迫症。

社交困难、沟通困难、固执或狭窄兴趣。类似SheldonCooper的人,在幼年时,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

–孩子没有交作业,老师很生气,便讽刺地说道:

–老师:“狗把你的作业吃掉了吗?”

–孩子:“老师的狗会吃掉纸?”

孩童是因为不能理解老师的提问而保持沉默,并会认为老师有养狗、而且狗会吃纸。但老师想要表达的其实是“你忘记交作业了”,而孩童本身没有办法了解这类的隐喻。

世界上真实存在着这样一群人。现代精神病学指出,这是一种温和的自闭症叫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yndrome),不同于一般自闭症, Aspergersyndrome保有社交的意愿却缺乏相关的能力,他们看起来像“机器人”,但大多心智正常。

Aspergersyndrome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心智并不神圣,是有迹可循的。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却越来越向人们揭示一个可能的结论,无论是自闭症患者、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还是普通人,实际上都是基本自动的机器。

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所著述《SelfComestoMind》(自我在大脑当中是怎么生成的)中认为,通常人们混淆了 emotion(直觉情绪)和feeling(感受)。“我觉得怎么样,我觉得受委屈了,我觉得被尊重了”,这种“我的feeling”是杜撰的、虚假的。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也是原来心理学经常引用的故事,在加拿大做的实验。在一个石桥上和一个铁桥上招募一帮人去谈恋爱,随机抽取一对一对去谈。石桥因为很坚固,有风也不会晃。铁桥是铁索桥,是吊桥,有风就会晃。因为一晃就会紧张,紧张恐惧是一个 emotion,恐惧来的时候又带来什么呢,内部是肾上腺素分泌;外部的表现,比如瞳孔放大,面部会发红,鼻孔会扩张,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但是很有意思是,紧张的外在表现和爱情出现的外在表现是一致的。理论上讲,环境不应该对你是不是对对方有好感能够产生影响,不管你是在石桥上跟人谈恋爱,还是在晃动的铁桥跟人谈恋爱,理论上讲,你爱上对方的几率是差不多的。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晃动的铁桥上爱上对方的几率大大超过在一个稳定的石桥上,因为刚才讲的 feeling部分,就是这个自我部分,它不知道emotion 出了什么事儿,它只是去读取。它读取的数据是,原来所有的征兆,所有的征兆符合谈恋爱的特征,我就一定爱上对方了,我既然爱上对方了,我就一定要真的去爱她,因为如果我觉得我是,而又没有真的去爱的时候,又会出现另一个,叫做认知失调。这样的话,他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就那样去做了。这是真实研究的成果。

之前人们认为emotion就是 feeling,达马西奥研究发现不是,emotion不能改变,见到什么样的情况你就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是下意识的,是不能控制的。而feeling是“我” 在作怪,受这个所谓的“我”来控制的,它首先读取emotion的数据,经过处理之后告诉“我”,我感受到了什么。

“处理”的过程十分关键,它能否被模拟,与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息息相关,这是人工智能已有部分答案(比如deeplearning )的第一个重大问题。而所谓的“我”,自我意识甚至自由意志都是幻觉,是假的,不存在。我们实际上是个基本自动的机器,99.9% 自动处理的机器,只不过这个机器有一个特别特殊的软件,就监控这个机器本身的“我”。

身体是遍布传感器(耳鼻口舌目身体,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的硬件,又运行着一个产生“自我”的软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确实只是机器人。

但“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目前还没有彻底搞清楚,也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且尚无头绪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100%的正确诞生不了真正的智能

所见与真实有很大的狭隘和偏差。

普通人的视力系统就是一种用于获取和分析可见光的信息接收系统,倘若缺少一类,或是性能不足,就会发生:盲人无法感知光线、色盲缺乏分辨色彩的能力、健全人的眼睛看不见紫外线、红外线,分辨不出偏振光……但真正的,健全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实与盲人摸象别无二致。

一个已知的事实是地球面向太阳的区域每平方厘米每秒会穿过大约650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然而由于缺乏感知能力,不仅人类自身无法察觉。比如我们所谓的 “错觉”,错觉是在已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额外加工所获得的认知,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卡尼萨三角形错觉;错误则是计划之外发生的随机突变。一些特殊的神经性疾病将使得我们感知到与常人完全不同的世界,例如拥有断续影像视觉(Cinematographic vision,一种罕见的精神异常现象)体验的人,大概会认同芝诺关于飞矢不动的论断所言非虚。

我们所谓的存在皆由我们的观察而得,而我们的观察方式存在先天性的漏洞。但奇妙的是,从感知、观察、形成概念、到逻辑推理均存在缺陷的人类,实现了真正的智能。

图灵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科学,几乎同时代,美妙而强大的人工智能其实早在50、60 年代就开始研究了,但一直没有大的进展。之前的研究重点是精确的数理统计与创新算法,直到人们把眼光从线性系统放到非线性系统,从逻辑编排到混沌系统,从机器到人。才取得了一些有限的进展。比如模仿大脑神经元多层链路循环递进处理信息的方式,诞生了时下火热的深度学习。

计算机的发展,核心是逻辑门的堆叠带来的超高效率和超高准确性。100% 正确却诞生不了智能。非线性系统、混沌理论指导下,即使目前流行的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还没有真正有 “容错”的能力。模拟错误的信息输入,输出错误的模型,能在下一次模型实践中发现模型本身的错误或局限,在没有程序员没有旁人主动干扰指出中习得 “错误”,并从中学习进化。这需要部分抛弃冰冷的逻辑和理性,一场真正的哲学革命。

生命体是各种不同细胞的堆叠,涌现了意识、智能、情感、道德、乃至今天人类的一切,以至于反作用于现实世界本身。计算机实现强人工智能的一天,必然也具备意识、情感、道德等表面上与 “智能”无关的东西,那时候恐怕就不是一种机器和工具,变成活生生的生命体,而我们成为了造物主,成为了上帝。

宇宙的图像和大脑神经元的图像何其相似,真正人工智能的问世,笔者深信,那就是另一种创世。

作者:青山

破解世界性技术难题! GTS让分布式事务简单高效 推广视频课程

img

Judith

关注
近日,2017云栖大会·深圳峰会如期举行,多项阿里云新产品对外发布。在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分会场,来自阿里中间件(Aliware)的技术专家及合作伙伴,为现场参会嘉宾带来最新的传统IT架构到企业级互联网架构跨越式升级、实现互联网转型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其中高级技术专家姜宇在分享中带来的Aliware新产品—全局事务服务(GlobalTransactionService,简称GTS),在分布式事务处理上带来的高性能和技术创新令到场参会的各路技术专家眼前一亮。

Aliware新成员—全局事务服务GTS技术分享现场

分布式事务背景

OLTP领域中很多业务场景都会面临事务一致性的需求,传统业务系统常以单体应用形式存在,只需借助特有数据访问技术和框架,结合关系型数据库自带的事务管理机制来实现事务一致性的要求。而目前大型互联网应用和平台往往是由一系列分布式系统构建而成,平台和技术架构也是流派纷呈。

尤其是微服务架构盛行的今天,一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内部可能需要调用多个“服务”并操作多个数据库或分片来实现,单一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已无法满足这些复杂应用场景。因此,分布式系统架构中分布式事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挑战。什么是分布式事务?简单的说,就是一次大操作由不同小操作组成,这些小操作分布在不同服务器上,分布式事务需要保证这些小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本质上来说,分布式事务就是为了保证不同数据库或消息系统的数据一致性。

分布式事务三大难题:一致性、高性能和易用性

分布式系统的事务一致性本身是一个技术难题,没有一种简单完美的方案能够应对所有场景,很难兼顾事务一致性,高性能与易用性。三者缺一,则适用场景大大受限,实用价值不高。

首先是一致性:要求在各种异常情况下保证数据是强一致的。目前最常见的一致性解决方案是最终一致性方案,通常是结合消息中间件实现,在互联网企业中广泛使用。最终一致性实现方案比较复杂,开发、运维成本高,并且与强一致相比,业务上是受很多限制的。

其次是高性能:目前基于XA协议的两阶段提交是最常见的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但XA类产品的典型不足是性能低下,这对于互联网大并发需求下的多数企业是无法接受的。国外具有几十年历史和技术沉淀的基于XA模型的商用分布式事务产品,在相同软硬件条件下,开启分布式事务后吞吐经常有数量级的下降。

第三是易用性:为了满足一致性和高性能要求,出现了一些特定场景下的分布式事务方案,但通常会限制用户用法,对业务侵入性强,无法做到简单易用,带来更多开发成本。

世界级应用场景,催生世界级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早期的阿里巴巴集团随着业务高速发展,内部不断涌现各种典型的分布式事务需求,比如阿里内部广泛使用的TDDL分库分表所带来的分库间数据不一致问题,HSF服务化后所带来的服务链路上数据不一致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各业务技术团队利用现有中间件技术手段实现分布式事务处理,但这些手段都较为复杂,工作量大,对应用侵入严重,有些适用场景还有限制。

2014年5月开始,阿里中间件(Aliware)内部命名为TXC的分布式事务中间件开始研发,同年10月1.0版本发布,分布式事务功能已经具备,但性能还有局限,只适合于吞吐量较小的场景;2015年12月,TXC2.0版本发布,相比1.0版本性能提升10倍以上,在阿里内部多条业务线得到部署。

通过部署TXC,应用只需极少的代码改造和配置,即可享受分布式事务带来的便利。TXC作为阿里内部为解决分布式数据强一致性问题而研发的分布式事务中间件,彻底解决了分布式事务数据一致性的问题,简单易用,先后在淘宝,菜鸟,淘票票和村淘等多个业务的核心系统上得到部署和验证。

顺应云时代潮流,GTS应运而生

从2016年年中开始,在阿里内部一直接受锤炼的分布式事务中间件TXC在2.0版本后,随着阿里中间件上云热潮,开始通过专有云输出,并得到了市场极大认可,适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全面涵盖电商、物流、金融、零售、政企、游戏、文娱等领域。2017年2月,TXC2.0通过阿里云对外公测,外部改名为全局事务服务(GlobalTransactionService,简称GTS)。

GTS总体架构图

在整体架构方面,GTS由三个组件组成:客户端(GTS-Client),资源管理器(RM),事务协调器(GTS-Server)。客户端与事务协调器间,资源管理器与事务协调器间都是通过GTS分布式事务协议进行通信。客户端负责界定事务边界,开启/提交/回滚全局事务,资源管理器负责管理资源,支持的资源包括:DRDS,Oracle,MySQL,RDS,PostgreSQL,H2,MQ,后续计划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支持更多类型资源。事务协调器,也就是GTS服务器,是分布式事务处理的大脑,负责协调整个事务过程。GTS事务通过RPC框架和消息中间件进行事务传递,把整个业务调用链路或者消息链路串成一个分布式事务,极大简化应用开发。

在高可用方面,GTS支持同城容灾与两地三中心容灾,可保证各种异常情况下的数据一致。在易用性方面,GTS对业务无侵入,真正做到业务与事务分离,开发者可以集中精力于业务本身。在技术创新方面,GTS也走在了行业前沿。项目负责人阿里高级技术专家姜宇(花名于皋)拥有13项分布式事务的核心技术专利,研发团队的技术专家张松树也有3篇专利。通过大量的专利技术,精妙的算法,与精巧的分布式事务私有协议,GTS取得了超强的性能。

另外,在部分严苛的行业应用场景,比如金融用户的资管项目分布式事务场景下,GTS也经历了严格的测试,按照用户要求顺利完成功能性、稳定性和性能测试。下图是一个典型性能测试场景数据,从实测数据可以看出,开启GTS(TXC)分布式事务后性能下降不明显。目前GTS已经在资金业务上有实际应用,线上大量真实数据验证了GTS的高效可靠。

GTS典型性能测试场景数据

性能优异,业务场景广泛

作为新一代企业级分布式事务服务产品,全局事务服务GTS兼顾了事务一致性,高性能与易用性。在满足事务ACID的前提下,普通配置的单服务器就可以达到15000TPS以上的超强性能(两个小时内完成1亿多笔业务),3台8核16G内存虚机组成的服务器集群可以支撑1万TPS以上的分布式事务,与同类产品相比,性能优势明显。另外简单易用对业务无侵入,为广大企业大幅降低开发成本,业务场景非常广泛:

1、跨多分库的分布式数据库事务场景:关系型数据库普遍支持事务,能够满足事务内的SQL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但客户从单机数据库往分布式数据库迁移的情况下,原有的一个事务往往会被拆分为多个分库上的事务。由于网络的不可靠性,容易出现部分分库上成功,部分分库上失败的情况。GTS结合DRDS可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2、跨多数据库的事务场景:复杂的业务系统经常会使用多个数据库,甚至多种类型的数据库,比如企业中Oracle,MySQL和其他关系型数据库并存的情况时有发生。业务同时操作多个数据库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先提交的事务成功、后提交的事务失败,就很难解决。GTS支持各种常见关系型数据库,并提供多数据库间的事务保证。

3、跨数据库系统、消息系统的事务场景:消息系统被广泛地用于系统间解耦,一般先执行一段业务逻辑,执行成功会向消息系统发送一条消息,用于通知或触发下游业务。这个场景下,如果业务逻辑执行成功、消息发送失败,则业务不完整;如果先发送消息,但执行业务逻辑失败,同样存在问题。GTS提供了针对消息系统以及常见关系型数据库的操作入口,保证数据库操作和发送消息要么同时成功、要么同时失败。

4、跨服务的事务场景:随着业务复杂度提升,大多企业会对业务进行服务化改造。可能存在服务一操作MySQL和DRDS,服务二操作Oracle,要求两个服务操作要么同时成功、要么同时失败,否则会造成业务数据的不一致。GTS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跨多个服务的分布式事务。

依托阿里中间件(Aliware),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平台

据GTS项目负责人姜宇介绍,“GTS作为一款高性能、高可靠、接入简单的分布式事务中间件产品,可与DRDS、RDS、Oracle、MySQL、PostgreSQL、H2等数据源,EDAS、Dubbo及多种私有RPC框架,MQ消息队列等中间件产品配合使用,可轻松实现分布式数据库事务、多库事务、消息事务、服务链路级事务及各种组合。策略丰富,易用性和性能兼顾,将真正完善阿里云中间件产品线。”

GTS(TXC)的研发依托于阿里中间件(Aliware)团队,中间件技术部是阿里巴巴集团生态系统的技术基石,为集团各大业务群提供可靠、高效、易扩展的技术基础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世界一流的中间件产品、高可用架构基础设施和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平台,为全球企业和客户提供服务。

更多AliwareGTS产品服务和技术细节,请访问官网

相关新闻

2016-04-19

2016-06-13

2016-10-24

2016-11-04

2017-12-29

第四范式陈雨强:提高机器学习维度的两大法宝 流量视频课程

img

糜小夏

关注
2017年5月27日,由人工智能顶尖媒体“机器之心”主办的2017全球机器智能峰会(GMIS2017)在京正式召开。大会邀请了来自中、美、欧等众多顶级专家参会,以专业化及全球化的视角为该领域的从业者及爱好者奉上了一场人工智能盛宴。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受邀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了机器学习在工业界应用发展的新思考。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于全球机器智能峰会(GMIS2017)发表演讲

陈雨强认为,过去五年,人工智能在工业界的火热程度正以指数的方式增长,而“VC维”便是衡量人工智能应用水平的关键。VC维理论是由Vapnik和Chervonenkis于1960年代至1990年代建立的统计学习理论,它反映了函数集的学习能力——VC维越大则模型或函数越复杂,学习能力就越强。举个例子,如果人类的智商水平可以用大脑的脑细胞数来衡量,那么机器的智商水平就可以用VC维来衡量,即超高智商的人工智能,需要超高维度的机器学习模型来实现。

陈雨强表示,第四范式在提高模型维度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高维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亦十分出众。以第四范式与某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合作案例为例,该银行需要通过数据精准识别出所有客户当中的信用卡账单分期客户。在短短两个月内,经过第四范式和卡中心的共同努力,该信用卡账单分期模型从此前的两百多维,提升至“五千万维”,使账单分期推荐短信的响应率提升了68%,卡中心的账单分期手续费提升61%。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陈雨强为与会者解密了第四范式的机器学习产品前瞻的研发思路。

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陈雨强于全球机器智能峰会(GMIS2017)发表演讲

打造深度稀疏网络(DSN),兼顾“宽”与“深”的算法

众所周知,机器学习包含数据、特征、模型三个方面。特征分为宏观(描述的统计类特征)、微观(如个性化ID特征)两类,模型也分为简单、复杂两类。在数据足够充足的情况下,沿着模型优化和特征优化的两条路径切入,可以有效地提高机器学习的模型维度。

沿着模型优化——即走“深”的路径是由学术界主导,优化模型的科学家们为了方便实验,降低了工程实现能力的要求,大部分模型可单机加载。工业界在按照该思路优化时,往往采用观察数据、找到规律、根据规律做模型假设、对模型假设中的参数用数据拟合、将拟合的结果上线测试等步骤。这条路径需要解决数据分布式以及通讯overhead等问题。

沿着特征优化——即走“宽”的路径是由工业界主导,无论是模型还是算法,均采取分布式的策略,在保证高效分布式的同时兼顾快速收敛。针对具体问题,采用较为成熟的线性模型,将观察到的所有微观特征进行建模。该优化路径的模型简单粗暴,且对工程挑战极大。

两种路径在工业界都有非常成功的应用案例,但双方的劣势同样明显。崇尚“宽”路径的阵营认为深度模型在某些问题上从来没有发挥出数据的全部价值,离真正的个性化尚有差距;而宽度模型则在推理能力上略逊一筹。

    Wide&DeepModel与DSN对比

近年来,宽与深的结合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2016年6月,Google研究院发表论文称,正在研发Wide&DeepModel,并表示其在搜索、广告与推荐等领域均十分有效。同年7月,第四范式发布了新一代的模型算法——深度稀疏网络DSN(DeepSparseNetwork)。Wide&DeepModel利用深度窄网络刻画宏观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宽度浅层网络记忆微观特征,但无法刻画微观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Wide&DeepModel将“宽”和“深”分离,导致微观和宏观特征之间的关系也无法刻画。与Wide&DeepModel不同,第四范式的DSN将“宽”和“深”做了更全面的融合,算法底层是上千亿大小的宽度网络,上层是一个全连接的网络,这样既可以记住更多信息,又能刻画所有特征(包括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之间更复杂的关系。在参数规模上,Wide&DeepModel支持的参数规模为十亿级,DSN支持的参数规模已达到十万亿级,模型“VC维”更高,这意味着随着数据量的增大,模型效果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重塑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系统架构,兼顾开发和执行的效率

在工业界应用中,由于模型维度的增加,对机器学习的系统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由于功率墙(PowerWall,即芯片密度不能无限增长)和延迟墙(LatencyWall,即受光速限制,芯片规模和时钟频率不能无限增长)的限制,摩尔定律正在慢慢失效。目前,提升计算能力的方式主要是依靠并行计算,从早期的以降低执行延迟为主到现在的以提升吞吐量为主。在模型训练的高性能计算要求下,单机在I/O、存储、计算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第四范式针对此问题设计了分布式并行化的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系统。

PowerWall,功耗随着集成电路密度指数提升

第二,在机器学习的领域中,一个著名的定理叫NoFreeLunch(Wolpert和Macready于1997年提出),是指任意算法(包括随机算法)在所有问题上的期望性能一样,不存在通用的算法,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研发出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这对于机器学习计算框架的开发效率要求极高。

    典型的机器学习建模过程

第三,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需要对数据、特征表达、模型、模型参数等进行多种尝试,且每一次尝试,都需要单独做模型训练。所以,模型训练是整个机器学习建模过程中被重复执行最多的模块,执行效率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机器学习核心系统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对比

除此之外,由于对计算问题、计算模式和计算资源的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所有问题上,没有最好的架构,只有最适合实际问题的架构。针对机器学习任务的特性进行框架设计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大规模机器学习模型训练的计算问题。第四范式的机器学习系统兼顾了开发效率和执行效率,具备高效、智能、易开发、易部署、易运维、易扩展、覆盖场景广泛等优势,且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该架构使模型的复杂度与投入的计算资源呈线性增长,与以往的架构相比,节省了大量的计算资源。

在通过技术层面提高模型维度的同时,第四范式也在积极降低机器学习的使用门槛,让更多的技术、业务等非专业建模人员能够使用机器学习,建立适合各个业务的高维模型。陈雨强介绍说,2017年初,第四范式内部举行了全球首个面向非专业人士的机器学习建模比赛——“一颗赛艇建模大赛”。所有参赛选手均由第四范式内部行政、人事、市场、商务等非机器学习专业的员工构成。比赛结果按照参赛选手所建模型的AUC(笔者注:AUC是衡量模型准确度的专业指标,取值在0到1之间)指标衡量。以往,专业数据科学家的建模AUC在0.8以上。通过两周的简单培训,有70%的“业余”参赛选手的模型AUC达到了0.8以上的优异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在内部建模比赛之后,第四范式创立了“范式大学”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养非专业人士利用“先知”建模,“批量生产”数据科学家,进一步解决AI人才高门槛的问题。

关于陈雨强

陈雨强,第四范式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科学家,世界级深度学习、迁移学习专家。在百度凤巢期间主持了世界首个商用深度学习系统,大幅度提升广告点击率的同时,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企业收入,加入今日头条后主持了中国用户量最多的新媒体人工智能推荐系统,完成全新的信息流推荐与广告系统的设计。作为第四范式首席研究科学家,带领团队打造专为机器学习而生的计算框架,实现人工智能产品化的关键技术突破,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第四范式·先知”2016年荣获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陈雨强曾在NIPS,AAAI,ACL,SIGKDD等顶会上发表论文,获APWeb2010BestPaperAward,KDDCup2011名列前三,其学术工作在2010年作被全球著名科技杂志MITTechnologyReview报道。他和第四范式创始团队开创的“迁移学习”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