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 > 头条 > 特征分析

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特征分析

熊市来了? 企业视频课程

img

龚沛文

关注
很多人问:熊市不是早就来了吗?

但,如果前面你以为的熊市,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呢?

复盘全球:冰水两重天

说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复盘一下今年全球的表现。

2018年1月份全球狂欢,美国三大股指创下历史新高,恒指,上证综指也创2016年1月以来新高。

然后全球就进入了2月份的鸡飞狗跳时间,由美国带的头,莫名其妙4、5个点的跳,全球跟着扑街。3月份全球进入贸易纷争时间,美国向全球开战,当然,中美是重头戏,全球再一次扑街。

4月份到5月份,尽管有贸易纷争、美元指数超强、美债收益率上升的负面因素,市场整体算平静的,波动中上升。

但从5月底开始,全球主要市场的表现明显分化了,具体表现为:欧美坚挺,港A扑街。

欧洲股市基本走出了2月、3月份的大跌阴影,创出新高,美指有些分化,纳指创出历史新高,道指与标普稍差,但也基本收复失地。

只有近亲的港股与A股,横了几个月后,重新进入扑街模式(见下图):

 如果上面那张图还不够清晰,我们直接看排名,大A垫底,恒指替补(见下图):

原本指望五穷六绝七翻身,结果是五穷六绝七翻车。

刚进入8月份,特朗普那边又开始喊话:要不之前说的2000亿美元进口商品,关税由10%提到25%看看? 

今天港股与A股再现暴跌。上证综指一度跌超3个点,深证成指一度跌超4个点,创业板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低。一江之隔的香港也好不哪去,恒指创下今年新低。港A主要指数自今年高位回落均超过20%,完全进入技术性熊市。

当然,对于许多国人来说,自2015年以来就一直是熊市。不少人都在意淫着差不多了,等着抄底,但等来的是新低。 

现在依然是一个老问题:到底是抄底呢?还是跑路呢?

基本面与流动性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方面的分析:基本面和流动性。

基本面上来看,上半年的经济还是过得去的。2018年上半年GDP增长了6.8%,二季度有所放缓。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的数据也基本匹配。 

看规模以上工业数据的增长情况,工业增加值上半年累计增长6.7%,较2017年上半年6.9%放缓,但好于2015年、2016年的数据。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增速都是放缓的,但利润总额是12年以来的第二好,仅次于2017年。

所以,大概的判断是,2018年上半年经济处于增长中,这与16年下半年以来的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相吻合,这也是欧美股市坚挺的重要原因。但中国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

如果基本面短期没发生恶化,那更大的问题在流动性了。流动性的问题大家不陌生,去杠杆这个词应该要听得耳朵起茧子了。但关于去杠杆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却不见得大家都理解。

基本上大家都能明白,去杠杆就是降低负债。而我们经常提到的M2,却恰恰需要负债去创造。央行发行了基础货币,银行通过信贷体系借钱给企业或者个人,创造了负债,也就创造了M2。

所以,加杠杆的过程是创造货币的过程,而去杠杆的过程就是消灭货币的过程。

所谓的明思基时刻,就是那个时间点上,绝大多数人都在收杠杆,也就是在消灭货币。这个过程可以很快完成,瞬间大量货币被消灭,资产价值当然崩溃。

我们的去杠杆当然没达到明思基时刻那样猛烈,但货币逐渐被消灭的过程中,流动性紧张,对流动性最敏感的股市就有了向下的趋势。

不过这还不足以解释何以6月份以来股市的下跌,与全球明显分化。

大家回想一下,6月份发生了什么?整顿P2P!

相比于过去的P2P爆雷,2018年6月的特征是集中性,一天可以爆几百家。P2P的钱去哪了呢?不用多想,不管是平台自己做资金池去抄底了股票,还是个人通P2P融资去抄底了,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了股市。

6月份P2P成群的爆雷,其溢出的杀伤力也许不低于2015年配资盘的打爆。而P2P这个坑究竟有多大,恐怕连官方都不清楚,这正是更可怕之处,甚至有人将其比作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如果是这样,那就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其影响会是全局性的,影响金融,影响经济。

短期内对股市形成巨大的抽流动性,所以我们看到,6月份在地球村都向好的背景下,A股6月的跌幅为今年之最,还超过了今年全球都动荡的2月份。港股稍好点,6月的跌幅也不低,仅次于今年2月份。

港股相比A股,受P2P的溢出效应要小些,但是,港汇今年一直处于弱方,表明外资在流出。同时A股流动性紧张势必影响南下资金的规模,进而把流动性紧张传递到港股。可以看到,香港的成交金额已经大大下降了(见下图):

香港有一点很恐怖:流动性紧张到一个临界点,一旦下面完全没有承接盘,股指可能瞬间被打爆,这就像2015年的7月份。

美国加息周期与贸易纷争

中国官方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以6月份再次定向降准,而7月份宣布实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定调由“合理稳定”转为“合理充裕”。

但是,第一,市场的恐慌情绪并不会短期修复;第二,美国的加息周期束缚了中国的宽松空间。

美国2014年暗示可能加息,2015年12月第一次加息,2016年12月第二次加息,2017年加了三次息,2018年已经加了两次,目前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定调是强劲,这意味着,2018年是极有可能再加2次息。

很不幸的是,在掌控全球货币闸门的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前夕,也就是2015年,我们进行了一次大水漫灌。这一波大漫灌,推高了许多资产的价格,造就了许多牛市。有的比较短,如股市。有的比较长,但也到了清算期,比如P2P。还有的还在高位,比如楼市。

今天许多的痛苦,都有那波大放水的功劳。

现在除了楼市,其他资产基本被打得七零八落,包括人民币,现在也成了主要货币里表现最差的(见下图):

现在政府的定调是定向放水,明摆着不想让水流到楼市去。但如果政府不控制好,资金会有自己的想法,继续流入楼市,将楼市价格进一步推高,日本的故事重演不是没可能。

因此,这些约束下,中国宽松的空间是有限的。

当然,无论美联储加息也好,P2P平台爆雷也好,这些都是短期的因素,对中国更深远的影响恐怕是贸易纷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安信的高博士最近有一个刷屏的演讲,其中提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就是对美国的开放。个人很认可这一点,我们过去40年能取得这样的经济增长,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融入了欧美主导的全球体系。

现在我们可以另起炉灶了吗?

往短了看,是个需求问题,离开了美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一带一路上的国家能消化掉我们的产能吗?

往长了看,是个供给问题,这个更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从长期来讲,是供给因素,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还有技术。我们算一下,为什么中国人与美国人,同样一天24个小时,我们的劳动力是人家的好几倍,经济体量还不如人家呢?

关键的因素是技术,是生产效率问题。

放长看,清晰可见的是,劳动力将成为我们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绝对劳动数量(15到65岁人口)在减少。要实现经济增长,只能借力技术的不断升级。而离开了美国这个全球技术的主要输出国,失去了与美国的技术交流,中国的技术升级,即使会成功,也会是缓慢的。

如果技术升级无法覆盖劳动力的减少,那么未来的经济增长就无从谈起。这点, 我们可以看日本,从1990年到2018年,28年间人类的技术是突飞猛进,但它仍然无法覆盖日本人口方面的负作用,日本过去28年里GDP年复合增长不到0.7%。

日本1990年人均GDP水平已经很高了,而我们今天还很低的。最近拼多多是个非常热的话题,它让我们意识到另一个更真实的中国。看下面这张图,如果经济不再增长,我们的收入就停在这个水平,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失去了改善生活的可能。 

目前这场贸易纷争,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许多人总是把特朗普视为商人。早在1988年,特朗普接受采访的时候发表了其对美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看法。一个人念念不忘30年,绝不仅仅是商人思维可以解释的。无论他目前的所做所为究竟于美国是对还是错,他在做的是创造历史。

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在贸易纷争这个大逻辑下,投资股市,实际上你是在赌国运,赌国运在未来40年,仍然能如过去40年那样继续上升。

而赌错的话,日本的股市又提供了指引,1990年见顶,一直跌到2008年见底,现在还没涨回去。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

教育综合体破局,决胜股份重构教育产业价值链 营销视频课程

img

彭桐

关注
地产变天的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两年,开发商们似乎都开始“不务正业”,各种新业务百花齐放,教育行业因其规模增长极快且具备很强的逆周期性,已成为房企的重点创新方向。预期至2020年,中国教育产业总体规模总体规模将增长至近3万亿元,实现1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同时在二胎和消费升级的环境下,教育资产呈现出极强的盈利能力。

目前,已有多家地产大佬进军教育产业,其中不乏万科、碧桂园、万达、保利、恒大等龙头地产商。以万科为例,截止2017年仅广深区域就有近20家社区营地开业。然而,地产商进军教育产业的弊端显而易见,前路如何也尚未可知。

7月24日,由决胜网主办的“未来教育论坛”在北京民族园智选假日酒店顺利举行,论坛以“教育综合体产业价值链变局-破局”为主题,与到场嘉宾分享了当下教育综合体发展的最新趋势与观点,也从未来教育研究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深度探讨了目前“教育+地产”模式的发展方向。

活动现场

活动邀请到多位重量级专业嘉宾,包括决胜股份总裁龙明、乐学赢总裁吴珺、乐智众创教育空间CEO薄胜、360度教育服务平台“青苗荟”项目总监吴枫楠、观通基金|闯先生合伙人/投资总监魏强、小牛计划创始人杜昀、百造学堂创始人连晓刚、王后雄教育事业合伙人魏斌、凡希(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朝阳以及北京七彩小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响等,各位嘉宾分别从资本、招商、运营等角度分享了经验。

主办方决胜股份总裁龙明在开场致辞中阐述了互联网影响下的未来教育趋势。龙明谈到互联网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分布化和自发化,实际上在对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人们行为的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却又不可小视的影响。

决胜股份总裁 龙明

龙明认为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未来教育将呈现出以下4个趋势:

1、未来学校将成为学习共同体

未来会有一个一个的网络学习中心和实体学习中心,共同构成一个学习社区,所以,学校的概念会被学习社区的概念所取代。

2、学习机构一体化

未来教育机构打通了,没有必要再把教育机构分成培训机构、学校、网络机构,所有的机构都变成学习中心,而对于机构来讲,综合性的集聚可能就会变成一个趋势,来降低学生的选择成本和路上成本。

3、学习中心小规模化

小规模化其实也是由于学习内容更定制化和个性化,给到每个孩子不同的课程,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所以用什么样的课程教育我们的孩子,在于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4、家校合作共育

家庭在学校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一个孩子来到学校的时候,当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大门的时候,他的认知风格、行为特征、学习能力已经初步形成。这也意味着家长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的教育机构或者说教育共同体,需要把家长吸纳到体系中来,完成更大、更完整生态的演进。

这些趋势看起来并没有太多联系,但实际上,它们的本质是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时代里,趋向于去中心化、生态多样化的规律,开始越来越尊重每个孩子作为学习主体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贴近对于生命本体的尊重,一切逐渐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基调上。

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在中国经济变革的大背景下,以垂直产业驱动的集聚效应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教育产业的小规模集聚已成必然趋势,互联网思维和工具促使资源集聚的能力和速度大大提升,而城市发展恰恰需要新的产业动力来激发新的空间价值,教育综合体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 

乐学赢总裁 吴珺

乐学赢总裁吴珺首次提出共享校区概念,升级了传统教育综合体理念,如何跳出“二房东”的坑,如何形成多业态、强关联、高频次、深度互通的产业协同,如何真正从家长需求、学生利益出发,做好系统规划与深度运营,这都是当前教育综合体的痛点,也是乐学赢试图突破的方向。乐学赢希望用共享模式孵化细分领域优质股,让其做强做大并结成联盟,并设立了共享校区的赋能目标。

据悉,乐学赢是英诺的生态企业,目前决胜股份与英诺合作,计划在英诺创新空间及腾讯众创空间打造的城市级教育主题空间正陆续在北京、重庆、无锡等城市落地,不久将面向市场开放。

小牛计划创始人杜昀探讨了以大数据为驱动的未来教育生态,360度教育服务平台“青苗荟”项目总监吴枫楠阐述了如何通过“流量运营”和“坪效运营”应对未来挑战,乐智众创教育空间CEO薄胜希望通过商业模式的整合与创新教育综合体的发展,而观通基金|闯先生合伙人/投资总监魏强则从资本角度分享了专业建议。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2018年将迎来决胜网的战略服务升级,决胜网将开展一系列以“未来教育”为主题的垂直论坛,聚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打造引领未来教育的强势品牌活动与服务。负责人还透露,决胜网将于8月继续举办教育综合体相关主题的闭门研讨会,届时将定向邀请业内人士做专业分析和讨论。

圆桌论坛嘉宾

教育是一个赛道分散、长尾效应明显的行业,数量众多的中小机构虽能维持盈利,但既不可能凭借自身实现扩张,也不可能对抗巨头的降维打击。众多中小机构都面临或者退出、或者转型升级的选择。在教育行业估值重归理性的背景下,创新的合作模式或许可能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期盼教育从业者不断打开对未来教育新的认知窗口,引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