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企业管理与经营
企业经营管理的五个方面 企业视频课程
CPSM观点:
当我们在辅导客户企业做好经营管理的同时,我们也在检视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企业的管理而言,我们认为必须做好这五个方面: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许多企业管理者也知道要做好这五方面管理,但往往忽略了这五个方面有一个次序和逻辑关系,即这五个方面是依次要做和实现的,这个次序不能打乱,否则我们的管理就无法形成系统的合力。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我们一起努力
经营和管理两者的区别与关系,你分得清吗? 行业视频课程
我们时常一谈到企业,就会涉及到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似乎是相互交融的水与乳,分不清谁是谁,也看不到二者有什么样的区别?也许天天在管理一线出没的你,也未必清楚经营与管理的含义和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下面就随楚柳香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经营与管理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经营本质定义:经营是以社会科学为基础,通过经营者个性创造出来的艺术。◆经营科学定义:使企业朝着其 目的 、对企业进行的 继续性 的 运营 。◆ 管理本质定义:管理是把经营过程中看得见的事情做得 合目的 、 合理 、 高效 。◆ 管理科学定义:“管理”是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经营是市场功,管理是内功,要外抓市场,内抓企业。搞好两者的关键和重点不同:经营以时常为纲,管理以人为本。.在学科上,管理包容经营;在企业内,经营包括管理。
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天天在变:管理不能天天变,相对稳定。经营是经济法人,企业家要考虑的,管理是一切组织共有的。经营解决的是方向,战略,市场,效益,管理解决次序,纪律,积极性,效率(人,财,物)。经营研究市场,是为了创造利润,赚钱(开源);管理研究降低成本,属于省钱(节流)。
二、经营与管理的含义和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 1、经营:对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组织和营销 管理:对所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的控制与监督
2、经营、管理关系: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经营是管理的对象和出发点,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根本管理是对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为了确保经营的效率,服务于经营,为了更好的经营。
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企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规划,它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 经营,是为了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规划平台。管理和经营两者相辅相成,管理是对内的,经营是对外的,总之是为了企业良好发展为目的。通俗的说,经营就是开展业务,管理就是理顺流程。 所以,严格地讲,经营离不开管理,管理也涉及业务。
当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企业就离死不远了 企业视频课程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讲企业里的管理观念,文章比较长,时间紧张的小伙伴可以先看结论:
1. 组织管理观念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管理活动,如何看待公司经营。
2. 清晰的管理观念应该是——只对绩效负责,注重分配,始终为经营服务。
3. 管理没有标准答案。你面对的资源和环境,决定了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手段和思路。最好不要刻意设计,这会导致你不能审时度势,错失机遇。
4. 管理是动态的。今天有效的,明天不一定有用;别人管用的,你不一定适用。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注意权变。
5. 企业管理与经营之间的关系是——经营决定管理,管理服务经营。
以下是正文:
组织管理观念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管理活动,如何看待管理。有了清晰的管理观念,才会有清晰的管理行为,也才会有合适的管理标准。
之所以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管理观念的问题,是因为在管理行为中我们发现人们普遍存在一些误区,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一些行为是对的,另外一些行为是错的,而事实上可能这些理解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因此导致很多管理行为无法产生有效的结果。而我们所提倡的组织管理观念包含以下三个内容。
1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企业的绩效包含着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管理而言,我们需要有好的效益的同时又需要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
因此,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这个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形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可以确定后者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现象一:功劳与苦劳
在企业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人们只是关注自己对于企业的付出,但是不关心这样的付出是否真的产生绩效,很多人的衡量标准是他自己的付出,而不是付出的效果。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管理结果是有苦劳的人得到肯定;组织里熬年头的人得到重用。换句话说,人们常常以苦为乐,认为付出就是对得起组织,但是我们都很清楚,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现象二:能力与态度
一家企业里有一个小李、一个小刘。小李是一个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员工,每天都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加点。小刘是一个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从不加班的员工。结果,小李得到表扬,成为优秀员工,而小刘从未得到表扬,更不会当选优秀员工。
但是,如果你愿意好好思考,也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小李的表现恰恰是能力不够的原因,而小刘的表现正说明他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个岗位,完成任务。
其实,关心态度还是关心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对待能力和态度的关系,过多关注态度,结果就会导致组织中能干的人干死,不能干的人活得很好。
原因是你关心态度而不是能力,让态度好的人得到肯定,结果导致大家关心态度,而不愿意真正地用能力说话。可是,只有能力才会产生绩效,态度必须转化为能力才会产生绩效。
现象三:才干与品德
德与才的取舍中人们希望德才兼备,如果两者不可兼得人们选择先德后才。品德和才干一直是对于人才评价的两个基本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他们会选择德才兼备的人。
我很愿意同意这个选择,但我们面对的事实是,我们所面对的下属,一定不是德才兼备的,在这个前提下,我再问如何选择,结果 80% 左右的人选品德。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会更加注重才干的评价而非品德的评价。
有人会说,一个人能力很强,才干很好,但是品德极坏,那不会是对组织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吗?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都会犯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够在品德上下赌注,管理所要做的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
我坚持这个观点是因为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私和贪婪的;从行为学的角度看,人是懒惰的。这个自私、贪婪、懒惰的人,就是管理面对的人,他不是一个道德人,所以我们不能用道德来下赌注。
看到今天这么多管理者犯错误,觉得这是管理的错误,我们的管理让他们有机会犯错误,但是竟然有那么多的人认为是品德教育不够所致,我感到很难过。
对于品德与才干这个问题的选择上,在两种情况下却必须强调以德为先。
第一种情况是招聘人员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考量这个人的品德,关注他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是优先考量的条件。
第二种情况是提拔人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首先考量他的品德,因为这个时候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能否带领大家走在正确的路上。
但是我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很少考量这个人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学历、工作经验、个人能力。在提拔一个人的时候,也很少关心他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过去的业绩、管理经验和经历。在这两种情况之外,我反而发现在日常的考核和日常的管理中人们常常考量品德而忽略了才干。这样做就刚好做反了。
管理是一种分配
管理其实很简单,它只是需要做一个分配就好了,就是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在管理上出错基本上都是没有把这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
很多管理者喜欢把权力、利益留下,把责任分出去;好一些的管理者把权力留下,把利益和责任一起分出去;也有管理者认为责任和权力以及利益都应该留在自己的手上,根本不做分配。
这些管理观点都是非常错误的。管理是在责任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需要在界定责任的同时,配备合适的资源,并让人们可以分享到管理所获得的结果。因此,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就是最合适的管理行为。
我强调把责任分下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只有分配责任,人才才会真正地被培养起来。没有责任,人是无法真正激发出能力和热情,也无法真正发挥他的作用。
唯有把责任分配下去,让每一个成员承担起他们的责任,管理才会发挥实际的功能,再加上我们给予和责任相适应的资源和分享,管理的效能就会发挥出来。
3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国外倡导领导做仆人,管理就是服务,我也同意,只是我们需要确认管理到底为什么服务。不明确管理为什么服务,那么管理是服务就只能是一句口号而毫无意义。
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假若你所处的组织不是以绩效评价的,比如我们的职能部门,那么管理始终为目标服务。因此管理是服务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含义,管理不是为任何人服务,它是为经营(目标)服务的。
我们知道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也就是我以前强调的管理不重要的一个根本原因。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可以用这样一个比较来说明:
当在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的时候,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在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时候,在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如果像京东一样在经营上选择“211限时达服务”,管理上就要进行流程管理。如果像戴尔一样用“直接定制”的策略,管理上必须做到柔性化管理。
看看沃尔玛,沃尔玛的战略和许多中国企业的选择是一样的,“总是用最低的价格销售”,但是相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沃尔玛成功地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盈利和增长最好的企业,而我们的企业不是。
其实沃尔玛和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战略上没有差异,我们的企业和它的差异就是管理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水平上的差异。
这些例子只是说明这样两个观点:
1. 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
2. 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中国家电企业为什么这么容易亏损,并不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不行,反而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太高了,超过了它们的经营水平。我们的大部分企业还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水平上,但是很多这样的企业竟然开始了流程再造的努力,结果一定是亏损!
同样的理由,我也担心很多企业的管理培训,因为我常常被企业邀请为员工讲解领导力或者企业战略,我想这样的行为会产生反作用的,因为你给员工的培训超过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
当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的时候,这家企业离亏损就不远了。
>一家店只卖大米,开在爱马仕隔壁,还日销2000单,你服不服?
>商业模式解析:为了阻止竞争对手,滴滴设计了哪些壁垒?
>继马云、丁磊养猪之后,马化腾宣布要养鹅?其实背后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