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 > 头条 > 淡水养殖

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淡水养殖

这种淡水虾体型大生长快,南方地区易养殖,亩产值6000元以上! 0元视频课程

img

雪丽

关注

对于喜欢吃虾的人来说,小编要给大家送福利了,咱们待会要介绍的是为“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这种虾生活在淡水中,不知道大虾的虾肉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这种虾的体型是非常大的,通常情况下体型最大的虾可以长到40厘米,重量比600克还要重。

而对于这种虾的话,其实还是世界上养殖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对于这种虾的话主要养殖的地区是在我们国家的江南地区,也许这时候你就会发出疑问了,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让这种虾的集中养殖地区是在江南呢?

这种虾的原产地是在东南亚地区,是一种热带生物。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的话,只有当生长环境的温度达到某一温度的时候,才有利于它们的生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要求,所以一旦环境温度满足不了的时候就会导致罗氏沼虾的生长变得迟缓,而严重的情况就是导致它们的死亡。在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的话,能够满足其养殖时间的季节实在是太短了,所以还没等其发育好就要面临捕捞了,而这样的话就会使得效益极大地下降。

所以相比较而言还是南方地区更适合其养殖。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是这种虾的生长旺季,生长得特别迅速。而市场上对这种虾的价格是怎么界定的呢?其实这还是得根据它的体型、品质以及鲜活程度等综合考虑的,经了解,市场上的这种虾的价格一般是30元一斤,高的时候再提高个一二十元。而罗氏沼虾的产量跟其他的虾类比较的话,其产量是偏高的。250斤到300斤左右是平均一亩的产量,这样算来的话亩产值将达到6000元以上。

水产养殖八大要素—水 流量视频课程

img

秦依瑶

关注

一、水中五种物质

(一)溶解氧--水产动物生命要素

同人一样,水产动物也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头,严重时泛池致死。一般来说,养殖(育苗)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mg/L(ppm),至少应保持3mg/L以上。轻度缺氧虽不致鱼虾死亡,但鱼虾生长会变慢,饲料系数提高,生产成本上升;而水中溶氧过高则会引起鱼类气泡病。

(二)PH值--水质状况的晴雨表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PH值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物过程,如氨气NH3和硫化氢H2S等有毒物质,由于PH值的不同,其毒性也不同。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虾都有直接危害,甚至致死。

酸性水中(PH值低于6.5)可使鱼虾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尽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可使鱼虾浮头。由于耗氧降低,代谢急剧下降,尽管食物丰富,但鱼虾仍处于饥饿状态。

PH值降低时,水质中的溶解氧减少,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增多。

PH值偏高时,水体中的氨氮、碳酸盐碱度的毒性增强。

PH值过高的水则腐蚀鳃组织,引起鱼虾大批死亡。如鳗鱼在PH值低于5时,鳃变红褐色粘液分泌增多,呼吸衰竭而死亡。

PH值在低于4或高于10.5时,鱼虾不能存活。 海水养殖PH值一般应控制在7.5~8.5之间,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6.5~9.0之间。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PH值的变化对鱼虾和水质均有很大影响。

(三)氨(NH3)--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氨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养殖池中由于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

水体中的氨过高的话会破坏鱼虾等水生动物的皮肤、胃、肠道的黏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抑制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为保证鱼虾的安全,水产养殖(育苗)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2ppm以下

(四)亚硝酸盐(NO2-N)--水产动物的致病根源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一旦硝化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内积累。当养殖水体中存在亚硝酸盐时,鱼虾类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其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鱼类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中,会发生黄血病。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是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

当亚硝酸盐达到0.1ppm时,鱼虾红血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量逐渐丧失,会造成鱼虾慢性中毒。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

当亚硝酸盐达到0.5ppm时,鱼虾某些代谢器官的功能失常,体力衰退,此时鱼虾很容易患病,很多情况下鱼虾暴发疾病而死亡就是由于亚硝酸盐过高造成的。

亚硝酸盐过高可诱发草鱼出血病,鳗鱼亚硝酸盐中毒时鱼体发软,胸部、臀部带浅黄色,肝脏、鳃、血液呈深棕色。对虾中毒时,鳃受损变黑,导致死亡。

为确保鱼虾蟹(尤其育苗期)的安全,建议将亚硝酸盐含量必须控制在0.2mg/L以下。

(五)硫化氢(H2S)--水中剧毒气体

硫化氢(H2S)是一种可溶性的毒性气体、带有臭鸡蛋气味。

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产生硫化氢:

一是在于养殖池底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硫酸盐;

二是厌氧菌分解残饵或粪便中的有机硫化物。

硫化氢与泥土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这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硫化氢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大约0.5ppm的硫化氢可使健康鱼急性中毒死亡。当水中的硫化氢浓度升高时,鱼虾的生长速度、体力和抗病能力都会减弱,严重时会损坏鱼虾的中枢神经。

硫化氢与鱼虾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降低血液载氧能力,导致鱼虾呼吸困难,造成鱼虾中毒死亡。 养殖(特别是育苗)生产中,水质中硫化氢的浓度应该严格的控制在0.1ppm一下。

二、塘水变坏的征兆和原因

塘水变坏多半发生在高温季节,由于腐殖质的发酵分解及水生植物繁殖过盛等所致。其征兆是:

1、水色呈黑褐色浑浊,是池中腐殖质过多,腐败分解过快所引起。这种水往往偏酸性,不利于天然食料的繁殖和鱼的成长;

2、水面出现棕红色或油绿色的浮层或粒状物,一般是蓝绿藻大量繁殖所致,而蓝绿藻类又大多不能被鱼作为食料利用,反而消耗养料,清瘦水质,抑制可消化藻类的繁殖,影响鱼的生长;

3、水面有浮膜(俗称“油皮”),是微生物死亡腐败后的脂肪体,粘附尘埃或污物后形成的。多呈灰黑色,鱼吞食后,不利于消化;同时,浮膜覆盖水面也影响了氧气溶于水中;

4、水面上常有气泡上浮,水色逐渐转变,池水发苦带腥臭,是腐殖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碳酸、硫化氢、氨氮、沼气造成,这些气体都有毒性,对鱼有一定危害;

5、鱼的活动反常,有时在水面旋转打团,久不下沉(某些鱼病也有此种现象);有时浮头起来后,迟迟不回沉,或吃食量逐渐减少。 发生这些现象,如检查不出鱼病,则是塘水转坏的征兆。

三、水质的“肥、活、嫩、爽”

水质的肥、活、嫩、爽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良好水质和水色在视觉上的一个概括。

1、“肥”指水色浓,浮游植物量高并形成水华。养鱼人常用水的透明度大小来衡量水的肥度,或一人站在上风头的池埂上能看到浅滩13-16厘米水底的鱼或贝类等物为度;或以手臂深入水中16-20厘米处弯曲手腕时五指若隐若现作为肥度适当的指标,这样的肥度相当于25-35厘米的透明度和20-50毫克/升的浮游植物量。

2、“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养鱼人所谓“早青晚绿”或“早红晚绿”以及“半塘红半塘绿”等都是这个意思。观察表明,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华。这种鞭毛藻类的游动较快,有显着的趋光性。白天常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产生垂直或水平的游动,清晨上下水层分布均匀,日出后逐渐向表层集中,中午前后大部分集中表层,以后又逐渐下沉分散。当这种藻类群聚于鱼池的某一边或一角时,就出现所谓半塘红半塘绿的情况。

养鱼人看水时,不仅要求水色有日变化,还要求每十天或半个月有周期性变化。因此,“活”还意味着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也就是说池中物质循环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谓水老主要有两种征象:水色发黄或发褐色;水色发白。水色发白或发褐色的情况就是前面已指出的藻类细胞老化现象,所谓的老茶水(黄褐色)和黄蜡水(枯黄带绿)也属此类。

水色隐约发白的水中,主要是蓝藻,特别是那些极小型蓝藻滋生的一种征象。这种水的特点是PH值很高(9-10以上)和透明度很低(通常低于25-20厘米),白天随着浊白程度的加强,碱度迅速下降。

由此可见,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氢盐不断形成碳酸盐的结果。与此同时,PH的升高促进了蓝藻的增长。

4、“爽”是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不低于25-20厘米。透明度过低的原因或是浮游生物量极高,或是蓝藻占优势(集中表层),或是泥沙和其它悬浮物过多。不仅难以利用的悬浮颗粒过多对鱼的滤食不利,而且易利用的浮游生物量过大也不是好的标志。因为在密养池塘中,由于鱼类的大量滤食,浮游生物不易长期保持很高的密度,过大的生物量常常是天然饵料未被充分利用,水中物质循环不良的缘故。

所谓“爽”的肥水,浮游植物量一般在100毫克/升以内。100毫克/升大致是鞭毛藻类塘“肥水”和“老水”的分界线,但蓝藻塘“肥水”浮游植物往往超过200毫克/升。

四、较好的三种水质

从水色可以判断水质的好坏,以下三种水质,可认为是较好的。

绿豆色: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绿球藻类和隐藻、硅藻,有时有黄绿藻等,透明度约在25-30厘米。

浅褐带绿色:透明度较高,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绿球藻目一部分、金黄藻和黄绿藻等。

油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部分金黄藻和绿球藻目一部分。当隐藻和绿球藻特别多的时候,透明度就低些。

这三种水色,天热时水面上均无任何颜色的浮泡或浮膜出现。

五、养鱼最适水体的生物指标

根据对“肥、活、嫩、爽”的生物学分析,可以看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的养鱼最适生物指标应是:

(1)浮游植物量在20-100毫克/升;

(2)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

(3)藻类种群处于生长期,细胞未变老化;

(4)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悬浮物不多。

实践证明,合乎这四项条件的是好水,但不完全具备这四项条件的也可能是好水。比如螺旋鱼腥草和拟鱼腥草的水华都是较好的水,但这类水华只是“肥”的一项标志。北方有些鱼池常施化学肥料,硅藻和绿藻较多,水色“肥”、“爽”,但不“活”,也是较好的水。

△内容源自养殖前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专业水产知识,去关注可为渔业百家号!

欢迎留言评论,相互交流!

淡水养殖:这个东西千万不要忽视,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营销视频课程

img

无名指

关注

很多搞水产品养殖的人,都会对池塘的营养元素相当重视,而不是忽视。为什么呢?道理说起来,真的是相当地容易被记住,那就是事关水产品的效益高低。现在只是想要从中挑选一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心得,希望能够对那些新的养殖户有比较好的提醒跟帮助,后悔的时候可就来不及了。

淡水养殖

1、为何要补充钙质

对于那些淡水养殖的人来说,不管是肥水困难,还是池塘水质问题,都是可以先从钙质的补充入手,一般情况是可以在补充完了钙质之后,问题就会立即得到解决,当然,有些比较复杂的情况,可能就需要其他的搭配了。这里想要提醒大家的一点,钙质的补充,可以解决浮游物的生长问题,只要浮游物不缺钙,就意味着水质也好、水产品也好,都会得到应该有的环境。

2、补充钙质的好处

因为钙质也是营养物质之一,所以水产品的存活率问题,只要将营养保健物质融入其中,就可以提高存活率,而钙质的补充是关键的一环。再者,为了让水产品得到应该有的营养,使它们能够更茁壮地生长起来,达到收成的最大化,钙质的补充,真的是要用刻不容缓来形容才行。还有一个地方要留意起来,就是葡萄糖酸钙的重要性,蟹、虾以及蚌类的养殖,如果缺乏这种营养物质的话,它们的壳就会特别地脆弱,那么,体质不是特别强的情况下。

淡水养殖

3、钙的关键性作用

正如前面咱们所讲到的一点,想要将养殖的效益尽可能地往上飙升,就必须要确保水产品,诸如虾、蟹以及蚌等,它们的营养物质要跟得上。因为在它们蜕皮、蜕壳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了充足的钙质,那么,个头是不可能会有所增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个头没有增大就不用谈什么效益了,有可能还会直接地影响到生长结果,到时候效益是多是少,起码还有效益,可是,钙质等营养物质跟不上,那就是亏损了,效益为负嘛。

4、忽视钙的严重性

综合前面所说的这些要点,有些小细节就会让人们更容易去看清楚,比如说如果有养殖户忽视了钙质的存在性,那么,这样子的一种忽视势必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后果。

淡水养殖

在这里要再次地提醒并强调的一点,不管大家平时对钙的理解深浅,都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毕竟效益就摆在那么现实的地方,大家都想获取更高的效益。对于补充钙质欢迎大家留言,发表你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水产养殖八大要素—水 互联网视频课程

img

卡瓦尼亚斯

关注

一、水中五种物质

(一)溶解氧--水产动物生命要素

同人一样,水产动物也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头,严重时泛池致死。一般来说,养殖(育苗)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8mg/L(ppm),至少应保持3mg/L以上。轻度缺氧虽不致鱼虾死亡,但鱼虾生长会变慢,饲料系数提高,生产成本上升;而水中溶氧过高则会引起鱼类气泡病。

(二)PH值--水质状况的晴雨表

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PH值决定着水体中的很多化学和生物过程,如氨气NH3和硫化氢H2S等有毒物质,由于PH值的不同,其毒性也不同。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虾都有直接危害,甚至致死。

酸性水中(PH值低于6.5)可使鱼虾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尽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可使鱼虾浮头。由于耗氧降低,代谢急剧下降,尽管食物丰富,但鱼虾仍处于饥饿状态。

PH值降低时,水质中的溶解氧减少,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氮等有害物质增多。

PH值偏高时,水体中的氨氮、碳酸盐碱度的毒性增强。

PH值过高的水则腐蚀鳃组织,引起鱼虾大批死亡。如鳗鱼在PH值低于5时,鳃变红褐色粘液分泌增多,呼吸衰竭而死亡。

PH值在低于4或高于10.5时,鱼虾不能存活。 海水养殖PH值一般应控制在7.5~8.5之间,淡水养殖PH值一般应保持在6.5~9.0之间。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化学变化均能引起PH值的变化,PH值的变化对鱼虾和水质均有很大影响。

(三)氨(NH3)--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氨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养殖池中由于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

水体中的氨过高的话会破坏鱼虾等水生动物的皮肤、胃、肠道的黏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抑制其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为保证鱼虾的安全,水产养殖(育苗)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2ppm以下

(四)亚硝酸盐(NO2-N)--水产动物的致病根源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一旦硝化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内积累。当养殖水体中存在亚硝酸盐时,鱼虾类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被其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鱼类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中,会发生黄血病。亚硝酸盐在水产养殖中是诱发暴发性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

当亚硝酸盐达到0.1ppm时,鱼虾红血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量逐渐丧失,会造成鱼虾慢性中毒。此时鱼虾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躁动不安。

当亚硝酸盐达到0.5ppm时,鱼虾某些代谢器官的功能失常,体力衰退,此时鱼虾很容易患病,很多情况下鱼虾暴发疾病而死亡就是由于亚硝酸盐过高造成的。

亚硝酸盐过高可诱发草鱼出血病,鳗鱼亚硝酸盐中毒时鱼体发软,胸部、臀部带浅黄色,肝脏、鳃、血液呈深棕色。对虾中毒时,鳃受损变黑,导致死亡。

为确保鱼虾蟹(尤其育苗期)的安全,建议将亚硝酸盐含量必须控制在0.2mg/L以下。

(五)硫化氢(H2S)--水中剧毒气体

硫化氢(H2S)是一种可溶性的毒性气体、带有臭鸡蛋气味。

有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产生硫化氢:

一是在于养殖池底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厌氧条件下分解硫酸盐;

二是厌氧菌分解残饵或粪便中的有机硫化物。

硫化氢与泥土中的金属盐结合形成金属硫化物,致使池底变黑,这是硫化氢存在的重要标志。硫化氢是水产动物的剧毒物质。大约0.5ppm的硫化氢可使健康鱼急性中毒死亡。当水中的硫化氢浓度升高时,鱼虾的生长速度、体力和抗病能力都会减弱,严重时会损坏鱼虾的中枢神经。

硫化氢与鱼虾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降低血液载氧能力,导致鱼虾呼吸困难,造成鱼虾中毒死亡。 养殖(特别是育苗)生产中,水质中硫化氢的浓度应该严格的控制在0.1ppm一下。

二、塘水变坏的征兆和原因

塘水变坏多半发生在高温季节,由于腐殖质的发酵分解及水生植物繁殖过盛等所致。其征兆是:

1、水色呈黑褐色浑浊,是池中腐殖质过多,腐败分解过快所引起。这种水往往偏酸性,不利于天然食料的繁殖和鱼的成长;

2、水面出现棕红色或油绿色的浮层或粒状物,一般是蓝绿藻大量繁殖所致,而蓝绿藻类又大多不能被鱼作为食料利用,反而消耗养料,清瘦水质,抑制可消化藻类的繁殖,影响鱼的生长;

3、水面有浮膜(俗称“油皮”),是微生物死亡腐败后的脂肪体,粘附尘埃或污物后形成的。多呈灰黑色,鱼吞食后,不利于消化;同时,浮膜覆盖水面也影响了氧气溶于水中;

4、水面上常有气泡上浮,水色逐渐转变,池水发苦带腥臭,是腐殖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碳酸、硫化氢、氨氮、沼气造成,这些气体都有毒性,对鱼有一定危害;

5、鱼的活动反常,有时在水面旋转打团,久不下沉(某些鱼病也有此种现象);有时浮头起来后,迟迟不回沉,或吃食量逐渐减少。 发生这些现象,如检查不出鱼病,则是塘水转坏的征兆。

三、水质的“肥、活、嫩、爽”

水质的肥、活、嫩、爽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良好水质和水色在视觉上的一个概括。

1、“肥”指水色浓,浮游植物量高并形成水华。养鱼人常用水的透明度大小来衡量水的肥度,或一人站在上风头的池埂上能看到浅滩13-16厘米水底的鱼或贝类等物为度;或以手臂深入水中16-20厘米处弯曲手腕时五指若隐若现作为肥度适当的指标,这样的肥度相当于25-35厘米的透明度和20-50毫克/升的浮游植物量。

2、“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变化。养鱼人所谓“早青晚绿”或“早红晚绿”以及“半塘红半塘绿”等都是这个意思。观察表明,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华。这种鞭毛藻类的游动较快,有显着的趋光性。白天常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产生垂直或水平的游动,清晨上下水层分布均匀,日出后逐渐向表层集中,中午前后大部分集中表层,以后又逐渐下沉分散。当这种藻类群聚于鱼池的某一边或一角时,就出现所谓半塘红半塘绿的情况。

养鱼人看水时,不仅要求水色有日变化,还要求每十天或半个月有周期性变化。因此,“活”还意味着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也就是说池中物质循环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谓水老主要有两种征象:水色发黄或发褐色;水色发白。水色发白或发褐色的情况就是前面已指出的藻类细胞老化现象,所谓的老茶水(黄褐色)和黄蜡水(枯黄带绿)也属此类。

水色隐约发白的水中,主要是蓝藻,特别是那些极小型蓝藻滋生的一种征象。这种水的特点是PH值很高(9-10以上)和透明度很低(通常低于25-20厘米),白天随着浊白程度的加强,碱度迅速下降。

由此可见,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氢盐不断形成碳酸盐的结果。与此同时,PH的升高促进了蓝藻的增长。

4、“爽”是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不低于25-20厘米。透明度过低的原因或是浮游生物量极高,或是蓝藻占优势(集中表层),或是泥沙和其它悬浮物过多。不仅难以利用的悬浮颗粒过多对鱼的滤食不利,而且易利用的浮游生物量过大也不是好的标志。因为在密养池塘中,由于鱼类的大量滤食,浮游生物不易长期保持很高的密度,过大的生物量常常是天然饵料未被充分利用,水中物质循环不良的缘故。

所谓“爽”的肥水,浮游植物量一般在100毫克/升以内。100毫克/升大致是鞭毛藻类塘“肥水”和“老水”的分界线,但蓝藻塘“肥水”浮游植物往往超过200毫克/升。

四、较好的三种水质

从水色可以判断水质的好坏,以下三种水质,可认为是较好的。

绿豆色: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绿球藻类和隐藻、硅藻,有时有黄绿藻等,透明度约在25-30厘米。

浅褐带绿色:透明度较高,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硅藻、绿球藻目一部分、金黄藻和黄绿藻等。

油绿色:浮游植物主要种类为隐藻、硅藻、部分金黄藻和绿球藻目一部分。当隐藻和绿球藻特别多的时候,透明度就低些。

这三种水色,天热时水面上均无任何颜色的浮泡或浮膜出现。

五、养鱼最适水体的生物指标

根据对“肥、活、嫩、爽”的生物学分析,可以看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的养鱼最适生物指标应是:

(1)浮游植物量在20-100毫克/升;

(2)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

(3)藻类种群处于生长期,细胞未变老化;

(4)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悬浮物不多。

实践证明,合乎这四项条件的是好水,但不完全具备这四项条件的也可能是好水。比如螺旋鱼腥草和拟鱼腥草的水华都是较好的水,但这类水华只是“肥”的一项标志。北方有些鱼池常施化学肥料,硅藻和绿藻较多,水色“肥”、“爽”,但不“活”,也是较好的水。

△内容源自养殖前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专业水产知识,去关注可为渔业百家号!

欢迎留言评论,相互交流!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