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 > 头条 > 薪资数据

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薪资数据

中国零售趋势半年报:京东快闪店种草新场景 零售视频课程

img

Zang

关注
6月18日前后,中国29个城市的热门商场或者市中心街道上出现了一家时尚、新奇又好玩的临时店,引爆了无数人的朋友圈,这便是京东与品牌商联手制造的“JOYSPACE京东无界零售快闪店”。

“仙女教母一挥手,灰姑娘就穿上了华美的衣裙,我特别喜欢这个桥段。没想到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魔法衣橱了,不换装就能‘试穿’。”晶晶是位青春靓丽的大学生,618期间专门和男友坐了近两个小时的地铁来北京三里屯拔草。

试完新衣试新妆,晶晶在AR镜里试了几个妆容,一时有些踌躇,问身边男友的意见。奈何直男脑回路实在难解“画眉深浅入时无”的风情。“叮咚,你说呢?”负责导购的智能音箱关键时刻非常给力,给晶晶提供了专业的购买建议。

“真的好多黑科技,看,刷你的脸就能付钱了!”晶晶兴奋地拉着男友走过了京东无人超市的自动结算通道,超市内每件商品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芯片,顾客购物时走过结算通道后就能自动“刷脸”付款,享受无感知的购物体验。

体验了黑科技,又买到了心仪的化妆品,晶晶埋头修着图打算秀一波朋友圈,想必又会有一批女孩儿因此种草快闪店。

  “快闪店”这个名词确切地说是一个舶来品,由POP-UP Store翻译而成。做几天生意,营造话题,打响知名度,之后立即消失,这是快闪店的一贯作风,即通常不以销售为目的,宣传品牌、设计和试水消费者与市场才是重点。

   今年的6·18成为京东无界零售的一次检验和“秀场”,京东今年尤为关注“黑科技”赋能、线上线下融合、零售基础设施开放等领域。6月,京东快闪店和1400个品牌达成合作,大型商圈举办了32场活动,覆盖了28个城市,用人工智能、AR、VR、大数据等当红技术与消费者体验、复杂多变的场景化消费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科技化消费体验,“好看、好玩、好买”的无界消费体验满足了消费者对品质产品与生活格调化的刚性需求。

“线上线下融合的快闪店项目模式,使无界零售理论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科技化消费体验”,京东集团副总裁、市场营销部负责人门继鹏表示:“同时,这也体现出京东在积木化赋能品牌商的过程中,正在从协同创新力、新型的场景聚合力、高频的用户连接力和速捷的智能驱动力等四个维度,为品牌商提供更为包容、创新和可复制的无界零售解决方案,带动品牌实现全渠道多维度的高速增长。”

位于珠江边的珠海市香洲区,618前夕,京东与三星联手的快闪店里,小宇体验了把用三星GalaxyS9样机现场开黑的感觉。此前小宇看到京东推送说这款手机能体验某农药游戏的全新版本,想买又不知性能如何的时候,京东推送显示这款手机在618期间快闪店有样机可以体验,瞬间解决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苦恼。“手机画质很好,耗能也低,实物体验感觉不错。”小宇说。

 “即看即买、趋势挖掘”,也是京东无界零售快闪店两大亮点。京东团队在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画像的基础上,制定购物区设计方案,活动场地选址、功能区策划、内容引入、现场执行等线下运营全流程。

此次618期间,快闪店更是率先使用京东JPass会员码解决方案,以会员码为连接点,实现用户数字化识别和运营、线上流量引入、优惠券权益核销、智能收银等功能,在知人、知货、知场的基础上重构线下零售成本、效率和体验,全面赋能快闪零售运营商,实现消费者线上下单结合现场自提的快闪购物体验,也满足了各类品牌线下品牌推广、试水、引流、上新、分销需求。

综评:

快闪店模式在各大品牌和电商的营销活动中使用越来愈多,对于新产品推广、或者一些低频高消费、生活服务类产品,在不同商圈巡回做快闪店,让消费者体验产品并扩大知名度是不错的选择,利用电商大数据选址和画像的快闪店,不仅未来将会承担更多的品牌推广和试水功能,更可以看做是数字技术赋能实体零售的未来样本,为零售行业的发展方向持续创新探索。

有了技术的加持,再加上快闪这种直击消费者心理的创意形式,喜爱尝试新鲜事物的消费者会最先感知和习惯未来新型的零售模式。

(来源:《2018中国零售趋势半年报》)

巨头入局,无人配送真的要来了么? 互联网视频课程

img

喻冥

关注
美团正式发布了无人配送开放平台,这将成为无人配送赖以成长的真正土壤。

「美团花钱很谨慎」,美团无人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在最近一次向王慧文寻求一项1000万的硬件采购开支时,王慧文的助理提醒他。但出乎意料地,夏华夏迅速得到批复,「他一点没有犹豫,说你们需要就去买」。

2016年夏天,当时还是外卖配送总架构师的夏华夏注意到自动驾驶技术,经过观察他得出结论,这项技术可以帮外卖业务大忙。在和管理层沟通并得到肯定后,夏华夏行动起来。开始时,这个代号「W」的内部团队加上夏华夏只有3个人,到2017年中,这个主要由技术人员构成的团队已经扩张到40多人,到2018年更是成为一个100多人的团队,并独立为一个部门,在组织架构上和外卖事业部平行。

从2016年年底,美团日均订单为900万单,2017年底,这项数字达到1800万单,目前,日均订单已高达2100万单的美团外卖还处于明显的上升期。「无人配送」被寄予厚望,它不仅将提升外卖配送效率,还能帮助美团开拓出庞大数字背后的数据价值。

如何让「无人配送」更快发挥价值?从2017年末开始,团队越做越大的夏华夏开始考虑做一个开放平台,不将这个项目局限在美团内部,而是用开放联合的方式加速进程。7月25日,美团在北京朝阳举办了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发布会。发布会上,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亲自为这个开放平台站台,表达美团的态度。

无人配送,不止于美团

2016年夏天,中国正迎来一波自动驾驶浪潮,技术出身的夏华夏看到了机会——自动驾驶不一定非得用来载人,也可以用来运送外卖,「高速」容易造成危险,「低速」的危险性则要小很多;车体太大太重不安全,做小一点做轻一点无妨——用无人车送外卖正合适。

夏华夏的「想法」算得上「未雨绸缪」。2018年美团单日外卖交易笔数超过2100万笔,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日均活跃配送骑手数量达53.1万人。随着市场的继续增长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如何保证配送效率,提高用户体验将是外卖平台不得不面对的「下半场」挑战。「无人配送」最可能扮演美团外卖业务的关键部队。

「无人配送」的关键是自动驾驶。从专业上来说,目前的通用自动驾驶技术尚不成熟。不过,在低速简单的驾驶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早已不是什么难事。换言之,做一辆低速自动驾驶车辆比造一辆能在街上高速安全跑的自动驾驶乘用汽车容易。目前美团点评内部无人配送机器产品已经迭代到第七代,申请专利近70项。所有的车基本都符合夏华夏划定的「小轻慢物」的原则。

从今年3月开始,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开始在多地落地测试运营。其中,美团今年在松江大学城半开放环境做的落地化运营实验最具有代表性。实验证明,「无人配送」可以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使用。在接受极客公园专访时,夏华夏透露,每个无人配送车每次最多可运送十单,运送时间都在半小时之内,20多辆无人配送车一天的配送量超过1000单。在校园这种相对简单的场景下,无人配送车已经接近骑手的配送效率。

按照夏华夏估计,未来三到五年,无人配送车的效率可以赶上人类。不过,无人配送并非要替代配送员的存在。未来无人配送的发展,很长时间都会是人机混送的模式。另外将由机器来处理极端天气、夜间配送等特殊场景,骑手完成灵活度更高的部分。

在被问及美团内部是否对团队发展速度和目标是否有所规定时,夏华夏称「美团管理层对无人配送有长期的耐心和合理的预期,基本尊重技术团队做出的进度规划」。但在做了一年多之后,到2017年末,夏华夏发现随着深入产业链,靠美团无人配送团队单打独斗很难做」。

夏华夏将难点归结为产业链中的「纵横」两条线。纵向的考虑是「无人驾驶涉及的行业很多,除了算法、传感器,它本身跟汽车的整个供应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汽车行业的链条本来很长,我们要跟上下游纵向的很多企业要进行合作。」哪怕只是一个摄像头的选取,其背后仍然是一个复杂的产业。

另一个横向的考虑是,「很多跟我们同样做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整车的公司,他们做了很长时间,但是非常头疼的就是这个技术没有落地场景。」夏华夏认为建立一个开放平台既可以帮助对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进行技术迭代是有帮助的。等到行业技术得成熟了,他们也可以为我们的末端配送提供无人配送的车,可以帮助我们一起来提升运率,「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场景,那么多订单,我觉得不是美团一家可以满足的」。

美团的开放平台上有什么?

发布会现场,美团在展区布置了十台左右的无人配送样品车,除了自研的无人配送车之外,还有来自其他厂商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无人配送机器人(车)。既有室外环境运行的无人配送车,也有安装特定系统可上下楼梯在楼宇内部运行的楼宇配送机器人。

事实上,无人车的选用也只是开放平台要承接的任务的一小部分。根据夏华夏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这个开放平台开放的对象包括企业、院校、政府,且三者缺一不可。美团将对这些对象开放四大能力,包括场景、技术、运营、标准。

这显然不是空话,目前美团业务覆盖全国2800个县市,单外卖业务日订单量就达到了2100万,覆盖各类场景与道路。除此之外,配合外卖等业务的美团智能调度系统更是现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复杂度最高的多人、多点实时智能配送调度系统。

就目前的进展来说,美团已经和很多企业达成了合作伙伴协议,「各取所需」。比如,美团和深兰科技、赛格威等企业已经在无人配送技术方面达成合作,美团则会为这些企业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美团也和华夏幸福等地产商以及汇川技术等电梯企业有很多落地的合作,比如电梯楼宇的改造;政府机构的支持对美团无人配送也很重要,双方正就资质发放、标准制定、基础建设等展开深入的合作。

从开放的对象和内容来看,这样一个开放平台对任何一方都是有好处的,但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仍谨慎地认为「并非万事大吉」。王慧文并不是在泼冷水,这更像是一条在事前谈清楚的规则。「大家都有一个认知的盲区,如果和美团合作,可以解决生产、销售产量,我们要承担的责任很大,但也要和大家一起合作推动这件事情」。王慧文以特斯拉的崛起为例,在特斯拉之前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产业链一百多年的打磨,一个产品的成功总离不开行业整体的推动与成熟。

从自动驾驶行业的演变来看,「无人配送」的确是当前开放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但「无人配送」技术、成本本身也还面临着许多考验。在接受极客公园专访时,夏华夏就透露他们仍然在寻找合适的激光雷达——「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又低价格的一款激光雷达」;除此之外,开放平台的台子搭起来了,但各方的投入程度,如何达成正确的商业合作模式,如何更快的推进「无人配送」真正落地仍是需要面对的复杂挑战。

归根结底,美团发起的开放平台,不仅美团从中受益,行业合作伙伴更是同样受益。按发布会王慧文引用鲁迅的话说,「在未有天才之前,我们先要有适合天才成长的土壤。」换句话说,在未有自动驾驶汽车之前,要有适合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商业生态。对于美团而言,美团的开放平台能否孕育出「沃土」,多久生长出「天才」,或许将是决定美团外卖乃至美团「下半场」的关键所在;而对于自动驾驶行业而言,能否先从限定场景下率先孕育出「天才」,这其中存在的机会或许远超「无人配送」本身。

猎聘数据报告:超四成媒体人进军互联网,跳入金融业涨薪幅度最高 互联网视频课程

img

夏千柔

关注
近日,国内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猎聘联合知名媒体社群有闻记者之家发布了《媒体人转型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将近一半的媒体人不是已经转型,就是正在转型的路上;媒体人进入互联网行业比例最高,超过四成;而去金融业的媒体人涨薪最多,涨幅超过五成。

猎聘从自身大数据后台随机抽取了14000个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职场人样本,针对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人群回收了约2500份有效调研问卷,并与部分相关领域的从业者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形成此次报告。报告揭示了媒体人转型比例、流向行业及薪资涨幅等状况,分析了媒体人转型的背后原因及存在的优劣势,并从专业HR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职业发展建议。

1、已转型或正转型的媒体人,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此次报告,已经转型的媒体人占比为33.99%,正在转型的媒体人占比为15.42%,而选择继续留守媒体的人占比为50.59%,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媒体人已经或者正在转型。

(数据来源:猎聘关于媒体人转型的问卷调研)

问卷调研的参与者表示,转型的三大主要原因是媒体辉煌时期已过、待遇多年不变和其他行业发展态势良好,选择这三大原因的参与者占比分别为84.58%、70.36%和67.59%。此外,“严肃阅读不受欢迎”“寻找自己新的用武之地”这两个原因的得票率分别是39.92%和37.55%。

(数据来源:猎聘关于媒体人转型的问卷调研)

转型有转型的原因,同样,坚守媒体的人也有坚守的理由。在媒体工作15年的李波(化名)就是坚守大军中的一员,他认为除了惰性使然,“对现在的环境比较熟悉,工作也习惯了,处在温水区”是他选择留守媒体的主要原因,“虽然留在媒体挣不了大钱,但努力活着,做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事,也挺好的。”

2、媒体人转型到金融行业,薪资涨幅最高

根据猎聘大数据分析的结果,44.36%的媒体人去了互联网行业;19.75%的媒体人去了文化传媒行业;转型去能源化工行业的人最少,占比为0.92%。互联网近些年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职位,成为媒体人转型流向比例最大的行业。而文化传媒行业与媒体行业有不少类似职位需求,媒体人转向这个行业具有先天优势。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

在媒体人转型后选择的行业中,薪资排名第一的是电子通讯行业,平均年薪达19.43万元。薪资排名前五中的另外四个行业分别是金融、制药医疗、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平均年薪分别是17.48万元、15.06万元、14.29万元和13.70万元。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

媒体人转型后的薪资涨幅Top5行业与薪资排名Top5行业相同,但除了同样排名第五的房地产行业(薪资涨幅为38.65%),其他四个行业的排名则完全不同:薪资涨幅排名第一的是金融行业,高达52.05%;其次是电子通信行业,涨幅达45.98%;薪资涨幅排名第三、第四的分别是互联网和制药医疗行业,为43.51%和38.74%。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

什么程度的薪资涨幅可以撬动媒体人选择转型?在本次问卷调研的参与者中,28.46%的人认为是30%-50%;选择涨幅50%-70%以及100%以上的参与者分别占19.37%和18.18%;13.44%的人接受20%-30%的薪资涨幅;5.14%的人所希望的薪资涨幅是70%-100%;只有2.37%的人愿意接受20%以内的涨幅。有人认为多少涨幅都难以撬动自己转型,也有人表示没有薪资涨幅都愿意转型,这两类人的占比分别是1.58%和11.46%。

(数据来源:猎聘关于媒体人转型的问卷调研)

在媒体人转型后所选择的排名前五的职能中,从第一到第五依次是运营经理、市场经理、销售经理、公关经理、新媒体运营,其占比分别为14.48%、8.20%、5.30%、3.38%、3.37%。运营是互联网行业最核心的职能之一,也成为吸纳媒体人比例最多的职能。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

3、转型最大优势是擅长写作和交际,最大劣势为跨行成本高、自由散漫

在本次报告调研中,56.92%的参与者认为媒体人转型的优势在于其“擅于写作和交际”;30.43%的参与者认为在于“善于学习”;10.67%的参与者认为在于“人脉广”。此外,还有1.98%的人认为在于“吃苦耐劳”。

(数据来源:猎聘关于媒体人转型的问卷调研)

而对于转型劣势,认为媒体人“跨行业成本高”和“习惯于自由散漫”的参与者占比最高且相同,为35.57%;认为劣势在于“媒体的思维方式不好转变”的人占19.37%;还有9.49%的人认为媒体人特有的作息习惯,可能不适应坐班。

(数据来源:猎聘关于媒体人转型的问卷调研)

4、超五成人需在半年内适应转型,近五成人身边有转型失败案例

对于已经转型的媒体人而言,绝大多数人表示适应时间在半年以内,这部分人占51.16%。除此以外,表示适应时间在半年到1年之内的人占25.58%;表示适应时间在1年到2年以内的人占13.95%;表示需要2年到3年才能适应的人和一直都不适应的人占比相同,均为4.65%。

(数据来源:猎聘关于媒体人转型的问卷调研)

转型去58同城做高级公关经理的刘聪,曾在媒体工作九年,她用了三个月时间适应转型。在她看来,除了媒体人和企业内部看问题的视角存在不同之外,并没有经历纠结与痛苦。“我希望能把以前作媒体人的经验融合到现在的公关工作中”,刘聪坦言。

对于身边是否存在转型失败的人又重返媒体的人,23.72%的参与者表示“不清楚”,49.41%的人表示“有”,另外还有26.88%的人表示“没有”。

(数据来源:猎聘关于媒体人转型的问卷调研)

在媒体工作四年的常山玉(化名)是转型后一年又回到媒体的人。不过,转型后的互联网公司PR工作并没有带给他太多的转型痛苦和挑战,相反,他感觉轻车熟路,而且深得领导赏识。他所不适应的是工作过于饱和、劳累以及工作关系复杂,加上家庭原因以及对媒体行业的眷恋,最后,他选择回到媒体。

在纸媒耕耘了11年的陈之秀因为喜欢这个行业一直没有离开,她认为媒体人转型本身就意味着失败与成功并存:转型失败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能力,只说明他们暂时还不适应新的职业或者环境,或准备不足。“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打开一扇窗,总会有新的开始和机会。”

5、成功转型的首要因素,在于“拥抱变化”

媒体人想要成功转型,其关键要素是什么?在参与调研的媒体人给出的答案中,占比最高的三项是“拥抱变化”“深耕积累”和“人脉广”,分别是88.54%、74.31%和52.57%。也有媒体人认为,“有勇气有魄力”和“能够抓住机遇”同样重要,这两个选项的得票率相同,均为42.29%。

(数据来源:猎聘关于媒体人转型的问卷调研)

白立新(化名)曾从事媒体工作13年,现在转型去了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从事政策研究工作。他认为转型后比较难的是角色转换:从被尊敬和被需要到需要经常去求别人,会有挫折感。但是通过尽快熟悉和了解运作流程及所需要的能力、资源,白立新最终还是克服了困难,他说:“在新环境下,拥抱变化、适应变化是一种常态,也是成功的关键。”

微信公号“花儿街参考”的创办者林默和“老冀说科技”创始人冀勇庆是两位转型做自媒体的前媒体人。林默转型后发现新媒体速度比传统媒体快太多,只能用勤奋来适应,她做了自媒体后发现“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冀勇庆认为自己转型最大的不适应是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原创内容粉丝量和阅读量却赶不上一些主要靠抄袭的自媒体,究其根源是“传统媒体的精英意识与互联网的草根意识之间的冲突,还有此前整个社会对版权保护不力的原因。”对于转型这件事,他认为走出舒适区很难,但“只要自己有勇气走出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猎聘副总裁、全球职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邢子培也为媒体人提供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不论转型与否,首先她认为时间管理就是人生管理,要让定期审视自己成为习惯,及时发现自己的行动是否偏离目标,并尽快做出调整;遵从“要事第一”原则,即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并分配给这些事情最多的时间。

邢子培认为“工作方式也是生活方式”,建议职场人对任何行业和职能保持谦卑之心、敬畏之心和好奇之心;同时,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时,要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在她看来,媒体人未必一定要通过转型才能取得职业成功,但心里要清楚“这个世界存在很多种可能性”。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