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 > 头条 > 特色致富

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特色致富

特色种植带动群众致富 企业视频课程

img

天之雪

关注

4月20日,示范区贾寨镇民强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加工刚刚收获的芦笋。该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1200多亩建成了孟庄村千亩芦笋基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吸纳本村及周边农民200多人务工,人均收入14000多元。 本报记者 马晓伟 摄

4月20日,示范区张阁镇菜农正在管理蔬菜。该镇因势利导,扶持群众种植大棚蔬菜,宋庄村菜农杨立全种植一亩多大棚空心菜,由于上市早,效益明显增加。本报记者 马晓伟 摄

4月19日,技术人员正在查看草莓生长。商丘市晟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因势利导,通过流转土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天仙醉、佐贺清香、章姬等草莓新品种,大大提高草莓品质和效益。 本报记者 马晓伟 摄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特色种植铺就山村“致富路” 营销视频课程

img

Walter

关注

昨日上午,栖霞市寺口镇连家夼村格外热闹,10余批来自烟台、青岛等地的游客走进该村蓝莓大棚进行自主采摘。“我们以前只知道栖霞的苹果好吃,没想到蓝莓也这么可口,个头比在超市买的大多了,口味也特别好!”来自烟台的周女士边摘边夸赞。

自从5月中旬大棚蓝莓成熟之后,连家夼村天天有游客前来采摘,周末更加忙碌,最多时一天接待30多拨游客。

连家夼村发展大棚蓝莓种植始于2016年,这给多年来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小山村增添了一抹亮色。连家夼位于寺口镇驻地以北,紧临文三线,从栖霞高速路口往西驱车15分钟即可到达,交通便利。苹果是该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俺村总共不到100户村民,苹果园有700多亩,平均每户管理7亩多,最多的家中有近30亩苹果地,现在正是苹果套袋的季节,大家伙都在山上忙着呢”,村支书柳尧训一边招呼我们一边说道。

辛勤劳动换来了连家夼人的甜美生活,但尽管村民的生活相对富裕,村集体经济却一直“捉襟见肘”,村子发展受到限制。2016年下半年,该村党支部决心壮大村集体经济,多次组织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外出参观学习,最终确定发展大棚蓝莓种植项目,在促进村集体增收的同时辐射带动群众开展多样化种植,增加群众收入。项目确定了,土地怎么解决?党支部一班人瞄准了闲置已久的集体场院。“这个地方以前没人管理,大家伙都把苹果枝条、玉米秸秆等草料长年堆放在这里,影响村容村貌不说,还容易发生火灾”,一位村民对记者说道。这个场院靠近村口,位置优良,大小也有8亩,正适合发展大棚种植。

说干就干。在栖霞市国土资源局及当地党委、政府帮扶下,连家夼村建起3个蓝莓大棚,其中2个单体棚、1个连体棚,共栽植蓝莓2000余株。闲置已久的“烂草堆”变成了整洁美观的蓝莓大棚,村民们都拍手叫好。为了早日达产,该村专门购买了东北的大苗蓝莓进行种植,当年栽上第二年就挂果,今年就实现了丰产。“这两个单体棚分别占地1亩多,各栽了400余棵蓝莓,上边那个连体棚面积最大,栽的蓝莓也最多”,在其中一个蓝莓大棚中,柳尧训向记者介绍。

果子虽小,收益却十分可观。据了解,一株蓝莓的产量在3斤左右,刚上市时每斤价格可达80元,盛果期保持在50元上下,单棚产量1000多斤,收入保守计算6万多元,而全年水、肥、人工等投入不足万元。今年,该村三个大棚所产的蓝莓基本全被自主采摘的游客“包揽”了,小部分由微商、电商等果品经纪人销售到外地。

据了解,连家夼村还将成为寺口镇党委、政府的一个特色种植示范点,引导当地更多的村庄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种植,促进村集体增收,带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YMG记者徐睿通讯员蒋言芳王新冬摄影报道

来源:水母网

特色水果种植是致富的商机,还是诱人的骗局? 公司视频课程

img

Rory

关注

本文作者果树圈子魏铮,授权每日农说原创发表。

所谓的特色水果种植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水果新品种的栽培,另一种是野生水果或者是种植较少、被市场淘汰掉的水果旧品种的翻新。

特色,并不是说种植的水果多么有特色,只是说种植的这水果市场上比较少见。比如说,黄瓤的西瓜,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这种西瓜了。可以说当时的西瓜是红瓤和黄瓤共存的时代,只是随着消费市场的选择,黄瓤西瓜这个品种才被淘汰掉。但正是由于黄瓤西瓜变得罕见了,所以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兴起,又被大家给“捧”了起来。

对消费者来说,多数时候,都是“物以稀为贵”。

正是出于这样的消费心理,才有了如今的特色水果行业。

只不过,当越来越多的特色水果种植项目、特色水果苗木让果农看得眼花缭乱的时候,很多果农都有了一个疑问—“这些特色的水果种植项目,是致富商机呢还是种植骗局呢?”

笔者从自己的实际经历,通过几个特色水果的案例,来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个案例是,烟台黄金富士的种植。

黄金富士,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炒得很火。又有人叫它黄金奶油富士。这种黄金奶油富士从品种上来说,就是红富士。只不过是比普通的红富士晚摘袋、没有上色而已。

仅仅是外观的改变,就让黄金奶油富士的市场价比红富士高了那么一些。

笔者在烟台的一个朋友种植的黄金富士,走电商渠道直接卖经济效益很不错。

第二个案例是,黑老虎的种植。

黑老虎又叫布福娜,是一种野生的水果。长得非常特别,不是湖南、贵州等地的人,很少有人见过。在湖南,笔者的朋友粟老师是专门种植这种黑老虎的。也对外出售苗木。据他所讲,近年来黑老虎的市场价格是非常不错的,卖到北京等地每斤零售价格能达到30-40元。

从这点来看,黑老虎的效益也是非常高的。

第三个案例是,不知火等柑橘品种

和苹果,红富士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对比。柑橘品种这些年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知火、春见等柑橘品种,是一波接一波的成为柑橘市场的焦点。笔者之前在今日头上发布的一张关于不知火的图片,关注人数和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能有10万多人。而这种不知火的价格也比起普通柑橘来,要高出一大截。

以上,这三个特色水果的案例,从目前来看,经济效益看起来可能比较高。

但当你种植的时候,这三种水果真得就能让你致富么?

肯定没有人敢保证。

笔者一直认为,种植特色水果要赚钱,靠得不是特色水果,而是自己对特色水果的这个“特色”的理解和应用。

那些告诉你保证销量或者给你签合同回收水果的话最好不要信。笔者不敢说全是骗局,但至少有80%以上的是有些问题的。

特色水果就是特色水果,没有能保证一定能赚钱的特色水果。

还是回到以上的三个特色水果案例。

黄金富士,这个水果效益高吧?操作很简单吧?也不需要重新购买种植苹果苗木,只需要晚摘一下袋就可以。是不是很容易赚钱?

一定要打消这个想法。

笔者这里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各位,越是种植简单、没什么技术壁垒的种植项目,越要谨慎。因为类似这种,你能种,别人也能种,大家都知道这个赚钱,一下子都涌上来了。所谓的特色水果瞬间就变成了毫无特色的水果了。有可能你赶得早,还能赚一两笔前,但稍有不慎,时机一晚,就只能等着滞销吧。

黑老虎的种植,地域限制很大,首先北方种不了。种植技术限制比较高,一般人不了解的还真不知道咋种。

这两点比起黄金富士来要好一些。但是黑老虎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水果贮藏时间并不是太长。有经验的果农应该都知道,一种水果如果不能贮藏只能鲜食的话,那么销售压力就非常大了。像黑老虎这样的,最好是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再去种植。

第三个案例,柑橘这样的特色水果。更能充分说明问题。一般来说,像柑橘这样的水果是一年火一种。今年不知火,明年可能就是其它的什么火。所以,谁也不知道什么特色能火,赚钱得有,但是得赶时机。时机性太强了。

从这三个案例中,咱们其实能看得出来,很多特色水果之所以火,并不是这个水果本身有多特色,只是市场认为它有特色,有卖点,容易宣传。

如果有一个苗木商,拿着一个稀奇古怪的水果告诉你,种我们的特色水果吧。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果农,应该立刻反问他一句,你们有宣传渠道么?上电视了还是在网络上有宣传?能拿出来看看么?

如果啥宣传都没有,这个东西再稀奇,一点儿用都没有。不把稀奇性、罕见性转化成卖点的特色水果,只不过是给果农开玩笑而已。大部分果农不可能自己去制造这个卖点,根本没有这个财力和能力。

也就是说,在选择特色水果种植时,果农一定要搞清楚,你选择的不是特色水果,是一个有卖点的水果。

笔者具体建议如下:

一、特色水果种植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为主,一般不能当成主要种植产品。用特色水果带动其它水果的销售即可。

二、特色水果种植一定要控制好量,第一年种植不要超过1亩地,市场要慢慢打开,不能想着一夜暴富。

三、在种植特色水果之前,选择时应该了解这种水果的种植区域、种植技术。种植区域太广泛的、种植技术过于简单的,如果市场上这种水果还不多,也就种个一两年就行了,千万不要扩种,很容易一涌而上,导致水果滞销的。

四、外形特色,也要看重一下品质。市场回头客很重要,消费者吃第一次是凭着新鲜,吃第二次是靠着品质。品质不好的水果品种,再特色一点儿用也没有。

通向致富之路,稻田养虾 推广视频课程

img

曼香

关注

魏承林是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黄桥村二组人,因家里人多地少,守着10多亩薄田,生活捉襟见肘。为改变家里的现状,魏承林在2000年前后先后建起了养鸡场、养猪场,与此同时,他经常下河捕鱼补贴家用。就是这偶尔的捕鱼,让头脑活络的魏承林发掘了潜在市场,也改变了这位普通农民的人生。

原来,魏承林捕鱼时,经常捕到大小不一的小龙虾。当时,规格大的小龙虾每斤可以卖三四元,小的则仅卖三角钱。他盘算自家有一口面积一亩的小鱼塘,如果将捕捞的小虾投放到鱼塘喂养大后出售,可以增值不少。

于是,从2004年初夏开始,他将捕捞的小虾放到鱼塘里,当年出售,小龙虾居然卖了2000多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无心插柳的举动激发了他专心养虾的劲头。他了解到积玉口镇稻田养虾风生水起就专程去求教。回到黄桥村后,他彻底关闭了养猪场,用自家承包地和本组村民交换的60亩冷浸田,进行了一番改造,开始种稻养虾,投放的虾苗全部是自己从沟渠中捕捞的。当年,魏承林出售稻谷和小龙虾获得了近10万元的收入。

第二年,邻居们见他经常用摩托车拖虾出去,回来手里总是有上千元的收入,一年轻轻松松可赚上十万元,意识到光靠种田发不了财,连原来对养虾不屑一顾的村民也登门请教。

如今,黄桥村二组43户农户,家家都开挖虾池进行稻田养虾,附近竺场村、冻青垸村、熊口镇等村村民也纷纷效仿。据魏承林粗略估计,目前,黄桥村周边稻田养虾农户已有150余户。

魏承林虽然仅有初中文化,但他肯学习,善于钻研新技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稻田养虾技术。在参加市农业部门组织的小龙虾养殖学习考察时,魏承林发现自己养殖的小龙虾亩产量在200斤左右,而有的养殖户亩产达400斤。经过参观打听,他发现高产的养殖户采用了“虾稻共作”新技术,而自己还是墨守成规沿袭“虾稻连作”模式。回去后,他很快对60亩虾稻田进行改进采用“虾稻共作”,使小龙虾产量亩产提高到400斤。

魏承林算了一笔账,他当年的小龙虾的产量达到2.4万斤,销售收入31.2万元。亩产值5200元,纯收入达24万元,亩平纯收入4000元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