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 > 头条 > 2015最新致富

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2015最新致富

农村妇女把不起眼的麻花做成千万产业,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推广视频课程

img

闪光的

关注

2015年,王江囡带着一口锅,抱着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同合伙人周海洪先生合资开办了一家麻花厂制作手工麻花,花了三年的时间,到2018年,王江囡带领着周围村民一起,将小小的麻花事业做成了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产业链,她也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蜕变成了企业家。(来自:耕心公社)

王江囡是浙江省宁海县古渡村人,小时候跟着父母做麻花,那时家境困难,为了能帮父母分担一些劳务,小小的她从10岁开始学会了制作麻花,即使在冬天天气冷的情况下,搓麻花的两只小手被冻得通红,也没有放弃过。2015年,王江囡结了婚,白手起家,家里生活拮据,她同丈夫商量,重新拾起小时候的技艺,二人搓麻花卖麻花来创业挣钱。(来自:耕心公社)

王江囡的创业之旅并不是很平坦,刚开始制作时,她只记得传统麻花制作工艺,只求酥脆即可,但如今的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以至于她第一次推着车到市场卖麻花,一天下来只挣到28元钱。回到家,王江囡又开始了她的创新之路。(来自:耕心公社)

为了符合更多人的口味,她开始一个人在锅台边研究如何将麻花做的更好吃。反复和面,反复油炸,慢慢地摸索出,根据空气湿度来调节加水的量,以及早中晚加水的比例各不相同,加不同量的水做出来的麻花口感不同,普通人只追求口感,而只有多年的麻花匠人才能品尝出在制作麻花的要点。王江囡用匠人的精神,研究出了有特质口味的麻花。推入市场后,来下订单的人越来越多。(来自:耕心公社)

随着订单量的增加,王江囡的麻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订单逐渐供不应求。有一次,一位香港朋友带着朋友来宁海游玩,吃到王江囡的麻花赞不绝口,于是主动找到王江囡要求合作,将家乡的美食推广到全国甚至香港。二人商议过后,决定合资开办麻花厂。(来自:耕心公社)

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王江囡研发出全新口味海苔麻花,口感特别,一经推出备受网友好评,一度被称作“网红麻花”。为了能让家乡人增收致富,王江囡召集了周边村落的留守妇女,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一起搓麻花,解决了当地一些中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来自:耕心公社)

如今,王江囡的麻花厂每天能产出麻花8000多斤,出货600多箱,即使这样也是供不应求,为了保证麻花的口感,王江囡坚守初心,坚持做手工麻花,不走机械化生产线。让小作坊升级换代,成就了年销售额上千万的产业链。(本文来自耕心公社,欢迎大家关注,提供更多新闻线索。)

高铁每年亏损上千亿,为什么还要一直修建?网友:要致富先修路 公司视频课程

img

鹿从蕾

关注

hi,大家好,这里是源科技。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而我们中国的高铁现在也是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成为我国走向全球的一张亮眼的名片,据统计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占世界首位,高铁可以说是极大地方便了我们日常出行。

中国高铁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高铁累计运送旅客就达到了15亿人次,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但也有网友表示高铁票价并不便宜,而且有时候还在上涨,所以很多人都觉得高铁公司建一条高铁能赚好多钱。

然而从数据来看,中国高铁不仅没有实现盈利,反而是一直在巨额亏损,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合计约4.09万亿,高铁负债约占铁总负债总额的60%,即需偿还本息约2031亿。

那么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高铁的造价很高,每公里造价在1.3亿人民币左右,光一节车厢的造价就达到了差不多1600万人民币,光投资这一块就花费了几万亿。再加上铺设高铁线路的人力物力所耗费的财力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费用等等。

而在运营方面,不只是高铁,地铁,公交,火车等这一系列基础设施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线路上座率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满座,而高铁相对投资更高,收的票钱甚至比不上维修的费用。说到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高铁一直都是连年亏损了。

那么高铁既然不赚钱还一直亏钱,为什么还要一直修建呢?高铁的修建不仅方便了人们出行,同时高铁作为我国能够成体系输出的重要产业,而且还具备世界领先优势,如今更是我国向世界输入中国标准的产业,具有高度战略意义。 更是有网友表示:要致富先修路。

那么对于我国耗费巨资修建高铁这件事儿,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转发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素材来源网络,有源科技酱编辑创作。

脱贫致富在行动 流量视频课程

img

鲁友灵

关注

“学会裁缝技术,打工就能更轻松,也能挣更多的钱。”正在扶贫车间操作缝纫机的马英兰如是说。

19岁的马英兰在“扶贫车间”操作缝纫机。

在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新建的扶贫车间厂房里,7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缝纫机,学习服装裁缝技术。东乡县今年结合当地实际和扶贫车间“规模小、联结紧、见效快、活力强”以及“送工作到家门口、就业务农两不误”的特点,采取“公司+扶贫车间+农户”的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学门技术,实现就业,找准致富门路。

截至2018年9月,东乡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51万只。

东乡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平均海拔2610米,六条山脉夹着六条山沟。这里是全国东乡族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甘肃省相对贫困的区域。据了解,东乡县现有贫困人口1.54万户、7.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28%。2017年,东乡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8元,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贫困户闵福祥将自家种的玉米带秸秆交到牧业公司,每吨待青贮的饲料可以收入520元。

“我们这儿六山夹六沟的环境不适宜机械化生产,但却为养殖提供了便利。这里适宜放养,养出来的羊不容易生病,吃的是当地天然草料,保证了羊肉的口感和质量。”东乡县锁南镇“白二洒农家乐”的店主白二洒告诉记者。

发展特色产业,当地的八宝茶饮品包装不需要太多技术,当地妇女可计件获得劳动报酬。

天然的便利条件激发了当地人的养羊热情。据统计,2015年东乡羊饲养量119万只,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43.3万只,截至2018年9月,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51万只,养殖业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3%。

“扶贫车间”帮助300多名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9月下旬的东乡连续阴雨,但在各条山沟里,全县干部和农民一起收割打捆青贮饲料的身影随处可见,有条件的用机械收割打捆,没有条件的小块屲地则用肩扛人背的方式运到平地处用小型机器打捆。这是东乡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的又一举措,通过实施“粮改饲”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提升玉米种植效益,让养殖户有优质的饲草喂羊喂牛,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闵白哈通过养殖和贩卖牛羊,家里收入大幅增长。

“东乡人能吃苦”的精神远近闻名,前些年,在青藏铁路、兰州的拆迁工地,只要有东乡人,就没有拿不下来的苦活累活,但一个人再苦再累也难以养活全家男女老少,难以跨过脱贫线。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不少东乡人参与搞养殖,妇女则尝试学门手艺,全家共同努力走上致富路。

通过实施“粮改饲”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提升玉米种植效益,让养殖户有优质的饲草喂羊喂牛,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收入。

目前,东乡县已建成拱北湾村、罗家村等6处“扶贫车间”,帮助300多名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每人每月可收入2500-3000元左右。正在建设中的24处“扶贫车间”将带动100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奔上脱贫致富路。

据悉,东乡县计划在2020年底实现全面脱贫。

主办:甘肃经济网

编审:即 可

责编:庄俊康

编辑:于 娟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