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无聊干什么挣钱
当感觉到自己干什么都不行的时候怎么办? 企业视频课程
01
有人问我:感觉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强,怎么办呢?怎么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走向成功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故事。
我是个文科生,没有那些牛叉的技术技能,大学学了个新闻学专业,从大学到刚参加工作,一度觉得没什么用,甚至延伸到了上大学无用论的那个层次。上大学的时候,我一度很自卑,身边的同学,要么是学霸要么是活动达人,我就介于这两者之间,不尴不尬地过了四年,有多少人跟我是一样的呢?
“感觉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强,怎么才能成功呢?怎么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呢?”这些问题在我身上都出来了。
当然,我没有因为迷茫,就去否定大学需要努力学习、努力参加实践这件事情,我只是讨厌自己那么早就参透了这些,甚至我一度因为觉得自己纯粹是为了偷懒而什么都不想做,而感到自责,甚至极度痛苦。
直到今天,我开始释怀,如果找不到让你舒服的状态,或者找不到能引爆你动力的事情,那你做的那些事情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有人说努力学习考上研究生有好工作挣大钱,这就是动力啊,参加社会实践找好工作挣钱,就是动力啊,上班了多多努力多发点工资,就是动力啊,如果你是指通过物质化的回报,当做自己的动力,那么我不予置评。
我所强调的,是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状态,说大了就是延伸到一种使命感。
回归到现实,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那种状态。
02
我大学里就做了两件事:一是看书,二是写日记。每个夜晚熄灯后打着手电筒,一点点记录自己心里的烦恼,因为当时的自己完全没有那份耐力,去化解心里的忧伤。
甚至有段时间一度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很厌世,什么都不想做,但是我还是会泡图书馆,坚持写日记,或者说不需要坚持,我是必须每夜写上几张纸,才能睡去。
毕业后工作了,找到了跟专业有点沾边的传媒公司的一份工作,进去后发现干的事情,跟大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其实我也是后来知道,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我当时依旧不知道罢了。
就这样恍惚地过了两年,工作不咸不淡,没啥感觉,也没激情。
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了,我又开始问那些纠结的终极问题了:我到底适合什么呢?我不会就这样过一辈子吧,万一找不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怎么办?
我开始慌张了。
我只能自救了。
03
我细细地罗列一下那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我。
在工作上,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写写文案整理一下表格,但是我写的专题推荐跟软文都不错,这些就得益于我平时就爱看有意思的广告文案,还有那些有意思的时事热点,直到我现在换了一份工作,专做策划。
我觉得那些脱口而出的创意点跟文案,在别人想来都是难想的东西,我说你们多看路边广告牌,多刷新闻,多听听别人讲故事,同事会觉得做不来,我突然觉得,各有所长看来真的就是这样的,我这平时爱观察爱学以致用的性格,还是蛮有用的。
在同事关系上,我是个爱憎分明的人,遇上很奇葩的同事,就会躲得远远的,遇上不错的同事,就会多多分享,一起吃喝玩乐,跟大家都搞好关系那一套说辞,不适合我。
我一开始也很纠结,但是后来我发现,当你专心做自己的时候,反而是最轻松的。
后来,部门搞团建聚餐活动,活动安排交给我,我也乐意接受这一切,因为我擅长出点子并去执行,我喜欢操持这个吃喝拉撒的小事情,并且喜欢井井有条地处理好。
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很感激我,至于那些占了你便宜,最后一点反馈都没有,甚至还各种抱怨的同事,那这一次就当作教训,下次你再来参与,我就拒绝筹备这次活动,他也就自知之明地离开了。
在生活上,我是个吃货更是个喜欢下厨的人,各种菜式包括拼盘还有烘培甜点,各种都会尝试,以前我不觉得这有什么,直到现在我才渐渐发现,会有人因为这个称赞我很厉害。
很厉害?以前我只会笑笑,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直到现在我发现,正是这种叫“一种生活状态”的东西,就是让一个人获得内心平静的神丹妙药啊!
好比说有人喜欢登山、潜水、跑步,有人喜欢一个人独处思考,还有人喜欢呼朋唤友聚会,牛叉的那些做研究实验,程序猿们敲代码,还有一大堆90后小孩创业卖果汁卖肉夹馍卖手抓饼,以前看记者采访他们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他们回答是为了开心,我总是不能理解,现在我明白了,“忠于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多么简单而又奢侈的事情。
多少人把自己囚禁在一个程序化的世界里,人来人往上班下班公车地铁,看到别人高喊这世界有很多种生活方式,然后想想就算了?
04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我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本高喊旅行冒险,去见识外面的世界,我做了什么呢?
因为第一份工作是国企,安逸舒服的生活,不能让我内心平和,所以我跳槽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每天写策划出方案,这一切工作要求,使得我每天刷微博逛知乎刷新闻网站,甚至开淘宝京东天猫,都成为了一种找创意点的方式。我一边干活,一边吸收在网上获得的知识,每天一点点,我有的是耐心。
我自己经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她在江湖漂”。一开始目的很简单,因为我找不到喜欢的质量高的微信阅读号,那些纯粹为了吸粉的标题党,一度绑架了我睡前的时间,最后一无所获让我气得胃疼,所以我就自己弄了这个微信公众号,专注于跟我一样迷茫而又寻找出路的女生们。
一开始我就挑自己喜欢的文章推荐,心情好了还写点自己的感悟,一大堆赤裸裸的麻辣反鸡汤,看得我舒服也高兴,直到后来决定自己写东西,结果发现有好多姑娘跟我留言分享自己的难点,我开始觉得,干吗要去改变这个世界啊,你看我能够让这些女生每天后台给我留言,“找到了同类中人”,这种爱分享的性格与能量,也成了我快乐的一种源泉。
我一向爱折腾,各种手工尝试的蛋糕甜点,会带到办公室跟大家分享,同学同事隔三差五来家里蹭饭。我认识公司里一个年长的姐姐,跟她出去吃饭会探讨这个菜式的做法,还有餐具的摆设、餐厅的装修风格,翻桌率、人力培训成本控制都慢慢地聊开了。我就是这么无聊而较真,吃个饭,也会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这些能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手段。
直到今天,那个大姐每天都念叨着,你要哪天开餐厅了,我一定会跟你投资,不光是你爱好擅长这件事,我觉得你这个人就是有生活味道的。
我笑着,餐厅开不开得成另说,我这个人渐渐变成了别人觉得有意思的人,其实这一切的前提,是我自己过成这样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或者愿望才要去做什么的。
05
啰嗦了这么多,至今想来,自己所做的这些,貌似跟大学没啥关系,其实关系大了去了。
我现在遇上难题,就会翻大学的日记跟读书笔记,觉得那时的自己真是幼稚荒唐,想那么差的问题。但是想想要是没有那时的纠结,今天的我也不会懂得利用身上这些特质,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比如写作,分享,成为各种闺蜜情感问题的垃圾桶,遇上餐厅的美食回家动手实验一番,同事跟朋友的衣服搭配顾问,跟年长的人聊人生哲学,跟外向的人聊美食电影跑步健身,跟内向的人聊能量法则,聊一个人独处的舒服感。
也正是因为一个人把很多问题都纠结过了,所以当我现在意识到“感觉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哪方面能力都不强,怎么办呢?怎么才能成功呢?怎么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呢?”这种状态时,我已经学会梳理自己的情绪,然后一点点自我分析,进行自救,也可以一点点敲下这些文字。
或许答不对题,我不能技巧性地告诉你要多读书、多参加聚会、多找牛叉的人学习、多投资自己,因为一旦从这个角度回答,你就会有下一层问题,读什么书好?怎么才能找到聚会圈子?如何认识牛叉之人?怎样投资自己比较好?甚至还会问,同样的价钱,同样的条件,去学管理技能课程好还是报一个PPT培训课程好?
我们这一生伴随着问题而来,我开始明白这一点,同时我明白自己的境界太低,但是这不妨碍让我在这条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路上,继续前进,我也需要牛奶面包,我更需要找到人生意义之所在。
很多人问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我从来都不会说是《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不是大片,却是最打动我的一部电影。
可笑的是,多年前在大学宿舍看这部歌舞印度片的时候,笑得前仰后翻,跟舍友各种吐槽,而现在,上个月再拿出来看,大半夜哭到不行,兰彻的那一句“追求卓越,成功自然而来”让我一夜无眠,多少人是把这句话反过来过这一生,还要抱怨人生的意义找不到的,殊不知,我们要的卓越,其实是自己喜欢、擅长并且还能坚持的东西。
或许你已经知道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但是你不愿意把它释放出来,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离开舒适区去做出改变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即使现在还没有物化呈现的转状态,但是已经开始慢慢去挖掘并默默积累的。
马云离开舒适期之前,默默做了六年英语老师,可是这个默默的过程,真的只是纯粹的上课下课而已吗?
时间看得见,愿你我共勉之。
年轻时不知要做什么,他去工地干体力活挣钱,然后做了艺术 挣钱视频课程
https://v.qq/x/page/y0739iq0iwc.html
第111期
“重逢岛”为Lens于2016年创办的原创视频品牌
岛根县,被称为“日本的背面”,怪谈作家小泉八云曾在这个“海怪”和“雪女”的故乡居住,日本神道教最古老的出云大社也伫立在这里。
1969年,加藤泉出生在岛根一个普通海边小镇,他听着父母“不听话的小孩就要被怪物吃掉”的唠叨长大,“万物有灵”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但回忆起往昔的乡村生活,加藤泉印象中更多是种“不自由”的基调。
“村民喜欢议论八卦。假如我牵着女孩子的手走在路上,马上就会有人跑去告诉我父母:加藤家的儿子在约会啦!”
他少年时代屡受挫折:高中时想做专业足球运动员,结果没入选,自此开始潦草对待学习,考大学时,只好选了对文化课要求较低的艺术院校。
在东京武藏野大学油画系,他看不起学院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心玩乐队,想靠音乐吃饭,结果也没遂愿。
大学毕业,赶上日本经济泡沫后期。
“我不适应办公室工作,要在乎周围人的感受,要西装革履,觉得体力工作比较适合我,而且那时建筑工人工资很高。”
他干脆在工地做了10年重体力活。其间作为消遣,不时画画,挣够钱,就学其他年轻艺术家,自己在银座租块场地办展览。
“那时是很主流的做法。”
荒木经惟和加藤泉作品《无题2004》,这个形象被美国人改造成了网络亚文化中有名的怪物SCP-173
到了30岁,他下决心不再蹉跎,左思右想,决定还是当个艺术家。
他不喜欢用画笔。画的时候戴乳胶手套,沾着丙烯颜料涂抹。
“如果用画笔,总感觉换成其他人也可以完成。如果用手,就感觉有我自己的印记。”
谈到作品,他有些狡猾和自傲。
“观众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昨天扫地阿姨说她很喜欢我的作品。”
他画中的小人只能区分出性别,剩下鼻子眼睛如何安置,都看创作时的灵感。
他每次只能画一两个小时。“画画时感觉脑袋像超级电脑一样在运转,很累。”
他说自己是个享乐派,“踢踢球,钓钓鱼,吃好吃的,喝喝小酒,抽两口烟,基本上对开心的事情没什么抵抗力。”
“可能有些艺术家的生活很浪漫吧。我的生活就很无聊,也不会说好听的话,没事时就网购一下什么的。”
加藤泉和洗发水品牌Linden合作的洗护套装,限量100个,包装都是手绘制作。据说价格不菲,购买者
他和另外几位艺术家组了个乐队,叫Tetorapotz,意思是“建防风堤坝用的石头”,但因为成员不在一地,相约在一起练习也很头疼。
加藤泉把防风堤石头肢解设计成了乐队成员的演出面具
“音乐和绘画应该有某种联系吧,但是我没去多想。我不喜欢想太多才去做。”
乐队的一系列作品
回想一路过来的生命,他并不觉得蹉跎。
“我觉得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人生所有经历都不是种浪费。”
视频和文字版权为“Lens·重逢岛”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WeLens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体、重逢岛视频、沙龙等业务,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