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学习财税只是
高校财政学学科去留引发争议 企业视频课程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事情貌似在向两个极端发展。
一边是2017年年初中山大学财政系合并取消,有专家判断一批985、211大学的财政学科在走下坡;另一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想借着财税改革的东风将财政学重塑。
蔡方(化名),北方一所全国著名985大学的财政系教授。他常开玩笑说,自己所在的财政系能“存活”到自己退休就不错了,“感觉财政系再活十年到二十年就关门了,因为学生就业情况不佳,本科生招不起来”。
蔡方看不到财政学的希望。他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某大学老师本科不是财政学,硕士博士国外学的也不是财政学,结果回国后教的却是财政学的核心课程,“这是否意味着这个专业已经没有门槛了?”
一部分学者已经看到财政学眼下正面临的问题。
2018年2月3日—4日,中国财政学会在河北廊坊召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基础理论研讨会”,会议中提出传统财政学将财政问题归为经济范畴,财政学被当作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往往被称作财政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从政治、法律、社会视角对财政学的探讨也被划归到其他学科,如财政社会学、财税法学。分散在各个学科的财政学实际上只是看到财政学的某个局部,是碎片化的认识,严重制约了财政学发展,实际上财政学并非是哪个学科的分支,而是一门基础学科。
东部一位重点大学的的财政系主任,在财政口工作了二十年,现在感觉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弄?要么搞研究,要么搞实务,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运作的时候需要牵扯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为什么专业会是这样?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校的问题,还是定位的问题?
财政学的三个世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毛泽东主席名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词,这也是蔡方形容现在财政学改革的一句词。
蔡方认为,财政学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无比的辉煌,在市场化转型的时候迷失掉了很多东西。首先是财政学输送给社会的毕业生,没有满足中国对财政、税收以及管理人才的需求,“70%的‘产品’改行了”,蔡方把财政学的毕业生比作“产品”。毕业之后,学生都去做金融了,社会对财政人才的大量需求,却没有满足。
从杭州到上海再到华北的几所重点大学的财政系,在蔡方眼里都在走下坡路,甚至是在衰落。
蔡方认为现在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财政系分为三个世界。他认为,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学相当于武林中的少林武当,属于第一世界;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是第二世界,“因为校领导重视”;其余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就是第三世界,而且这些学校都是响当当的,但是财政系“聊胜于无”。蔡方笑言,“带系的都几乎没‘戏’了”。
2017年,中山大学财政系取消而与经济系合并,似乎更印证了蔡老师的看法。
在蔡方看来,中山大学或许是财政学多米诺骨牌倒掉的第一个。更让蔡方担忧的是,如果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垮了,专业财经类院校的财政学也不会存在多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很多去了专业财经类院校深造或当老师,为专业财经类院校提供学生和师资力量,当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倒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财经类院校被“釜底抽薪”。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相比财经类院校的财政学,综合性大学的大部分财政学活着已经算不易了。
活着不易
中山大学财政系撤销并系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时任中山大学财政系主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告诉记者,财政系的老师人员不是很多,通过并系的做法,将财政系并到经济系,但是财政专业没有取消,但是之后怎么样,林江自己也无法判断。“并系之前财政系一级能有五十多人,这两年财政学20来个人,全年级系里各个专业400人,金融能有100多人。”林江表示。
财政学的衰老或者没有变化更是体现在这些年财政学的会议中,上述东部一位重点大学的的财政系主任告诉记者,财税口参加会议的人员几乎八年、十年没有变化。现在的财政学相对来讲不如那种纯粹财经大学清晰,学科的研究主旨不是很清楚,对于财政学科的归属不是很清晰,一般都是应用经济学,但是财政本身是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很难确定,还有政治和公共管理的关系,放在单纯的经济学里似乎不足以涵盖足够的财政学。
林江看来,财政学科很重要,财政主要还是通过政府收支活动,探讨对市场经济的影响。财政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主要进财政国地税,学生的出路和金融学之类的出路相差比较大,考公务员,都可以考,但是进入市场的专业,财政学就不如金融之类的专业。现在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在对政府的运行了解上没有特别大的差距,使得这个专业有些走向衰落。“与金融相比,财政在招生以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未来的出路不匹配财税口的学生,出口大部分是公务员,出口比较窄。金融引进的国际人才很容易本土化,而财政在国外学的在国内应用比较慢,国外纯粹是研究公共经济学,与国内的财政学并不十分合适,国内的财政学范围比国外的公共经济学范围要广。”林江告诉记者。“财政学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出路,现在我了解到有些学校因为财政不具有经济意义,而将财政学的不少硕士名额给予金融专业。”东部一位重点大学的财政系主任认为,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再到现在缺乏一个定位理论。当下财政学科的研究者们面临的问题已经回到出发点,就是财政学科是什么?应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现在的财政工作不是以前的简单工作,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现在财政部的某个司局招人,有法律的、语言的、国际贸易的,财政学的专业并没有什么优势。
当然全国范围来看,也并非所有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财政学都在走下坡路,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的财政学科都是非常强的,还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和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社科院财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杨志勇,之前曾任厦门大学财政系副主任。他认为在厦门大学有财政系的传统,厦门大学在五十年代,改成文理并重的大学,当时要把财经类应用全部并到上海财经学院,但是相当部分人留在了厦门大学,比如邓子基等。1987年,进行一次评重点学科,当时厦门大学财政学是全国唯一的财政学重点学科。
杨志勇选择了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财政学,认为看看前人是怎么走过来的,更务实更扎实,能夯实学科基础。
当财政学遇到问题之时,财政学的学者、专家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谋变,将财政学科从二级学科变为一级学科就是一条道路。
一级学科的诱惑
现在的财政学科归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二级学科意味着985之类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不能单独设立财政学院的,现在一般情况下财政学科都是在经济学院或者财政经融学院。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金融学院、厦门大学的经济学院。
但是财经类院校是可以单独设立一级学科,比如中央财经大学以前是单列财政学院和税务学院,现在刚刚合并为财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也设财税学院。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的定位以及财税改革的东风,使得不少财政学者专家们希望可以借此重塑财政学科,将其独立为一级学科。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现在不止财政学想变成一级学科,还有会计学、语言学等都在努力想变成一级学科。
前述某重点大学财政系主任告诉记者,财政学科变成一级学科并非不可能,之前与财政学同为经济学之下的统计学已经独立为一级学科。
在蔡方看来,成为一级学科对于现在的财政学来说,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需要重构财政学体系以适应中国的财政学体系。
财政学如何才能变成一级学科呢?蔡方认为,财政学变为一级学科还是有可能的。从学科容量上看,财政学所要学的内容足够多,其次就是社会需求也是存在的。第三,财政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财政学科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不可或缺的。
成为一级学科有什么好处?
杨志勇告诉记者,首先教育部的学科评比是按照一级学科,因为一级学科里面各个差异性特别大,如财政学与国际贸易差别就很大,但是都是应用经济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后,更能获得学科资源的配置,更有针对性的资源配置。比如教育资金、师资力量配置。
最重要的好处是,财政学不再受经济学相对狭隘的分析范式的束缚,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探索财政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若财政学是一级学科,那么下属的二级学科是什么呢?一级学科下需要三个二级学科。
蔡方认为,财政学、税收学、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都可以将财政学支撑起来。但是财政学沉寂了也快十年了,如果有新的研究方向,或许财政学能够破茧重生,财政学能够迎来更大繁荣时期。
共赢学习之“财税”不一定代表财政部和国家税 财税视频课程
共赢学习之“财税”不一定代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昨晚共赢会计小编在某财税业务交流群里讨论问题时,向某群友解释“财税”不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简称,“财税”字号的文件不一定有国家税务总局参与制定,也不限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另一群友表示不信,认为“财税”文件的落款“都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我们简要分析下这个问题。
一、“财税”字号的准确含义
2013年9月29日,财政部印发《财政部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财办〔2013〕42号)。该《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规范性文件由有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起草;内容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位的,由相关单位协商确定牵头起草单位。”
财政部下设办公厅、综合司、税政司、会计司、关税司等司局,因此存在“财办”“财综”“财税”“财会”“财关税”等各种字号的规范性文件,它们代表的是相应牵头起草单位,并不必然意味着“财税”文件就是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文。
二、“财税”文件的不同情形
(一)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文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财税文号,以至于被某些网友当做唯一的情况。例如,《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37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试点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38号”。
(二)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其他部门联合发文
这种情况的财税文号其实也比较常见。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关于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39号”;《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研发机构采购设备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6〕121号”。
(三)财政部和其他部门联合发文
这种情况的财税文号不太常见。例如,《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20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6〕137号”。
(四)财政部单独发文
这种情况的财税文号也不太常见。例如,《财政部关于取消、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18号”;《财政部关于做好2016年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收缴工作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6〕142号”。
三、非“财税”文件也可以有税务总局参与发文
前面已经介绍,“财税”只是表明财政部税政司起草的文件,不意味着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文。退一步说,即使非“财税”字号的文件,也可以有税务总局参与发文。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产品范围的通知》,文号是“财综〔2012〕80号”;《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关于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文号是“财会〔2011〕20号”。
高校财政学学科去留引发争议 流量视频课程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 事情貌似在向两个极端发展。
一边是2017年年初中山大学财政系合并取消,有专家判断一批985、211大学的财政学科在走下坡;另一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想借着财税改革的东风将财政学重塑。
蔡方(化名),北方一所全国著名985大学的财政系教授。他常开玩笑说,自己所在的财政系能“存活”到自己退休就不错了,“感觉财政系再活十年到二十年就关门了,因为学生就业情况不佳,本科生招不起来”。
蔡方看不到财政学的希望。他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某大学老师本科不是财政学,硕士博士国外学的也不是财政学,结果回国后教的却是财政学的核心课程,“这是否意味着这个专业已经没有门槛了?”
一部分学者已经看到财政学眼下正面临的问题。
2018年2月3日—4日,中国财政学会在河北廊坊召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基础理论研讨会”,会议中提出传统财政学将财政问题归为经济范畴,财政学被当作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往往被称作财政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从政治、法律、社会视角对财政学的探讨也被划归到其他学科,如财政社会学、财税法学。分散在各个学科的财政学实际上只是看到财政学的某个局部,是碎片化的认识,严重制约了财政学发展,实际上财政学并非是哪个学科的分支,而是一门基础学科。
东部一位重点大学的的财政系主任,在财政口工作了二十年,现在感觉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弄?要么搞研究,要么搞实务,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运作的时候需要牵扯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为什么专业会是这样?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校的问题,还是定位的问题?
财政学的三个世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毛泽东主席名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词,这也是蔡方形容现在财政学改革的一句词。
蔡方认为,财政学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无比的辉煌,在市场化转型的时候迷失掉了很多东西。首先是财政学输送给社会的毕业生,没有满足中国对财政、税收以及管理人才的需求,“70%的‘产品’改行了”,蔡方把财政学的毕业生比作“产品”。毕业之后,学生都去做金融了,社会对财政人才的大量需求,却没有满足。
从杭州到上海再到华北的几所重点大学的财政系,在蔡方眼里都在走下坡路,甚至是在衰落。
蔡方认为现在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财政系分为三个世界。他认为,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学相当于武林中的少林武当,属于第一世界;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是第二世界,“因为校领导重视”;其余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就是第三世界,而且这些学校都是响当当的,但是财政系“聊胜于无”。蔡方笑言,“带系的都几乎没‘戏’了”。
2017年,中山大学财政系取消而与经济系合并,似乎更印证了蔡老师的看法。
在蔡方看来,中山大学或许是财政学多米诺骨牌倒掉的第一个。更让蔡方担忧的是,如果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垮了,专业财经类院校的财政学也不会存在多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很多去了专业财经类院校深造或当老师,为专业财经类院校提供学生和师资力量,当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倒掉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财经类院校被“釜底抽薪”。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相比财经类院校的财政学,综合性大学的大部分财政学活着已经算不易了。
活着不易
中山大学财政系撤销并系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时任中山大学财政系主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告诉记者,财政系的老师人员不是很多,通过并系的做法,将财政系并到经济系,但是财政专业没有取消,但是之后怎么样,林江自己也无法判断。“并系之前财政系一级能有五十多人,这两年财政学20来个人,全年级系里各个专业400人,金融能有100多人。”林江表示。
财政学的衰老或者没有变化更是体现在这些年财政学的会议中,上述东部一位重点大学的的财政系主任告诉记者,财税口参加会议的人员几乎八年、十年没有变化。现在的财政学相对来讲不如那种纯粹财经大学清晰,学科的研究主旨不是很清楚,对于财政学科的归属不是很清晰,一般都是应用经济学,但是财政本身是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很难确定,还有政治和公共管理的关系,放在单纯的经济学里似乎不足以涵盖足够的财政学。
林江看来,财政学科很重要,财政主要还是通过政府收支活动,探讨对市场经济的影响。财政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主要进财政国地税,学生的出路和金融学之类的出路相差比较大,考公务员,都可以考,但是进入市场的专业,财政学就不如金融之类的专业。现在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在对政府的运行了解上没有特别大的差距,使得这个专业有些走向衰落。“与金融相比,财政在招生以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未来的出路不匹配财税口的学生,出口大部分是公务员,出口比较窄。金融引进的国际人才很容易本土化,而财政在国外学的在国内应用比较慢,国外纯粹是研究公共经济学,与国内的财政学并不十分合适,国内的财政学范围比国外的公共经济学范围要广。”林江告诉记者。“财政学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出路,现在我了解到有些学校因为财政不具有经济意义,而将财政学的不少硕士名额给予金融专业。”东部一位重点大学的财政系主任认为,从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再到现在缺乏一个定位理论。当下财政学科的研究者们面临的问题已经回到出发点,就是财政学科是什么?应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现在的财政工作不是以前的简单工作,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现在财政部的某个司局招人,有法律的、语言的、国际贸易的,财政学的专业并没有什么优势。
当然全国范围来看,也并非所有的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财政学都在走下坡路,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的财政学科都是非常强的,还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和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社科院财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杨志勇,之前曾任厦门大学财政系副主任。他认为在厦门大学有财政系的传统,厦门大学在五十年代,改成文理并重的大学,当时要把财经类应用全部并到上海财经学院,但是相当部分人留在了厦门大学,比如邓子基等。1987年,进行一次评重点学科,当时厦门大学财政学是全国唯一的财政学重点学科。
杨志勇选择了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财政学,认为看看前人是怎么走过来的,更务实更扎实,能夯实学科基础。
当财政学遇到问题之时,财政学的学者、专家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谋变,将财政学科从二级学科变为一级学科就是一条道路。
一级学科的诱惑
现在的财政学科归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二级学科意味着985之类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不能单独设立财政学院的,现在一般情况下财政学科都是在经济学院或者财政经融学院。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财政金融学院、厦门大学的经济学院。
但是财经类院校是可以单独设立一级学科,比如中央财经大学以前是单列财政学院和税务学院,现在刚刚合并为财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也设财税学院。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的定位以及财税改革的东风,使得不少财政学者专家们希望可以借此重塑财政学科,将其独立为一级学科。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现在不止财政学想变成一级学科,还有会计学、语言学等都在努力想变成一级学科。
前述某重点大学财政系主任告诉记者,财政学科变成一级学科并非不可能,之前与财政学同为经济学之下的统计学已经独立为一级学科。
在蔡方看来,成为一级学科对于现在的财政学来说,几乎是唯一的出路。但是需要重构财政学体系以适应中国的财政学体系。
财政学如何才能变成一级学科呢?蔡方认为,财政学变为一级学科还是有可能的。从学科容量上看,财政学所要学的内容足够多,其次就是社会需求也是存在的。第三,财政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财政学科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不可或缺的。
成为一级学科有什么好处?
杨志勇告诉记者,首先教育部的学科评比是按照一级学科,因为一级学科里面各个差异性特别大,如财政学与国际贸易差别就很大,但是都是应用经济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后,更能获得学科资源的配置,更有针对性的资源配置。比如教育资金、师资力量配置。
最重要的好处是,财政学不再受经济学相对狭隘的分析范式的束缚,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探索财政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若财政学是一级学科,那么下属的二级学科是什么呢?一级学科下需要三个二级学科。
蔡方认为,财政学、税收学、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都可以将财政学支撑起来。但是财政学沉寂了也快十年了,如果有新的研究方向,或许财政学能够破茧重生,财政学能够迎来更大繁荣时期。
共赢学习之“财税”不一定代表财政部和国家税 财税视频课程
共赢学习之“财税”不一定代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昨晚共赢会计小编在某财税业务交流群里讨论问题时,向某群友解释“财税”不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简称,“财税”字号的文件不一定有国家税务总局参与制定,也不限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另一群友表示不信,认为“财税”文件的落款“都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我们简要分析下这个问题。
一、“财税”字号的准确含义
2013年9月29日,财政部印发《财政部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财办〔2013〕42号)。该《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规范性文件由有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起草;内容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位的,由相关单位协商确定牵头起草单位。”
财政部下设办公厅、综合司、税政司、会计司、关税司等司局,因此存在“财办”“财综”“财税”“财会”“财关税”等各种字号的规范性文件,它们代表的是相应牵头起草单位,并不必然意味着“财税”文件就是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文。
二、“财税”文件的不同情形
(一)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文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财税文号,以至于被某些网友当做唯一的情况。例如,《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37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试点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38号”。
(二)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其他部门联合发文
这种情况的财税文号其实也比较常见。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关于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39号”;《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研发机构采购设备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6〕121号”。
(三)财政部和其他部门联合发文
这种情况的财税文号不太常见。例如,《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20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6〕137号”。
(四)财政部单独发文
这种情况的财税文号也不太常见。例如,《财政部关于取消、调整部分政府性基金有关政策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7〕18号”;《财政部关于做好2016年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收缴工作的通知》,文号为“财税〔2016〕142号”。
三、非“财税”文件也可以有税务总局参与发文
前面已经介绍,“财税”只是表明财政部税政司起草的文件,不意味着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文。退一步说,即使非“财税”字号的文件,也可以有税务总局参与发文。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产品范围的通知》,文号是“财综〔2012〕80号”;《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关于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意见》,文号是“财会〔201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