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性能检测评分
注:本网站页面html检测工具扫描网站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仅供参考。
学做景观设计
一个非典型景观设计师的十年“折腾”,告诉你设计师不止一种可能 企业视频课程
100个人有100种人生,100个设计师有100种生活。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一个不会生活的设计师永远做不好设计。
设计是相通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设计。一个设计师不仅懂得设计作品,更懂得如何设计自己的生活。
卫雪峣就是这样一个懂得设计生活的景观设计师。她在知乎上有近2万的关注者,但她分享的大多是她的生活,她的美食与她的各种爱好。当然她也会开live,分享她的设计生涯经验。
她接触景观设计已经有十年之久,但是却一直走在一条非典型的职业道路上。她的十年“折腾”,告诉设计师们设计不止一种可能性。
雪峣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研究生毕业于全美景观专业研究生院排名前三的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
▲在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毕业
实习期间,她曾做过美国著名生活艺术家及三档电视节目主持人P.AllenSmith先生的助理,在Little Rock与Allen一起短暂的工作经历使得她有机会接触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拿到全职offer,但她却拒绝了。
▲Allen送给卫雪峣的书
▲参加Allen城堡家关于收割蜂蜜的party
之后她便在全美前五的景观事务所 DW工作。在其加州分部工作一年后回到中国,从头参与总部海外分部从0到1的建设。在中国的三年作为公司CEO及中国分部董事长助理前前后后参与了不下百次商务品牌宣讲高校讲座及商务推广。后期又作为其上海分部的OM,管理上海分公司的运营。
她还在朋友的留学机构连续带了三届的学生,每一年一期不同主题的设计studio为本专业学生讲解设计逻辑的形成过程与思维方式。
▲与去年培训的学生合影
她更喜欢把设计带入生活中。喜欢美食的她,在上海举办过多期私厨分享会。并作为特邀嘉宾上过央视二套的美食节目。
▲卫雪峣做的美食
▲参加中央卫视美食节目
她曾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策划并执行自己的两场婚礼。从此迷上婚策的她又联合北美知名婚礼博主Lori一起筹备了一个婚礼平台。旨在为有才华的设计师们提供一个本职行业以外的可以发挥其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为备婚的新娘提供最独一无二的婚礼设计。
▲卫雪峣设计的婚礼小物,并带去了巴厘岛
▲自己设计的婚戒及订婚钻戒
她除了喜欢烹饪外还喜欢摄影及旅行滑雪。酒店控的她还为多家酒店相关媒体供稿。
▲卫雪峣的自拍
如今她依旧没有偏离自己所喜爱的设计师职业,但这几年的非典型设计师成长历程给了她不同的视野和思考。
和雪峣的采访,历时一个多星期。美国与中国有时差,每次都只能约在她晚上睡前时间进行采访,但她依然津津乐道。我们聊了很多东西。关于留学与设计师商务能力把控,是我想也许对大家有所帮助的内容。除此之外,雪峣自己也提出来想分享一下关于设计师的可能性。
先工作还是先留学?
不久前在一次和设计系毕业生交流中,我发现挺多设计系的毕业生有这样一个苦恼 “到底要先工作还是先留学?”
在这个问题上,毕业之后就去了美国留学并一直工作十年的卫雪峣算得上相当有发言权了。
从留学最优化来讲的话她建议先工作再留学。
在国内很多人读完本科之后,面临非常大的就业压力,或者不想太早踏入社会,就会选择继续读研究生。
但在美国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美国景观设计专业是以职业实践导向为主的学科,很少设置博士点。很多人都是工作多年之后才回到学校继续深造。一方面,美国人的学费大多需要自己赚,或者需要申请助学贷款。
另一方面,美国人更愿意踏入社会了解工作是否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才决定要不要继续深造。他们更看重这是否是自己想一辈子从事的职业或者兴趣所在,这是文化与教育不同而造成的。
对于留学而言,有工作经验还是很重要的。当你有工作经验后,再去读研究生,可以更清楚自己要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工作完再读书的设计师在晋升空间上和成长速度上也会有优势。
当然这样也会有弊端就是,当你工作以后可能会懈怠了想出国留学的心,毕竟工作以后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另外,如果你的工作平台不够好,起点不高的话。那也可以选择早点出来留学。
设计师如何把控商务能力?
在设计行业,其实很多设计师都会不知觉的排斥商务领域。觉得商务会影响到设计工作的效果和成果。所以在设计行业,会去接触商务的设计师很少。
而卫雪峣却能做到设计与商务两不误。
▲回国三年出差飞过的城市
她表示设计师做商务有个非常大的优势:作为设计师,没有人比你更清楚这个项目中设计最出彩的部分或者设计解决了哪些场地问题。如果这个项目本身是明星项目,而你又是主创设计师,那么没有人比你去为客户讲解本公司竞争力更有优势的了。
但如果你不是完全做商务发展这方面事情的,那就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要始终明白你的无法被取代的能力是什么。
这几年商务和项目同时参与的经历,让她受益颇多。每次她都会从计划的起点跟到合同签下,项目开始后她不仅是项目经理,也会参与到项目具体设计中。这个过程中,她随时会知道项目进展情况,不需要去咨询其他人。这样在跟甲方走商务的同时还可以去兼顾设计的进展。
雪峣一开始也并不是自愿做商务的。只是因为公司的发展让她有机会接触更多商务内容。当时她和很多年轻设计师一样,害怕因为重心偏向了商务,而荒废她的设计能力。但事实证明几年在项目前期及商务阶段的踏足,反而扩展了她做设计的维度,使她能够深入从甲方及经济层面去思考设计的深度。
她还曾试过一年多的时间纯做商务,基本没有做设计。这段时间,她听到了很多从甲方的角度说出来的观点。包括很多高层人员的对话,对她启发也非常大。一年之后,项目都确定下来之后,她又回归到了设计中。
她表示可能一段时间之后设计软件技能也许会松懈,但这个东西非常容易捡回来。她觉得设计的感觉,会随着你的阅历,你的事业,你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相应的升华。所以她十分感恩,那一年中间纯做商务的过程。让她更清楚一个设计在整个系统中间所处的位置,包括怎样从甲方的角度去思考设计。
设计师的可能性
卫雪峣属于“high mover”人群,在这十年里,除了本科四年在北京,其余时间都是1到2年就换一个城市工作生活。
但她表示这并不是一定可取的生活态度。纯粹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态度更能满足她自己的内心。他一直在追求生活与设计的“可能性”。她觉得可能性的发生,前提条件是你要努力打破自己的“comfort zone”即“舒适地带”。
卫雪峣从中国又回到美国工作的决定。在很多朋友眼里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毕竟他已经完成了行业的基本积累,国内公司平台也不错。美国的设计市场过于成熟,华人又太容易有天花板。美国的职业发展其实比较适合刚毕业需要积累两三年海外工作经验的设计师,但对于长期发展来说,还是国内市场更大。
▲与CEO一起在北大的讲座
可是她觉得回国的三年里,在前两时间里,每一天她都感觉自己在进步,学习到新的知识,并解决新的问题,所以成长地非常快。但是到了第三年突然发现工作开始得心应手和套路化,相比之前,工作不会让她太头疼,但她并不喜欢这样安逸的状态,安逸让她感到隐隐不安。
恰逢公司有内调的机会,她便决定打破舒适空间换一个环境去寻求可能性。虽然冒险,但她更加享受未知。
设计应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科班学习,其实让每一个设计师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是可以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
雪峣的婚礼,在当时遇上了一些小麻烦,于是她便戴上设计师的帽子,DIY了自己的婚礼。从此打开了设计师一扇可能性的大门。她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设计师朋友将兴趣和设计能力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其实我们生活的时代非常的好。讯息畅通,资源广博,但凡你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思考,你都可以找到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同时还可以靠此安身立命。
所以她在教课的时候,虽然教的是设计studio。但她一直也都是鼓励学生们努力去寻求“可能性”。
设计师的可能性,其实也是人生的可能性。而每一扇“可能性”的窗户,都需要自己主动去打开。卫雪峣追求的并不是努力之后的安逸,而是努力背后的惊喜。
所以,你还在整天整夜为工作苦恼,熬夜通宵于办公室吗?好好调整一下生活态度吧,积极地去发现更多美好。
-设计联 ×大事件 -
设计联全新打造真人秀节目《造梦空间》
聚焦公益、儿童、设计,我们改造的不仅是空间!
看设计师如何大战熊孩子客户,看小房间怎么大变样
到底是小朋友更聪明,还是设计师更聪明呢?
先来看看预告片!
设计联只做对设计师有用的事
▼
看景观设计的未来——Carl Steinitz 公司视频课程
宣言人:Carl Steinitz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与规划荣誉退休教授,伦敦学院大学高阶空间分析中心荣誉教授
译:《景观设计学》编辑部 + 郝培晨
规模和尺度至关重要。景观设计师的设计项目涵盖各种规模和尺度:从一座小花园或是一栋房子的局促场地,到一个典型的中等尺度场地,如居民区或大型公园,最终到一整个区域的城镇化研究或区域保护策略。然而现实中,大多数景观设计师接触的仍是相对小尺度的项目。
但情况并非一向如此。19世纪,园艺师建造花园,而建筑师设计房屋、开发区乃至公园。工程师为扩张的城镇、公园和供水项目等设计基础设施。一些拥有跨专业知识的设计师,有机会接手一些跨规模与尺度的项目。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园景为导向的专业开始向“景观设计”这一术语靠拢。如约翰·克劳荻·劳登(John Claudius Loudon)、彼得·约瑟夫·伦内(Peter Joseph Lenne)、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Olmsted)和沃伦·曼宁(Warren H. Manning)的设计,即涵盖了多种规模和尺度。他们都设计过别墅和花园。劳登曾为伦敦提供区域规划;伦内规划过波茨坦和柏林;奥姆斯特德设计过一座玫瑰花园,并曾是美国最大的私人地产的森林管理规划总监;曼宁的设计则小至花园,大至整个美国(并刊登于1923年《景观设计》)。
我主要,但不限于从学术角度来审视这个行业。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景观设计系建立于1900年,其建立的主要原因源于奥姆斯特德的工作室。从建立初期,哈佛景观专业的教授们即以授课内容涵盖广泛而著称。然而,并不是每个尺度的项目均能得到平等的重视。哈佛设计研究生院与整所大学之间关于学术地盘的竞争从未停止过,而这隐含着规模和尺度的问题。
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来自富人们的设计别墅和花园的委托逐渐增多,学科专业教育开始转向这些较小尺度的项目。此种对于更大尺度景观的关注度的减少,以及设计从规划领域逐渐分离出来的趋势(这种分离在我看来既是人为的,亦是有害的)导致了哈佛景观设计专业内部的政治分歧,并最终促成了美国第一个城市和区域规划专业的建立。分离后的两个专业在学术上都继续在设计教学中强调实体设计的重要性。
当我于1966年第一次加入哈佛大学时,佐佐木英夫(Hideo Sasaki)和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 Harris)力图修补景观设计与规划之间的裂痕。我的第一项教学任务是与查尔斯·哈里斯、雷金纳德?伊萨克斯(Reginald Isaacs)合作的课程,查理斯?艾略特二世(Charles Eliot II)、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和菲尔?路易斯(Phil Lewis)时任客座教授。这种模式的合作直至20世纪七十年代一直运转顺畅。
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规划部门将重心从实体设计转移到经济分析和社会规划。随后这个部门又迁址肯尼迪政府学院(而“强调设计的规划”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才在设计学院重新开设)。景观设计学主要侧重于中、小尺度的项目设计。唯一的例外恰好是我的一些作品——涉及各个尺度但侧重于强调更为宏大的景观。
20世纪九十年代,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做出了变革性的决策。任何高年级学生均可以申请约15学分的选修设计课,这些课程包括每个学期的建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等所有方向。在这一举措的激励下,一些课程的(包括我自己的)研究尺度变得更为广泛。同时,受到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巨大成功的影响,建筑师们对公园和花园的兴趣日趋浓厚。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建筑学院也开始开设与传统的景观设计专业相似的设计项目。
现如今,大多数景观设计师将大部分专业精力花费在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上,仅有少数设计师得以扩展其业务至大尺度的项目,而专注于区域性项目的则是凤毛麟角。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现在要尝试回答景观设计基金会关于景观设计的未来的问题。我认为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宣言,到下一代设计师——或者用不了一代人的时间——一切就将大不一样。我认为,能够在某一个尺度上进行设计,并不意味着可以胜任任何尺度上的设计。不同尺度的景观设计,其方法论和专业技能固然相关,但并不全然相同。
对于未来,我认为有以下4个合理的可能性:
第一个可能性,当然是维持现状,继续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
第二个可能性,是承认作为当今热点话题的景观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建筑师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参与景观设计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城市设计师则将会越来越多地从事中等尺度的景观设计;地理学家、工程师和生态学家(甚至政客、银行家和律师)可能逐渐为更大尺度的景观做出决策。这些趋势将对景观设计的教育和实践形成冲击。外部的竞争将有可能压缩景观设计行业的空间,将其变得更为狭窄。
第三个可能性,是最可能铸成大错,但却是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人为造成的规划与设计的分离将会继续,甚而被强化,而景观设计其自身将会不自觉地把重心转移至设计更小尺度的项目。这样的趋势有可能是由专业间竞争所导致的,它们来自食物和水源供给、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人口和气候变暖等影响景观变化的因素。然而究其本质,导致这种可能性的主要原因有二:那不幸却又是根深蒂固的将景观设计与园艺紧密联系的社会意识,以及景观设计行业自身的职业和学术选择。
第四个可能性,依赖于重新审视行业的创立者们的智慧。首先,我们必须具备一些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我们必须根植于景观本身,涵盖气候、地理、水文、生态、植被、历史和感知等方面的各种规模和尺度。而后,我们还必须理解,几乎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们都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及决策者们进行合作。这就是在我加入教师团队时对景观设计行业的憧憬,我亦为此践行至今。
我们不能盲目自诩为景观智慧的唯一承载者,也不要认为为了寻求改变而对景观设计行业有着什么自我界定的管辖权、主事权,亦或是协调设计的权力。作为景观设计师,有时我们会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而有时也会被领导。但是,如果我们致力于解决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专业知识和设计中的合作技能将是根本。我们不能允许我们这个行业将其局限于其自身范畴内的规模和尺度之中。
郝培晨 ——Reed Hilderbrand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设计学硕士
尺度与规模上的定位并不一定能左右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跨尺度、跨专业的研究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景观设计师中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实践者、教育者会认为,如今景观设计学科所着眼的规模与尺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景观设计师所能掌控的范围。他们中确有安于现状的,但也有一些设计者尝试在微小的尺度中吸收各行业的当代成果,使景观设计在细节上适应不同的环境,以达到环保、可持续的目的。把EDAW带入AECOM的乔·布朗(Joe Brown)曾说:“小不总是美的,有时小只是小[1]”。毫无疑问,他的实践是对景观设计行业可能性的卓越探索,然而规模与尺度上的小并不意味着景观设计影响力的局限。同时,大尺度下综合系统的研究思路往往可以为相对小尺度的设计提供线索与启发,对场地在不同尺度、环境乃至时空中的理解是方案合理性的保障。的确,景观设计师所需的知识结构应更加综合,各行业合作应更加广泛,挑战更加艰难,但设计师统筹资源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角色是没有变的,这在各种尺度与规模上都是一样的。
[1] Learner,J.(2014).Big is Beautifu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104(8), 78-85.
今年是伊恩·麦克哈格等人起草具有深远影响的Declaration of Concern50周年,该宣言对不断发生的环境危机进行了谴责,并指出景观设计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
2016年6月10、11日,景观设计学基金会(LAF)召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景观设计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思想领袖齐聚费城,共同就“景观设计学如何在21世纪发挥其重大作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65位卓有建树及新兴的行业领军人物对景观设计学在过去5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对学科的未来蓝图进行了大胆描绘,并对发挥景观设计学的潜能及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 吴尤
荷兰的9个景观设计项目,值得学习! 营销视频课程
荷兰的9个景观设计项目,值得学习!
荷兰景观与艺术的联系很紧密。历史陈述、保护遗产区、自行车道和天桥、利用创新办法解决水和污染问题都是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下面的每个项目兼具艺术景观和功能设计,同时保持着美学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平衡。
埃因霍温
Starry自行车道
埃因霍温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城市,也是荷兰第四大工业城,并且是欧洲四大高科技聚居地之一。埃因霍温是梵高的家乡。“星空”启发了一条卓越的自行车道,歌颂梵高的作品。覆有磷光涂料的5000块石头和太阳能发电的LED灯引导骑自行车的人穿行335千米的景观作品。其目的是连接遥远的区域,构成一个5段设计,同时使骑自行车更加安全和有趣。
鹿特丹
鹿特丹WaterpleinBenthemplein广场
水是荷兰项目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都与洪水问题有关。WaterpleinBenthemplein广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方案,值得关注与学习。该设计方案的特色是3个混凝土盆地,周围区域的雨水都汇集到这里,构成小河。但干旱天气来临时,每条“河”又用于不同的活动。
恩斯赫德
恩斯赫德的Roombeek商业街
恩斯赫德,荷兰东部城市。Roombeek商业街将城市景观设计中一些最重要的元素结合起来,为游客设计出漂亮且适宜的景观。一个天然元素被模拟成一条水道,代表Roombeek河,通过将人工碎石放在水中获得此效果。布鲁克街成为该城市的社交地点和象征。由BuroSantenCo景观设计公司完成。
海牙
莱斯韦克欧洲专利局的屋顶花园
海牙位于荷兰的南荷兰省,同时也是该省省会。是荷兰第三大城市,这个屋顶花园建于1999年,兼具美学和功能性,构成一个景观、微观世界和一个栖息地。这个花园是由定义的花园房构成,每个都有几层的主题植物,吸引各种蝴蝶、蜜蜂和小鸟。欧洲专利局的这个景观装置也用于捕获和储存雨水,令人惊叹不已。
鹿特丹的RoofparkVierhavenstrip景观设计
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包括郊区人口共102万。该购物中心的屋顶特别适合建造绿色屋顶!这样的效益很多,包括改善社区的生活质量、创造出600个新工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和工作区。这个紧凑且多功能的设计被划分成3个主要区域:地中海花园、游乐场和社区花园。RoofparkVierhavenstrip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案例。荷兰10大景观之一。
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的Westergasfabriek公园
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兼最大城市,市区人口约110万。位于该国西部省份北荷兰省。这个受污染的区域是如何变成这样一个景观的呢?设计师的愿景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修复了受污染的土壤。同时,生态修复用于消除污染,与其他植物一起搭配出漂亮的景观。由GustafsonPorter事务所设计。
斯海尔托亨博斯
斯海托亨博斯圣约翰防波堤的屋顶花园
斯海尔托亨博斯是位于荷兰南部北布拉班特省的一座城市,也是该省的首府,该屋顶花园位于Stadsdommel河的凸面,能观赏到整个区域的景色。但设计师依然要解决一些问题,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例如,因其地址,该屋顶花园整个下午和晚上都暴露在阳光之下,就种植槐树为游客提供阴凉。
阿姆斯特尔芬
阿姆斯特尔芬Zonnehuis养老院景观设计
阿姆斯特尔芬在荷兰西北部、阿姆斯特尔河畔。是首都阿姆斯特丹市的南郊城镇。阿姆斯特尔芬Zonnehuis养老院是另外一种可持续发展设计,集中在边缘区域的再利用和改造上。该设计提升人群之间的互动,目的在于提升住宅质量、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美化景观。由HOSPER事务所设计。
乌德勒支
乌德勒支省GreenRoad公园改造
乌德勒支省地处荷兰中部,是荷兰面积最小的省份。该公园向游客展示了其一战和二战的历史。城堡和碉堡都因该设计获得重生,再生动植物,同时也让游客体验其原始状态。这个区域有双重影响,保护其历史区域和自然。现在是一个安静的绿色通道了。由REDscapeLandscape&Urbanism事务所设计。
作者:一个乐观的麻瓜
看景观设计的未来——Carl Steinitz 行业视频课程
宣言人:Carl Steinitz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与规划荣誉退休教授,伦敦学院大学高阶空间分析中心荣誉教授
译:《景观设计学》编辑部 + 郝培晨
规模和尺度至关重要。景观设计师的设计项目涵盖各种规模和尺度:从一座小花园或是一栋房子的局促场地,到一个典型的中等尺度场地,如居民区或大型公园,最终到一整个区域的城镇化研究或区域保护策略。然而现实中,大多数景观设计师接触的仍是相对小尺度的项目。
但情况并非一向如此。19世纪,园艺师建造花园,而建筑师设计房屋、开发区乃至公园。工程师为扩张的城镇、公园和供水项目等设计基础设施。一些拥有跨专业知识的设计师,有机会接手一些跨规模与尺度的项目。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园景为导向的专业开始向“景观设计”这一术语靠拢。如约翰·克劳荻·劳登(John Claudius Loudon)、彼得·约瑟夫·伦内(Peter Joseph Lenne)、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Olmsted)和沃伦·曼宁(Warren H. Manning)的设计,即涵盖了多种规模和尺度。他们都设计过别墅和花园。劳登曾为伦敦提供区域规划;伦内规划过波茨坦和柏林;奥姆斯特德设计过一座玫瑰花园,并曾是美国最大的私人地产的森林管理规划总监;曼宁的设计则小至花园,大至整个美国(并刊登于1923年《景观设计》)。
我主要,但不限于从学术角度来审视这个行业。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景观设计系建立于1900年,其建立的主要原因源于奥姆斯特德的工作室。从建立初期,哈佛景观专业的教授们即以授课内容涵盖广泛而著称。然而,并不是每个尺度的项目均能得到平等的重视。哈佛设计研究生院与整所大学之间关于学术地盘的竞争从未停止过,而这隐含着规模和尺度的问题。
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来自富人们的设计别墅和花园的委托逐渐增多,学科专业教育开始转向这些较小尺度的项目。此种对于更大尺度景观的关注度的减少,以及设计从规划领域逐渐分离出来的趋势(这种分离在我看来既是人为的,亦是有害的)导致了哈佛景观设计专业内部的政治分歧,并最终促成了美国第一个城市和区域规划专业的建立。分离后的两个专业在学术上都继续在设计教学中强调实体设计的重要性。
当我于1966年第一次加入哈佛大学时,佐佐木英夫(Hideo Sasaki)和查尔斯?哈里斯(Charles Harris)力图修补景观设计与规划之间的裂痕。我的第一项教学任务是与查尔斯·哈里斯、雷金纳德?伊萨克斯(Reginald Isaacs)合作的课程,查理斯?艾略特二世(Charles Eliot II)、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和菲尔?路易斯(Phil Lewis)时任客座教授。这种模式的合作直至20世纪七十年代一直运转顺畅。
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规划部门将重心从实体设计转移到经济分析和社会规划。随后这个部门又迁址肯尼迪政府学院(而“强调设计的规划”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才在设计学院重新开设)。景观设计学主要侧重于中、小尺度的项目设计。唯一的例外恰好是我的一些作品——涉及各个尺度但侧重于强调更为宏大的景观。
20世纪九十年代,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做出了变革性的决策。任何高年级学生均可以申请约15学分的选修设计课,这些课程包括每个学期的建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等所有方向。在这一举措的激励下,一些课程的(包括我自己的)研究尺度变得更为广泛。同时,受到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巨大成功的影响,建筑师们对公园和花园的兴趣日趋浓厚。在此背景下,我们的建筑学院也开始开设与传统的景观设计专业相似的设计项目。
现如今,大多数景观设计师将大部分专业精力花费在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上,仅有少数设计师得以扩展其业务至大尺度的项目,而专注于区域性项目的则是凤毛麟角。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现在要尝试回答景观设计基金会关于景观设计的未来的问题。我认为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宣言,到下一代设计师——或者用不了一代人的时间——一切就将大不一样。我认为,能够在某一个尺度上进行设计,并不意味着可以胜任任何尺度上的设计。不同尺度的景观设计,其方法论和专业技能固然相关,但并不全然相同。
对于未来,我认为有以下4个合理的可能性:
第一个可能性,当然是维持现状,继续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
第二个可能性,是承认作为当今热点话题的景观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建筑师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参与景观设计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城市设计师则将会越来越多地从事中等尺度的景观设计;地理学家、工程师和生态学家(甚至政客、银行家和律师)可能逐渐为更大尺度的景观做出决策。这些趋势将对景观设计的教育和实践形成冲击。外部的竞争将有可能压缩景观设计行业的空间,将其变得更为狭窄。
第三个可能性,是最可能铸成大错,但却是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人为造成的规划与设计的分离将会继续,甚而被强化,而景观设计其自身将会不自觉地把重心转移至设计更小尺度的项目。这样的趋势有可能是由专业间竞争所导致的,它们来自食物和水源供给、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人口和气候变暖等影响景观变化的因素。然而究其本质,导致这种可能性的主要原因有二:那不幸却又是根深蒂固的将景观设计与园艺紧密联系的社会意识,以及景观设计行业自身的职业和学术选择。
第四个可能性,依赖于重新审视行业的创立者们的智慧。首先,我们必须具备一些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我们必须根植于景观本身,涵盖气候、地理、水文、生态、植被、历史和感知等方面的各种规模和尺度。而后,我们还必须理解,几乎在做任何事情时,我们都需要与其他专业人员及决策者们进行合作。这就是在我加入教师团队时对景观设计行业的憧憬,我亦为此践行至今。
我们不能盲目自诩为景观智慧的唯一承载者,也不要认为为了寻求改变而对景观设计行业有着什么自我界定的管辖权、主事权,亦或是协调设计的权力。作为景观设计师,有时我们会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而有时也会被领导。但是,如果我们致力于解决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专业知识和设计中的合作技能将是根本。我们不能允许我们这个行业将其局限于其自身范畴内的规模和尺度之中。
郝培晨 ——Reed Hilderbrand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师,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设计学硕士
尺度与规模上的定位并不一定能左右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跨尺度、跨专业的研究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景观设计师中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实践者、教育者会认为,如今景观设计学科所着眼的规模与尺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景观设计师所能掌控的范围。他们中确有安于现状的,但也有一些设计者尝试在微小的尺度中吸收各行业的当代成果,使景观设计在细节上适应不同的环境,以达到环保、可持续的目的。把EDAW带入AECOM的乔·布朗(Joe Brown)曾说:“小不总是美的,有时小只是小[1]”。毫无疑问,他的实践是对景观设计行业可能性的卓越探索,然而规模与尺度上的小并不意味着景观设计影响力的局限。同时,大尺度下综合系统的研究思路往往可以为相对小尺度的设计提供线索与启发,对场地在不同尺度、环境乃至时空中的理解是方案合理性的保障。的确,景观设计师所需的知识结构应更加综合,各行业合作应更加广泛,挑战更加艰难,但设计师统筹资源以分析、解决问题的角色是没有变的,这在各种尺度与规模上都是一样的。
[1] Learner,J.(2014).Big is Beautifu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gazine,104(8), 78-85.
今年是伊恩·麦克哈格等人起草具有深远影响的Declaration of Concern50周年,该宣言对不断发生的环境危机进行了谴责,并指出景观设计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
2016年6月10、11日,景观设计学基金会(LAF)召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景观设计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思想领袖齐聚费城,共同就“景观设计学如何在21世纪发挥其重大作用”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65位卓有建树及新兴的行业领军人物对景观设计学在过去5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对学科的未来蓝图进行了大胆描绘,并对发挥景观设计学的潜能及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 吴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