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印度创业生态的分水岭,Flipkart的收购唤起了投资者对后期创业公司的信任,投资者仍热衷于B2C的项目如,OYO、BYJU、Paytm Mall等,B2B占贸易份额大,如Udaan、Pine Labs等B2B初创公司同样获得了可观的投资。
现下来看,印度市场的刚性增长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信心,也有一些尴尬的处境要应对。
跨境消费者消费行为“饱和”跨境消费者乐于购买境外更丰富多样化的产品。印度电商的新受众花更多时间在浏览和发现上,而不是有计划的消费。消费者多数是初次购买跨境产品,综合考虑质量、售后服务、运输、实用性等因素,通常购物周期更长。
印度消费者喜欢更平价的产品,同时要求很短的时效,难以出现高频次的消费,行为上趋向饱和,物流环节仍是2019年要解决的重点。由于印度初步营造了高速、低价的互联网环境,只要不断的涌进新用户,市场总体上会获得增长。
电商与金融服务互惠互利亚马逊和Flipkart的折扣以及分期服务带来了更多的业务,分期付款推动了在线支付的增长。Snapdeal创始人及CEO认为对这些买家来说,信贷将是推动其参与增长的关键因素,以及金融服务公司难以置信的机遇。每笔交易都在创造大量的数据——消费者评级、回报率、重复率、转化率等,综合这些因素将能为信誉良好的买家争取更好的福利。
卖家将通过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交易建立了信用记录,随之而来的是金融信用体系的滞后,今后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培养用户。
完善市场监管是个伪命题亚马逊和Flipkart其业务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旗下品牌以及与其他品牌的联动作用,利用产品的独特性建立订单需求。收紧FDI电商政策将会对亚马逊和Flipkart的打击是沉重的,包括近期被推上风口的中国电商,暴露出了监管过剩和监管不完善的矛盾,跨境商家需要保持警醒。
实际上我们能看到印度一方面朝着保护本土商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又希望能够有宽松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因此无法预测所谓“完善”是真正的填补监管漏洞还是控制市场化。印度企业家担心,监管过剩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商业摩擦,影响电商提供优势产品。
长期以来,人们对印度电商普遍存在三个常见的误解: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