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www.300.cn

业务简介:中企动力(300.cn)为您提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及定制高端网站建设服务,中企动力专注于企业网站建设、高端网页制作领域24年,对企业网站制作、平台高端网站建设,包括汽车、家装、农业、外贸、机械等多个行业拥有丰富建站经验,选择中企动力,为网站保驾护航。

庆云县网站设计头条

  • 德州4县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 未来这样发展

    11月9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对庆云、平原、武城、禹城等市县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庆云:德州市域次中心、鲁北商贸名城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5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庆云是德州市域次中心、鲁北商贸名城。《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庆云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02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8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塑造。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做好城市总体设计,保护和利用好自然水系和城市肌理。以沿马颊河与德惠新河生态景观带和金水河、范官沟、清水河三条景观绿带为骨架,结合多条纵向水系,构建“水脉相连,绿廊渗透,轴线引领,分区引导”的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做好河流水系、海岛金山寺等周围地段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控制,塑造自然、传统和现代有机交融的城市特色风貌。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庆云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平原:德州市域次中心、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4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平原是德州市域次中心、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平原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047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2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规范各类园区规划建设,集中设立化工园区,严格化工园区准入。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塑造。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做好城市总体设计,保护和利用好自然水系和城市肌理。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处理好老城与新区的景观关系。做好笃马河、京沪铁路两侧绿化生态廊道的规划引导和控制,构建“两带两环、一轴、多节点”的城市景观体系,突出平原城市特色。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平原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武城:德州市域次中心,鲁西北加工制造业基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3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武城是德州市域次中心,鲁西北加工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武城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48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2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挖掘武城作为运河名城、弦歌古郡、状元之乡的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凸显文化底蕴。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注重城市设计研究,结合贝州湖、状元湖、运河及四女寺风景区等生态、文化、景观资源,营造“绿脉镶接、碧水融城、古贝新春、文化映城”的景观环境,塑造彰显风貌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生态景观格局。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武城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禹城:济南市都市圈节点城市,德州市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2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禹城是济南市都市圈节点城市,德州市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禹城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922.3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8.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4.3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规范各类园区建设,集中设立化工园区,严格化工园区准入。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挖掘大禹文化元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以大禹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体系。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注重城市特色风貌研究,依托自然水系和大禹文化特色,构建碧水萦绕、生态绿城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禹城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 67秒丨庆云在津签约30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119.6亿元

    浏览器版本过低,暂不支持视频播放

    11月30日,庆云县在天津举办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对接合作恳谈会,来自北京、天津及全国各地142位客商参加了会议。现场有30个项目签约,其中工业项目14个,农业项目4个,商贸文旅项目12个,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态环保、文旅康养等多个行业领域,总投资119.6亿元。

    会上,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对庆云产业集中推介,宣传了庆云开放包容、近悦远来的政策新优势,动能迸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优势,真金白银、群贤毕至的人才新优势等庆云发展环境新优势,吹响了庆云对接京津冀的又一号角。

    德州市副市长范宇新致辞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对庆云产业集中推介

    庆云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洪昌主持

    据了解,签约项目创新性强,涵盖智能芯片、电子科技、精密零部件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其中,工业项目14个,涉及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多个新兴产业;有石斛现代产业园项目、豪格斯莱特生态养殖项目等项目是为庆云原有企业做配套,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庆云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我们对签约项目进行过严格筛选,在项目选择上坚持‘三个不选’,即无拉动能力的项目不选、无发展潜力的项目不选、高耗能的项目不选。项目要实,符合庆云产业规划、产业未来发展,签约必须落地开工,后续加强督导考核。”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介绍说。

    “庆云新旧动能转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融入京津冀‘再造新动能’,即招商引资。”庆云县副县长张传军说。

    “引得来”还要“留得住”。为使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庆云全面打造“亲诚惠容、互利共赢”的营商环境,叫响“山东亲商第一县”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次办好”为突破口,梳理公布第一批1235项“一次办好”事项清单,规范服务事项、再造审批流程,为企业松绑、让群众少跑腿。成立了重点项目代办帮办办公室,为签约企业开展“店小二”式24小时服务,加速好项目大项目落地、投产。

    “我们下一步会将这些项目列入到督导平台,对每个项目将进行专项督导。”庆云县政协副主席、总工会主席张志博向记者介绍,庆云今后会对每个项目建立“六个一”的督导机制,盯住这些项目抓紧落地、抓紧施工、抓紧投产见效。同时,建立项目智慧管理督考平台,把重点项目纳入督考平台管理,从项目招引到落地开工,全程定期跟踪督导、压实责任。开通监督热线电话,接受企业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服务不到位的一律进行问责、追责。

    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孝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庆云特别干净,重金属污染是零,我们会逐步把有机的产业,不光是道地的有机药材,还有其他适合在这个地方生长、品质特别好的产品,逐步放到这个区域来。”

    庆云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洪昌表示:“庆云经济正在加速赶超,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发展优势迸发,更需仁人志士来庆云投资兴业,我们以最优营商环境、亲清政商环境和生态宜居环境,让企业家在庆云投资放心、生活舒心。”

    引来好项目、好企业,若要发展好,人才是重要支撑。此次签约项目中,天津津创人力资源服务项目不仅拥有高端人才团队,也为庆云产业发展招引人才,让人才落户庆云为县域发展献智献策。

    记者 董天力 德州台 李晓阳 通讯员 张秀葵 王凡存 吴海燕

  • 《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全文

    主要内容

    前 言

    第一章 审时度势 把握动能转换形势机遇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二章 着眼长远 明确动能转换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主要目标

    第三节 发展布局

    第三章 协调联动 创新动能转换路径模式

    第一节 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

    第二节 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动能

    第三节 注重低碳循环增强绿色动能

    第四节 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四章 协同发力 形成动能转换动力系统

    第一节 创新引领动能转换

    第二节 改革激发动能转换

    第三节 开放助力动能转换

    第五章 完善提升 构建动能转换支撑体系

    第一节 建设充满活力的人才体系

    第二节 建设畅通循环的资金体系

    第三节 建设精简高效的服务体系

    第四节 建设智能现代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六章 强化保障 健全动能转换实施机制

    第一节 加快项目实施

    第二节 扩大有效投资

    第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四节 强化督导考核

    前 言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现阶段,德州正处于新旧动能并行的发展阶段,动能结构仍以传统动能为主,新动能支撑经济增长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动能转换的形势机遇,明确动能转换的总体要求,创新动能转换的路径模式,完善动能转换的动力系统,统筹谋划,协同联动,努力建成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贡献德州智慧和力量。

    根据国务院、山东省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德州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规划。规划期为2018—2022年,是指导和引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审时度势 把握动能转换形势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战略机遇、打开了发展空间。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现阶段,德州正处于新旧动能并行的发展阶段,传统动能持续发力,新动能孕育成长,创新动力加速积蓄,改革活力日益增强,开放潜力加快释放,支撑了全市经济平稳增长。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3年以来,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0.2亿元,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7.5亿元,年均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1亿元,年均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37.1亿元,年均增长11.6%。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640元和13389元,分别同比增长8.3%和9.3%。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3年的10.4:52.0:37.6调整为2017年的9.9:47.7:42.4。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4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为动能转换提供了充足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旧动能加快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3.4%,比2016年提高8.4个百分点;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增加值增速为0.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传统产业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加快融合,催生出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3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为119.1亿元,是2013年的1.6倍,占GDP比重为3.8%。落后低效产能加速退出,钢铁、玻璃、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达到合理水平,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旧动能改造提升的内在需求不断增强,转型态势日趋鲜明。

    新动能加速成长。2016年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3%。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成长,2017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16.6%。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软件、租赁商务、科研和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30.8%。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孕育成长,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各环节渗透,智慧农业、智能生产、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创新动力日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建成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人才平台载体共903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263个,市级612个。产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401.9亿元,是2013年的1.8倍。协同创新不断深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重点产业成立了12个产业联盟,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布局德州,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生物工程、智能装备3个研究院落户我市,全市1000家企业与587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创新队伍不断壮大,“黄金30条”的政策效应持续发酵,2013年以来,全市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38人,是历史总量的近10倍,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引智试验区成功创建。

    改革活力不断迸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效应不断释放,“地条钢”企业全面取缔,“散乱污”整治力度加大,供需失衡状况得到改善;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上市企业达到9家;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出台了《关于减轻企业税费降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有效降低了企业用地、用能、融资、创新创业等发展成本。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6.2%。“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累计推出改革措施230余项,“市县同权”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取消、下放、调整权力事项212项;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17年达到36.5万户,比2013年新增16.1万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开放潜力加快释放。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对内开放方面,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17年引进京津冀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35个,其中91个开工建设,到位资金额56.4亿元;开发区主阵地作用更加突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培植百亿级产业17个,500亿级产业4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的79%。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百企下南洋”活动,对接东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与东盟地区贸易额达到39.5亿元,增长17%,占全市对外贸易额的16%。

    我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从动能支撑看,我市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增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2014—2017年工业贡献率出现了下滑趋势,分别为55.9%、50.2%、37.9%、38.8%;投资贡献率有所回落,从2013年的59.8%回落到2017年的56.8%。从产业结构看,我市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多而不精,服务业广而不优,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新兴产业总量偏小,难以弥补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弱化形成的缺口,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三大动力看,产学研融合度不高,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投入不足,201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5%,低于全省0.83个百分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净出口贡献率维持低位运行;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新产业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等制约因素,束缚了新动能培育壮大。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将为我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政策机遇和转换空间。

    发展形势催人奋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动能正在形成,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每个产业都将孕育10万亿级的体量,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十分明显。

    政策机遇前所未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作为全国率先开展的先行先试试点,得到了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具有先发优势,政策含金量高,叠加效应明显。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从化解过剩产能、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人才支撑、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破除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激发内生发展活力提供了政策体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支持德州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材料等未来产业,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体育、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改造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京津冀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重大事项,蕴含着丰厚的政策红利,将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提供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

    动能转换空间广阔。从产业空间看,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省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日益清晰,将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从区域空间看,我市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之间,有利于向北对接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向南对接融入省会城市群,借势借力两大区域的优质资源和广阔市场,优化拓展区域融合空间。从城乡空间看,有利于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资源自由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进一步打开城乡发展空间。从生态空间看,我市承载着建设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大使命,将利用环保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绿色化水平,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

    第二章 着眼长远 明确动能转换总体要求

    未来五年,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将迎来重大机遇,必须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聚势谋远,顺势而为,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模式,加快建成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积极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着力创新动能转换路径模式,形成动能转换动力系统,构建动能转换支撑体系,健全动能转换实施机制,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建成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力争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主要目标

    结合德州实际,大胆探索实践,建设一批动能转换新基地,打造一批动能转换新亮点,形成一批动能转换新经验,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四新”促“四化”取得重大进展,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效益更高。到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左右,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5%。

    ——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兴产业逐步成长为新增长引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传统产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产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动能持续增强。产业跨界融合态势更加明显,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改革开放动力明显提升。京津冀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面建成,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左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园区平台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创新谷”、高新区(禹城)中央创新区、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三大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东部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效果。齐河特钢产业园、齐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临邑高端石化产业园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明显提升。高端品牌创建行动取得重大成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生态德州·放心农场”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到2022年,“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60%以上;工业企业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占比不断降低,中高端产品占比明显提高;服务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基本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

    第三节 发展布局

    坚持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相统一,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集中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动力,集成资金政策,加快形成“双区引领、轴带联动、多点突破”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布局。

    双区引领。突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地位,率先突破,打造标杆,形成“双区”引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格局。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打造产业生态圈,形成新能源、大健康、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聚地,将其建设成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引领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打造创新生态圈,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大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极,将其建设成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引领区。

    轴带联动。紧扣全市“6+6”产业体系,沿京台高速、京沪高铁纵向交通干线,打造以齐河、禹城、临邑、平原、中心城区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集聚轴,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六大新兴产业;沿德滨、德上高速公路等横向交通干线,打造以宁津、乐陵、庆云、武城、夏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传统产业升级带,重点发展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六大传统产业。建立健全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着力在产业分工协作、要素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保共建等领域深化改革,形成产业错位竞争、要素自由流动、联动协调有力的良好局面。

    多点突破。各县市区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创新园区管理和运营机制,增强园区的经济引擎驱动力,集中培育2—3个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增长点。德城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绿色化工等产业,陵城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纤维纺织等产业,乐陵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体育装备等产业,宁津县重点发展健身器材、智能电梯等产业,齐河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临邑县重点发展高端石化、医养健康等产业,平原县重点发展高端化工、新型医药等产业,武城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夏津县重点发展桑产业(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等产业,庆云县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运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高端装备等产业。

    第三章 协调联动 创新动能转换路径模式

    积极探索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并举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培育壮大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六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六大传统产业,形成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一节 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

    按照“前瞻布局、沿链聚合、壮大规模”的思路,明确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路线图,突出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行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力争到2022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端装备产业。依托我市装备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技术体系,着力提升车船零部件、数控机床、农机装备、石油装备、智能电梯、环保设备、轨道交通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设备成套能力,前瞻布局智能机器人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2022年,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

    专栏1: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车船零部件: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乐陵市、武城县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传动总成、制动总成、转向系统、汽车桥箱、液压系统、传感器等高附加值零部件及总装总成产品。支持金麒麟、恒力电机、德方液压等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型车船企业开展多方位合作,促进电机、刹车片、密封件等车船配件产品更新换代。

    数控机床:以陵城区、庆云县为核心区,依托普利森、辰睿重工等优势企业,围绕航天航空、汽车船舶、重型装备、发电设备等领域,以精密化、智能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和高性能数控系统,开发伺服电机、智能刀具、精密轴承、精密卡盘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机床附件产品,增上码垛、机床工位机器人产品。

    农机装备:以禹城市、齐河县、武城县为核心区,重点发展大中型旋耕机、耙地机等耕作机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等收获机械;专业化精密播种机等种植机械。鼓励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收割机、高效节水灌溉、农作物干燥等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及配件,加快农机装备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水平。

    石油装备: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依托联合石油机械、大陆架、陆海石油公司,重点发展陆海石油钻机、自动抽油机等先进钻探开采装备整机产品,大力发展封隔旋转尾管悬挂器、新型液压钻井泵、泥浆泵、高性能钻头钻具等各种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零部件产品。

    智能电梯:以宁津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智能电梯、远程控制系统等成套装备,积极建设开放共享的电梯整机及配件产品检验实验室,打造电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集产品研发、设计、整梯制造、销售、品牌打造、安装、维修于一体的智能电梯产业集群。

    环保设备: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加大新型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重点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能效二级以上节能风机、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等节能通用设备,依托景津环保、海天机电等重点企业,发展污泥干化工艺及装备、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成套装备、固体废物处置设备等环保装备,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向中高端转变。

    轨道交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动车组及铁路弹簧、高速铁路紧固件、桥梁支座、动车组刹车片等轨道交通设备。延伸发展高档客运列车、城际列车、城市地铁、快速重载货车等关键零部件及配套零部件,形成覆盖多领域的产业链条。

    智能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军工、食品制造等典型制造领域需求,开发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围绕医养健康、家庭服务、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领域,开发应用服务机器人。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提高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等产品的推广应用,深化在汽车、电子、轻工、纺织、医药、建材等行业的示范应用,优先支持对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多的生产制造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改善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车船零部件:运河开发区恒力电机超高效三型船用电动机研制与产业化、乐陵市大平船用电器船用起锚机控制箱和主令控制器项目、德州齿轮公司齿轮精加工和电动轿车两档自动变速器、山东朝阳轴承公司新能源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精密高端轮毂单元制动总成、夏津顺天新能源公司年产10万台电动车电机、禹城市通裕重工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半组合式曲轴曲臂产业化等项目。(2)数控机床:山东同创年产2500台雕刻机、济南超星数控产业园、禹城李国栋高端精密轴承等项目。(3)农机装备:武城县丰神公司立式割台专利机型转换投产等项目、乐陵市思代尔马铃薯智能化生产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环保设备:经济技术开发区景津环保设备过滤材料、英凯模汽车尾气过滤器、三英筑工建筑工业化集成设备生产基地、德城区德隆博德尔环保公司年产2万套环保设备、禹城通裕重工核废料智能化处理设备及配套服务化、山东福航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检测一体化、庆云县盛达联创年产2000套等离子废气净化器、临邑县奥深挥发性有机废气净化处理设备产业化等项目。(5)轨道交通:齐河动车组高级维修基地、欧瑞迈科高铁用自密实密封车及200套制砂生产线、宁津县智衡减震年产20万套动车组弹簧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法奥电气公司高铁用配电箱等电器装备、乐陵市金麒麟高速列车刹车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武城县新明玻璃钢制品公司年产3000套铁路工程隧道复合材料防护门生产、平原中铁恒信高铁专用地板生产等项目。(6)智能机器人:德城区力维共享智能植保装备产业化及推广应用、陵城区沃德年产1400台机器人设计制作和安装、庆云县大国重器年产10500台机器人、齐河县方德自动化设备公司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临邑县旭光得瑞高端机器人特型部件等项目。

    ——生物技术产业。面向健康、农业、资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生物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加快提升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产业,拓展发展生物技术服务,培育生物技术服务新业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力争到2022年,生物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60亿元。

    专栏2: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生物制造:以禹城市为核心区,依托保龄宝、禹王等龙头企业,围绕糖工程、酶工程等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棉籽、红枣、椹果等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支持发展功能糖、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多肽等功能性食品。重点围绕增强免疫功能、营养素补充、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等功能类型,开发新一代功能保健食品和药食同源、特医特膳食品。积极开发功能性果蔬产品、天然果汁酸乳制品等生物技术食品。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农业、食品、化工、医药、轻纺、能源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推广应用,加快运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物耗与污染物排放。

    生物医药: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原县、临邑县、乐陵市为核心区,大力发展新型保健药品、抗感染药物、诊断试剂等,加强开发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基化学药物等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推进生物芯片、人造血管等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积极创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延伸开展药物中间体、新型制剂和新型给药系统药物的开发。

    生物农业:依托希森、良星种业等骨干企业,加强优质粮油、畜禽、水产、有机蔬菜、食用菌、水果、马铃薯、棉花等农作物的生物技术育种,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大力发展应用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兽用疫苗、土壤改良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

    生物技术服务:不断提高生物技术服务能力,引进培育生物技术服务类机构及企业,努力构建从实验室研究、中试研究、中试生产到注册申报的全方位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专业创业孵化平台、生物产业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生物环保技术产业化,鼓励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系统治理修复等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生物制造:禹城保龄宝年产10万吨高果糖、禹王高凝胶稳定型大豆分离蛋白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德生命健康产业园、瑞康食品大豆分离蛋白项目、陵城区谷神集团年产3万吨大豆多肽蛋白、乐陵星光首创公司功能性低聚糖、夏津佳隆食品年产6万吨鸡粉鸡精等项目。(2)生物医药:德药制药医药基地、平原县诚汇双达新型高端制药、谛爱公司创新药物高端生产基地、艾康水溶高活性壳寡糖研发生产、齐鲁天和惠世(乐陵)医药产业园、乐陵凯瑞英羟脲—硫磺胺医药中间体产业链、临邑县信立泰成品药、庆云中药饮片、经济技术开发区鲁盛生物制药基地等项目。(3)生物农业:平原县释乐补农业公司年产60万吨新型环保可降解控释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元和农业微生物有机肥、创迪土壤基质改良、乐陵市希森集团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宁津县天邦汉世伟集团种猪繁育基地等项目。(4)生物技术服务:夏津县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乐陵山东百枣枣产业技术研究院、庆云县农业部天津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庆云站)现代生态农业研究基地、禹城市广博生物孵化器、山东大学德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把握我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发展要求,发挥中国太阳城的品牌优势,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重点发展太阳能装备和热泵空调,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发展光伏发电、风电和生物质能,延伸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全面提高清洁能源的终端消费比重。力争到2022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

    专栏3: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太阳能利用:发挥“中国太阳城”品牌优势,围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产业,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向关键装备、系统集成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鼓励企业加大组件封装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支持企业向非晶微晶硅薄膜电池、高效晶硅电池等产品拓展,加快建设全球太阳能系列产品制造及检测中心,完善太阳能利用装备全产业链。以太阳能小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太阳能光伏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产品,打造国际领先的太阳能产业研发应用基地。

    新能源汽车:以齐河、乐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依托奇瑞、联孚、北汽宝雅、凯旺新能源等优势企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支持发展中高端电动乘用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密切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动态,开展新一代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做好新产品技术储备。依托奥冠等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开发高性能锂电池、储氢/镍氢电池和超级电容电池以及燃料电车、铁镍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提升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原则,优先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居民区与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

    风力发电及设备:依托通裕重工、双一科技等企业,加快研发引进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发展核电及风电装备、超超临界发电设备,提高风电主轴、塔筒、叶片等关键配套产品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电机、机械传动、运行控制、变频器等高端产品,不断完善风电产业链。加强风电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建成集风电整机及附属设备制造、测试、培训、配件供应、售后服务、融资开发为一体的风电装备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风力发电场,建设集风电技术开发应用与风场开发为一体的综合示范项目。

    热泵空调:以武城县、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重点发展高转化率新能源空调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家用新能源空调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先进空气净化设备。

    生物质能:以禹城市为核心区,以生物质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综合利用为重点,研发高效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推动生物燃料产品高值利用和生物质全链条综合利用。加强生物质能技术原料供应从传统废弃物为主向利用新型资源转化。适度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气化发电。

    “互联网+”智慧能源: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推动建设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积极培育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新能源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太阳能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能小镇、金奈尔原子层纳米涂层项目、禹城市易能新能源300M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2)新能源汽车:齐河县奇瑞新能源年产10万辆高速新能源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汽宝雅新能源汽车一期、凯旺新能源汽车电机及充电桩生产、杭州锣卜科技新能源汽车、陵城区丽驰年产1万辆升级新能源商用车整车、乐陵山东联孚年产1万辆新能源客车、氢燃料电池科技研发建设、禹城市黑石投资集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项目。(3)风力发电及装备:禹城市三一风电设备、庆云县天能重工风力发电塔架(塔筒)生产制造等项目。(4)热泵空调:武城县金信高效纺织用回风静过滤器及节能蒸发制冷机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旗新能源年产8000台超低温空气源热泵、亚太离心式机组生产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依托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加大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新成果转化,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学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拓展发展环保新材料、前沿新材料领域,推动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到2022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4: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航空航天材料:以庆云、齐河为核心区,依托航天睿特等优势企业,搭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发展高强型碳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拓展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形成碳纤维基础材料和复合材料制品相对健全的产业链条。

    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奥福陶瓷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节能环保用新型陶瓷材料。依托晶华玻璃公司等优势企业,推动发展光功能玻璃、机械性功能玻璃、电磁功能玻璃、耐热性能玻璃、节能玻璃等特种玻璃。

    新型化学材料:重点发展高端通用塑料、改性塑料、高性能膜材料、高吸水性树脂等高端化工合成材料;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及聚丙烯等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高性能氟材料;高性能聚碳酸酯材料;新型功能性土工复合材料及制品。

    特种金属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轻质合金、粉末金属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和特种功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依托聚力焊接等优势企业,积极开发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磨、耐辐照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发展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自动焊丝产品,打造高品质焊接基地。

    新型建筑材料:以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为发展方向,推进建材行业工艺创新、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镀膜玻璃、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支持发展多功能复合性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环保新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等环保膜材料、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生物除臭剂等,布局发展高分子、微生物絮凝剂、催化剂、氧化剂、水处理药剂、固废处理固化剂等环保药剂,以及生物质环保涂料、土壤改性剂等产品。

    前沿新材料:依托禹城石墨烯研究院,加快石墨烯低成本批量制备及纯化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动石墨烯在航天航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复合材料、新型电池等高端领域应用。延伸拓展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

    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航天航空材料:庆云县航天睿特500吨碳材料制品、中航高新防腐工程、龙浩航空小镇设、齐河信义通年加工20万吨航空铝材、山东中恒碳纤维复合材料尖端制造等项目。(2)无机非金属材料:晶华玻璃公司特种玻璃生产线搬迁升级改造及Low-E节能玻璃深加工一体化、振华装饰玻璃生产线改造搬迁、山东国晶高性能碳纤维/碳复合材料制品、景津环保高性能过滤材料等项目。(3)新型化学材料:格瑞德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化、德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医用无纺布扩产、洁雅医疗卫生制品、临邑县京研新材料公司年产7000吨电子化学产品、庆云县津升化学公司年产2000吨磷酸酯产品、平原德法尔超纯材料生产等项目。(4)特种金属材料:齐河县山东远大特材公司年产1万吨高铁特殊材料产业化、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聚力焊接新型焊接材料制造二期、立尊焊丝年产30万吨无镀铜焊丝等项目。(5)新型建筑材料:临邑县东林铝业年产350万平方米高档节能门窗及幕墙、科顺建筑防水材料、平原广迈装配式建筑构件、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多利可降解遮阳材料、山东凯盛装配式智能门窗、禹城市三一城建住工PC装配式建筑等项目。(6)环保新材料:庆云县山东天庆科技公司绿色环保型水处理新材料及水性树脂新材料生产、乐陵年产5万吨海水淡化及苦咸水膜阻垢剂及杀菌剂、临邑县奥福机动车尾气净化用超大尺寸蜂窝陶瓷载体产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鸿创环保脱硝催化剂再生等项目。(7)前沿新材料:平原东鸿制膜年产8500万平方米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禹城贝尔新材料石墨烯储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跟网络强国、“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通过规划布局信息产业园、引进培育信息企业、打造产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集成电路、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前瞻布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拓展互联网经济新空间,基本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产品:借助我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做大半导体照明产业,引导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推进光伏技术与LED、建材等技术结合,拓展光伏产品在家庭、建筑、通信、交通、农业、汽车、消费类电器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新型功率器件、敏感电子元器件、光通信器件等配套产业。

    集成电路:加快推进射频芯片封装测试产业发展,密切跟踪产业动态,着力加强项目招引,积极承接行业龙头封测产能的扩张和转移,主动融入京津冀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分工,建设区域封测产业重要节点。鼓励发展移动通信芯片、功率半导体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射频识别、传感器芯片等产品。加快发展面向汽车、手机、计算机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强园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危废化学品处理等配套设施。

    软件产业:围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应用需求,全面加强与中关村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软件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软件产业园区,推进软件产业聚集化发展。鼓励开发面向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饮料食品、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的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和智慧管理类工业软件,丰富工业软件产业体系。

    信息服务业: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宽带光纤、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加快全市光纤网络深度覆盖和速率提升,城市家庭普遍具备每秒1000兆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农村家庭普遍具备100兆接入服务能力,支持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服务。积极培育数字媒体、数字创意等网络内容服务新业态,引导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创意产业。

    大数据产业链:超前布局大数据产业基地或专业园区,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汇聚一批大数据获取、汇集、存储、运算、挖掘和分析等中小企业,力争在交通、金融服务、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形成区域性数据处理和备份中心。鼓励发展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应用,积极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产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大数据应用服务园区,吸引大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专业数据中心运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企业来德建设大数据中心。

    物联网产业链:立足打造未来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工业、农业、交通、环保等重点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发展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探索智能家居等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引导发展物联网环境下的交通物流、医院管理、远程医疗、冷链物流、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

    人工智能产业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应用,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鼓励传统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电子信息产品:德州越海3.3万套无源光通讯器件、山东万恒电子通讯激光大屏幕显示产业化、山东汉格威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产业化等项目。(2)集成电路:威讯半导体扩产、山东华芯电子物联网传感芯片等项目。(3)信息服务业:德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4)大数据产业链: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兴通讯德州大数据研究院、禹城市禹王公司非转基因蛋白大数据平台、庆云铁皮石斛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项目。(5)物联网产业链: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百仕达地标产业有限公司地理标志产品物联网平台、禹城市禹王公司工业物联网基础平台、山东盖世冠威智慧冷链物流平台等项目。(6)人工智能产业链:禹城市家乐居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生活平台、禹城市凯迪泰科基于石墨烯的心脏多联导检测系统研发、齐河县美的齐美整体家居及智能电器产业园等项目。

    ——医养健康产业。把握居民健康需求日益上升趋势,发挥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的优势,以创新、集聚、提升为主要路径,大力发展以医疗器械、体育器材为主的健康制造业和集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信息、体育健身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健康服务业,建设一批健康小镇,实施一批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健康产业骨干企业,搭建一批健康产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制造的有机融合,以及医养健康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6: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健康制造业:(1)医疗器械。依托百多安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手术设备、智能化护理设备、康复设备,推广应用特种陪护机器人。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基层的普及型医疗设备和微创介入、外科植入等产品。引导发展制药行业专用环保治理工艺技术与装备及高效节能设备。(2)体育健身器材。发挥泰山体育集团、友谊体育器材、迈宝赫等企业基础优势,以多领域、多功能、智能化、系列化为方向,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动器材,重点发展XPE高科技多功能系列运动垫、碳纤维运动器材、射击射箭器材、玻纤高分子复合材料、大众体育、冰雪运动等竞技器材;商用、家用、户外健身器材,智能健身器材等产品;场馆及多功能运动场地器材。支持发展可穿戴运动装备和智能运动设备。

    健康服务业:加快培育“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互联网”等健康融合发展新业态,完善提升医养健康服务体系。(1)医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引进京津地区高端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推进合作办医、多元化办医,提高我市医疗服务水平。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和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康复中的优势作用。鼓励各类中医院开展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和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的治疗模式。大力发展医疗设备第三方服务、医疗信息化外包、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2)健康养老。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养老服务延伸,养老机构向医疗服务拓展。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深化合作,将护理康复、保健咨询等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依托“阳光大姐”品牌,推动传统家政企业拓展健康养老服务新领域。结合智慧德州建设,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社区养老服务机制,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3)健康信息。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健康信息服务业态,以实体医院为依托,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业务,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4)体育健身。依托体育设施和休闲运动基地,打造一批城市体育综合服务体,规划建设体育主题公园。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普及推广体育健身项目,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

    医养健康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健康制造业:齐河县百多安生物医学科技园、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麦迪海女性健康产业园、雷奥巴赫手术器材、金约应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研发及产业化等医疗器械项目。乐陵市泰山体育集团纳米人造草坪、冰雪运动装备及冰雪俱乐部、宁津县迈宝赫公司年可生产60万台(套)智能(互联网+)健身器材、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纳斯中法高端体育健身器材、庆云崔口体育器材小镇等体育健身器材项目。(2)健康服务业:国家体育联系点城市、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德州市养老示范城建设等试点示范项目。临邑县中医院新院区建设、夏津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经济开发区百佳妇婴医院建设等医疗服务项目。德平孝德康养古镇、武城县医养结合幸福中心扩建、夏津县老年公寓二期、德州梧桐国际健康颐养社区等健康养老项目。庆云县中国大数据孵化器联盟主动健康产业园、庆云县易德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智能医养、禹城市鸿泰快乐玖好医养结合智慧化养老产业等健康信息项目。乐陵市泰山体育集团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健身产业基地、朱集体育特色小镇、齐河县体育运动小镇、夏津体育康养小镇、夏津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健身项目,禹城市大健康产业城等医养健康综合体项目。

    第二节 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动能

    坚持“存量变革、全面升级、提质增效”的原则,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智慧经济、信息技术、智能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全面对接,加快发展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六大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生机,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绿色化工产业。依据环境容量和安全防护要求,认真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加大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优化整合、进园入区力度,提高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优化发展现代煤化工,适度发展新型盐化工,鼓励发展高端精细化工,积极发展绿色石油化工,大力培育绿色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2年,绿色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50亿元。

    专栏7: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现代煤化工:依托华鲁恒升、金能科技、阳煤平原等龙头企业,以清洁煤化工技术为支撑,以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高附加值深度转化为目的,延伸发展煤制烯烃产业链、煤制天然气产业链、煤炭分质利用产业链,推动煤炭深度转化,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形成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1)煤制烯烃产业链,利用先进的煤制甲醇和甲醇制烯烃技术,发展煤制乙烯、煤制丙烯、煤制乙二醇产品,开发甲醛系列、醋酸系列、二甲醚系列合成材料、煤制丙内酰胺、尼龙66等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2)煤制天然气产业链,以新型适用甲烷化技术、油煤共炼技术为核心,推动煤化工与油化工耦合发展,形成天然气、柴油、石脑油等系列清洁燃料产品产业链。(3)煤炭分质利用产业链,以煤炭分质利用为核心,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为增效手段,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煤干馏、焦油加氢、甲烷化、煤气化等各种新型煤化工技术的耦合,促进产业内的纵向延伸,实现各种资源的深度、合理、高效利用。

    新型盐化工:依托实华化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绿色制冷剂、特种PVC,加强开发特种颜料和涂料、电子信息材料(硅)和特种硅材料制品等市场前景好的产品需要的原料。加强高附加值、耗氯、耗碱产品的开发应用,大力推进聚氯乙烯产品的精细化、专用化、系列化生产。

    高端精细化工:依托大斯夫、绿霸等骨干企业,围绕高端精细化工及日用精细化工,充分利用已有企业和技术,搞好汽车、手机、建筑业、航空航天等产业配套产品生产,拓宽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涂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水性涂料、辐射固化涂料、功能性外墙保温涂料等产品。积极拓展精细化工新领域,重点发展高纯试剂、高纯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等。

    绿色石油化工:依托恒源石化等优势企业,加强与源头企业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夯实能源原料储备。重点发展液化石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光气下游深加工等高端化工,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利用中端产品发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批精、专、特产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绿色化工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现代煤化工:华鲁恒升化工园区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阳煤平原新型煤化工搬迁升级改造生产高端环氧丙烷项目。(2)新型盐化工:实华化工采用无汞新工艺改造40万吨/年PVC装置节能减排及40万吨浓碱技改等项目。(3)高端精细化工:乐陵市山东黄三角环保科技产业园环境污染治理新材料生产、乐陵市大斯夫环保科技产业园、山东瑞奥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盐酸羟胺、德州绿霸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7300吨高效低毒农药原药技术改造等项目。(4)绿色石油化工:恒源石化退城入园升级改造、发展苯乙烯、低碳烯烃以及MTBE等产业链项目。

    ——纺织服装产业。把握国内外纺织产业发展趋势,把消费升级作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鼓励纺织服装企业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加快纺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着力提高棉、丝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水平,延伸发展服装家纺行业,拓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加大纺织智能装备(生产线)的推广应用,加快绿色化改造提升,形成纺织经济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2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

    专栏8: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新型纺织:(1)以夏津、武城、陵城为核心区发展棉纺织,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纺织企业集团,推广新型纺纱、粗细络联等先进技术装备,开发特种结构纱、精梳高支纱及多种纤维混纺,扩大高品质棉产品生产,打造优质棉纱棉布生产基地。(2)以夏津、禹城为核心区发展毛纺织,对接知名羊绒服饰品牌,发展混合纤维毛纺、绿色羊绒、高支绒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等产品,提高羊毛、羊绒产品精细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毛纺产业链制造水平。(3)依托恒丰集团等优势企业,加快推进恒丰纺织服装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积极开发纺织新产品,适应养老、运动休闲等消费升级需求,开发健康舒适、绿色安全、易护理等功能性纺织品。

    服装家纺:广泛应用互联网、3D虚拟试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技术,引导服装、家纺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转变,由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积极推广自动缝制单元、自动吊挂线、全成型针织等自动化设备,提高服装家纺生产自动化水平,重点发展男女高档服装、儿童服装、高档家纺床用品等,培育形成以品牌、质量、设计、营销、服饰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

    产业用纺织品:以陵城区、临邑县为核心区,依托宏祥、天鼎丰等优势企业,拓展发展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相配套的纤维复合材料和制品;高性能高温滤料、高效常温滤材、水处理滤材、土壤环境修复材料、可降解农用纺织品等环保用纺织品;高端生物医药敷料、医用植入型纺织材料、老年疾病保健、缓解和康复等健康养老用纺织品;土工用、建筑用、公共安全用纺织品。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新型纺织:恒丰纺织公司年产3万锭高档新型纤维纺纱、夏津仁和纺织公司年产5000万米高支高密小提花家纺面料、陵城区恒丰纺织公司5万锭新型相变储能纱线、华源生态科技公司有色再生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等项目。(2)服装家纺:夏津县费特制衣年产1200万套服装、平原盛原高档户外服装生产等项目。(3)产业用纺织品:陵城区宏祥公司年产4万吨高强定伸环保型技术土工织物、经济技术开发区德润科技公司医用新型非织造布、临邑县天鼎丰材料公司年产3.2万吨高强粗旦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大正特纤定岛海岛纤维生产、乐陵市帆布产业共享园区等项目。

    ——现代高效农业。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依托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京津冀鲁中高端市场需求,紧扣农业产业链的产前研发、产中种植、产后加工、产品流通、产品消费五个关键环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农副产品(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22年,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

    专栏9: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农副产品(食品)精深加工:支持永乐食品、发达面粉等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推动加工、物流、贸易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依托德州扒鸡、光明乳业、金锣、双汇等龙头企业,实施一批畜产品加工项目,提升全市肉制品、乳制品、蛋品的加工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推进畜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支持汇源、百枣纲目、圣源、中椒英潮等果蔬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果汁、果酒、果醋、调味品和轻糖型罐头等传统产品,扩大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等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果蔬功能产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等新型果蔬加工产品。

    特色高效种植: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立足周边城市需求,支持果品、蔬菜、杂粮、食用菌、中草药等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减药减肥绿色生产技术,促进高效特色农业标准化、园区化发展。规划建设30个百亩级“智慧农业大棚”,形成“智慧农业集群”。重点打造2个以上棉花生产重点区域、20个特色果品基地,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年产食用菌稳定在55万吨以上。

    现代畜牧业:采用标准、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以齐河雅培·恒天然醇源牧场、禹城维多利亚有机牧场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智慧牧场”,重点打造100个肉(蛋)鸡养殖园区、30个肉(蛋)鸭标准化自动化养殖场、2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个肉牛养殖示范基地、8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5个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创建4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区、8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扩大节水、节地、节能、节粮等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现代生态渔业养殖基地。

    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全面建成肉菜追溯系统和扒鸡行业追溯系统,到2022年全市建成2—3个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10个大型生鲜物流配送中心,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电商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综合性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订”。

    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积极培育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推广乐陵千年枣林游览区、齐河黄河湾渔业景观等农业旅游示范经验,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观光采摘型、科普示范型、生态参与型、康养保健型、农家休闲型等农业旅游品牌,到2022年培育5个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家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

    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支持项目:(1)特色高效种植:乐陵金丝小枣、庆云石斛、夏津桑葚、武城辣椒、武城食用菌、黄河涯万亩桃园等一批特色高效种植园;陵城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临邑等智慧农业大棚、武城耀盛农业光伏产业园、乐陵市南部生态功能区、希森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经济技术开发区雪榕三期等重点项目。(2)现代畜牧业:德州温氏项目、夏津新希望六和农牧、齐河醇源牧场等项目。(3)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庆云县水发田园综合体、乐陵市星光糖果食品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扒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禹城市北京优道极致植益乳酸菌、夏津县圣源桑椹保健品及椹果制品研发、汇源果汁果浆婴童饮品、乐陵德润红枣功能食品与药品高端系列产品研发、武城英潮年产1.5万吨数字智能自动化鲜椒酱加工、宁津华日高档实木产业园、乐陵市银鹤智能化食品机械生产、平原福洋生物淀粉产品产业链延伸、青啤(德州)40万升啤酒搬迁扩建等项目。(4)农产品流通:中国供销临邑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夏津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北京知年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供应链、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运河经济开发区万佳商贸冷链物流园、互联网+中国武城辣椒城等项目。(5)农业新业态:禹城市视界牧业种养加一体化建设、蚯蚓小镇、宁津金硕农业生态园、乐陵市康妈妈科技农业示范园、嘉立荷山东牧场、齐河康瑞食用菌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瑞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庆云沃森中医药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陵城区正邦生态循环农业等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带动作用,按照“点上突破、线上辐射、面上覆盖”的思路,深入挖潜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改革创新,推动“文化+”“旅游+”跨产业融合,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京津冀鲁特色文化的“大观园”、文化旅游的“寓乐园”、休闲旅游的“后花园”、乡村旅游的“生态园”和医游结合的“养生园”。力争到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旅游消费总额达到37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

    专栏10: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构建“文化+”产业体系:(1)文化+创意设计。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筹划开展“创意德州”系列主题活动,发展一批创意设计工作室,提升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城市设计等设计水平,打造集创意培训、展览、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意设计中心。(2)文化+新媒体。依托微电影产业基础,着力发展培训、制作及平台运营等衍生环节。创新影视题材,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原创微电影作品,打造全国知名的微电影拍摄基地。积极引进知名动漫游戏开发运营商及其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国际外包服务,积极争取天津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园区在德州设立分区。(3)文化+休闲娱乐。以京津冀鲁龙舟邀请赛、全国拔河精英赛、“四国篮球”对抗赛等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广场舞、太极拳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为重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将德州打造成为区域文化养生康体示范区。(4)文化+互联网。整合通讯信息资源,加强与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等数字内容发布平台合作,争取腾讯创业训练营落户德州,打造O+O文化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德州市传统工艺产品O2O平台,促进德州黑陶、金丝贴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旅游+”产业体系:(1)“旅游+农业”。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紧密联系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环节,充分整合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集生产、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景观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2)“旅游+工业”。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和产业园区,推进旅游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开发太阳能、体育用品、电动乘用车、扒鸡、白酒、装配式住宅等工业旅游产品,建成一批工业旅游景区。(3)“旅游+文化”。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催生文化旅游融合新产业,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加快建设卫运河风景区、六五河景观带,打造“儒风运河”品牌,突出抓好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苏禄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4)“旅游+健康”。加强旅游与康体、养生、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旅游项目。围绕健康养生市场,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康养旅游基地。

    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丰富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智慧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动物园、植物园等旅游产品;湿地等生态旅游产品;主题公园旅游产品。丰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温泉滑雪、中医药健康、养老养生、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研学旅行、文化演艺、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产品。

    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游客集中场所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落实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改扩建一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保的旅游厕所;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力度,推动智慧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建设;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体系: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物联网、无线通讯、定位监控、实时交互等技术,提高游客服务智慧化程度,搭建旅游产业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旅游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完善游客行为分析平台,实时掌握游客流量等重点数据,合理引导游客消费,提升旅游舒适度。汇集旅游、园林、气象、交通运输、环境等部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数据资源,推动旅游资源与相关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开发。推进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主要旅游场所提供各类旅游信息互动终端,使旅游者更方便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在线互动。推进WiFi信号在旅游景区全覆盖,提升WiFi用户连接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文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园区:世界运河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区、齐鲁古玩城艺术品交易园区、中国黑陶城艺术品园区、数字传媒产业园区(微电影产业园区)、新街口文化产业创意示范园区、董子文化产业园区、德州动漫科幻体验园、马颊河生态岛健康产业园区、太阳谷文化科技园区、高铁会展园区。(2)“旅游+”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减河国家湿地公园、恒大文娱小镇、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温泉小镇、夏津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综合开发、德百旅游小镇、乐陵千年枣林旅游扶贫项目、冀鲁边革命纪念园、碧霞元君故居、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武城四女寺孝德古镇、辣椒小镇、庆云金山小镇、沃森石斛小镇、唐枣古树群、平原东海天下温泉健康小镇、康熙探花花园、临邑凤鸣湖湿地公园、陵城区东方朔文化旅游区、印象大薛庄、运河天下粮仓主题公园、禹城市特色牧源旅游小镇、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园、马颊河生态岛、莲花池湿地、九龙湾低碳生态园等重点旅游项目,支持乐陵金丝小枣文化节、夏津椹果生态文化节、恩城千年鸽乡文化节等重大节事。(3)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中心城区、夏津、齐河、庆云、乐陵等县市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旅游交通体系提升工程。

    ——现代物流产业。按照“发挥枢纽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形成产业集群”的思路,以现代物流理念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流通成本为目标,加强现代物流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大幅提升现代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全面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7万亿元。

    专栏11: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制造业物流:推动制造业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物流系统整合、优化,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鼓励制造业企业物流流程再造和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培育一批为纺织、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推动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建立多式联运协调机制,支持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共享,加强多式联运中转场、物流基地建设,构建以公铁联运为基础的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体系。

    智慧物流: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建设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智能化物流网络。支持物流企业应用电子标识、无线射频、电子数据交换等新技术,改造升级物流设施设备,优化传统物流运作模式,提升物流运作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商务物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共同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逆向物流等便民利商新业态。鼓励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物流网络,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推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建设集智能仓储、物联网运营和后勤服务为一体的全自动分拣快递物流基地,完善仓储、分装、分拨、配送等配套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城乡配送物流:加快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合理布局城市配送中心、城乡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三级配送网点建设,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城乡双向流通的物流体系。建设改造一批综合物流服务园区,鼓励铁路货场转型发展为区域配送中心。促进快递企业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的合作,在重点中心城镇建设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日用品、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城、乡、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

    冷链物流:发展农鲜产品物流,推进以肉类、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奶类、食用菌等农产品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形成重点品种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加强智能冷链物流能力建设,实现冷链物流运输和其他环节无缝连接。

    现代物流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依托京沪高铁、京台高速等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生产服务型、货运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重点推进东北商贸物流城、鹏玺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济铁平原物流园区、济铁陵城物流园区、禹城商贸物流园区、禹城黑喀物流园区、中国供销临邑农产品综合物流园、齐河盖世冠威国际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美安储运物流园等十大物流区域建设,打造济德物流集聚带。(2)依托德滨高速、德商高速及德大铁路,重点推进庆云国际物流园、青岛保税港区(乐陵)经济园区、汇源万盟汇达食品物流园、武城玲珑欧典汽配城、夏津中贸农产品物流园区、亿和通标准化物流园区、运河传化物流小镇,打造鲁冀物流发展轴。

    ——现代金融产业。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放在突出位置,着力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全面激发金融创新活力,稳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风险可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 力争到202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

    专栏12: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科技投融资体系:紧扣国家和省关于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助推作用,加快推进金融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用好用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担保基金、科技风险补偿资金、科技融资租赁补偿资金、科技专项奖补资金,全力打造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推动“投贷联动”,建立科技与资本高效对接的信用激励、风险补偿、政银企多方合作机制,提高融资可得性。加强对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引导,借助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力争形成一批科技金融经验做法,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

    小微金融服务体系:针对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发挥金融办的牵头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打造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用好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为中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进行集合债券融资。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建立政银担合作共赢的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分担机制,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推动金融资源平台向农村服务延伸,为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稳妥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引导其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保险,鼓励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专属保险产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多样化、充足的风险保障。加强对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特色园区和专业合作社的投融资渠道。

    稳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引进和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并购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我市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稳步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着力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小额贷款公司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支持优质的上市公司以及电商平台为主体发起设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发展融资租赁,促进融资租赁与公共事业、医疗设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模式,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从事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以及大气和河流污染的综合治理。探索设立环境保护基金,增强政府对绿色金融的影响力和调控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成立绿色基金、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等,使得绿色金融能够在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绿色金融研究和运用,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社会经济环境。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互联网业务,规范发展P2P等网络金融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商业特色、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鼓励其因地制宜,创新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以及大数据金融等业务模式,使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现代金融产业重点支持项目: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浦发银行德州分行、华夏银行德州分行、润富产业基金、绿地金融港、德州金融创客中心、夏津鑫旺普惠金融产业园等项目。

    第三节 注重低碳循环增强绿色动能

    充分发挥环保、质量、安全等倒逼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绿色化改造,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增强新旧动能转换的绿动力。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退出机制,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明确去产能重点,着力化解水泥、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因业因企施策,分别制定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任务和相关政策规定,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对确需新上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安全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去产能年度计划,重点跟踪加快淘汰。探索开展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支持优势产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完善困难企业差异化处置机制,对现有资产资源仍有一定价值的僵尸企业,鼓励和支持优质企业实施收购重组,以产权转让、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盘活有效资产;对重组有难度的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经营托管、厂房及设备租赁等途径盘活资产;对资不抵债、重组无望的僵尸企业,在评估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上,推动其依法破产清算。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企业主体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职工安置机制;落实停产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企业重组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挖潜绿色经济新动能。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以钢铁、化工、建材、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应用余压余热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脱硫脱硝脱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强研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围绕设计、选材、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开发,提升电机、锅炉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畅通绿色物流,推广环保包材、纸箱再回收、新能源智慧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建立一批绿色批发市场、节能超市、节水超市、绿色商场等绿色流通主体,健全绿色供应链。引导绿色消费,大力推进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绿色出行,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活动,支持发展共享经济。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增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大太阳能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培育拓展节能服务市场,加快建设以节能投融资、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为主体的节能环保经济服务体系。积极争取享受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政策。

    挖潜低碳经济新动能。大力推进燃煤污染综合治理,强化中小用户和散户的燃煤排污治理,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实现煤炭消费清洁化。开展“气代煤、电代煤”行动,加强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扩大绿色电力、绿色热力、绿色燃料供给,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逐步提高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应用比例。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力争创建碳近零排放示范区。围绕增加碳汇能力,扩大林木覆盖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围绕有效控制碳排放,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碳排放指标分配机制。

    挖潜循环经济新动能。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内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形成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循环生产体系。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推广齐河“种养结合化+生产标准化+生物多样化”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加快形成资源保护、投入减量、生产清洁、废物利用、产品安全、功能拓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充分开发“城市矿产”,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处置回收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推进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第四节 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品牌、特色品牌和国际化品牌,推动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

    着力增品种。鼓励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丰富细化产品和服务品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种业自主研发,开发产量高、质量优、健康安全的农林牧渔业新品种。支持消费品制造企业,针对特殊人群需求,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生产适销对路的速食产品、功能食品、特医保健食品;围绕服装、家电、日用化学品、妇幼用品及文教体育休闲等生活用品,加快捕捉消费热点,增加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支持工业品制造企业,加强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生产,提高产品性能,推出一批制造业精品。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信息软件、科技咨询、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医养健康、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增加专业服务、精细服务、高端服务产品供给。加强生产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开发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旅游健身等创新产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众创设计等创意设计模式,建设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的新型设计组织体系。

    切实提品质。树立质量第一导向,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推进“德州标准”建设,实现产品质量和品质“双提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认定一批标准化放心粮仓、放心果园、放心牧场、放心菜园、放心渔场,逐年提高“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和个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到2022年,“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稳定在60%以上。着力提高工业产品质量,重点围绕工业产品、食品药品推进质量变革,鼓励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质量体系,普及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流程质量监控,工业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总数超过110家,高端检验检测机构占比达到10%。深入开展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鼓励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国家质量奖。建立健全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全面营造政府、企业共推“品质革命”的良好氛围。

    积极创品牌。牢固树立品牌就是资产和效益的理念,依托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和特色资源,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全力振兴德州扒鸡、乐陵小枣、德州黑陶等传统品牌,积极培育泰山、景津、保龄宝、古贝春、发达等优势品牌,积极打造迈宝赫、奇瑞、丽驰等新兴品牌。鼓励优势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化品牌管理人才和经营理念,加强专利技术、国际认证、商标国际注册,形成外贸自主品牌,力争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超过40件。引导中小企业夯实企业标准化、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建设品牌文化,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支持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发展,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设计精美、制作精良、性能优越的精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一批影响力大的自主品牌,形成群雁竞飞、生机勃勃的局面。到2022年,全市拥有地理标志商标15件,全国驰名商标35个,新培育山东名牌50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4个,创建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2个,企业品牌竞争力、区域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

    第四章 协同发力 形成动能转换动力系统

    坚持把创新、改革、开放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动能转换的动力系统,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

    第一节 创新引领动能转换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突出企业创新决策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编制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技术创新方向路线,制定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单项技术进行原创性研发。突出企业研发投入主体作用,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提高研发经费占比,以后补助方式鼓励企业先行研发投入。突出企业科研攻关主体作用,鼓励领军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核心产品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创新创业协同行动。突出企业成果转化主体作用,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以技术转化为重点,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共同组建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制约创新发展的研发、孵化、交易三个环节,着力搭建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三大平台,促进重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推进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围绕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装置在我市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加快德州功能糖研究中心、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广泛应用,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构建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的新型孵化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进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发挥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和齐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用,完善线上平台,实现信息集散、价格发现、资本进退、规范交易多功能覆盖。鼓励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乐陵泰山体育、宁津电梯等重大创新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到2022年,全市建成公共技术研发平台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

    打造创新发展载体。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作用,全面打造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创新谷”、高新区(禹城)中央创新区、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三大创新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创新谷”要加快产业孵化、产业示范“两个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创梦空间,推进电商新技术跨界跨境融合发展,壮大新能源、大健康、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德州创新创业示范引领区。高新区(禹城)中央创新区要聚焦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打造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集中培育新材料、生物医学与医疗器械、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建设各类众创空间、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打造全省最具开发价值和投资潜力的高端科技园区。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共融共通,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聚焦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充分发挥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作用,加大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力度,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成京津冀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到2022年,转化科技成果累计超过1000项。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风险补偿基金、科技担保基金和科技专项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力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争取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和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试点。完善科技成果激励评价制度,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

    第二节 改革激发动能转换

    注重把握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围绕国家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加快完善有利于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

    创新市场主体发展机制。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发挥国有资本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落实全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民营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治理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落实企业改制、兼并重组、产业升级等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制度性成本。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严格限制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干预微观经济权限,更多依靠市场化手段配置新产业新业态资源。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深化要素价格改革,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差别价格、超定额累进价格等政策;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加快落实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构建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推进动能转换的关键性作用,着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系。健全PPP模式制度体系,推行代理建设制度,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和多样化退出机制,重点在交通、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广泛开展PPP合作。积极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打造专业化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快设立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采取母基金+子基金的形式,建立健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基金体系,加大对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投入力度。

    健全完善财税政策。积极落实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有关政策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探索建立“飞地”项目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享制度,引导生产力跨行政区域集约集聚布局。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被激励人员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建立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应用的政府采购产品和服务新机制。

    创新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拓展城市空间,以“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为目标,高水平开发建设东部城区,启动建设科技组团、商务组团、公共服务组团、生态组团、产业发展组团、现代农业发展组团,尽快形成引领全市发展的新增长极。运用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突出产业特色,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突破发展县域经济,开展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推动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支持和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有序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

    第三节 开放助力动能转换

    统筹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开放大格局,打造开放合作新载体,以全方位、全要素、宽领域、高水平开放,助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纵深推进协同发展战略。树立区域协同开放新理念,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全面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用足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加快建设“一区四基地”,主动参与京津冀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全面融入和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加快形成协同合作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充分发挥齐河、禹城、临邑省会城市群紧密圈层的区位优势,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共建等重点领域,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加快济德一体化进程。做强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园区、济铁省会中心物流城(齐河)、济铁陵城物流园、济铁平原铁路物流园四大平台,加强与青岛港、烟台港等港口合作,打通出海通道。加强与中原经济区、西北经济区城市的经济交流。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加强与东盟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委员会积极作用,机制化开展“百企下南洋”活动,对东盟国家出口年均增长15%、贸易额达到63.5亿元,把德州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重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跨境电商等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到2022年,力争认定发展市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5家、海外仓达到10家。提高“引进来”水平,围绕“四新”“四化”重点方向,创新渠道、方法和服务,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通过对外合作、资本运营、兼并重组等方式,改造提升我市电动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实际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

    加快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坚持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努力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承接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在规划布局上,坚持“一次规划、滚动开发”,强化发展规划的约束力,根据发展规划落地产业项目,最大限度改变“布局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项目走”的局面。在功能定位上,突出“高新、创新、生态”理念,引进培育高质高端高效产业和“四新”企业,积极打造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创新环境,着力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产业培育上,注重错位竞争,每个开发区突出2—3个重点领域,大力培育主导产业、跟随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形成有序发展、集群发展、竞合发展的新格局。在开发建设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入区项目熟地供应;鼓励引进第三方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以租赁、出让等方式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在管理服务上,创新开发区运行机制,理顺开发区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把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转移给社会组织,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形成有利于开发区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五章 完善提升 构建动能转换支撑体系

    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科学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的助推作用,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建设充满活力的人才体系

    大力实施“四大聚才引智”行动,统筹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评价五大环节,着力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人才培养注重需求导向。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培育一批服务新经济的高端人才、实用型技工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加快培育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高端人才,探索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和层次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支持德州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增设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业控制等服务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工科专业。加快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高标准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和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人才引进注重紧缺高端。树立人才服务产业的理念,强化高创新型精英人才和高素质型技能人才引进,全面促进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深度链接,推动“人力”向生产力转化。突出产业兴才,实施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工程,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首席专家或创新团队,引进一批提供高质量科技、金融、外包和“互联网+”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突出高端精良,加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十万大学生引进计划,重点面向“双一流”高校、学科引进硕博类专业人才,优先引进携带专利技术和项目成果的大学生,引进一批训练有素掌握中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突出海外揽才,积极发挥“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平台作用,在先进制造、新能源、化工、教育等重点行业大力引进外国人才,推进智力合作,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力争到2022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0名,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名,大学生10万名。

    人才使用注重人尽其才。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优化人才施展平台,强化人才开发力度,激活人才专业效能,最大程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有所施,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新动能重点行业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领域,为人才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良好的资源支持、自由广阔的施展平台。才有所长,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发挥精英人才“传、帮、带”作用,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人才开发和实际历练,全面营造识才、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促进人才潜能全面迸发。才有所创,人才专业研究方向和工作岗位高度匹配,向人才适当授权,树立人才专业性权威,激活专业效能,激发创新创造主观能动性。才智融通,创新科研院所运行机制,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方式,深化科技、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改进人事编制管理方式,下放事业单位引才自主权,实现人才合理流动,促进知识、技术、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聚集。

    人才激励注重环境优化。牢固树立用效益体现价值,用效益回报才智的理念,重点优化人才激励“三个环境”,让人才顺心工作、安心发展、舒心生活。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深入实施人才政策“黄金30条”,尤其做强重点领域产业人才政策,对特定产业方向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落实科技成果转让、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面向海外人才设置“德州友谊奖”,形成更具创新引力的三级授奖激励体系,对急缺紧需高层次外籍专业人士,给予适当便利政策;在部分新经济领域,探索实施特殊股权权益激励制度,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合理实现人才增值回报。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强化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职能,提升服务人才意识,加强人才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创新人才管理方法,注重对人才的扶持、培养及关爱,为人才提供政策解释、事项代办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人才的各种实际困难,竭尽所能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热土。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布局配套高品质教育、医疗、商务、休闲设施,全面打造优质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和乡村人才公寓建设,形成市、县(市、区)网点化布局。到2022年,全市建成人才公寓300万平方米、乡村人才公寓1100处。

    人才评价注重能力提升。强化人才评价能力导向,注重业绩评价、贡献评价,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实现人才能力、业绩和贡献的有机统一。强化创新创业评价导向,增加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评价方式,推进科学分类评价,改变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评价倾向,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成绩,针对理论研究型与实践应用型不同类型人才,分类制定科学的、符合人才专业特色的评价指标。改革职称制度,建立与学术型对等的应用型职称等级,提高职业教育、应用型职称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开辟海外引进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将其国外专业技术贡献纳入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依据。

    第二节 建设畅通循环的资金体系

    以金融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金融服务带动经济发展,建设新型金融富集区,全面发挥金融对促进新动能成长和旧动能改造提升的助推作用。

    创新资金供给。通过“五资并举”,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产业内资金流动的大循环。争取上资,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省扶持资金,更好地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对接银资,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续贷展期、联合授信、债权置换等方式优化信贷结构;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资本,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投放,支持我市实体经济发展。激活民资,探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联审联评机制,包装推介一批有现金流、有稳定收益预期、回报周期较短、吸引力较强的PPP项目,吸引民资参与,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多元融资,以上市、新三板挂牌、省内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为目的,加强对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主动对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到2022年,全市上市公司突破20家,挂牌企业突破150家;引导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支持企业进行保险融资。广引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增量资本带动存量资本;加大利用外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和水平。

    夯实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收益权、动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满足不同类型服务业企业融资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施“三航”计划,加大对重要领域工业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传统实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加强服务创新,通过创新金融品种、创新服务手段和技术、单列信贷资源、设立专营机构、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全面提升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服务水平。

    第三节 建设精简高效的服务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包容创新、审慎监管、精简高效、法治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破解制约新动能成长和旧动能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扩大“放”的成效。深入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等专项行动。精简、下放行政权力事项,依法依规向县(市、区)下放教育、医疗、养老等有利于加快动能转换的市级行政审批权及相应的监督管理权,构建一体化、扁平化的审批机制。全面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制定涉企收费清单,加强中介服务价格监管。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制定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容缺受理;探索与企业信用等级相对应的差异化审批模式,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加大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准入门槛,加快规章制度适应性修订,完善快速响应和精准服务机制,建立支持新生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

    强化“管”的能力。积极转变监管方式,加强监管体制创新,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公平公正、包容创新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教育培训、健康医疗、交通出行等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放宽准入,减少干预,为新经济发展营造宽松便捷的成长环境。加强信用监管,推进信用监管平台建设,推广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公正监管,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度,推动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加强风险防控,探索推行触发式管理,加强网络市场、危化品、食品药品、金融、特种设备等领域的监管力度,防止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提高“服”的水平。着眼于高效服务,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推行投资领域“联审联办”,推进规范用权,为新动能成长营造公平便利的服务环境。实行一窗受理、一网办理,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大厅服务功能,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推行“全链条”办理,优化办理条件和流程,实现一站式办结。实行“联审联办”,对有利于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项目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落地。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探索实现“政银服务一卡通”。推进规范用权,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促进行政执法合法规范。

    第四节 建设智能现代的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加快构建以交通路网、能源保障网、地下管网、现代水网、互联网“五网并进”的综合支撑体系,加强重大设施需求侧管理,促进综合网络空间均衡,提升综合运行效益,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力支撑。

    交通路网。铁路。完善“三纵三横”铁路网,推进实施一批跨区域的重大交通工程,加快建设德州东站房及动车存车场项目,进一步强化我市铁路枢纽中心地位。公路。完善“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德州至单县、德州至高青高速公路,进一步改善路网结构。城市轨道交通。启动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破解城市发展交通瓶颈。机场。加快德州民用运输机场、齐河通用机场建设,完善机场布局,提升航空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港航设施。开展京杭运河德州段复航、徒骇河通航等项目前期研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能源保障网。扎实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智能电网。积极发展绿色能源,重点实施绿色电力、绿色热力、绿色燃料供应工程,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提高其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地下管网。城市新建道路、新区建设、各类园区和集中连片的旧城改造,采用综合管廊模式建设地下管网。现代水网。推进运河文化经济带、恩县洼滞洪区建设。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用水需求和过程管理,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城市申报工作。互联网。推动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实施接入网、城域网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大数据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建成国家级智慧城市。

    第六章 强化保障 健全动能转换实施机制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牵动全局,关系长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坚持实化、量化、具体化,每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明确实施路径、明确完成时限,确保规划真正落地生根。

    第一节 加快项目实施

    用工程的办法推进新旧动能规划实施,加快重大项目库建设,聚焦重大工程和项目,强化项目有效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发挥重大项目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带动作用。

    注重项目谋划储备。紧扣“四新”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新技术领域,围绕创新链升级技术链,重点选择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新力量,能够拉长延伸产业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突出谋划储备一批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现代高效农业项目。新产业领域,围绕填补我市新兴产业链条断点和布局空白,重点选择以新科学发现为基础,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带动产业体系显著变革的项目,突出谋划储备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端项目。新业态领域,围绕重构提升价值链,重点选择能够创新丰富产业内涵、加速形成新消费热点、提供多元多样产品服务的项目,突出谋划储备一批文化旅游、医养健康项目。新模式领域,围绕优化重组要素链,重点选择能够聚焦优势创新创业资源、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由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迭代升级的项目。突出谋划储备一批双创平台、现代物流、农村“新六产”项目。

    加强项目推进实施。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新旧动能转换有抓手、有进度、有实效。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聚焦重大工程,列出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实施领导包抓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个年度目标、一名市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的“四个一”工程,确保每个重点项目都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建立项目动态管理机制,采取自上而下统筹谋划和自下而上提报筛选相结合的模式,筛选确定入库项目,建立以县市区为横轴,政策为纵轴,项目为斜线的“两轴一线”项目推进布局,全面形成“全市一张图、一个项目一张表”的工作格局;按照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和未来产业布局,突出“无中生有、有中出新”工作要求,每年在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方面,谋划确定一批重点推进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项目退出和增补制度,对于新提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项目库管理。

    强化项目有效监管。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作用,推进重大项目依法监管、协同监管和智能监管,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依法监管。依据国务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力度,针对不同违规行为制定具体处罚措施,促进企业自我约束、守法建设。协同监管。促进各部门在产业政策、用地政策、环保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共同织就一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监管网。智能监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管好用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项目手续办理信息、审批结果信息、监管处罚信息等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发挥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规范投资行为的作用,强化并提升投资者的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强化服务理念,打造高效优质的审批监管平台和服务平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急项目建设所急,解项目推进之困,为项目落地实施营造良好环境。推进信息共享,完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各项功能,加强与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尽快实现数据网上交换和信息共享,将在线平台打造成为资金服务与项目管理相衔接的平台,成为政银企社高效对接的重要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部门和地方协调联动的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平台管理服务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发布行业性发展规划、宏观政策、项目审批服务指南和各类支持政策,开展项目审批并联办理。注重服务差异性,把服务项目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积极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帮助解决项目、企业最突出的困难,服务因企而异、因企施策。

    第二节 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不断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实现投资向内涵效益型转变,优化投向、稳定投速、注重投效,保持投资平稳增长。

    优化投向。围绕旧动能改造和新动能培育,着力做好“六个发力”:工业投资向转型升级发力,重点投资关键零部件制造、先进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使用新技术、注入新动能的产业技改项目。农业投资向智慧农业发力,重点投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六产”项目。新兴产业投资向创新能力提升发力,重点投资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业投资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力,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基础设施投资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发力,有序推进“三个市民化”,实施“城区环境三年提升计划”,重点投资一批关系全局和立足长远的新旧动能转换基建项目。环保投资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发力,重点投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生态修复和余压余热等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

    稳定投速。立足投资总量增长和重点投资速度平稳提升,不断扩大投资,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左右。多方培育投资主体,做强市融资担保集团和财金投资公司两个平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做大投资总量。推进重点行业投速平稳增长,加大现代农业投资力度,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农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到2022年实现投资总量过百亿,投资速度平均增长24%左右。稳定工业投资速度,工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稳定在45%以上,重点扶持对质量效益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有巨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每年保持在50%以上。保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重点扶持“无中生有”的新项目和拥有行业领先技术的好项目,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促进服务业投资平稳增长,重点促进以新模式、新业态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成长壮大,保持年均增长10%左右。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带动作用,保持年均增长20%左右。

    注重投效。加强政府投资监管,明确投资重点,优化投资方式,多方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更好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大局。加强政府投资规划和监管,健全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实行政府投资公示制度,严格招投标规范化管理,从源头控制项目投资的方向和实效。明确投资重点,整合土地供给、财政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重点扶持建设无中生有的“新”项目、提质增效的“好”项目、龙头带动的“大”项目和确保落地的“实”项目,举全市之力开辟建设绿色通道。优化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加强与社会和民间资本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引导更多资源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第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重大政策、推进任务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各级干部先锋表率作用,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健全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完善沟通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在全市形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承担方案制定、政策研究、项目推进、督导考核等具体任务。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明确任务职责。科学制定并落实责任分工,积极参与构建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库监管服务平台开发建设、运行维护、监督管理等各环节的责任制。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加强组织协调,完善重大项目入库审查服务,指导各县市区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密切跟踪重大项目进展,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搞好监管服务。

    第四节 强化督导考核

    加强考核奖惩。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考核机制,按照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制定全市新旧动能转换考核办法,全面考核各级各部门推进落实情况。各部门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制定针对性奖惩措施,对重大项目库中项目推进力度大、成效突出的县,在上级预算内投资项目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土地指标调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予以通报、约谈或问责。

    强化监测评估。适应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作需要,健全新旧动能转换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符合“四新”“四化”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和支撑。开展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进行年度总结,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

    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完善规划实施舆论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沟通机制,畅通舆论监督渠道,积极开展公众评价。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构建容错免责处置程序,激励各级干部主动作为。

  •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紧盯发展机遇 夯实民营经济“排头兵”地位

    编者按:最近,中央、省、市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廓清思想迷雾,澄清错误认识,坚定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也帮助各级政府纾困方案直击痛点。11月15日至16日,德州市召开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彰显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大众网德州频道特推出“县、市、区‘一把手’谈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报道,通过专访县市区“一把手”,挖掘助推民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和计划,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紧盯发展机遇 夯实民营经济“排头兵”地位

    德州市“县、市、区‘一把手’谈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报道

    记者 徐付彪 通讯员 张秀葵 王凡存

    在德州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德州市委书记陈勇强调:“德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兴则德州兴,民营企业强则德州强。机遇来临,关键要抓住用好;春天来了,关键要春风‘化’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乘势而上,创造全市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的美好明天。”

    庆云县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

    会后,德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积极行动,纷纷召开专题会议,以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弘扬现代企业家精神,着力推动民营企业发展。11月29日,大众网记者采访了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了解新形势下庆云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贡献。

    记者:对于全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晓东:全市会议召开后,我们专门召开了县委常委会会议集中学习,庆云各界也反响热烈,具体有三个感受: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次会议从解决问题、落实政策等方面,让德州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市委陈书记讲的5个方面重要意见,让我们更加清晰了下步发展的路径。落实比口号更重要。11月23日,在实地调研了我县沃能炭材料等3家民营企业后,市委陈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我们一定坚决落实,奋力开创庆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记者:民营经济在庆云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如何?

    王晓东:纵观庆云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成长史。民营经济是庆云高质量发展的主渠道、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今年前三季度,我县GDP增幅位居全市第2、全省第23,增幅较去年同期在全省跨越了70个位次。其中我县民营经济大约贡献了全县73%的税收、89%的GDP、95%的技术创新成果、96%的企业数量、98%的城镇劳动力就业。

    大国重器工作人员测试智能机器人

    同时,民营企业家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行者。去年我县实施“三帮一”扶贫助学模式以来,4306万元扶贫助学基金,60%以上来自企业家,530多名企业家主动帮扶贫孤儿童,更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企业家的大爱情怀。

    记者:在优化民营经济布局、助推企业转型方面,庆云有何创新举措?

    王晓东:两年来,我们把主要政策,向双招双引倾斜、向民营经济汇聚,让民营经济成为庆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板”。

    2016年,我们确定了“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着力培强产业新龙头。全县双招双引、经济工作等重大会议,让企业家登上主席台或者前排列席,让企业家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待遇、社会上有地位。支持学习提升,县里鼓励并主动给企业家提供学习机会。鼓励创新创业,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创业创新共同体,鼓励民营企业艰苦奋斗,聚焦实业。

    万恒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尚堂镇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基地

    我们坚持把双招双引,以精准组建专业队伍、精准谋划产业招商、精准组织招商活动、精准对接招才引智“四精准”为途径,作为培强民营经济、加快协同发展的关键之举。具体实施上,县级干部担任10个产业招商、招才引智负责人,与谷川联行、上海克莱登等机构合作专业招商;结合庆云实际,确定了医养健康与体育装备、现代高效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九大产业招商;今年我县有针对性地在北京,举办了4次招商推介活动,收效明显,近期我们还将在天津、深圳、杭州等地,分别举办招商推介活动。

    坚持产城融合,为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了三大功能区。北部是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工业功能区,中部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以及南部以中法生态城为核心的开放引领功能区。并大力清理土地腾挪发展新空间,专门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土地挖潜整理工作小组,强力推进“三清理一整顿”工作,累计清理僵尸企业28家、盘活低效土地2105亩,保证了永磁电机等13个民营项目顺利落地。

    同时,为了让民营企业感受“家一般的温暖”,我牵头组建晨跑团、开好早餐会,利用早上锻炼时间到项目现场解决问题、邀请企业家吃早餐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积极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用好一枚印章管审批,确保一次办好。并专门成立项目落地巡察小组,多部门联合执法,凡是破坏环境的立即调离、凡是插手工程的严肃处理。

    记者:下一步庆云将如何壮大民营经济,助推民企的高质量发展?

    王晓东: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将不断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解决发展困难、支持企业改革发展,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全面加强政策执行、增强政策供给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二是加大用地支持力度,有力化解重点企业金融风险;三是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四是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效融合,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庆云将努力为民企融化市场的冰山、削平融资的高山、浇灭转型的火山,引导企业家把企业发展、自身追求与国家前途、庆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面建设以活力新城魅力庆云为特色的协同发展示范区中实现人生价值。

  • 德州4县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 未来这样发展

    11月9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对庆云、平原、武城、禹城等市县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庆云:德州市域次中心、鲁北商贸名城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5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庆云是德州市域次中心、鲁北商贸名城。《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庆云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02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8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塑造。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做好城市总体设计,保护和利用好自然水系和城市肌理。以沿马颊河与德惠新河生态景观带和金水河、范官沟、清水河三条景观绿带为骨架,结合多条纵向水系,构建“水脉相连,绿廊渗透,轴线引领,分区引导”的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做好河流水系、海岛金山寺等周围地段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控制,塑造自然、传统和现代有机交融的城市特色风貌。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庆云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平原:德州市域次中心、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4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平原是德州市域次中心、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平原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047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2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规范各类园区规划建设,集中设立化工园区,严格化工园区准入。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塑造。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做好城市总体设计,保护和利用好自然水系和城市肌理。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处理好老城与新区的景观关系。做好笃马河、京沪铁路两侧绿化生态廊道的规划引导和控制,构建“两带两环、一轴、多节点”的城市景观体系,突出平原城市特色。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平原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武城:德州市域次中心,鲁西北加工制造业基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3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武城是德州市域次中心,鲁西北加工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武城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48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2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挖掘武城作为运河名城、弦歌古郡、状元之乡的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凸显文化底蕴。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注重城市设计研究,结合贝州湖、状元湖、运河及四女寺风景区等生态、文化、景观资源,营造“绿脉镶接、碧水融城、古贝新春、文化映城”的景观环境,塑造彰显风貌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生态景观格局。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武城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禹城:济南市都市圈节点城市,德州市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2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禹城是济南市都市圈节点城市,德州市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禹城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922.3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8.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4.3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规范各类园区建设,集中设立化工园区,严格化工园区准入。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挖掘大禹文化元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以大禹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体系。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注重城市特色风貌研究,依托自然水系和大禹文化特色,构建碧水萦绕、生态绿城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禹城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 67秒丨庆云在津签约30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119.6亿元

    浏览器版本过低,暂不支持视频播放

    11月30日,庆云县在天津举办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对接合作恳谈会,来自北京、天津及全国各地142位客商参加了会议。现场有30个项目签约,其中工业项目14个,农业项目4个,商贸文旅项目12个,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态环保、文旅康养等多个行业领域,总投资119.6亿元。

    会上,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对庆云产业集中推介,宣传了庆云开放包容、近悦远来的政策新优势,动能迸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优势,真金白银、群贤毕至的人才新优势等庆云发展环境新优势,吹响了庆云对接京津冀的又一号角。

    德州市副市长范宇新致辞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对庆云产业集中推介

    庆云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洪昌主持

    据了解,签约项目创新性强,涵盖智能芯片、电子科技、精密零部件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其中,工业项目14个,涉及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多个新兴产业;有石斛现代产业园项目、豪格斯莱特生态养殖项目等项目是为庆云原有企业做配套,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庆云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我们对签约项目进行过严格筛选,在项目选择上坚持‘三个不选’,即无拉动能力的项目不选、无发展潜力的项目不选、高耗能的项目不选。项目要实,符合庆云产业规划、产业未来发展,签约必须落地开工,后续加强督导考核。”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介绍说。

    “庆云新旧动能转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融入京津冀‘再造新动能’,即招商引资。”庆云县副县长张传军说。

    “引得来”还要“留得住”。为使签约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庆云全面打造“亲诚惠容、互利共赢”的营商环境,叫响“山东亲商第一县”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次办好”为突破口,梳理公布第一批1235项“一次办好”事项清单,规范服务事项、再造审批流程,为企业松绑、让群众少跑腿。成立了重点项目代办帮办办公室,为签约企业开展“店小二”式24小时服务,加速好项目大项目落地、投产。

    “我们下一步会将这些项目列入到督导平台,对每个项目将进行专项督导。”庆云县政协副主席、总工会主席张志博向记者介绍,庆云今后会对每个项目建立“六个一”的督导机制,盯住这些项目抓紧落地、抓紧施工、抓紧投产见效。同时,建立项目智慧管理督考平台,把重点项目纳入督考平台管理,从项目招引到落地开工,全程定期跟踪督导、压实责任。开通监督热线电话,接受企业监督,对群众不满意、服务不到位的一律进行问责、追责。

    山东泰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孝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庆云特别干净,重金属污染是零,我们会逐步把有机的产业,不光是道地的有机药材,还有其他适合在这个地方生长、品质特别好的产品,逐步放到这个区域来。”

    庆云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洪昌表示:“庆云经济正在加速赶超,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发展优势迸发,更需仁人志士来庆云投资兴业,我们以最优营商环境、亲清政商环境和生态宜居环境,让企业家在庆云投资放心、生活舒心。”

    引来好项目、好企业,若要发展好,人才是重要支撑。此次签约项目中,天津津创人力资源服务项目不仅拥有高端人才团队,也为庆云产业发展招引人才,让人才落户庆云为县域发展献智献策。

    记者 董天力 德州台 李晓阳 通讯员 张秀葵 王凡存 吴海燕

  • 《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全文

    主要内容

    前 言

    第一章 审时度势 把握动能转换形势机遇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二章 着眼长远 明确动能转换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主要目标

    第三节 发展布局

    第三章 协调联动 创新动能转换路径模式

    第一节 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

    第二节 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动能

    第三节 注重低碳循环增强绿色动能

    第四节 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四章 协同发力 形成动能转换动力系统

    第一节 创新引领动能转换

    第二节 改革激发动能转换

    第三节 开放助力动能转换

    第五章 完善提升 构建动能转换支撑体系

    第一节 建设充满活力的人才体系

    第二节 建设畅通循环的资金体系

    第三节 建设精简高效的服务体系

    第四节 建设智能现代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六章 强化保障 健全动能转换实施机制

    第一节 加快项目实施

    第二节 扩大有效投资

    第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四节 强化督导考核

    前 言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现阶段,德州正处于新旧动能并行的发展阶段,动能结构仍以传统动能为主,新动能支撑经济增长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对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动能转换的形势机遇,明确动能转换的总体要求,创新动能转换的路径模式,完善动能转换的动力系统,统筹谋划,协同联动,努力建成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贡献德州智慧和力量。

    根据国务院、山东省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德州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规划。规划期为2018—2022年,是指导和引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审时度势 把握动能转换形势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战略机遇、打开了发展空间。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现阶段,德州正处于新旧动能并行的发展阶段,传统动能持续发力,新动能孕育成长,创新动力加速积蓄,改革活力日益增强,开放潜力加快释放,支撑了全市经济平稳增长。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3年以来,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0.2亿元,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7.5亿元,年均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1亿元,年均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37.1亿元,年均增长11.6%。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640元和13389元,分别同比增长8.3%和9.3%。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3年的10.4:52.0:37.6调整为2017年的9.9:47.7:42.4。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4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为动能转换提供了充足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旧动能加快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3.4%,比2016年提高8.4个百分点;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增加值增速为0.9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传统产业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加快融合,催生出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3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为119.1亿元,是2013年的1.6倍,占GDP比重为3.8%。落后低效产能加速退出,钢铁、玻璃、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达到合理水平,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旧动能改造提升的内在需求不断增强,转型态势日趋鲜明。

    新动能加速成长。2016年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3%。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快速成长,2017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16.6%。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软件、租赁商务、科研和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30.8%。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孕育成长,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各环节渗透,智慧农业、智能生产、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创新动力日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建成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人才平台载体共903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263个,市级612个。产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401.9亿元,是2013年的1.8倍。协同创新不断深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重点产业成立了12个产业联盟,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布局德州,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生物工程、智能装备3个研究院落户我市,全市1000家企业与587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创新队伍不断壮大,“黄金30条”的政策效应持续发酵,2013年以来,全市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538人,是历史总量的近10倍,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引智试验区成功创建。

    改革活力不断迸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效应不断释放,“地条钢”企业全面取缔,“散乱污”整治力度加大,供需失衡状况得到改善;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上市企业达到9家;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出台了《关于减轻企业税费降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有效降低了企业用地、用能、融资、创新创业等发展成本。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6.2%。“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累计推出改革措施230余项,“市县同权”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取消、下放、调整权力事项212项;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17年达到36.5万户,比2013年新增16.1万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开放潜力加快释放。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对内开放方面,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17年引进京津冀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35个,其中91个开工建设,到位资金额56.4亿元;开发区主阵地作用更加突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培植百亿级产业17个,500亿级产业4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的79%。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百企下南洋”活动,对接东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与东盟地区贸易额达到39.5亿元,增长17%,占全市对外贸易额的16%。

    我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从动能支撑看,我市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增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传统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2014—2017年工业贡献率出现了下滑趋势,分别为55.9%、50.2%、37.9%、38.8%;投资贡献率有所回落,从2013年的59.8%回落到2017年的56.8%。从产业结构看,我市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多而不精,服务业广而不优,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新兴产业总量偏小,难以弥补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弱化形成的缺口,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从三大动力看,产学研融合度不高,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投入不足,2016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5%,低于全省0.83个百分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净出口贡献率维持低位运行;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新产业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等制约因素,束缚了新动能培育壮大。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将为我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政策机遇和转换空间。

    发展形势催人奋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动能正在形成,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每个产业都将孕育10万亿级的体量,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十分明显。

    政策机遇前所未有。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作为全国率先开展的先行先试试点,得到了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具有先发优势,政策含金量高,叠加效应明显。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从化解过剩产能、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人才支撑、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破除体制机制瓶颈制约、激发内生发展活力提供了政策体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支持德州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材料等未来产业,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体育、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改造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京津冀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等重大事项,蕴含着丰厚的政策红利,将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提供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

    动能转换空间广阔。从产业空间看,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省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日益清晰,将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从区域空间看,我市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之间,有利于向北对接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向南对接融入省会城市群,借势借力两大区域的优质资源和广阔市场,优化拓展区域融合空间。从城乡空间看,有利于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资源自由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进一步打开城乡发展空间。从生态空间看,我市承载着建设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大使命,将利用环保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绿色化水平,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空间格局。

    第二章 着眼长远 明确动能转换总体要求

    未来五年,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将迎来重大机遇,必须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聚势谋远,顺势而为,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模式,加快建成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积极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着力创新动能转换路径模式,形成动能转换动力系统,构建动能转换支撑体系,健全动能转换实施机制,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建成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力争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 主要目标

    结合德州实际,大胆探索实践,建设一批动能转换新基地,打造一批动能转换新亮点,形成一批动能转换新经验,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四新”促“四化”取得重大进展,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效益更高。到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左右,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5%。

    ——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兴产业逐步成长为新增长引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传统产业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产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动能持续增强。产业跨界融合态势更加明显,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改革开放动力明显提升。京津冀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面建成,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左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园区平台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创新谷”、高新区(禹城)中央创新区、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三大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东部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效果。齐河特钢产业园、齐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临邑高端石化产业园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明显提升。高端品牌创建行动取得重大成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生态德州·放心农场”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到2022年,“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60%以上;工业企业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占比不断降低,中高端产品占比明显提高;服务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基本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

    第三节 发展布局

    坚持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相统一,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集中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动力,集成资金政策,加快形成“双区引领、轴带联动、多点突破”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布局。

    双区引领。突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地位,率先突破,打造标杆,形成“双区”引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格局。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打造产业生态圈,形成新能源、大健康、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聚地,将其建设成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引领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打造创新生态圈,营造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大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极,将其建设成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引领区。

    轴带联动。紧扣全市“6+6”产业体系,沿京台高速、京沪高铁纵向交通干线,打造以齐河、禹城、临邑、平原、中心城区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集聚轴,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六大新兴产业;沿德滨、德上高速公路等横向交通干线,打造以宁津、乐陵、庆云、武城、夏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传统产业升级带,重点发展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六大传统产业。建立健全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着力在产业分工协作、要素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保共建等领域深化改革,形成产业错位竞争、要素自由流动、联动协调有力的良好局面。

    多点突破。各县市区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创新园区管理和运营机制,增强园区的经济引擎驱动力,集中培育2—3个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增长点。德城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绿色化工等产业,陵城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纤维纺织等产业,乐陵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体育装备等产业,宁津县重点发展健身器材、智能电梯等产业,齐河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临邑县重点发展高端石化、医养健康等产业,平原县重点发展高端化工、新型医药等产业,武城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夏津县重点发展桑产业(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等产业,庆云县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运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高端装备等产业。

    第三章 协调联动 创新动能转换路径模式

    积极探索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并举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培育壮大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六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六大传统产业,形成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一节 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

    按照“前瞻布局、沿链聚合、壮大规模”的思路,明确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路线图,突出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行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力争到2022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端装备产业。依托我市装备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技术体系,着力提升车船零部件、数控机床、农机装备、石油装备、智能电梯、环保设备、轨道交通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设备成套能力,前瞻布局智能机器人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2022年,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

    专栏1: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车船零部件: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乐陵市、武城县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传动总成、制动总成、转向系统、汽车桥箱、液压系统、传感器等高附加值零部件及总装总成产品。支持金麒麟、恒力电机、德方液压等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型车船企业开展多方位合作,促进电机、刹车片、密封件等车船配件产品更新换代。

    数控机床:以陵城区、庆云县为核心区,依托普利森、辰睿重工等优势企业,围绕航天航空、汽车船舶、重型装备、发电设备等领域,以精密化、智能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和高性能数控系统,开发伺服电机、智能刀具、精密轴承、精密卡盘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机床附件产品,增上码垛、机床工位机器人产品。

    农机装备:以禹城市、齐河县、武城县为核心区,重点发展大中型旋耕机、耙地机等耕作机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等收获机械;专业化精密播种机等种植机械。鼓励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收割机、高效节水灌溉、农作物干燥等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及配件,加快农机装备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水平。

    石油装备: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依托联合石油机械、大陆架、陆海石油公司,重点发展陆海石油钻机、自动抽油机等先进钻探开采装备整机产品,大力发展封隔旋转尾管悬挂器、新型液压钻井泵、泥浆泵、高性能钻头钻具等各种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零部件产品。

    智能电梯:以宁津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智能电梯、远程控制系统等成套装备,积极建设开放共享的电梯整机及配件产品检验实验室,打造电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集产品研发、设计、整梯制造、销售、品牌打造、安装、维修于一体的智能电梯产业集群。

    环保设备: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加大新型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重点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能效二级以上节能风机、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等节能通用设备,依托景津环保、海天机电等重点企业,发展污泥干化工艺及装备、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成套装备、固体废物处置设备等环保装备,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向中高端转变。

    轨道交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动车组及铁路弹簧、高速铁路紧固件、桥梁支座、动车组刹车片等轨道交通设备。延伸发展高档客运列车、城际列车、城市地铁、快速重载货车等关键零部件及配套零部件,形成覆盖多领域的产业链条。

    智能机器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军工、食品制造等典型制造领域需求,开发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围绕医养健康、家庭服务、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领域,开发应用服务机器人。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提高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等产品的推广应用,深化在汽车、电子、轻工、纺织、医药、建材等行业的示范应用,优先支持对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多的生产制造环节实施数字化改造,改善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高端装备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车船零部件:运河开发区恒力电机超高效三型船用电动机研制与产业化、乐陵市大平船用电器船用起锚机控制箱和主令控制器项目、德州齿轮公司齿轮精加工和电动轿车两档自动变速器、山东朝阳轴承公司新能源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精密高端轮毂单元制动总成、夏津顺天新能源公司年产10万台电动车电机、禹城市通裕重工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半组合式曲轴曲臂产业化等项目。(2)数控机床:山东同创年产2500台雕刻机、济南超星数控产业园、禹城李国栋高端精密轴承等项目。(3)农机装备:武城县丰神公司立式割台专利机型转换投产等项目、乐陵市思代尔马铃薯智能化生产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环保设备:经济技术开发区景津环保设备过滤材料、英凯模汽车尾气过滤器、三英筑工建筑工业化集成设备生产基地、德城区德隆博德尔环保公司年产2万套环保设备、禹城通裕重工核废料智能化处理设备及配套服务化、山东福航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检测一体化、庆云县盛达联创年产2000套等离子废气净化器、临邑县奥深挥发性有机废气净化处理设备产业化等项目。(5)轨道交通:齐河动车组高级维修基地、欧瑞迈科高铁用自密实密封车及200套制砂生产线、宁津县智衡减震年产20万套动车组弹簧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法奥电气公司高铁用配电箱等电器装备、乐陵市金麒麟高速列车刹车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武城县新明玻璃钢制品公司年产3000套铁路工程隧道复合材料防护门生产、平原中铁恒信高铁专用地板生产等项目。(6)智能机器人:德城区力维共享智能植保装备产业化及推广应用、陵城区沃德年产1400台机器人设计制作和安装、庆云县大国重器年产10500台机器人、齐河县方德自动化设备公司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临邑县旭光得瑞高端机器人特型部件等项目。

    ——生物技术产业。面向健康、农业、资源、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生物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加快提升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产业,拓展发展生物技术服务,培育生物技术服务新业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力争到2022年,生物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60亿元。

    专栏2: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生物制造:以禹城市为核心区,依托保龄宝、禹王等龙头企业,围绕糖工程、酶工程等重点领域,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棉籽、红枣、椹果等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支持发展功能糖、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多肽等功能性食品。重点围绕增强免疫功能、营养素补充、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等功能类型,开发新一代功能保健食品和药食同源、特医特膳食品。积极开发功能性果蔬产品、天然果汁酸乳制品等生物技术食品。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农业、食品、化工、医药、轻纺、能源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推广应用,加快运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物耗与污染物排放。

    生物医药: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原县、临邑县、乐陵市为核心区,大力发展新型保健药品、抗感染药物、诊断试剂等,加强开发新型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基化学药物等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推进生物芯片、人造血管等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积极创建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延伸开展药物中间体、新型制剂和新型给药系统药物的开发。

    生物农业:依托希森、良星种业等骨干企业,加强优质粮油、畜禽、水产、有机蔬菜、食用菌、水果、马铃薯、棉花等农作物的生物技术育种,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大力发展应用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兽用疫苗、土壤改良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

    生物技术服务:不断提高生物技术服务能力,引进培育生物技术服务类机构及企业,努力构建从实验室研究、中试研究、中试生产到注册申报的全方位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专业创业孵化平台、生物产业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生物环保技术产业化,鼓励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系统治理修复等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生物制造:禹城保龄宝年产10万吨高果糖、禹王高凝胶稳定型大豆分离蛋白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德生命健康产业园、瑞康食品大豆分离蛋白项目、陵城区谷神集团年产3万吨大豆多肽蛋白、乐陵星光首创公司功能性低聚糖、夏津佳隆食品年产6万吨鸡粉鸡精等项目。(2)生物医药:德药制药医药基地、平原县诚汇双达新型高端制药、谛爱公司创新药物高端生产基地、艾康水溶高活性壳寡糖研发生产、齐鲁天和惠世(乐陵)医药产业园、乐陵凯瑞英羟脲—硫磺胺医药中间体产业链、临邑县信立泰成品药、庆云中药饮片、经济技术开发区鲁盛生物制药基地等项目。(3)生物农业:平原县释乐补农业公司年产60万吨新型环保可降解控释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元和农业微生物有机肥、创迪土壤基质改良、乐陵市希森集团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宁津县天邦汉世伟集团种猪繁育基地等项目。(4)生物技术服务:夏津县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乐陵山东百枣枣产业技术研究院、庆云县农业部天津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庆云站)现代生态农业研究基地、禹城市广博生物孵化器、山东大学德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把握我国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发展要求,发挥中国太阳城的品牌优势,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重点发展太阳能装备和热泵空调,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发展光伏发电、风电和生物质能,延伸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全面提高清洁能源的终端消费比重。力争到2022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

    专栏3: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太阳能利用:发挥“中国太阳城”品牌优势,围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产业,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向关键装备、系统集成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鼓励企业加大组件封装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支持企业向非晶微晶硅薄膜电池、高效晶硅电池等产品拓展,加快建设全球太阳能系列产品制造及检测中心,完善太阳能利用装备全产业链。以太阳能小镇建设为契机,加快太阳能光伏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产品,打造国际领先的太阳能产业研发应用基地。

    新能源汽车:以齐河、乐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依托奇瑞、联孚、北汽宝雅、凯旺新能源等优势企业,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支持发展中高端电动乘用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密切关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动态,开展新一代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做好新产品技术储备。依托奥冠等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开发高性能锂电池、储氢/镍氢电池和超级电容电池以及燃料电车、铁镍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提升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原则,优先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居民区与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

    风力发电及设备:依托通裕重工、双一科技等企业,加快研发引进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发展核电及风电装备、超超临界发电设备,提高风电主轴、塔筒、叶片等关键配套产品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电机、机械传动、运行控制、变频器等高端产品,不断完善风电产业链。加强风电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建成集风电整机及附属设备制造、测试、培训、配件供应、售后服务、融资开发为一体的风电装备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风力发电场,建设集风电技术开发应用与风场开发为一体的综合示范项目。

    热泵空调:以武城县、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重点发展高转化率新能源空调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家用新能源空调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先进空气净化设备。

    生物质能:以禹城市为核心区,以生物质气体燃料和液体燃料综合利用为重点,研发高效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推动生物燃料产品高值利用和生物质全链条综合利用。加强生物质能技术原料供应从传统废弃物为主向利用新型资源转化。适度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质气化发电。

    “互联网+”智慧能源:积极发展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技术,构建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平台。推动建设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积极培育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新能源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太阳能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太阳能小镇、金奈尔原子层纳米涂层项目、禹城市易能新能源300M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2)新能源汽车:齐河县奇瑞新能源年产10万辆高速新能源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汽宝雅新能源汽车一期、凯旺新能源汽车电机及充电桩生产、杭州锣卜科技新能源汽车、陵城区丽驰年产1万辆升级新能源商用车整车、乐陵山东联孚年产1万辆新能源客车、氢燃料电池科技研发建设、禹城市黑石投资集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项目。(3)风力发电及装备:禹城市三一风电设备、庆云县天能重工风力发电塔架(塔筒)生产制造等项目。(4)热泵空调:武城县金信高效纺织用回风静过滤器及节能蒸发制冷机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旗新能源年产8000台超低温空气源热泵、亚太离心式机组生产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依托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加大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新成果转化,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学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拓展发展环保新材料、前沿新材料领域,推动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到2022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4: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航空航天材料:以庆云、齐河为核心区,依托航天睿特等优势企业,搭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发展高强型碳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等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拓展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形成碳纤维基础材料和复合材料制品相对健全的产业链条。

    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奥福陶瓷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节能环保用新型陶瓷材料。依托晶华玻璃公司等优势企业,推动发展光功能玻璃、机械性功能玻璃、电磁功能玻璃、耐热性能玻璃、节能玻璃等特种玻璃。

    新型化学材料:重点发展高端通用塑料、改性塑料、高性能膜材料、高吸水性树脂等高端化工合成材料;具有特殊性能的橡胶及聚丙烯等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高性能氟材料;高性能聚碳酸酯材料;新型功能性土工复合材料及制品。

    特种金属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轻质合金、粉末金属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和特种功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依托聚力焊接等优势企业,积极开发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磨、耐辐照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发展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自动焊丝产品,打造高品质焊接基地。

    新型建筑材料:以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为发展方向,推进建材行业工艺创新、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产品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镀膜玻璃、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支持发展多功能复合性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环保新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等环保膜材料、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生物除臭剂等,布局发展高分子、微生物絮凝剂、催化剂、氧化剂、水处理药剂、固废处理固化剂等环保药剂,以及生物质环保涂料、土壤改性剂等产品。

    前沿新材料:依托禹城石墨烯研究院,加快石墨烯低成本批量制备及纯化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动石墨烯在航天航空、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复合材料、新型电池等高端领域应用。延伸拓展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

    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航天航空材料:庆云县航天睿特500吨碳材料制品、中航高新防腐工程、龙浩航空小镇设、齐河信义通年加工20万吨航空铝材、山东中恒碳纤维复合材料尖端制造等项目。(2)无机非金属材料:晶华玻璃公司特种玻璃生产线搬迁升级改造及Low-E节能玻璃深加工一体化、振华装饰玻璃生产线改造搬迁、山东国晶高性能碳纤维/碳复合材料制品、景津环保高性能过滤材料等项目。(3)新型化学材料:格瑞德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化、德润新材料有限公司医用无纺布扩产、洁雅医疗卫生制品、临邑县京研新材料公司年产7000吨电子化学产品、庆云县津升化学公司年产2000吨磷酸酯产品、平原德法尔超纯材料生产等项目。(4)特种金属材料:齐河县山东远大特材公司年产1万吨高铁特殊材料产业化、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聚力焊接新型焊接材料制造二期、立尊焊丝年产30万吨无镀铜焊丝等项目。(5)新型建筑材料:临邑县东林铝业年产350万平方米高档节能门窗及幕墙、科顺建筑防水材料、平原广迈装配式建筑构件、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多利可降解遮阳材料、山东凯盛装配式智能门窗、禹城市三一城建住工PC装配式建筑等项目。(6)环保新材料:庆云县山东天庆科技公司绿色环保型水处理新材料及水性树脂新材料生产、乐陵年产5万吨海水淡化及苦咸水膜阻垢剂及杀菌剂、临邑县奥福机动车尾气净化用超大尺寸蜂窝陶瓷载体产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鸿创环保脱硝催化剂再生等项目。(7)前沿新材料:平原东鸿制膜年产8500万平方米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禹城贝尔新材料石墨烯储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跟网络强国、“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通过规划布局信息产业园、引进培育信息企业、打造产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集成电路、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前瞻布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拓展互联网经济新空间,基本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产品:借助我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做大半导体照明产业,引导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推进光伏技术与LED、建材等技术结合,拓展光伏产品在家庭、建筑、通信、交通、农业、汽车、消费类电器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新型功率器件、敏感电子元器件、光通信器件等配套产业。

    集成电路:加快推进射频芯片封装测试产业发展,密切跟踪产业动态,着力加强项目招引,积极承接行业龙头封测产能的扩张和转移,主动融入京津冀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分工,建设区域封测产业重要节点。鼓励发展移动通信芯片、功率半导体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射频识别、传感器芯片等产品。加快发展面向汽车、手机、计算机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强园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危废化学品处理等配套设施。

    软件产业:围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的应用需求,全面加强与中关村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软件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软件产业园区,推进软件产业聚集化发展。鼓励开发面向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饮料食品、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的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和智慧管理类工业软件,丰富工业软件产业体系。

    信息服务业: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宽带光纤、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加快全市光纤网络深度覆盖和速率提升,城市家庭普遍具备每秒1000兆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农村家庭普遍具备100兆接入服务能力,支持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服务。积极培育数字媒体、数字创意等网络内容服务新业态,引导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创意产业。

    大数据产业链:超前布局大数据产业基地或专业园区,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汇聚一批大数据获取、汇集、存储、运算、挖掘和分析等中小企业,力争在交通、金融服务、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形成区域性数据处理和备份中心。鼓励发展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应用,积极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产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大数据应用服务园区,吸引大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专业数据中心运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企业来德建设大数据中心。

    物联网产业链:立足打造未来竞争优势,积极推进工业、农业、交通、环保等重点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发展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探索智能家居等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引导发展物联网环境下的交通物流、医院管理、远程医疗、冷链物流、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

    人工智能产业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教育、环境、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应用,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鼓励传统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电子信息产品:德州越海3.3万套无源光通讯器件、山东万恒电子通讯激光大屏幕显示产业化、山东汉格威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产业化等项目。(2)集成电路:威讯半导体扩产、山东华芯电子物联网传感芯片等项目。(3)信息服务业:德州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4)大数据产业链: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兴通讯德州大数据研究院、禹城市禹王公司非转基因蛋白大数据平台、庆云铁皮石斛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项目。(5)物联网产业链: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百仕达地标产业有限公司地理标志产品物联网平台、禹城市禹王公司工业物联网基础平台、山东盖世冠威智慧冷链物流平台等项目。(6)人工智能产业链:禹城市家乐居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生活平台、禹城市凯迪泰科基于石墨烯的心脏多联导检测系统研发、齐河县美的齐美整体家居及智能电器产业园等项目。

    ——医养健康产业。把握居民健康需求日益上升趋势,发挥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的优势,以创新、集聚、提升为主要路径,大力发展以医疗器械、体育器材为主的健康制造业和集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信息、体育健身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健康服务业,建设一批健康小镇,实施一批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一批健康产业骨干企业,搭建一批健康产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制造的有机融合,以及医养健康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专栏6: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健康制造业:(1)医疗器械。依托百多安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手术设备、智能化护理设备、康复设备,推广应用特种陪护机器人。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和农村基层的普及型医疗设备和微创介入、外科植入等产品。引导发展制药行业专用环保治理工艺技术与装备及高效节能设备。(2)体育健身器材。发挥泰山体育集团、友谊体育器材、迈宝赫等企业基础优势,以多领域、多功能、智能化、系列化为方向,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动器材,重点发展XPE高科技多功能系列运动垫、碳纤维运动器材、射击射箭器材、玻纤高分子复合材料、大众体育、冰雪运动等竞技器材;商用、家用、户外健身器材,智能健身器材等产品;场馆及多功能运动场地器材。支持发展可穿戴运动装备和智能运动设备。

    健康服务业:加快培育“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互联网”等健康融合发展新业态,完善提升医养健康服务体系。(1)医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引进京津地区高端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推进合作办医、多元化办医,提高我市医疗服务水平。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和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康复中的优势作用。鼓励各类中医院开展融医疗、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模式和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的治疗模式。大力发展医疗设备第三方服务、医疗信息化外包、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2)健康养老。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开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养老服务延伸,养老机构向医疗服务拓展。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深化合作,将护理康复、保健咨询等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依托“阳光大姐”品牌,推动传统家政企业拓展健康养老服务新领域。结合智慧德州建设,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社区养老服务机制,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3)健康信息。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健康信息服务业态,以实体医院为依托,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业务,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4)体育健身。依托体育设施和休闲运动基地,打造一批城市体育综合服务体,规划建设体育主题公园。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普及推广体育健身项目,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

    医养健康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健康制造业:齐河县百多安生物医学科技园、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麦迪海女性健康产业园、雷奥巴赫手术器材、金约应仿生双动全髋关节研发及产业化等医疗器械项目。乐陵市泰山体育集团纳米人造草坪、冰雪运动装备及冰雪俱乐部、宁津县迈宝赫公司年可生产60万台(套)智能(互联网+)健身器材、经济技术开发区康纳斯中法高端体育健身器材、庆云崔口体育器材小镇等体育健身器材项目。(2)健康服务业:国家体育联系点城市、省级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德州市养老示范城建设等试点示范项目。临邑县中医院新院区建设、夏津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经济开发区百佳妇婴医院建设等医疗服务项目。德平孝德康养古镇、武城县医养结合幸福中心扩建、夏津县老年公寓二期、德州梧桐国际健康颐养社区等健康养老项目。庆云县中国大数据孵化器联盟主动健康产业园、庆云县易德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智能医养、禹城市鸿泰快乐玖好医养结合智慧化养老产业等健康信息项目。乐陵市泰山体育集团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健身产业基地、朱集体育特色小镇、齐河县体育运动小镇、夏津体育康养小镇、夏津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健身项目,禹城市大健康产业城等医养健康综合体项目。

    第二节 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动能

    坚持“存量变革、全面升级、提质增效”的原则,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智慧经济、信息技术、智能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全面对接,加快发展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六大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生机,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绿色化工产业。依据环境容量和安全防护要求,认真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加大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优化整合、进园入区力度,提高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优化发展现代煤化工,适度发展新型盐化工,鼓励发展高端精细化工,积极发展绿色石油化工,大力培育绿色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2年,绿色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50亿元。

    专栏7: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现代煤化工:依托华鲁恒升、金能科技、阳煤平原等龙头企业,以清洁煤化工技术为支撑,以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和高附加值深度转化为目的,延伸发展煤制烯烃产业链、煤制天然气产业链、煤炭分质利用产业链,推动煤炭深度转化,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形成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1)煤制烯烃产业链,利用先进的煤制甲醇和甲醇制烯烃技术,发展煤制乙烯、煤制丙烯、煤制乙二醇产品,开发甲醛系列、醋酸系列、二甲醚系列合成材料、煤制丙内酰胺、尼龙66等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2)煤制天然气产业链,以新型适用甲烷化技术、油煤共炼技术为核心,推动煤化工与油化工耦合发展,形成天然气、柴油、石脑油等系列清洁燃料产品产业链。(3)煤炭分质利用产业链,以煤炭分质利用为核心,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为增效手段,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煤干馏、焦油加氢、甲烷化、煤气化等各种新型煤化工技术的耦合,促进产业内的纵向延伸,实现各种资源的深度、合理、高效利用。

    新型盐化工:依托实华化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绿色制冷剂、特种PVC,加强开发特种颜料和涂料、电子信息材料(硅)和特种硅材料制品等市场前景好的产品需要的原料。加强高附加值、耗氯、耗碱产品的开发应用,大力推进聚氯乙烯产品的精细化、专用化、系列化生产。

    高端精细化工:依托大斯夫、绿霸等骨干企业,围绕高端精细化工及日用精细化工,充分利用已有企业和技术,搞好汽车、手机、建筑业、航空航天等产业配套产品生产,拓宽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涂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水性涂料、辐射固化涂料、功能性外墙保温涂料等产品。积极拓展精细化工新领域,重点发展高纯试剂、高纯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等。

    绿色石油化工:依托恒源石化等优势企业,加强与源头企业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夯实能源原料储备。重点发展液化石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光气下游深加工等高端化工,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技术水平,利用中端产品发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批精、专、特产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绿色化工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现代煤化工:华鲁恒升化工园区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阳煤平原新型煤化工搬迁升级改造生产高端环氧丙烷项目。(2)新型盐化工:实华化工采用无汞新工艺改造40万吨/年PVC装置节能减排及40万吨浓碱技改等项目。(3)高端精细化工:乐陵市山东黄三角环保科技产业园环境污染治理新材料生产、乐陵市大斯夫环保科技产业园、山东瑞奥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盐酸羟胺、德州绿霸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7300吨高效低毒农药原药技术改造等项目。(4)绿色石油化工:恒源石化退城入园升级改造、发展苯乙烯、低碳烯烃以及MTBE等产业链项目。

    ——纺织服装产业。把握国内外纺织产业发展趋势,把消费升级作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鼓励纺织服装企业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加快纺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模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着力提高棉、丝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水平,延伸发展服装家纺行业,拓展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加大纺织智能装备(生产线)的推广应用,加快绿色化改造提升,形成纺织经济发展新动能。力争到2022年,纺织服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

    专栏8: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新型纺织:(1)以夏津、武城、陵城为核心区发展棉纺织,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纺织企业集团,推广新型纺纱、粗细络联等先进技术装备,开发特种结构纱、精梳高支纱及多种纤维混纺,扩大高品质棉产品生产,打造优质棉纱棉布生产基地。(2)以夏津、禹城为核心区发展毛纺织,对接知名羊绒服饰品牌,发展混合纤维毛纺、绿色羊绒、高支绒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等产品,提高羊毛、羊绒产品精细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毛纺产业链制造水平。(3)依托恒丰集团等优势企业,加快推进恒丰纺织服装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积极开发纺织新产品,适应养老、运动休闲等消费升级需求,开发健康舒适、绿色安全、易护理等功能性纺织品。

    服装家纺:广泛应用互联网、3D虚拟试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技术,引导服装、家纺企业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个性化定制转变,由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向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积极推广自动缝制单元、自动吊挂线、全成型针织等自动化设备,提高服装家纺生产自动化水平,重点发展男女高档服装、儿童服装、高档家纺床用品等,培育形成以品牌、质量、设计、营销、服饰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

    产业用纺织品:以陵城区、临邑县为核心区,依托宏祥、天鼎丰等优势企业,拓展发展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相配套的纤维复合材料和制品;高性能高温滤料、高效常温滤材、水处理滤材、土壤环境修复材料、可降解农用纺织品等环保用纺织品;高端生物医药敷料、医用植入型纺织材料、老年疾病保健、缓解和康复等健康养老用纺织品;土工用、建筑用、公共安全用纺织品。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新型纺织:恒丰纺织公司年产3万锭高档新型纤维纺纱、夏津仁和纺织公司年产5000万米高支高密小提花家纺面料、陵城区恒丰纺织公司5万锭新型相变储能纱线、华源生态科技公司有色再生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等项目。(2)服装家纺:夏津县费特制衣年产1200万套服装、平原盛原高档户外服装生产等项目。(3)产业用纺织品:陵城区宏祥公司年产4万吨高强定伸环保型技术土工织物、经济技术开发区德润科技公司医用新型非织造布、临邑县天鼎丰材料公司年产3.2万吨高强粗旦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大正特纤定岛海岛纤维生产、乐陵市帆布产业共享园区等项目。

    ——现代高效农业。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依托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精准对接京津冀鲁中高端市场需求,紧扣农业产业链的产前研发、产中种植、产后加工、产品流通、产品消费五个关键环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农副产品(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22年,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

    专栏9: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农副产品(食品)精深加工:支持永乐食品、发达面粉等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推动加工、物流、贸易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依托德州扒鸡、光明乳业、金锣、双汇等龙头企业,实施一批畜产品加工项目,提升全市肉制品、乳制品、蛋品的加工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推进畜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支持汇源、百枣纲目、圣源、中椒英潮等果蔬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果汁、果酒、果醋、调味品和轻糖型罐头等传统产品,扩大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等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果蔬功能产品、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等新型果蔬加工产品。

    特色高效种植: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立足周边城市需求,支持果品、蔬菜、杂粮、食用菌、中草药等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减药减肥绿色生产技术,促进高效特色农业标准化、园区化发展。规划建设30个百亩级“智慧农业大棚”,形成“智慧农业集群”。重点打造2个以上棉花生产重点区域、20个特色果品基地,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年产食用菌稳定在55万吨以上。

    现代畜牧业:采用标准、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以齐河雅培·恒天然醇源牧场、禹城维多利亚有机牧场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智慧牧场”,重点打造100个肉(蛋)鸡养殖园区、30个肉(蛋)鸭标准化自动化养殖场、2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个肉牛养殖示范基地、8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5个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创建4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区、8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扩大节水、节地、节能、节粮等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现代生态渔业养殖基地。

    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全面建成肉菜追溯系统和扒鸡行业追溯系统,到2022年全市建成2—3个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10个大型生鲜物流配送中心,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电商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综合性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订”。

    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积极培育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推广乐陵千年枣林游览区、齐河黄河湾渔业景观等农业旅游示范经验,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观光采摘型、科普示范型、生态参与型、康养保健型、农家休闲型等农业旅游品牌,到2022年培育5个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50家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

    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支持项目:(1)特色高效种植:乐陵金丝小枣、庆云石斛、夏津桑葚、武城辣椒、武城食用菌、黄河涯万亩桃园等一批特色高效种植园;陵城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临邑等智慧农业大棚、武城耀盛农业光伏产业园、乐陵市南部生态功能区、希森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经济技术开发区雪榕三期等重点项目。(2)现代畜牧业:德州温氏项目、夏津新希望六和农牧、齐河醇源牧场等项目。(3)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庆云县水发田园综合体、乐陵市星光糖果食品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扒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禹城市北京优道极致植益乳酸菌、夏津县圣源桑椹保健品及椹果制品研发、汇源果汁果浆婴童饮品、乐陵德润红枣功能食品与药品高端系列产品研发、武城英潮年产1.5万吨数字智能自动化鲜椒酱加工、宁津华日高档实木产业园、乐陵市银鹤智能化食品机械生产、平原福洋生物淀粉产品产业链延伸、青啤(德州)40万升啤酒搬迁扩建等项目。(4)农产品流通:中国供销临邑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夏津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北京知年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供应链、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运河经济开发区万佳商贸冷链物流园、互联网+中国武城辣椒城等项目。(5)农业新业态:禹城市视界牧业种养加一体化建设、蚯蚓小镇、宁津金硕农业生态园、乐陵市康妈妈科技农业示范园、嘉立荷山东牧场、齐河康瑞食用菌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瑞丰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庆云沃森中医药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陵城区正邦生态循环农业等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带动作用,按照“点上突破、线上辐射、面上覆盖”的思路,深入挖潜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改革创新,推动“文化+”“旅游+”跨产业融合,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京津冀鲁特色文化的“大观园”、文化旅游的“寓乐园”、休闲旅游的“后花园”、乡村旅游的“生态园”和医游结合的“养生园”。力争到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旅游消费总额达到37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

    专栏10: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构建“文化+”产业体系:(1)文化+创意设计。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筹划开展“创意德州”系列主题活动,发展一批创意设计工作室,提升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城市设计等设计水平,打造集创意培训、展览、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意设计中心。(2)文化+新媒体。依托微电影产业基础,着力发展培训、制作及平台运营等衍生环节。创新影视题材,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原创微电影作品,打造全国知名的微电影拍摄基地。积极引进知名动漫游戏开发运营商及其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国际外包服务,积极争取天津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园区在德州设立分区。(3)文化+休闲娱乐。以京津冀鲁龙舟邀请赛、全国拔河精英赛、“四国篮球”对抗赛等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广场舞、太极拳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为重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将德州打造成为区域文化养生康体示范区。(4)文化+互联网。整合通讯信息资源,加强与爱奇艺、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等数字内容发布平台合作,争取腾讯创业训练营落户德州,打造O+O文化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德州市传统工艺产品O2O平台,促进德州黑陶、金丝贴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旅游+”产业体系:(1)“旅游+农业”。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紧密联系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环节,充分整合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集生产、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景观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2)“旅游+工业”。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和产业园区,推进旅游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开发太阳能、体育用品、电动乘用车、扒鸡、白酒、装配式住宅等工业旅游产品,建成一批工业旅游景区。(3)“旅游+文化”。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催生文化旅游融合新产业,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加快建设卫运河风景区、六五河景观带,打造“儒风运河”品牌,突出抓好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苏禄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4)“旅游+健康”。加强旅游与康体、养生、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旅游项目。围绕健康养生市场,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康养旅游基地。

    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丰富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发展智慧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动物园、植物园等旅游产品;湿地等生态旅游产品;主题公园旅游产品。丰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发展温泉滑雪、中医药健康、养老养生、房车露营、低空飞行、研学旅行、文化演艺、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产品。

    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游客集中场所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落实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改扩建一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保的旅游厕所;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力度,推动智慧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建设;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智慧旅游体系:推广应用移动互联、物联网、无线通讯、定位监控、实时交互等技术,提高游客服务智慧化程度,搭建旅游产业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旅游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完善游客行为分析平台,实时掌握游客流量等重点数据,合理引导游客消费,提升旅游舒适度。汇集旅游、园林、气象、交通运输、环境等部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数据资源,推动旅游资源与相关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开发。推进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主要旅游场所提供各类旅游信息互动终端,使旅游者更方便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在线互动。推进WiFi信号在旅游景区全覆盖,提升WiFi用户连接网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文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园区:世界运河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区、齐鲁古玩城艺术品交易园区、中国黑陶城艺术品园区、数字传媒产业园区(微电影产业园区)、新街口文化产业创意示范园区、董子文化产业园区、德州动漫科幻体验园、马颊河生态岛健康产业园区、太阳谷文化科技园区、高铁会展园区。(2)“旅游+”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减河国家湿地公园、恒大文娱小镇、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温泉小镇、夏津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综合开发、德百旅游小镇、乐陵千年枣林旅游扶贫项目、冀鲁边革命纪念园、碧霞元君故居、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武城四女寺孝德古镇、辣椒小镇、庆云金山小镇、沃森石斛小镇、唐枣古树群、平原东海天下温泉健康小镇、康熙探花花园、临邑凤鸣湖湿地公园、陵城区东方朔文化旅游区、印象大薛庄、运河天下粮仓主题公园、禹城市特色牧源旅游小镇、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园、马颊河生态岛、莲花池湿地、九龙湾低碳生态园等重点旅游项目,支持乐陵金丝小枣文化节、夏津椹果生态文化节、恩城千年鸽乡文化节等重大节事。(3)旅游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中心城区、夏津、齐河、庆云、乐陵等县市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旅游交通体系提升工程。

    ——现代物流产业。按照“发挥枢纽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形成产业集群”的思路,以现代物流理念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流通成本为目标,加强现代物流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打造一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大幅提升现代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全面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力争到2022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7万亿元。

    专栏11: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制造业物流:推动制造业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物流系统整合、优化,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鼓励制造业企业物流流程再造和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培育一批为纺织、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推动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建立多式联运协调机制,支持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共享,加强多式联运中转场、物流基地建设,构建以公铁联运为基础的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体系。

    智慧物流: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建设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智能化物流网络。支持物流企业应用电子标识、无线射频、电子数据交换等新技术,改造升级物流设施设备,优化传统物流运作模式,提升物流运作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物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商务物流: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共同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逆向物流等便民利商新业态。鼓励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物流网络,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推进农村电商物流发展。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建设集智能仓储、物联网运营和后勤服务为一体的全自动分拣快递物流基地,完善仓储、分装、分拨、配送等配套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城乡配送物流:加快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合理布局城市配送中心、城乡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三级配送网点建设,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城乡双向流通的物流体系。建设改造一批综合物流服务园区,鼓励铁路货场转型发展为区域配送中心。促进快递企业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的合作,在重点中心城镇建设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日用品、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城、乡、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

    冷链物流:发展农鲜产品物流,推进以肉类、蔬菜、花卉、水果、水产、奶类、食用菌等农产品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大宗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形成重点品种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加强智能冷链物流能力建设,实现冷链物流运输和其他环节无缝连接。

    现代物流产业重点支持项目:(1)依托京沪高铁、京台高速等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生产服务型、货运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重点推进东北商贸物流城、鹏玺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济铁平原物流园区、济铁陵城物流园区、禹城商贸物流园区、禹城黑喀物流园区、中国供销临邑农产品综合物流园、齐河盖世冠威国际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美安储运物流园等十大物流区域建设,打造济德物流集聚带。(2)依托德滨高速、德商高速及德大铁路,重点推进庆云国际物流园、青岛保税港区(乐陵)经济园区、汇源万盟汇达食品物流园、武城玲珑欧典汽配城、夏津中贸农产品物流园区、亿和通标准化物流园区、运河传化物流小镇,打造鲁冀物流发展轴。

    ——现代金融产业。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放在突出位置,着力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全面激发金融创新活力,稳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风险可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 力争到2022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

    专栏12: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路线及重点领域

    科技投融资体系:紧扣国家和省关于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创业的助推作用,加快推进金融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用好用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担保基金、科技风险补偿资金、科技融资租赁补偿资金、科技专项奖补资金,全力打造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大力推动“投贷联动”,建立科技与资本高效对接的信用激励、风险补偿、政银企多方合作机制,提高融资可得性。加强对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引导,借助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力争形成一批科技金融经验做法,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

    小微金融服务体系:针对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发挥金融办的牵头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打造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用好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为中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进行集合债券融资。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建立政银担合作共赢的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分担机制,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推动金融资源平台向农村服务延伸,为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稳妥有序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引导其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保险,鼓励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专属保险产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多样化、充足的风险保障。加强对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特色园区和专业合作社的投融资渠道。

    稳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引进和培育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并购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我市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稳步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着力推动小额贷款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经营模式,推动小额贷款公司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支持优质的上市公司以及电商平台为主体发起设立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发展融资租赁,促进融资租赁与公共事业、医疗设备、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模式,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从事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以及大气和河流污染的综合治理。探索设立环境保护基金,增强政府对绿色金融的影响力和调控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成立绿色基金、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等,使得绿色金融能够在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绿色金融研究和运用,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社会经济环境。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互联网业务,规范发展P2P等网络金融服务。打造一批具有商业特色、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鼓励其因地制宜,创新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以及大数据金融等业务模式,使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现代金融产业重点支持项目: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浦发银行德州分行、华夏银行德州分行、润富产业基金、绿地金融港、德州金融创客中心、夏津鑫旺普惠金融产业园等项目。

    第三节 注重低碳循环增强绿色动能

    充分发挥环保、质量、安全等倒逼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产业绿色化改造,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增强新旧动能转换的绿动力。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退出机制,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明确去产能重点,着力化解水泥、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因业因企施策,分别制定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任务和相关政策规定,各级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对确需新上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安全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去产能年度计划,重点跟踪加快淘汰。探索开展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支持优势产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完善困难企业差异化处置机制,对现有资产资源仍有一定价值的僵尸企业,鼓励和支持优质企业实施收购重组,以产权转让、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盘活有效资产;对重组有难度的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经营托管、厂房及设备租赁等途径盘活资产;对资不抵债、重组无望的僵尸企业,在评估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上,推动其依法破产清算。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企业主体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职工安置机制;落实停产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企业重组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挖潜绿色经济新动能。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以钢铁、化工、建材、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应用余压余热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脱硫脱硝脱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强研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围绕设计、选材、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开发,提升电机、锅炉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畅通绿色物流,推广环保包材、纸箱再回收、新能源智慧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建立一批绿色批发市场、节能超市、节水超市、绿色商场等绿色流通主体,健全绿色供应链。引导绿色消费,大力推进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绿色出行,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活动,支持发展共享经济。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区内新增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大太阳能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培育拓展节能服务市场,加快建设以节能投融资、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为主体的节能环保经济服务体系。积极争取享受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政策。

    挖潜低碳经济新动能。大力推进燃煤污染综合治理,强化中小用户和散户的燃煤排污治理,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实现煤炭消费清洁化。开展“气代煤、电代煤”行动,加强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扩大绿色电力、绿色热力、绿色燃料供给,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逐步提高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应用比例。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力争创建碳近零排放示范区。围绕增加碳汇能力,扩大林木覆盖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围绕有效控制碳排放,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碳排放指标分配机制。

    挖潜循环经济新动能。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内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形成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循环生产体系。发展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推广齐河“种养结合化+生产标准化+生物多样化”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加快形成资源保护、投入减量、生产清洁、废物利用、产品安全、功能拓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充分开发“城市矿产”,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处置回收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推进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第四节 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品牌、特色品牌和国际化品牌,推动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

    着力增品种。鼓励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丰富细化产品和服务品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种业自主研发,开发产量高、质量优、健康安全的农林牧渔业新品种。支持消费品制造企业,针对特殊人群需求,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生产适销对路的速食产品、功能食品、特医保健食品;围绕服装、家电、日用化学品、妇幼用品及文教体育休闲等生活用品,加快捕捉消费热点,增加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支持工业品制造企业,加强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生产,提高产品性能,推出一批制造业精品。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信息软件、科技咨询、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医养健康、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增加专业服务、精细服务、高端服务产品供给。加强生产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开发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服务机器人、虚拟现实、旅游健身等创新产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众创设计等创意设计模式,建设以用户为中心、平台化服务、社会化参与的新型设计组织体系。

    切实提品质。树立质量第一导向,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推进“德州标准”建设,实现产品质量和品质“双提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严格认定一批标准化放心粮仓、放心果园、放心牧场、放心菜园、放心渔场,逐年提高“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和个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到2022年,“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稳定在60%以上。着力提高工业产品质量,重点围绕工业产品、食品药品推进质量变革,鼓励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质量体系,普及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流程质量监控,工业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检验检测机构总数超过110家,高端检验检测机构占比达到10%。深入开展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鼓励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国家质量奖。建立健全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全面营造政府、企业共推“品质革命”的良好氛围。

    积极创品牌。牢固树立品牌就是资产和效益的理念,依托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和特色资源,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全力振兴德州扒鸡、乐陵小枣、德州黑陶等传统品牌,积极培育泰山、景津、保龄宝、古贝春、发达等优势品牌,积极打造迈宝赫、奇瑞、丽驰等新兴品牌。鼓励优势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化品牌管理人才和经营理念,加强专利技术、国际认证、商标国际注册,形成外贸自主品牌,力争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超过40件。引导中小企业夯实企业标准化、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建设品牌文化,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支持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发展,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设计精美、制作精良、性能优越的精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一批影响力大的自主品牌,形成群雁竞飞、生机勃勃的局面。到2022年,全市拥有地理标志商标15件,全国驰名商标35个,新培育山东名牌50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4个,创建国家级知名品牌示范区1—2个,企业品牌竞争力、区域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

    第四章 协同发力 形成动能转换动力系统

    坚持把创新、改革、开放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动能转换的动力系统,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

    第一节 创新引领动能转换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突出企业创新决策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编制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技术创新方向路线,制定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引导中小微企业围绕单项技术进行原创性研发。突出企业研发投入主体作用,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提高研发经费占比,以后补助方式鼓励企业先行研发投入。突出企业科研攻关主体作用,鼓励领军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核心产品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创新创业协同行动。突出企业成果转化主体作用,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以技术转化为重点,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共同组建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制约创新发展的研发、孵化、交易三个环节,着力搭建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三大平台,促进重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推进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围绕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装置在我市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加快德州功能糖研究中心、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广泛应用,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构建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的新型孵化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进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发挥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和齐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用,完善线上平台,实现信息集散、价格发现、资本进退、规范交易多功能覆盖。鼓励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乐陵泰山体育、宁津电梯等重大创新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到2022年,全市建成公共技术研发平台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

    打造创新发展载体。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作用,全面打造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创新谷”、高新区(禹城)中央创新区、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三大创新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州创新谷”要加快产业孵化、产业示范“两个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创梦空间,推进电商新技术跨界跨境融合发展,壮大新能源、大健康、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打造德州创新创业示范引领区。高新区(禹城)中央创新区要聚焦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打造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集中培育新材料、生物医学与医疗器械、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建设各类众创空间、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打造全省最具开发价值和投资潜力的高端科技园区。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共融共通,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聚焦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充分发挥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作用,加大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力度,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成京津冀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到2022年,转化科技成果累计超过1000项。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风险补偿基金、科技担保基金和科技专项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力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争取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和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试点。完善科技成果激励评价制度,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在职创办科技型企业。

    第二节 改革激发动能转换

    注重把握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围绕国家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加快完善有利于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

    创新市场主体发展机制。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发挥国有资本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落实全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民营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三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治理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落实企业改制、兼并重组、产业升级等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制度性成本。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严格限制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干预微观经济权限,更多依靠市场化手段配置新产业新业态资源。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深化要素价格改革,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差别价格、超定额累进价格等政策;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加快落实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构建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推进动能转换的关键性作用,着力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系。健全PPP模式制度体系,推行代理建设制度,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和多样化退出机制,重点在交通、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广泛开展PPP合作。积极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打造专业化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快设立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采取母基金+子基金的形式,建立健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基金体系,加大对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投入力度。

    健全完善财税政策。积极落实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有关政策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探索建立“飞地”项目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享制度,引导生产力跨行政区域集约集聚布局。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被激励人员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建立促进创新产品研发应用的政府采购产品和服务新机制。

    创新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拓展城市空间,以“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为目标,高水平开发建设东部城区,启动建设科技组团、商务组团、公共服务组团、生态组团、产业发展组团、现代农业发展组团,尽快形成引领全市发展的新增长极。运用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突出产业特色,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突破发展县域经济,开展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推动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支持和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有序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22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

    第三节 开放助力动能转换

    统筹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开放大格局,打造开放合作新载体,以全方位、全要素、宽领域、高水平开放,助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纵深推进协同发展战略。树立区域协同开放新理念,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全面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用足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加快建设“一区四基地”,主动参与京津冀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全面融入和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加快形成协同合作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充分发挥齐河、禹城、临邑省会城市群紧密圈层的区位优势,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共建等重点领域,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加快济德一体化进程。做强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园区、济铁省会中心物流城(齐河)、济铁陵城物流园、济铁平原铁路物流园四大平台,加强与青岛港、烟台港等港口合作,打通出海通道。加强与中原经济区、西北经济区城市的经济交流。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加强与东盟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委员会积极作用,机制化开展“百企下南洋”活动,对东盟国家出口年均增长15%、贸易额达到63.5亿元,把德州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重要节点城市。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海外仓、跨境电商等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到2022年,力争认定发展市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5家、海外仓达到10家。提高“引进来”水平,围绕“四新”“四化”重点方向,创新渠道、方法和服务,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通过对外合作、资本运营、兼并重组等方式,改造提升我市电动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实际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

    加快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坚持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努力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承接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在规划布局上,坚持“一次规划、滚动开发”,强化发展规划的约束力,根据发展规划落地产业项目,最大限度改变“布局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项目走”的局面。在功能定位上,突出“高新、创新、生态”理念,引进培育高质高端高效产业和“四新”企业,积极打造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创新环境,着力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产业培育上,注重错位竞争,每个开发区突出2—3个重点领域,大力培育主导产业、跟随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形成有序发展、集群发展、竞合发展的新格局。在开发建设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入区项目熟地供应;鼓励引进第三方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以租赁、出让等方式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在管理服务上,创新开发区运行机制,理顺开发区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把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转移给社会组织,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形成有利于开发区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五章 完善提升 构建动能转换支撑体系

    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科学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的助推作用,为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建设充满活力的人才体系

    大力实施“四大聚才引智”行动,统筹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评价五大环节,着力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人才培养注重需求导向。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培育一批服务新经济的高端人才、实用型技工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加快培育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高端人才,探索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和层次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支持德州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增设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业控制等服务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工科专业。加快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高标准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和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工人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人才引进注重紧缺高端。树立人才服务产业的理念,强化高创新型精英人才和高素质型技能人才引进,全面促进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深度链接,推动“人力”向生产力转化。突出产业兴才,实施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工程,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首席专家或创新团队,引进一批提供高质量科技、金融、外包和“互联网+”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突出高端精良,加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十万大学生引进计划,重点面向“双一流”高校、学科引进硕博类专业人才,优先引进携带专利技术和项目成果的大学生,引进一批训练有素掌握中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突出海外揽才,积极发挥“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平台作用,在先进制造、新能源、化工、教育等重点行业大力引进外国人才,推进智力合作,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力争到2022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0名,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名,大学生10万名。

    人才使用注重人尽其才。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优化人才施展平台,强化人才开发力度,激活人才专业效能,最大程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有所施,围绕先进制造、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新动能重点行业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重点领域,为人才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良好的资源支持、自由广阔的施展平台。才有所长,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发挥精英人才“传、帮、带”作用,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人才开发和实际历练,全面营造识才、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促进人才潜能全面迸发。才有所创,人才专业研究方向和工作岗位高度匹配,向人才适当授权,树立人才专业性权威,激活专业效能,激发创新创造主观能动性。才智融通,创新科研院所运行机制,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方式,深化科技、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改进人事编制管理方式,下放事业单位引才自主权,实现人才合理流动,促进知识、技术、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聚集。

    人才激励注重环境优化。牢固树立用效益体现价值,用效益回报才智的理念,重点优化人才激励“三个环境”,让人才顺心工作、安心发展、舒心生活。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深入实施人才政策“黄金30条”,尤其做强重点领域产业人才政策,对特定产业方向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落实科技成果转让、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面向海外人才设置“德州友谊奖”,形成更具创新引力的三级授奖激励体系,对急缺紧需高层次外籍专业人士,给予适当便利政策;在部分新经济领域,探索实施特殊股权权益激励制度,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合理实现人才增值回报。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强化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职能,提升服务人才意识,加强人才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创新人才管理方法,注重对人才的扶持、培养及关爱,为人才提供政策解释、事项代办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人才的各种实际困难,竭尽所能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热土。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布局配套高品质教育、医疗、商务、休闲设施,全面打造优质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和乡村人才公寓建设,形成市、县(市、区)网点化布局。到2022年,全市建成人才公寓300万平方米、乡村人才公寓1100处。

    人才评价注重能力提升。强化人才评价能力导向,注重业绩评价、贡献评价,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实现人才能力、业绩和贡献的有机统一。强化创新创业评价导向,增加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评价方式,推进科学分类评价,改变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评价倾向,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成绩,针对理论研究型与实践应用型不同类型人才,分类制定科学的、符合人才专业特色的评价指标。改革职称制度,建立与学术型对等的应用型职称等级,提高职业教育、应用型职称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开辟海外引进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将其国外专业技术贡献纳入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依据。

    第二节 建设畅通循环的资金体系

    以金融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以金融服务带动经济发展,建设新型金融富集区,全面发挥金融对促进新动能成长和旧动能改造提升的助推作用。

    创新资金供给。通过“五资并举”,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产业内资金流动的大循环。争取上资,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省扶持资金,更好地发挥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对接银资,鼓励金融机构运用续贷展期、联合授信、债权置换等方式优化信贷结构;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资本,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投放,支持我市实体经济发展。激活民资,探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联审联评机制,包装推介一批有现金流、有稳定收益预期、回报周期较短、吸引力较强的PPP项目,吸引民资参与,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多元融资,以上市、新三板挂牌、省内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为目的,加强对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主动对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到2022年,全市上市公司突破20家,挂牌企业突破150家;引导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支持企业进行保险融资。广引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增量资本带动存量资本;加大利用外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和水平。

    夯实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收益权、动产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满足不同类型服务业企业融资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施“三航”计划,加大对重要领域工业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传统实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加强服务创新,通过创新金融品种、创新服务手段和技术、单列信贷资源、设立专营机构、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全面提升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服务水平。

    第三节 建设精简高效的服务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包容创新、审慎监管、精简高效、法治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破解制约新动能成长和旧动能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

    扩大“放”的成效。深入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等专项行动。精简、下放行政权力事项,依法依规向县(市、区)下放教育、医疗、养老等有利于加快动能转换的市级行政审批权及相应的监督管理权,构建一体化、扁平化的审批机制。全面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制定涉企收费清单,加强中介服务价格监管。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制定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全面推行容缺受理;探索与企业信用等级相对应的差异化审批模式,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加大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准入门槛,加快规章制度适应性修订,完善快速响应和精准服务机制,建立支持新生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

    强化“管”的能力。积极转变监管方式,加强监管体制创新,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公平公正、包容创新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教育培训、健康医疗、交通出行等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放宽准入,减少干预,为新经济发展营造宽松便捷的成长环境。加强信用监管,推进信用监管平台建设,推广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公正监管,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度,推动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加强风险防控,探索推行触发式管理,加强网络市场、危化品、食品药品、金融、特种设备等领域的监管力度,防止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提高“服”的水平。着眼于高效服务,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推行投资领域“联审联办”,推进规范用权,为新动能成长营造公平便利的服务环境。实行一窗受理、一网办理,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大厅服务功能,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推行“全链条”办理,优化办理条件和流程,实现一站式办结。实行“联审联办”,对有利于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项目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落地。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探索实现“政银服务一卡通”。推进规范用权,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促进行政执法合法规范。

    第四节 建设智能现代的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加快构建以交通路网、能源保障网、地下管网、现代水网、互联网“五网并进”的综合支撑体系,加强重大设施需求侧管理,促进综合网络空间均衡,提升综合运行效益,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力支撑。

    交通路网。铁路。完善“三纵三横”铁路网,推进实施一批跨区域的重大交通工程,加快建设德州东站房及动车存车场项目,进一步强化我市铁路枢纽中心地位。公路。完善“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德州至单县、德州至高青高速公路,进一步改善路网结构。城市轨道交通。启动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破解城市发展交通瓶颈。机场。加快德州民用运输机场、齐河通用机场建设,完善机场布局,提升航空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港航设施。开展京杭运河德州段复航、徒骇河通航等项目前期研究,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能源保障网。扎实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智能电网。积极发展绿色能源,重点实施绿色电力、绿色热力、绿色燃料供应工程,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提高其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地下管网。城市新建道路、新区建设、各类园区和集中连片的旧城改造,采用综合管廊模式建设地下管网。现代水网。推进运河文化经济带、恩县洼滞洪区建设。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用水需求和过程管理,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试点城市申报工作。互联网。推动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实施接入网、城域网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大数据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建成国家级智慧城市。

    第六章 强化保障 健全动能转换实施机制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牵动全局,关系长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坚持实化、量化、具体化,每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明确实施路径、明确完成时限,确保规划真正落地生根。

    第一节 加快项目实施

    用工程的办法推进新旧动能规划实施,加快重大项目库建设,聚焦重大工程和项目,强化项目有效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发挥重大项目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带动作用。

    注重项目谋划储备。紧扣“四新”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新技术领域,围绕创新链升级技术链,重点选择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新力量,能够拉长延伸产业链、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突出谋划储备一批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现代高效农业项目。新产业领域,围绕填补我市新兴产业链条断点和布局空白,重点选择以新科学发现为基础,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带动产业体系显著变革的项目,突出谋划储备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端项目。新业态领域,围绕重构提升价值链,重点选择能够创新丰富产业内涵、加速形成新消费热点、提供多元多样产品服务的项目,突出谋划储备一批文化旅游、医养健康项目。新模式领域,围绕优化重组要素链,重点选择能够聚焦优势创新创业资源、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推动由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迭代升级的项目。突出谋划储备一批双创平台、现代物流、农村“新六产”项目。

    加强项目推进实施。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新旧动能转换有抓手、有进度、有实效。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聚焦重大工程,列出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状,实施领导包抓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个年度目标、一名市级领导、一套工作班子”的“四个一”工程,确保每个重点项目都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建立项目动态管理机制,采取自上而下统筹谋划和自下而上提报筛选相结合的模式,筛选确定入库项目,建立以县市区为横轴,政策为纵轴,项目为斜线的“两轴一线”项目推进布局,全面形成“全市一张图、一个项目一张表”的工作格局;按照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和未来产业布局,突出“无中生有、有中出新”工作要求,每年在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方面,谋划确定一批重点推进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项目退出和增补制度,对于新提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项目库管理。

    强化项目有效监管。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作用,推进重大项目依法监管、协同监管和智能监管,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依法监管。依据国务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力度,针对不同违规行为制定具体处罚措施,促进企业自我约束、守法建设。协同监管。促进各部门在产业政策、用地政策、环保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共同织就一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监管网。智能监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管好用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项目手续办理信息、审批结果信息、监管处罚信息等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发挥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规范投资行为的作用,强化并提升投资者的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强化服务理念,打造高效优质的审批监管平台和服务平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急项目建设所急,解项目推进之困,为项目落地实施营造良好环境。推进信息共享,完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各项功能,加强与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尽快实现数据网上交换和信息共享,将在线平台打造成为资金服务与项目管理相衔接的平台,成为政银企社高效对接的重要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部门和地方协调联动的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平台管理服务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发布行业性发展规划、宏观政策、项目审批服务指南和各类支持政策,开展项目审批并联办理。注重服务差异性,把服务项目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积极开展“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帮助解决项目、企业最突出的困难,服务因企而异、因企施策。

    第二节 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不断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实现投资向内涵效益型转变,优化投向、稳定投速、注重投效,保持投资平稳增长。

    优化投向。围绕旧动能改造和新动能培育,着力做好“六个发力”:工业投资向转型升级发力,重点投资关键零部件制造、先进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使用新技术、注入新动能的产业技改项目。农业投资向智慧农业发力,重点投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六产”项目。新兴产业投资向创新能力提升发力,重点投资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服务业投资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力,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基础设施投资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发力,有序推进“三个市民化”,实施“城区环境三年提升计划”,重点投资一批关系全局和立足长远的新旧动能转换基建项目。环保投资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发力,重点投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生态修复和余压余热等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

    稳定投速。立足投资总量增长和重点投资速度平稳提升,不断扩大投资,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左右。多方培育投资主体,做强市融资担保集团和财金投资公司两个平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做大投资总量。推进重点行业投速平稳增长,加大现代农业投资力度,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农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到2022年实现投资总量过百亿,投资速度平均增长24%左右。稳定工业投资速度,工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稳定在45%以上,重点扶持对质量效益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有巨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每年保持在50%以上。保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重点扶持“无中生有”的新项目和拥有行业领先技术的好项目,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促进服务业投资平稳增长,重点促进以新模式、新业态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成长壮大,保持年均增长10%左右。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带动作用,保持年均增长20%左右。

    注重投效。加强政府投资监管,明确投资重点,优化投资方式,多方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更好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大局。加强政府投资规划和监管,健全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实行政府投资公示制度,严格招投标规范化管理,从源头控制项目投资的方向和实效。明确投资重点,整合土地供给、财政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重点扶持建设无中生有的“新”项目、提质增效的“好”项目、龙头带动的“大”项目和确保落地的“实”项目,举全市之力开辟建设绿色通道。优化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加强与社会和民间资本合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引导更多资源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第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重大政策、推进任务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各级干部先锋表率作用,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健全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完善沟通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在全市形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承担方案制定、政策研究、项目推进、督导考核等具体任务。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

    明确任务职责。科学制定并落实责任分工,积极参与构建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库监管服务平台开发建设、运行维护、监督管理等各环节的责任制。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加强组织协调,完善重大项目入库审查服务,指导各县市区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密切跟踪重大项目进展,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搞好监管服务。

    第四节 强化督导考核

    加强考核奖惩。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考核机制,按照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制定全市新旧动能转换考核办法,全面考核各级各部门推进落实情况。各部门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制定针对性奖惩措施,对重大项目库中项目推进力度大、成效突出的县,在上级预算内投资项目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土地指标调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予以通报、约谈或问责。

    强化监测评估。适应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作需要,健全新旧动能转换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符合“四新”“四化”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和支撑。开展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进行年度总结,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

    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完善规划实施舆论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沟通机制,畅通舆论监督渠道,积极开展公众评价。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构建容错免责处置程序,激励各级干部主动作为。

  •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紧盯发展机遇 夯实民营经济“排头兵”地位

    编者按:最近,中央、省、市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廓清思想迷雾,澄清错误认识,坚定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也帮助各级政府纾困方案直击痛点。11月15日至16日,德州市召开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进一步彰显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大众网德州频道特推出“县、市、区‘一把手’谈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报道,通过专访县市区“一把手”,挖掘助推民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和计划,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紧盯发展机遇 夯实民营经济“排头兵”地位

    德州市“县、市、区‘一把手’谈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报道

    记者 徐付彪 通讯员 张秀葵 王凡存

    在德州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德州市委书记陈勇强调:“德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经济兴则德州兴,民营企业强则德州强。机遇来临,关键要抓住用好;春天来了,关键要春风‘化’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乘势而上,创造全市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的美好明天。”

    庆云县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

    会后,德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积极行动,纷纷召开专题会议,以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弘扬现代企业家精神,着力推动民营企业发展。11月29日,大众网记者采访了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了解新形势下庆云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贡献。

    记者:对于全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晓东:全市会议召开后,我们专门召开了县委常委会会议集中学习,庆云各界也反响热烈,具体有三个感受: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次会议从解决问题、落实政策等方面,让德州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市委陈书记讲的5个方面重要意见,让我们更加清晰了下步发展的路径。落实比口号更重要。11月23日,在实地调研了我县沃能炭材料等3家民营企业后,市委陈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我们一定坚决落实,奋力开创庆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记者:民营经济在庆云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如何?

    王晓东:纵观庆云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成长史。民营经济是庆云高质量发展的主渠道、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今年前三季度,我县GDP增幅位居全市第2、全省第23,增幅较去年同期在全省跨越了70个位次。其中我县民营经济大约贡献了全县73%的税收、89%的GDP、95%的技术创新成果、96%的企业数量、98%的城镇劳动力就业。

    大国重器工作人员测试智能机器人

    同时,民营企业家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行者。去年我县实施“三帮一”扶贫助学模式以来,4306万元扶贫助学基金,60%以上来自企业家,530多名企业家主动帮扶贫孤儿童,更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企业家的大爱情怀。

    记者:在优化民营经济布局、助推企业转型方面,庆云有何创新举措?

    王晓东:两年来,我们把主要政策,向双招双引倾斜、向民营经济汇聚,让民营经济成为庆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板”。

    2016年,我们确定了“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着力培强产业新龙头。全县双招双引、经济工作等重大会议,让企业家登上主席台或者前排列席,让企业家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待遇、社会上有地位。支持学习提升,县里鼓励并主动给企业家提供学习机会。鼓励创新创业,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创业创新共同体,鼓励民营企业艰苦奋斗,聚焦实业。

    万恒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尚堂镇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基地

    我们坚持把双招双引,以精准组建专业队伍、精准谋划产业招商、精准组织招商活动、精准对接招才引智“四精准”为途径,作为培强民营经济、加快协同发展的关键之举。具体实施上,县级干部担任10个产业招商、招才引智负责人,与谷川联行、上海克莱登等机构合作专业招商;结合庆云实际,确定了医养健康与体育装备、现代高效农业、智能装备制造等九大产业招商;今年我县有针对性地在北京,举办了4次招商推介活动,收效明显,近期我们还将在天津、深圳、杭州等地,分别举办招商推介活动。

    坚持产城融合,为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了三大功能区。北部是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工业功能区,中部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以及南部以中法生态城为核心的开放引领功能区。并大力清理土地腾挪发展新空间,专门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土地挖潜整理工作小组,强力推进“三清理一整顿”工作,累计清理僵尸企业28家、盘活低效土地2105亩,保证了永磁电机等13个民营项目顺利落地。

    同时,为了让民营企业感受“家一般的温暖”,我牵头组建晨跑团、开好早餐会,利用早上锻炼时间到项目现场解决问题、邀请企业家吃早餐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积极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用好一枚印章管审批,确保一次办好。并专门成立项目落地巡察小组,多部门联合执法,凡是破坏环境的立即调离、凡是插手工程的严肃处理。

    记者:下一步庆云将如何壮大民营经济,助推民企的高质量发展?

    王晓东:面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将不断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解决发展困难、支持企业改革发展,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全面加强政策执行、增强政策供给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二是加大用地支持力度,有力化解重点企业金融风险;三是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四是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效融合,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庆云将努力为民企融化市场的冰山、削平融资的高山、浇灭转型的火山,引导企业家把企业发展、自身追求与国家前途、庆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全面建设以活力新城魅力庆云为特色的协同发展示范区中实现人生价值。

  • 德州4县市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 未来这样发展

    11月9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对庆云、平原、武城、禹城等市县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庆云:德州市域次中心、鲁北商贸名城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5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庆云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庆云是德州市域次中心、鲁北商贸名城。《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庆云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502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8.8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塑造。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做好城市总体设计,保护和利用好自然水系和城市肌理。以沿马颊河与德惠新河生态景观带和金水河、范官沟、清水河三条景观绿带为骨架,结合多条纵向水系,构建“水脉相连,绿廊渗透,轴线引领,分区引导”的城市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做好河流水系、海岛金山寺等周围地段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控制,塑造自然、传统和现代有机交融的城市特色风貌。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庆云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平原:德州市域次中心、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4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平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平原是德州市域次中心、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平原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047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2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规范各类园区规划建设,集中设立化工园区,严格化工园区准入。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塑造。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做好城市总体设计,保护和利用好自然水系和城市肌理。注重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有机结合,处理好老城与新区的景观关系。做好笃马河、京沪铁路两侧绿化生态廊道的规划引导和控制,构建“两带两环、一轴、多节点”的城市景观体系,突出平原城市特色。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平原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武城:德州市域次中心,鲁西北加工制造业基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3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武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武城是德州市域次中心,鲁西北加工制造业基地。《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武城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748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8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2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挖掘武城作为运河名城、弦歌古郡、状元之乡的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凸显文化底蕴。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注重城市设计研究,结合贝州湖、状元湖、运河及四女寺风景区等生态、文化、景观资源,营造“绿脉镶接、碧水融城、古贝新春、文化映城”的景观环境,塑造彰显风貌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生态景观格局。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武城县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禹城:济南市都市圈节点城市,德州市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鲁政字〔2018〕262号

    德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请审批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禹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禹城是济南市都市圈节点城市,德州市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总体规划》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禹城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在《总体规划》确定的922.3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村镇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到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8.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4.3平方公里以内,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促进城市紧凑布局,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不断提升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划定城市绿线、蓝线保护范围。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限期达到各类环境保护目标。规范各类园区建设,集中设立化工园区,严格化工园区准入。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区功能品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五、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挖掘大禹文化元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以大禹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体系。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注重城市特色风貌研究,依托自然水系和大禹文化特色,构建碧水萦绕、生态绿城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

    六、加强规划组织实施。《总体规划》是禹城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要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明确实施建设重点和时序。你市和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7日

  •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