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www.300.cn

业务简介:中企动力(300.cn)为您提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及定制高端网站建设服务,中企动力专注于企业网站建设、高端网页制作领域24年,对企业网站制作、平台高端网站建设,包括汽车、家装、农业、外贸、机械等多个行业拥有丰富建站经验,选择中企动力,为网站保驾护航。

若尔盖县网站设计头条

  •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若尔盖县精准扶贫工程建设纪实

    辖曼种羊场藏系绵羊选育基地核心母羊群

    成熟大黄

    万亩种子基地

    优良牧草基地

    藏汉宣讲

    若尔盖大草原

    沿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一路行来,夏日的若尔盖草原和农林区美不胜收,白墙红瓦的90多个村寨点缀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老人带着孩子们在美丽家园过着轻松自在的幸福生活。

    来自崇州的商人张云胜在草原上已做了几年的活畜生意。虽然,今年离牛羊出栏还有些时日,但他从6月份开始就走村串户了解各家的牲畜出栏情况了,签下了不少协议,预交了一些订金。他说:“现在外面的一些牛羊喂饲料的多,大家都愿意买草原上无污染的牛羊肉。”

    夏日的草原,到处鲜花簇拥,人山人海,自驾车在公路两旁成排成队,给沉静的草原带来了勃勃的商机。在包座战役旧址姜冬村七根火柴雕塑的旁边,嘎尔科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扎科正在卖酸奶。老人说:“现在正当产奶的旺季,老伴和女儿挤牛奶,做酸奶,卖牛奶整天忙个不停,全年的收入主要在这几个月,酸奶每天都要卖100桶以上,我们的收入很稳定,吃穿不愁。”

    地域辽阔的若尔盖自然条件差异大,既有宽广的草原,又有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还有不少群众居住在高半山,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虽然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0660元,但收入参差不齐,按照全省制定的8个对比标准,2015年底,重新核定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县尚有1444户6618人,共41个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2.7%,贫困发生率为10%。而这些贫困户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大骨节病区。部分群众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致使农牧业生产能力不高,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化生产、专业经营程度低,自身收入来源单一,发展能力弱,加之疾病致贫等因素,成为精准脱贫的最大限制。与快速发展的全县经济文化和城乡建设相比,县委的一些机关至今仍然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白墙红瓦办公楼内办公,彰显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情怀。全县各类干部职工每平方公里不足0.4名,教职工缺编达41%,卫生系统缺编达21%以上。而部分乡镇到县城距离达140公里,乡到村距离达40余公里,成为脱贫的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牧民的精准脱贫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如何保证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人掉队,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成若尔盖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的主要课题。

    千军万马决战贫困

    在客观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科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若尔盖县形成了全县“1234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推动优秀干部、优良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集聚,形成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县委多次召开常委会、领导小组会,研究脱贫攻坚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制定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41个贫困村脱贫方案,进一步细化“十项专项扶贫方案”“17个专项计划”。制定“六个一”帮扶工作机制,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帮扶最偏远的农牧区贫困乡村,41名县级领导、206名科级干部、41名“第一书记”和41名农技人员驻村帮扶41个贫困村。去年8月10日到8月15日,县级领导分别集中3天时间,带队蹲点督导联系村,切实解决贫困村困难,扎实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分层级建立县级联系领导、县级帮扶部门、“第一书记”、农技人员等工作管理制度,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分类设置考评指标,科学制定考评办法,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工作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评,形成倒逼机制,层层压实脱贫责任。

    该县精准扶贫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总结经验做法,挖掘先进典型,以正能量引导脱贫攻坚工作。去年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先后播放“脱贫攻坚政策解读”、“精准扶贫共奔小康”等系列报道15期,在政府门户网站、“若尔盖县发布”、“微若尔盖”等新兴媒介上宣传报道110多条脱贫攻坚活动信息,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坚持“扶志”先行,通过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坝坝会以及干部“一对一”、“面对面”思想教育,鼓励贫困村、贫困户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从思想上脱贫以达到行动上脱贫。同时,坚持以抓能力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就业培训范畴,举办中式烹饪、乡村旅游及挖掘机、藏族服饰等各类技能培训19期,通过培训,实现1514人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22人,实现劳务收入6146万元。

    扎实抓好保障体系

    在项目、资金实施投入中,坚决从严管理项目、从严使用资金,设立扶贫资金专户,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严格项目公示制度,实施项目均在乡、村两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公示公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紧盯脱贫任务的时间节点、重点项目、重大问题,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督查督办等部门作用,去年以来,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8次,“面对面”反馈问题50余条,形成督查通报5期,及时提醒和纠正问题,以动真碰硬的督查问责树立起良好的工作导向。精准聚焦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去年,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精准减贫320户1503人。

    阿西乡的阿申一家因劳力少、家中又有大骨节病患者而一直未能脱贫,去年,他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向信用联社贷款5万元,在花湖天街建起了门市,又购买牲畜,改良了畜群结构,日子很快就红火起来,已经脱了贫。驻村帮扶组以及包村包户单位的干部把责任层层压实、压力级级传到,确保脱贫攻坚工作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切实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力度,推动精准脱贫与各项建设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形成“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拟定政策支持清单,明确贫困户创业在工商登记、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措施。建立产品推广销售机制,紧紧把握成都、兰州两大市场,加强若尔盖品牌营销,加快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发展电商交易和订单生产,切实解决市场与经济与群众发展的问题。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若尔盖精准扶贫把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依托优势资源,融合发展“一三产业”,以产业带扶贫,实现产业就业帮扶447户2119人。坚持培育壮大传统种养业,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和“多村一品”思路,建成600亩“农繁牧养”种草基地、千亩油菜观光基地、5800余亩中药材基地、人工打贮草基地7.7万亩, 新建牲畜暖棚190户,牲畜改良点3个,家庭牧场10户,实现存栏各类牲畜123万混合头,出栏各类牲畜13万混合头,肉奶产量14.6万余吨,产值2.13亿元。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利用若尔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农牧民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目前,全县共有旅游从业人员300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车辆300余辆,宾馆饭店200余家,达到一定规模牧家乐和商贸购物场所100余家,去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765万元。基本形成区域脱贫有特色优势产业支撑、村户脱贫有富民产业支撑的产业扶贫格局。

    结合精准扶贫难度大、骨头硬的实际,围绕民生工程抓脱贫。高度重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极大地改善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饮水方面,投入1600余万元,实施冻列等4乡水源地保护项目、达扎寺镇等5个乡镇包虫病防控饮水安全建设项目,麦溪乡查科村等4个村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全县99个村、社区安全饮水全覆盖,7.8万干部群众都已喝上干净、安全、放心水。在交通方面,整合资金8600余万元提升乡村道路,基本实现行政村全部通达通畅。在住房方面,大力推进藏区新居建设,为504户补助1008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扶贫项目建设,投资327万元,有效改善19户54人贫困户贫困群众生活环境。在教育方面, 坚持扶贫先扶智,实施学前教育“一减一补”、义务教育“三免一补”、高中教育“两减一助”政策,推进营养改善计划,13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面受益,为35名即将就读大学贫困学生资助74500元。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快推进农村慢性病康复医疗体系和“1小时医疗服务圈”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站式”就诊服务、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实施“十免四补助”政策,去年以来,已有2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90余万元补偿,个人住院合规费用控制在10%以内,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精准扶贫政策兜底抓脱贫。着力推进民政救助与脱贫攻坚两项政策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民政救助兜底保障作用。认真组织开展城乡低保复核清理,清退不符合城乡低保条件人员,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确保“精准兜底”。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月人均补助260.04元,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月人均补助达150.63元。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间的有效衔接,发放医疗救助1173人次。积极推进临时救助,按人均5元标准划拨39万元,建立临时性困难救助资金,去年救助困难家庭71户。

    在精准扶贫中,针对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家门口就业”新途径。开展乡村道路养护试点,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工作结合,投入59.5万元,选取县道万唐路、包座乡道、夏德村道共计134公里道路进行养护试点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4980元。开展林生态脱贫试点,投资300万元,选聘3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培训后,从事森林、湿地或防沙治沙后期管护工作,受聘贫困家庭实现就业增收9960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土地经营流转,鼓励一批懂科技、有能力的农户,组织承包无种植能力的农户土地,集约种蔬菜、种药材,全县实现土地有偿流转9431亩,亩流转平均价格达350元,实现收入214.5万元。

    大力推进产业周转金申贷,投入周转金615万元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户均产业周转金达到1万元,有效缓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困难,进一步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风险承担能力。与阿坝州农村信用联社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将为全县提供50亿元的信用贷款增量,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去年已完成1444户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发放贷款2172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65户。为阿西乡下热尔村50户村民发放1000万元贷款,支持“花湖天街”产业发展。用足用好定点扶贫资金370.5万元,帮助5个村发展优势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东西扶贫协作,落实浙江对口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以“德阳援建”为契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民生和智力支持等四大类项目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与西南民族大学成功签订《校县合作帮扶协议》,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知识和科技等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保障。西南民族大学先后组织4批人员到县开展以“情系青藏·爱洒西部”为主题的支教活动和“藏汉双语传染疾病防治知识宣传科普教育”活动。

    当前,若尔盖精准扶贫的战役还在尚未脱贫的32个贫困村中如火如荼进行着。今明两年,将是全县决战贫困的攻坚战。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实践充分证明,保障群众如期脱贫并不再返贫,若尔盖县的脱贫奔康之战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

  • 在大草原撬动大发展 ——若尔盖脱贫攻坚中的德阳力量·项目建设篇

    德阳援建的若尔盖县最大单体建筑纳木中学“德阳昊耘楼”已投入使用。陈昆 摄

    经历了一个冰雪交融的寒冬,6月的若尔盖草原,褪去了厚重的“白衣”,绽放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

    县城西区,一条笔直、平坦的大路铺展开来。路的一隅,一块刻有“德阳帮扶”四个字的石碑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站在路的尽头,达扎寺镇党委书记舒家亮踌躇满志地规划着未来,“一条路,将串联起一个集行政、商业、生活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这条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德阳大道。

    不只是路,学校、医院、厂房、新农村……青山绿水为证,“德阳”二字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美丽的草原上。

    再拼5年,誓叫高原换新颜

    5年能改变什么?德阳用行动作答。2016年9月,肩负着精准扶贫重任,德阳新一轮对口帮扶若尔盖县工作启动。计划通过5年努力,累计投入1.2亿元,到2020年,帮助若尔盖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1444户661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41个贫困村全面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若尔盖县加快建设全国现代草原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川甘青接合部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锁定目标,德阳持续发力,资金、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若尔盖。德阳对口帮扶若尔盖县前方指挥部更是自我加压,响亮提出了:五年项目建设任务,两年全面开工,三年全部建成。

    半年后,首批7个重大项目正式开工。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产业发展、精准脱贫、智力援助,每一个项目都剑指发展瓶颈,每一个项目都回应民生关切——巴西乡下巴西村精准脱贫项目,拟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农牧民发展意识,实现脱贫致富;达扎寺镇岭嘎村片区贫困村新村建设扶贫项目将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难”等问题;唐克镇俄色村片区贫困村新村建设扶贫项目惠及5989人,直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对象64户251人;纳木中学教学及辅助用房建设,可解决红星镇、降扎乡、麦溪乡等7乡一镇农牧民子女“就学难”问题;包虫病防控实验室建设项目将把该县疾病与防控机构建设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精干高效,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的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卫生单位;暖棚建设工程项目,对于促进草地畜牧业传统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智力强民扶贫攻坚行动,将继续加大智力援建力度,促进德若两地人员交流,推动若尔盖县人才培养。

    与此相呼应的是令人惊叹的德阳速度。从2017年3月开工到当年11月竣工,“德阳大道”的建设就是德阳速度的见证。“高原气候恶劣,施工困难重重,但越是困难,越要咬紧牙关拼命干,这条路就是这么拼出来的。”德阳援若干部、该项目联系人曾宁坚定地说。

    “德阳大道的建成,不仅方便群众出行,更带动了招商引资,让西区规划得以顺利实施。”指不远处的一片空地,舒家亮信心满满,“我们准备在这里打造城市综合体、电商中心,加上学校、医院、干部周转房等,未来的西区,将是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美丽新区。”

    不胜不休,塑造德阳援建品牌

    6月8日,雪后初晴,寒风依然刺骨。纳木中学“德阳昊耘楼”里传来朗朗书声,900多名藏区孩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栋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若尔盖县最大的单体建筑,正是德阳手笔。

    红星镇塔哇村的罗让卓玛今年就读初三,稚气未脱的脸上有着藏区孩子特有的“高原红”。“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这么漂亮舒适的教室里上课。”罗让卓玛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以前在板房里上课,下雨天教室漏雨,下雪天冷得发抖,现在有了新的教学楼,再也不怕受冻了。我一定不辜负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争取将来圆大学梦。”

    藏区孩子的渴望,就是对口帮扶的动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是重要突破口。

    站在“德阳昊耘楼”前,纳木中学校长更登难掩激动的心情,不止是因为学校师生多年夙愿得以实现,更是对藏区教育的美好未来满怀憧憬。“眼下正在加紧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待全部建成后,学校软硬件都将有质的飞跃。”

    更登告诉记者,“德阳昊耘楼”正前方正在修建一座浮雕,上面会用藏汉双语刻上《德阳赋》,以此感恩德阳援建,见证德若情谊。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基于这样的共识,德阳援若人员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探索形成了“六位一体”项目工作模式:围绕项目任务、建好“一张清单”;围绕项目保障、构建“两个体系”;围绕项目开工、突出“三个提前”;围绕项目推进、落实“四个当年”;围绕项目管理、严把“五个关口”;围绕项目责任、建立“六一机制”。

    有了好的运作模式,便能让项目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德阳援建方积极探索,引进省国投公司、省农垦集团在若尔盖共建活畜交易市场,建成后市场化运行,充分盘活畜牧资源,用350万元资金撬动了2000万元的项目。

    “要把援建项目塑造成德阳品牌,并产生强大的发展效应。”德阳对口帮扶若尔盖县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张锐斩钉截铁地说。

    位于若尔盖县西南部的唐克镇,距县城64公里。这里水草丰茂,资源富集,是高寒湿地保护区,系全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故乡,是风景名胜——黄河九曲第一湾的所在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唐克第三产业迅猛崛起,集镇店铺林立,旅游文化休闲设施齐全。如今的唐克,是一座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新兴旅游集镇。

    然而,这个旅游大镇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痛”——路。这条通往一湾景区的交通要道,因为常年重车碾压,路面坑洼,积水严重,周边居民出行不便,苦不堪言。去年6月,德阳对口帮扶唐克镇精准扶贫通村通畅项目启动,一年后,这条长1900多米的水泥路建成通车。路修好了,镇旅游协会会长程秀芳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新事业,“我们准备利用河曲马这一资源,打造一个集观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带动全镇旅游业发展。”

    进入2018年,这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即将收官,但德阳援建人员坚定不胜不休的信念,帮扶的劲头丝毫不松。今年提出新的帮扶项目28个,援若前方指挥部已将所有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高效推进。张锐态度坚决,“德阳对口帮扶项目今年将全面开工,并力争全面竣工。”

    穿行在若尔盖,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惊叹于其巨变。在这片美丽的草原,“德字号”项目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项目建设的成果正逐步转化为当地的发展成果。

    岁月更迭,春华秋实;德若携手,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德阳发布

  •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若尔盖县精准扶贫工程建设纪实

    辖曼种羊场藏系绵羊选育基地核心母羊群

    成熟大黄

    万亩种子基地

    优良牧草基地

    藏汉宣讲

    若尔盖大草原

    沿国道、省道、县道、乡村道一路行来,夏日的若尔盖草原和农林区美不胜收,白墙红瓦的90多个村寨点缀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老人带着孩子们在美丽家园过着轻松自在的幸福生活。

    来自崇州的商人张云胜在草原上已做了几年的活畜生意。虽然,今年离牛羊出栏还有些时日,但他从6月份开始就走村串户了解各家的牲畜出栏情况了,签下了不少协议,预交了一些订金。他说:“现在外面的一些牛羊喂饲料的多,大家都愿意买草原上无污染的牛羊肉。”

    夏日的草原,到处鲜花簇拥,人山人海,自驾车在公路两旁成排成队,给沉静的草原带来了勃勃的商机。在包座战役旧址姜冬村七根火柴雕塑的旁边,嘎尔科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扎科正在卖酸奶。老人说:“现在正当产奶的旺季,老伴和女儿挤牛奶,做酸奶,卖牛奶整天忙个不停,全年的收入主要在这几个月,酸奶每天都要卖100桶以上,我们的收入很稳定,吃穿不愁。”

    地域辽阔的若尔盖自然条件差异大,既有宽广的草原,又有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还有不少群众居住在高半山,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虽然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0660元,但收入参差不齐,按照全省制定的8个对比标准,2015年底,重新核定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县尚有1444户6618人,共41个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2.7%,贫困发生率为10%。而这些贫困户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大骨节病区。部分群众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致使农牧业生产能力不高,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化生产、专业经营程度低,自身收入来源单一,发展能力弱,加之疾病致贫等因素,成为精准脱贫的最大限制。与快速发展的全县经济文化和城乡建设相比,县委的一些机关至今仍然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白墙红瓦办公楼内办公,彰显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情怀。全县各类干部职工每平方公里不足0.4名,教职工缺编达41%,卫生系统缺编达21%以上。而部分乡镇到县城距离达140公里,乡到村距离达40余公里,成为脱贫的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牧民的精准脱贫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如何保证奔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人掉队,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成若尔盖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的主要课题。

    千军万马决战贫困

    在客观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科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若尔盖县形成了全县“1234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推动优秀干部、优良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集聚,形成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县委多次召开常委会、领导小组会,研究脱贫攻坚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制定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41个贫困村脱贫方案,进一步细化“十项专项扶贫方案”“17个专项计划”。制定“六个一”帮扶工作机制,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帮扶最偏远的农牧区贫困乡村,41名县级领导、206名科级干部、41名“第一书记”和41名农技人员驻村帮扶41个贫困村。去年8月10日到8月15日,县级领导分别集中3天时间,带队蹲点督导联系村,切实解决贫困村困难,扎实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分层级建立县级联系领导、县级帮扶部门、“第一书记”、农技人员等工作管理制度,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分类设置考评指标,科学制定考评办法,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工作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评,形成倒逼机制,层层压实脱贫责任。

    该县精准扶贫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总结经验做法,挖掘先进典型,以正能量引导脱贫攻坚工作。去年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先后播放“脱贫攻坚政策解读”、“精准扶贫共奔小康”等系列报道15期,在政府门户网站、“若尔盖县发布”、“微若尔盖”等新兴媒介上宣传报道110多条脱贫攻坚活动信息,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坚持“扶志”先行,通过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坝坝会以及干部“一对一”、“面对面”思想教育,鼓励贫困村、贫困户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从思想上脱贫以达到行动上脱贫。同时,坚持以抓能力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就业培训范畴,举办中式烹饪、乡村旅游及挖掘机、藏族服饰等各类技能培训19期,通过培训,实现1514人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22人,实现劳务收入6146万元。

    扎实抓好保障体系

    在项目、资金实施投入中,坚决从严管理项目、从严使用资金,设立扶贫资金专户,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严格项目公示制度,实施项目均在乡、村两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公示公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紧盯脱贫任务的时间节点、重点项目、重大问题,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督查督办等部门作用,去年以来,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8次,“面对面”反馈问题50余条,形成督查通报5期,及时提醒和纠正问题,以动真碰硬的督查问责树立起良好的工作导向。精准聚焦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去年,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精准减贫320户1503人。

    阿西乡的阿申一家因劳力少、家中又有大骨节病患者而一直未能脱贫,去年,他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向信用联社贷款5万元,在花湖天街建起了门市,又购买牲畜,改良了畜群结构,日子很快就红火起来,已经脱了贫。驻村帮扶组以及包村包户单位的干部把责任层层压实、压力级级传到,确保脱贫攻坚工作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切实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力度,推动精准脱贫与各项建设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形成“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拟定政策支持清单,明确贫困户创业在工商登记、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措施。建立产品推广销售机制,紧紧把握成都、兰州两大市场,加强若尔盖品牌营销,加快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发展电商交易和订单生产,切实解决市场与经济与群众发展的问题。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若尔盖精准扶贫把发展增收致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依托优势资源,融合发展“一三产业”,以产业带扶贫,实现产业就业帮扶447户2119人。坚持培育壮大传统种养业,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和“多村一品”思路,建成600亩“农繁牧养”种草基地、千亩油菜观光基地、5800余亩中药材基地、人工打贮草基地7.7万亩, 新建牲畜暖棚190户,牲畜改良点3个,家庭牧场10户,实现存栏各类牲畜123万混合头,出栏各类牲畜13万混合头,肉奶产量14.6万余吨,产值2.13亿元。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利用若尔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农牧民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目前,全县共有旅游从业人员300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车辆300余辆,宾馆饭店200余家,达到一定规模牧家乐和商贸购物场所100余家,去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765万元。基本形成区域脱贫有特色优势产业支撑、村户脱贫有富民产业支撑的产业扶贫格局。

    结合精准扶贫难度大、骨头硬的实际,围绕民生工程抓脱贫。高度重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极大地改善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饮水方面,投入1600余万元,实施冻列等4乡水源地保护项目、达扎寺镇等5个乡镇包虫病防控饮水安全建设项目,麦溪乡查科村等4个村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全县99个村、社区安全饮水全覆盖,7.8万干部群众都已喝上干净、安全、放心水。在交通方面,整合资金8600余万元提升乡村道路,基本实现行政村全部通达通畅。在住房方面,大力推进藏区新居建设,为504户补助1008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扶贫项目建设,投资327万元,有效改善19户54人贫困户贫困群众生活环境。在教育方面, 坚持扶贫先扶智,实施学前教育“一减一补”、义务教育“三免一补”、高中教育“两减一助”政策,推进营养改善计划,13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全面受益,为35名即将就读大学贫困学生资助74500元。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快推进农村慢性病康复医疗体系和“1小时医疗服务圈”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站式”就诊服务、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实施“十免四补助”政策,去年以来,已有2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90余万元补偿,个人住院合规费用控制在10%以内,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精准扶贫政策兜底抓脱贫。着力推进民政救助与脱贫攻坚两项政策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民政救助兜底保障作用。认真组织开展城乡低保复核清理,清退不符合城乡低保条件人员,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确保“精准兜底”。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月人均补助260.04元,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月人均补助达150.63元。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间的有效衔接,发放医疗救助1173人次。积极推进临时救助,按人均5元标准划拨39万元,建立临时性困难救助资金,去年救助困难家庭71户。

    在精准扶贫中,针对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家门口就业”新途径。开展乡村道路养护试点,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工作结合,投入59.5万元,选取县道万唐路、包座乡道、夏德村道共计134公里道路进行养护试点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4980元。开展林生态脱贫试点,投资300万元,选聘3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培训后,从事森林、湿地或防沙治沙后期管护工作,受聘贫困家庭实现就业增收9960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土地经营流转,鼓励一批懂科技、有能力的农户,组织承包无种植能力的农户土地,集约种蔬菜、种药材,全县实现土地有偿流转9431亩,亩流转平均价格达350元,实现收入214.5万元。

    大力推进产业周转金申贷,投入周转金615万元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户均产业周转金达到1万元,有效缓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困难,进一步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风险承担能力。与阿坝州农村信用联社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将为全县提供50亿元的信用贷款增量,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去年已完成1444户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发放贷款2172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65户。为阿西乡下热尔村50户村民发放1000万元贷款,支持“花湖天街”产业发展。用足用好定点扶贫资金370.5万元,帮助5个村发展优势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东西扶贫协作,落实浙江对口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以“德阳援建”为契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民生和智力支持等四大类项目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与西南民族大学成功签订《校县合作帮扶协议》,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知识和科技等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保障。西南民族大学先后组织4批人员到县开展以“情系青藏·爱洒西部”为主题的支教活动和“藏汉双语传染疾病防治知识宣传科普教育”活动。

    当前,若尔盖精准扶贫的战役还在尚未脱贫的32个贫困村中如火如荼进行着。今明两年,将是全县决战贫困的攻坚战。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实践充分证明,保障群众如期脱贫并不再返贫,若尔盖县的脱贫奔康之战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

  • 在大草原撬动大发展 ——若尔盖脱贫攻坚中的德阳力量·项目建设篇

    德阳援建的若尔盖县最大单体建筑纳木中学“德阳昊耘楼”已投入使用。陈昆 摄

    经历了一个冰雪交融的寒冬,6月的若尔盖草原,褪去了厚重的“白衣”,绽放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

    县城西区,一条笔直、平坦的大路铺展开来。路的一隅,一块刻有“德阳帮扶”四个字的石碑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站在路的尽头,达扎寺镇党委书记舒家亮踌躇满志地规划着未来,“一条路,将串联起一个集行政、商业、生活于一体的城市新区。”

    这条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德阳大道。

    不只是路,学校、医院、厂房、新农村……青山绿水为证,“德阳”二字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美丽的草原上。

    再拼5年,誓叫高原换新颜

    5年能改变什么?德阳用行动作答。2016年9月,肩负着精准扶贫重任,德阳新一轮对口帮扶若尔盖县工作启动。计划通过5年努力,累计投入1.2亿元,到2020年,帮助若尔盖县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1444户661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41个贫困村全面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若尔盖县加快建设全国现代草原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川甘青接合部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锁定目标,德阳持续发力,资金、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若尔盖。德阳对口帮扶若尔盖县前方指挥部更是自我加压,响亮提出了:五年项目建设任务,两年全面开工,三年全部建成。

    半年后,首批7个重大项目正式开工。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产业发展、精准脱贫、智力援助,每一个项目都剑指发展瓶颈,每一个项目都回应民生关切——巴西乡下巴西村精准脱贫项目,拟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农牧民发展意识,实现脱贫致富;达扎寺镇岭嘎村片区贫困村新村建设扶贫项目将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难”等问题;唐克镇俄色村片区贫困村新村建设扶贫项目惠及5989人,直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对象64户251人;纳木中学教学及辅助用房建设,可解决红星镇、降扎乡、麦溪乡等7乡一镇农牧民子女“就学难”问题;包虫病防控实验室建设项目将把该县疾病与防控机构建设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精干高效,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的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卫生单位;暖棚建设工程项目,对于促进草地畜牧业传统生产方式转变,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增加当地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智力强民扶贫攻坚行动,将继续加大智力援建力度,促进德若两地人员交流,推动若尔盖县人才培养。

    与此相呼应的是令人惊叹的德阳速度。从2017年3月开工到当年11月竣工,“德阳大道”的建设就是德阳速度的见证。“高原气候恶劣,施工困难重重,但越是困难,越要咬紧牙关拼命干,这条路就是这么拼出来的。”德阳援若干部、该项目联系人曾宁坚定地说。

    “德阳大道的建成,不仅方便群众出行,更带动了招商引资,让西区规划得以顺利实施。”指不远处的一片空地,舒家亮信心满满,“我们准备在这里打造城市综合体、电商中心,加上学校、医院、干部周转房等,未来的西区,将是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美丽新区。”

    不胜不休,塑造德阳援建品牌

    6月8日,雪后初晴,寒风依然刺骨。纳木中学“德阳昊耘楼”里传来朗朗书声,900多名藏区孩子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栋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若尔盖县最大的单体建筑,正是德阳手笔。

    红星镇塔哇村的罗让卓玛今年就读初三,稚气未脱的脸上有着藏区孩子特有的“高原红”。“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这么漂亮舒适的教室里上课。”罗让卓玛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以前在板房里上课,下雨天教室漏雨,下雪天冷得发抖,现在有了新的教学楼,再也不怕受冻了。我一定不辜负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争取将来圆大学梦。”

    藏区孩子的渴望,就是对口帮扶的动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是重要突破口。

    站在“德阳昊耘楼”前,纳木中学校长更登难掩激动的心情,不止是因为学校师生多年夙愿得以实现,更是对藏区教育的美好未来满怀憧憬。“眼下正在加紧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待全部建成后,学校软硬件都将有质的飞跃。”

    更登告诉记者,“德阳昊耘楼”正前方正在修建一座浮雕,上面会用藏汉双语刻上《德阳赋》,以此感恩德阳援建,见证德若情谊。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基于这样的共识,德阳援若人员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探索形成了“六位一体”项目工作模式:围绕项目任务、建好“一张清单”;围绕项目保障、构建“两个体系”;围绕项目开工、突出“三个提前”;围绕项目推进、落实“四个当年”;围绕项目管理、严把“五个关口”;围绕项目责任、建立“六一机制”。

    有了好的运作模式,便能让项目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德阳援建方积极探索,引进省国投公司、省农垦集团在若尔盖共建活畜交易市场,建成后市场化运行,充分盘活畜牧资源,用350万元资金撬动了2000万元的项目。

    “要把援建项目塑造成德阳品牌,并产生强大的发展效应。”德阳对口帮扶若尔盖县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张锐斩钉截铁地说。

    位于若尔盖县西南部的唐克镇,距县城64公里。这里水草丰茂,资源富集,是高寒湿地保护区,系全国三大名马——河曲马的故乡,是风景名胜——黄河九曲第一湾的所在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唐克第三产业迅猛崛起,集镇店铺林立,旅游文化休闲设施齐全。如今的唐克,是一座集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新兴旅游集镇。

    然而,这个旅游大镇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痛”——路。这条通往一湾景区的交通要道,因为常年重车碾压,路面坑洼,积水严重,周边居民出行不便,苦不堪言。去年6月,德阳对口帮扶唐克镇精准扶贫通村通畅项目启动,一年后,这条长1900多米的水泥路建成通车。路修好了,镇旅游协会会长程秀芳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新事业,“我们准备利用河曲马这一资源,打造一个集观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带动全镇旅游业发展。”

    进入2018年,这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即将收官,但德阳援建人员坚定不胜不休的信念,帮扶的劲头丝毫不松。今年提出新的帮扶项目28个,援若前方指挥部已将所有项目建立台账,倒排工期,高效推进。张锐态度坚决,“德阳对口帮扶项目今年将全面开工,并力争全面竣工。”

    穿行在若尔盖,只有身临其境,你才会惊叹于其巨变。在这片美丽的草原,“德字号”项目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浪。项目建设的成果正逐步转化为当地的发展成果。

    岁月更迭,春华秋实;德若携手,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德阳发布

  •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