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www.300.cn

业务简介:中企动力(300.cn)为您提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及定制高端网站建设服务,中企动力专注于企业网站建设、高端网页制作领域24年,对企业网站制作、平台高端网站建设,包括汽车、家装、农业、外贸、机械等多个行业拥有丰富建站经验,选择中企动力,为网站保驾护航。

桑日网站设计头条

  • 今天,中国人又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11月23日,世界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竣工投运。

    勇开天路

    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藏族同胞至今都还在使用小型的户用太阳能发电,不仅停电是家常便饭,大电器和生产机械更是无法运转。

    所以说,不仅西藏未来的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要依靠藏中联网工程,连马上要全面开工的川藏铁路也得依靠它来供电呢!

    有了这个工程,未来坐上火车从最美的川藏线去拉萨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事实上,该工程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建成的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高原超高压输变电工程。

    这么厉害的工程,我怎么没听说过?

    小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藏中联网工程由西藏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两部分组成。工程起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止于山南市桑日县,动态投资162亿元,新建、扩建500千伏及配套工程变电站16座,新建500千伏及配套线路2738公里。工程于2017年3月22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4月6日开工建设。

    林芝色季拉山海拔4700米塔位组塔施工

    不就是新修了一条电网线路么?咱们国家都修那么多了?这有什么难的。要是这么想,你可能就要错过一次见证奇迹的伟大时刻了。

    以下内容不容错过↓↓

    相信去过西藏的朋友都听说过高原反应这东西,也见过一路上险象环生的地质条件,别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爬山涉水搞建设了,很多人连走路都喘大气呢。

    事实上,藏中联网工程要跨越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横断山区,既要面对大自然天险的考验,又要面对生态系统复杂又极为脆弱的挑战。施工环境极其恶劣,道路交通极其艰险,后勤保障极其困难,环保、水保要求极高。工程打破了现有电网工程建设运行的多项纪录,创造多项世界之最。

    工程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电网工程,平均作业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塔位东达山海拔5295米,是世界最高的500千伏输电塔位;芒康500千伏变电站海拔429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00千伏变电站。

    工程是世界海拔跨度最大的电网工程,工程线路海拔从2200米至5300米,最高塔位与最低塔位之间海拔高差达3100米。

    工程是世界自然条件最复杂的电网工程,工程穿越横断山脉核心地带和青藏高原腹地,位于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穿越全世界最复杂、最险峻、地质最不稳定的横断山脉核心地带,跨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10余次,沿线处于低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等区域,存在毒虫、鼠疫危害,极端温差大,随时可能引发各种高原疾病。

    藏中联网工程施工难度介绍视频

    这么多高难度的挑战,工程修建起来一定很不容易吧?

    虽然有艰难险阻,但是咱中国人有精神呀,正所谓“海拔高,干劲更高”。再说了,咱还有领先世界的电网技术呀,这个连电工行业最发达的美国和日本都“羡慕嫉妒恨”呢!

    面对艰险的施工条件,施工人员在波密县栋山北面悬崖上,开创了80度陡坡的施工先例;在米堆冰川对面的峭壁上,电力工人一驻就达20天;在怒江天险的山梁上,搭设了2.8公里的钢管天梯。

    悬崖峭壁区段

    天梯

    青藏联网工程中,电力建设者在高海拔进行高空作业

    9月的藏中联网工程线路包5东达山处塔位,海拔5000米作业,风雪肆虐,低温严寒,高空“蜘蛛人”正在安装间隔棒。

    藏中联网电力工人施工画面视频

    面对恶劣的道路条件,物资运输实施“兵站式”管理,物资从全国各地汇集至成都、拉萨、丽江、大理火车站,克服重重困难,二次转运至材料站。物资运输总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49圈。

    海拔4600米昌都八宿县安久拉山马帮运输

    设备运输途径著名险段“七十二道拐 ”

    物资供应

    针对生命保障难题,建立了覆盖全线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建成4个高原适应基地、40个医疗站,全力保障参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减少地面运输对环境的破坏,架设运输索道近千条,总长超过1200公里;为保护72道拐、米堆冰川等著名景观,线路绕行20余公里。

    医疗保障

    针对复杂的技术特点和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需求,开展设计深化和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攻克了高海拔绝缘配合、不稳定地质基础施工、生态脆弱地区环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研究制订高海拔技术标准,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20项。

    说了这么多,咱们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搞这么个工程呢?

    这里小编又要重点敲敲黑板了,以下这些知识很可能不久就会进入你家娃的课本和考题当中。

    藏中联网工程是“十三五”时期加快西藏电力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是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西藏各族群众身边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是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边防安全提供电力保障。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面向南亚的开放通道,具有特殊重要战略地位。

    二是满足西藏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藏中电网覆盖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和林芝等地区,是西藏电网的主要负荷中心,“十三五”期间负荷发展水平将呈现高速增长。由于受到能源资源、运输条件、建设成本和环保等诸多因素限制,藏中地区电源规划无新增火电,只能以水电为主,但由于水电建设周期较长,丰枯特性明显,无法根本解决藏中电网缺电问题。建设藏中联网工程,将藏中电网与我国交流大电网相联,可有效解决“十三五”期间藏中缺电问题。同时,大规模电网建设有利于拉动产业链投资、增加就业和税收,将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生改善,维护团结稳定。

    三是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和清洁能源外送消纳能力。西藏是国家重要水电基地,技术可开发容量1.4亿千瓦,西藏中部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藏中联网工程建成后,具备40万千瓦输送能力,远期可提升至百万千瓦,年输送电量27亿度,其中外送藏中清洁能源16亿度,为藏中清洁能源开发与外送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扩大西藏主电网覆盖范围,保障川藏铁路供电。工程将为西藏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供可靠电源保障,提高西藏地区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另外,川藏铁路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建设规划。建设藏中联网工程,可有效保障川藏铁路供电需要。

    海拔5000米东达山线路

    变电站建筑融合藏族文化元素

    欲与天公试比高,“电力天路”建设者脚踏银线,行走在昆仑之巅(国网青海电力)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经济日报

  • “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举办

    强音和鸣领跑智能光伏新时代

    ——“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举办

    光明网西宁5月26日电(记者万玛加)5月25日-26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青海省能源局、黄河水电&华为联合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西宁隆重举办。

    本次发布会吸引了全球光伏投资商、行业领导者、专家、权威咨询机构300余位嘉宾出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等光伏行业的“大咖”与来宾共同围绕多项重磅联合创新成果进行探讨。

    青海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予波在致辞中指出,黄河公司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运营商,以创新谋发展之路、布发展新局,与华为、杜邦等顶尖的科研机构合作创建了多个高端科研平台,走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联合创新中心采用优势产业与前沿技术相融合的方式,应用百兆瓦实证基地的评价验证与指导优化功能,开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应用、新集成推广,加快了光伏技术研发应用进程,有力推动了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省及整个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予波说,今天发布的创新成果,必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百兆瓦实证基地的影响力,加快组件在线监测技术发展与应用,提高光伏电站智能化运维水平,有力推动光伏平价上网进程。

    黄河公司电力总装机容量1595万千瓦,资产总额达919亿元,清洁能源比重占92%。是青海最大的发电企业,装机占全省55%,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光伏发电运营商,拥有光伏电站有35座,装机容量286万千瓦。

    经过多年发展,黄河公司大规模新能源产业建设已经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率先在国内打造了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运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同时在各个产业环节培养出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坚持问题导向的专家,具有了多专业、多层次、全方位、成体系的专家团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产业协同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突出。

    “依托全产业链的支撑和协同,黄河公司对于光伏电站的设计、设备、材料、工艺、运维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新颖的思路。将上述认识和思路反馈到产业链各环节,结合公司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创新模式,倒逼推动光伏产业相应环节的技术发展和质量提升,催生出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黄河公司董事长谢小平在发布会上表示,黄河公司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制造开始,直至2010年建设首个西藏桑日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创造,围绕提高发电量、提升系统效率、降低投资成本的目标,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搭建了青海省光伏产业技术中心、新能源产业综合研发中心、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电站联合创新中心、黄河水电-杜邦联合光伏创新实验室、光伏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海省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高效电池研究实验平台、储能系统实验室等多个科技研发平台,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华为公司是最早与黄河公司进行联合创新的公司之一,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电站联合创新中心,专门针对制约光伏电站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不断加快智能光伏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行业进步,为保证黄河公司在光伏电站开发领域的先进性提供了稳定的动力。双方通过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此外,黄河公司还与杜邦公司合作,建设了黄河水电-杜邦联合光伏创新实验室,联合开发了透明背板,透明背板双面组件转换效率高达18.9%以上,对于行业双面组件的批量化应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产研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力量为驱动,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共同孵化全球领先的智能光伏创新技术。”谢小平介绍,近年来,黄河公司共申请专利技术238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各类科技成果75项,加速了公司光伏产业的科技转化应用,推动了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这也开启了黄河公司在光伏产业征途上的创新探索之路……

    黄河公司成功研发光伏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互联网+光伏”的智能光伏电站与大数据分析,光伏电站实现“集中控制、远程诊断、实时维护”的智能管理模式;成功首创智能IV诊断实证应用技术,该项检测技术在国内属首创;成功研究组串式逆变器应用推广,大大降低电站运维管理成本,提高电站发电量;成功创新跟踪系统与组串逆变器融合应用技术,简化跟踪系统设计,降低系统成本。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黄河公司用实际行动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功将生态保护与光伏电站相融合,通过在光伏电站建设中不大面积破坏植被,不在支架上焊接;种植碱草、固沙草等植物;进行光伏支架型式研究等多项举措,使光伏板下的风速减小了50%以上,晴天天气下蒸发量平均降低50%以上,水源涵养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同时,黄河公司与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展大型光伏发电园区对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构建光伏电站影响下的生态监测平台系统,为光伏电站发展与生态统一调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这一项项技术创新依靠的是黄河公司丰富的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经验;依靠的是借助多方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产业、技术、人才、资金优势;依靠的是黄河水电人敢为人先和敢为人所不能的精神融入到创新发展的实践中。

    我国光伏电站系统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光伏发电系统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完善。黄河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电站运营商,未来将于行业内先进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开展联合创新活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同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光伏产业。

    26日,与会人员参观了黄河公司位于青海共和的全球知名的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与龙羊峡850兆瓦水光互补项目。

    据了解,实证基地总装机123兆瓦,分为6个试验区。包含了45种类型规格的组件、21种类型规格的逆变器、17种型式的支架,12种设计类型和95种设备和材料,目前正在建设实施新的储能试验区。实证基地是全球类型最多、样本量最大、可以试验比对组合最多的实证试验基地。实证基地对于户外运行特性的采集要素齐全,测试标准严格,数据采集采用冗余通道,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连续性,经专家验收和评价,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克服光伏电站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提高光伏供电质量,黄河公司开创了水光互补新型能源发展模式,建成了850兆瓦的水光互补电站。该项目依托龙羊峡水电站,结合太阳能资源特点及光伏发电特性,将光伏电站和水电站整体作为“虚拟水电”进行综合运行控制,把原本不稳定的锯齿形光伏电源,通过水电调节为均衡、优质、安全和电网友好的电源后送入电网。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的建成投运,填补了国内外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为清洁能源提供了新型的能源互补发展模式。

    来源:光明网

  • 在西藏的云端 河南人织起电网世界之最

    架在山间的电力塔

    买菜难,工作人员自己搭建起蔬菜大棚。

    电力工人们在“云端”上施工

    项目经理曾俊修爬山做复测工作

    记者 王悦生 通讯员 翟伟 文图

    核心提示|最近,30岁的冯涛感觉自己的记性变差了。旁人问他哪年结的婚,他仰起头,想了好大一会儿才答上来。

    工友们说,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一呆就是一年多,记性变差很正常。不过,冯涛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数据,却烂熟于心,“每天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海拔再高也不敢忘”。

    啥样的数据,比结婚日期还重要?冯涛所在的工程项目部,位于西藏波密县,一个美丽与施工艰辛交织的地方。他和80多名河南老乡,在这里建设着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藏中联网工程。

    他们,在“云端”书写着河南人“不畏艰险、敢拼会赢”的敬业精神。

    进驻

    200多公里山路,走了十个小时

    冯涛,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是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员工。去年3月,领导找他谈话,让他到西藏一个项目标段上担任总工。听到消息时,他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些场景:蓝天白云,风景秀丽,遥远而神秘。

    可是,踏上去西藏的行程后,他才意识到挑战有多大。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总经理胡志华向记者介绍,藏中联网工程,全称“西藏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500千伏线路工程”,该工程起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止于山南市桑日县,跨越西藏三地市十个区县。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区严重缺电和无电现状。该工程分为多个标段,由全国20多家电力单位进行分段施工,其中,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该工程第14、15标段的建设。

    到项目部的路途,遥远而艰辛:先从郑州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转机到西藏林芝市,接着由林芝市开车到项目所在地波密县(林芝市下辖的一个县)。冯涛的同事郭晓峰,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到波密县的情景:去年3月,项目部的人员分乘几十辆车,从林芝市到波密县。200多公里的路,走了10个小时,在平地上这个速度还赶不上骑自行车。

    而记者亲身体验后才知道,这个速度已经够快了。从林芝市区到波密县,只有一条道路——318国道,这条建设于60多年前的道路上,从林芝市区到波密段,异常惊险。道路大多建在高山的山腰上,头顶上方是碎石盘踞的山体,每逢下雨,碎石会从山上跌落到路上。道路下方,是百米深的峡谷,江水滔滔。

    郭晓峰说,途中最惊险的一段路被称为“通麦天险”,这段14公里的路要走2个小时,是川藏线最危险的一段路,“路建在江边,高低不平,经常发生滚石、泥石流,一不小心就可能翻车坠入江中”。

    复测

    山坡太陡,下一次山滑倒6次

    让冯涛自豪的是,在全线20多家施工单位中,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是第一个进驻现场的。

    施工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徒步上山复测地形。冯涛说,工程施工主要包括复测地形、组建电力塔、架线三个步骤,其中,复测就是拿着工程设计单位发过来的电力塔地理坐标,到山上重新测算这个坐标是否适合施工。

    在河南爬山,一般人都会气喘吁吁,在海拔三四千米的波密县爬山,更是每走几步,就需要停下来歇一会儿,“有时上山要背着氧气瓶,走一会儿,吸一下”。波密县城附近的山坡上,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很多山林连当地人都没去过,里面根本无路可走。当地村民说,森林里有黑熊,常常下山袭击家畜。所以,爬山复测地形时,至少需要两三人同行。

    “山上手机没信号,很容易迷路。”冯涛说,上山时,大家会做一些记号,可等到下山时,经常找不到这些记号,只能凭感觉往下走,除了缺氧、容易迷路外,山坡的陡峭更让人胆寒。

    项目部工作人员耿万良,今年50岁,人称“老耿”,在项目部里出了名的胆大。可面对坡度80度的山,他也犯了难,不得不请专业的攀岩队来帮忙。在攀岩队的帮助下,老耿和同事爬到了山上。山体太过陡峭,连饭盒都放不稳。中午时,工人们只能把绳子系在腰间,站在悬崖边吃饭。饭是爬山时随身带的,饭盒里除了菜和米饭,还有一袋石灰、一小袋水,但这水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给饭菜加热的。把水浇到石灰上,再把饭放到石灰上,这样对付着就算是一顿饭。

    爬山时,老耿常嘱咐年轻同事,“可不敢抓着山上的树往上爬”。因为有些树看似结实,但根部早已腐烂,用手一拉,就会连根脱落。爬山遇到陡坡时,要先由一个人上去,放缆绳下来,下面的人再拽着绳子往上爬。

    “上山难,下山更难。”项目部安全巡查员魏旭,今年29岁,对下山的艰辛深有体会。魏旭说,山势太陡,根本不敢站着下山,只能半蹲着一点一点挪着下来。此时,地上的青苔仿佛在看他的笑话,踩在上面非常湿滑,“下一次山,我连续滑倒了6次,感觉屁股都不是自己的了”。

    就这样,两个标段的复测工期原本计划一个月,结果花了两个月才完成。

    组塔

    组建一座电力塔,平均耗时一个月

    现场复测做完,就该组塔了,新的挑战又开始了。

    冯涛和同事负责的14、15标段,要建300多座电力塔,途经3个乡镇,建塔的位置有的在半山腰,有的在山顶。最高的一个电力塔,建在海拔4279米的山上,施工人员从山脚爬到山顶,要花三四个小时。最重的一座塔有240吨重,最高的一座塔净高125米。

    建塔前,先要在山坡或山顶上找一个作业面,给电力塔的四个“脚”找好位置。有一次施工时,塔脚的作业面刚做好,就遇到了降雨,泥石流把作业面冲毁了。这边的问题刚解决,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一个电力塔,平均有69吨重,这么多钢材咋运到山上?

    胆大心细的老耿有办法:先由一队工人顺着山坡,走“之”字形上山,到山顶后建一个支架,然后在山脚下再建一个支架,两个支架之间用成人大拇指粗的钢绳索相连,借用滑轮把器材一块一块运上山,“要是山太高,还要在半山腰再建一个支架”。最长的一根索道有3公里长,仅搭建这一条索道,就花了两个月,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而整个工程仅索道就要搭建139条。

    钢材运到施工作业点后,就可开始组塔了。山太陡,电力塔的四条腿只有长短不一才能在山坡上“站”稳,工人们也把这样的电力塔称为“高低腿”。组好一座电力塔,平均要耗时一个月。记者在现场看到,同一座电力塔,最高的一个塔脚与最低的一个塔脚,最大相差五六层楼高。

    山太高,路又不好走,有些塔材需要聘请西藏当地的马帮驮着运上去。有时,天色太晚,施工人员不得不住在山上。比起这些,搭棚子住在山脚下,已经算是一件幸福的事了。

    在波密县城外的一个山脚下,记者见到了施工人员搭起的简易帐篷宿舍。波密温差大,白天帐篷内闷热难耐,晚上又变得很冷。让人疑惑的是,帐篷外面还被一些铁架子围着,这是为啥?一名工人介绍,这是为了防止夜里有野兽或者村民养的牛来袭击,“夜里,常有牛跑到帐篷里找吃的”。

    生活

    买菜难,项目部人员自己养猪种菜

    在波密采访期间,项目部工作人员提醒最多的就是“不要洗澡”,因为一旦感冒了,很难恢复。

    “刚来的时候,上两层楼就喘得厉害。”冯涛说,今年5月份,他从郑州开完会回到西藏的项目部后,开始感冒发烧,最严重的时候,穿了四层衣服,其中两层是羽绒服,仍感觉浑身发冷,但是项目部工期紧,不敢请假,就这样坚持服药,一个月才好。

    冯涛的同事高民,最近也感到身体不舒服、胸闷,他记得,项目部刚成立时,有一支外省的施工队听说这里缺工人,就想来包活,得知这里的海拔有3000多米时,对方还不屑一顾地说:“没问题,放心吧。”可是,等来到施工地点后,不到一个星期,这支施工队的很多人就说“受不了了,这活儿一般人真干不了”。

    “在这儿工作,真的是在挑战生命极限。”藏中联网工程第14、15标段项目经理曾俊修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作为一个电力人,一辈子能参与建设一项拥有世界级难度的工程,感到非常自豪。

    艰苦的工作条件下,项目部的人员也通过各种方式“苦中作乐”。在第14标段项目部的一个大院里,工作人员建起了几个蔬菜大棚,大棚里种有茄子、小白菜、黄瓜等蔬菜,“项目部离县城远,路不好走。在大棚里种菜,既解决了买菜难的问题,下班后又找到了一个能放松心情的地儿”。除了种菜,大家还养了猪。

    河南老乡身在西藏,时常想念家乡的面条。但是,高海拔的项目部里,面条时常煮不熟,只能用大型的高压锅煮。每次面条出锅,转眼间就被大家“瓜分”完毕。

    护景

    为保护318国道美景,调整了施工方案

    波密县城南北两面都是大山,整个县城被山上野性的翠绿包裹着。山中间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帕隆藏布江,滔滔江水,每天早晨把这座县城从睡梦中唤醒。

    穿城而过的318国道,临江而建,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是很多驴友最钟情的骑行地,也被我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而冯涛和同事们需要组建的电力塔,就分布在这条景观大道南侧的山上。

    组建的电力塔,犹如一个个银白色的铁人矗立在山间,但这可能会影响游客欣赏满山的绿色,咋办?项目经理曾俊修介绍,为了给全国游客留住波密县城附近318国道上的美丽景观,施工时,他们专门调整了施工方案。

    按计划,电力塔要建设在县城南面的山坡上,这些山坡的坡度小,施工难度也小,但这些山坡是行驶在318国道上的游客最佳的观赏区。为此,项目部经过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并上报建设单位后,调整了施工方案,把施工地点选在了县城北面的山坡上。不过,北面山坡的坡度大,施工难度更大,施工期限和成本都会增加。

    曾俊修说,施工方案作出调整后,施工周期比之前增加了1.5倍,不过,为了全国的游客,“项目部全体成员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为保护好318国道沿线的美景,他们每次在山坡上架设好电力塔后,塔脚附近都会被重新栽上绿树,山脚下的一些作业场地也会被撒上草籽。

    项目部的老耿说,山上很多地方是原始丛林,他亲眼看到过有成年人巴掌大的黑熊脚印,有一次在山上施工,下山较晚,还听到了黑熊叫声。为不打扰这些动物,他和同事都放慢了脚步,“有时在山上也会遇到猴子,我们都是先停住,让它们先过”。

    架设电力架的山林,都是国家保护林,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为此,项目部专门设立了数百万的森林防火奖,对各施工队的防火措施进行巡查、评比,“上山人员一律不允许携带香烟、打火机”。

    进展

    工程预计明年8月份完工

    曾俊修介绍,第14、15标段现在的索道搭设已全部完成,组塔工作完成了40%,组塔结束后,就是架线了,预计架设线路长度(单回路)达160公里,整个工程计划明年8月份完工。届时,从西藏林芝市区到波密县的多个隧道将告别漆黑,成功通电,给路人带来光明,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也将用上这个工程输送的电。

    很快,波密将步入一年之中的严寒季节,冯涛要更忙了。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发的一张照片是,从高空中俯拍波密山林间的一道彩虹,七彩艳丽,温润动人。电力人就是这样,工作条件再艰苦,也会发现身边的一些小美好。

  • 光明礼赞映洞庭——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建企40周年服务地方经济走笔

    电站星罗棋布,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电网纵横交错,闪耀着流动的脉搏。

    光阴任苒,白驹过隙。改革开放40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长河中,是一朵璀璨的浪花,是一篇壮丽的史诗,国网岳阳供电公司乘着改革的春风,释放出熠熠生辉的力量: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截止2018年10月31日,连续安全运行天数达5737天;

    ——电网建设突飞猛进:1978年,变电站23座,线路总长680.7千米;2018年,变电站139座,线路总长3915.7千米;

    ——用电量一路高歌:1978年至2018年,全市社会用电量由4.77亿千瓦时增长至136亿千瓦时,售电量由4.76亿千瓦时突破100亿千瓦时。

    传承昔日荣光,激荡未来梦想。岳阳电网从薄弱的网架一路伸枝开花,将万点光明撒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畔!

    电网篇:护航经济的基石

    1914年,湘北大地亮起第一盏电灯,这朵摇曳的烛光,在新中国的呵护下顽强地释放着她的光芒。

    改革春风一声雷,震荡神州亿万里!

    1978年隆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神州大地春风早临,吹绿了祖国山河,给国民经济发展和振兴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彼时的湘北大地,长炼、岳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快速兴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用电量节节攀升,对电力工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而刚刚成立的岳阳电业局,电网薄弱,广大群众急切地盼望早日用上可靠优质的电力。

    改革开放春风劲吹,湘北大地电力建设随之汹涌澎湃:

    ——1983年12月29日,岳阳电业局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巴陵变电站建成投运,葛洲坝电厂强大的电流通过这里源源不断送往三湘大地,岳阳电网从此有了华中电网的强大依托;

    ——1999年7月、2000年12月,岳阳城区220千伏洛王变、奇家岭变相继投运,有力提高了岳阳城区供电可靠性,为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提供了优质的供电环境;

    ——2006年6月21日,三峡电力外送的配套工程500千伏岳阳(昆山)变电站正式并网送电,为西电东送打通了又一条战略通道;

    ——2012年投产的平江汉昌变,解决平江电网孤立运行的问题。华容县投产2个220千伏护城变和墨山变,成为岳阳唯一拥有2个220千伏变电站的县区;

    ——2018年,岳阳电网“6.30”攻坚工程全面竣工,110千伏洪家坡、华容北、四化建变电站相继投运。

    铁塔巍巍,银线闪闪。

    这些“钢铁巨人”在乡野山间驻足望远,以坚强的臂膀担当起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见证巴陵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加快建设坚强主网骨架的同时,一大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的惠民富民电网工程相继上马。

    1998年,国家启动城市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岳阳电业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总投资16.5亿元的电网改造项目,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2座、扩建8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11座、扩建16座,改造城市户表3.8万户、农村户表61.4万户,城乡电能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依托强大的供电网络,岳阳电网又将步伐迈向民生工程。

    2003年4月,岳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紧随着,2006年岳阳电业局投资1.07亿元,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怀着对贫困山区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工程建设者们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肩扛手抬将电杆、导线运送到大山之中,一条条银线跨越崇山峻岭,为平江、岳阳县4655户、21200名农民群众送去了光明和温暖。此后,岳阳电业局再次投资8.6亿元,以平江汉昌、岳阳县荣家湾、云溪区路口北3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为标志,掀起岳阳电网迎新一轮建设高峰。

    经济振兴,电力为先。

    随着大电网的布局,岳阳主网结构从独立电网网架发展到智能电网,全部实现无人值守,设备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从机械设备到GIS智能设备,从有人值守到无人值守,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适应经济发展、遍布城乡的配电网络业已形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电气化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40年岁月不语,但一串串数据有声:1978年,岳阳仅拥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20座,截止2018年10月,岳阳拥有变电站139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56座,35千伏变电站70座,主变压器234台,总容量755.81万千伏安;全市用电负荷从1980年的11.52万千瓦到2018年的249万千瓦。

    “近年来,岳阳电力需求节节攀升,从2016夏天突破200万千瓦历史大关,到2018年夏天岳阳电网最大负荷已达到248.8万千瓦,全省排名第二,仅次长沙。尽管如此,岳阳电网仍保持了安全稳定运行,与近些年强化电网建设投入密不可分。”国网岳阳供电公司总经理许海清如是说。

    104年前那朵弱小的灯光,在春风吹拂下焕发出新生的力量,如满天繁星种子镶缀在湘北大地!

    服务篇:传播光明的使者

    要散布阳光,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岳阳电力人把滚烫的热血,注入交织的银线中;把人生支点,焊接在牢固的铁塔上。

    轰轰烈烈的电网建设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始,从之初的岳阳电业局到2013年改制后的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展开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优质服务活动。建设服务窗口,规范业务流程,公布服务承诺,开通“95598”客户服务热线,24小时响应客户需求等,大大提升了优质服务水平,客户满意率逐年提高。

    1983年,岳阳电业局从“假如我是一个用户”的角度,检查思想,改进工作,端正作风。1993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职业道德教育,创建文明窗口、争做文明职工在全局蔚然成风。2001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活动,大力整顿行业不正之风,向社会公布了八项服务承诺和五项便民措施,以“优质、方便、规范、真诚”为方针的供电服务不断深化。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用户对电力供应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7年,岳阳电业局推出“岳阳发展我发展、岳阳电业为岳阳”的服务理念,将服务岳阳经济社会建设摆到了战略高度,统一了全局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全面开通了城乡统一的“95598”服务热线,24小时受理客户咨询、故障报修、电价查询及投诉举报。

    背负起群众的希冀,国网岳电人走向人家,留步绿野,跋涉深山,攀登云梯。

    2014年11月17日一大早,家住岳阳市四化建小区的彭建华女士就赶到了岳阳站前路电力营业厅:“同志,没有电,什么都干不成,麻烦你们尽快……”

    彭女士一直在外地工作,临近年末决定回岳阳定居,可没想到年载太久,户外的电表早已销户,家里没有电用。“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装上了电表,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彭建华女士仔细一算,从报装到用上电只用了9个小时。

    心如炉中火,映红千万家。从2014年年初的启动运行,电力“1+1”“1+3”业扩提速工程,犹如一夜春风走进了岳阳人民的生活。让供电服务主动跑起来,客户少跑路,已成为岳阳电力人的努力方向。

    “从2009年,城陵矶新港开港营运以来,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停过电,用电有保障!”提到岳阳供电公司,城陵矶新港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文华不住地连声称赞。

    城陵矶港口建设之初,一直是单电源规划,而随着港区的蓬勃发展,原有电网结构从安全性、可靠性上已不能适应需求。岳阳供电公司服务专家组在上门走访中,综合考虑港口用电的特殊性,联合多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制定用电方案,千方百计为港区增加电源点,特事特办,专门腾出一条10千伏线路为港口备用,在光明变电站新增一个电源点,如突然停电,可实现第一时间的电源转供倒换,为港口最大限度避免了停电风险。

    无论是“大客户经理制”及居民客户“台区经理制”,抑或是今年来25类供电业务“最多跑一次”、7类业务往返次数减少50%等,岳阳供电公司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无一不是围绕“服务”两字来展开。

    同时,岳阳作为全省第二大经济强市、中南地区重要的石化基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确保重要化工用户、党政机关、旅游接待场所的可靠供电责任十分重大。

    针对岳阳市石化企业多的特点,国网岳阳供电公司最大限度地优化供电方案,以保证高危用户和大中客户供电可靠性为目标,建立了完备可靠的电力安全体系,还专门配置了两台进口发电车确保市内各种重要活动供电万无一失,在市重大活动中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全力保障电力供应井然有序。

    2016年来,公司提出实施“互联网+”供电服务模式,推广“掌上电力”APP、微信缴费;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截至2017年底,完成智能电能表的安装和轮换共计212万套,全面实现抄表自动化;响应国家和地方新能源发展政策,服务光伏发电和电动汽车充电站项目建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计划用电时代到“互联网+”的供电服务模式。

    从当初客户请着去,到现在主动上门服务;从抽空去维修,到现在限时到达现场;从收费点坐收电费,到现在多种缴费形式并存;从“一门对外”到“最多跑一次”,服务清洁能源,建设智能电网,更智能、更精益、更高品质的供电服务,正加速助力美好岳阳建设。

    “人民电业为人民”——改革开放40年,岳阳供电公司完美践诺。

    使命篇:冲锋陷阵的尖兵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

    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在发挥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从未忘却肩负责任和义务。

    2008年,一场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突袭三湘大地,导致岳阳电网铁塔、线路大面积覆冰,电网遭受严重损坏。

    面对突如其来自然灾害,岳阳电业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3000多名员工用爱心和真情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和温暖,同时有力支援了郴州、衡阳重灾区的抗冰抢修工作,彰显了中央企业对党和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被湖南省政府、国家电网公司分别授予“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和“抗冰救灾恢复重建功勋集体”荣誉称号。

    “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负着重担向前”——这就是任弼时的“骆驼精神”。

    近年来,国网岳阳供电公司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将“骆驼精神”与供电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旗帜鲜明提出了“做时代骆驼,当光明使者”的口号,启动“电骆驼”共产党员服务队品牌打造。

    “做时代骆驼,当光明使者!”这不仅是口号,更是共产党员服务队对社会和用户的庄严承诺,是这个优秀团队每一峰“骆驼”的铿锵誓言!

    哪里有群众的呼声,哪里就有“电骆驼”的身影。守护群众的用电安全,24小时全天候为民服务。带电作业、凌晨抢修、零点作业、通宵奋战,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为了供电设施安全运行,城市乡村一片光明,他们像跋涉在大漠戈壁之上的骆驼,坚忍坚毅,负重前行,驮起的是国网的使命与担当,目标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岳阳地处万里长江与八百里洞庭交汇处,且有湘资沅澧四水归宗,历来是湖南防汛抗洪的主战场。山区湖乡,洪涝骤至,“电骆驼”顶惊涛战恶浪,接连打赢了华容新华垸抢险、市南津港大堤排渍电源架通、平江金蓝湾抢险、张谷英暴雨抢险数场硬仗。大江大湖高扬“电骆驼”的战旗,险区灾区“电骆驼”输送光明和希望。

    无论是在防汛中,抗击冰灾中,还是在扶贫攻坚中,岳阳电力人心中有信念、有坚守,有一团永不泯灭的火!

    近年来,国网岳阳供电公司积极响应上级“脱贫攻坚”号召,主动担当,切实履责,把扶贫攻坚作为公司年度重点任务纵深推进,从2015年起,开展“阳光扶贫行动计划”,包括全面实施电网升级改造行动、农村供电安全可靠性提升行动、“你用电我用心”服务惠民行动、领导“一进二访三提升”行动、定点扶贫行动和“爱心扶贫”六大行动,2016年确定与平江县虹桥镇高桥村为定点扶贫单位。

    高桥村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革命老区平江县的一个偏远贫困山村。按照变“输血”为“造血”的思路,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二年来,该公司工作队全体成员11次进访高桥村,结合村里的实际,提出了发展光伏产业,种植高山有机茶、油菜花基地及养殖合作社的整体构想。

    如今的高桥村村民们出门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搬进了新修的砖瓦房……如今的高桥村,贫困群众不再“等靠要”,通过种植、养殖大显身手,思想观念在悄悄改变。2018年,高桥村在国家脱贫攻坚专项验收检查中群众满意度达100%,获得满分。在革命老区平江县三墩乡新兴小学、虹桥镇太源小学、西藏桑日小学,“电骆驼”援建爱心图书室,不仅为孩子们输送光明,还点亮国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辉煌四十年,奋进新时代。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围绕“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发展战略,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服务宗旨,向着下一个辉煌的40年大跨步迈进!

    (陈雪梅 通讯员 王颖奇 杨小丽 李奕佳)

  • 今天,中国人又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11月23日,世界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竣工投运。

    勇开天路

    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藏族同胞至今都还在使用小型的户用太阳能发电,不仅停电是家常便饭,大电器和生产机械更是无法运转。

    所以说,不仅西藏未来的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要依靠藏中联网工程,连马上要全面开工的川藏铁路也得依靠它来供电呢!

    有了这个工程,未来坐上火车从最美的川藏线去拉萨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事实上,该工程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建成的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高原超高压输变电工程。

    这么厉害的工程,我怎么没听说过?

    小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藏中联网工程由西藏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两部分组成。工程起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止于山南市桑日县,动态投资162亿元,新建、扩建500千伏及配套工程变电站16座,新建500千伏及配套线路2738公里。工程于2017年3月22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4月6日开工建设。

    林芝色季拉山海拔4700米塔位组塔施工

    不就是新修了一条电网线路么?咱们国家都修那么多了?这有什么难的。要是这么想,你可能就要错过一次见证奇迹的伟大时刻了。

    以下内容不容错过↓↓

    相信去过西藏的朋友都听说过高原反应这东西,也见过一路上险象环生的地质条件,别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爬山涉水搞建设了,很多人连走路都喘大气呢。

    事实上,藏中联网工程要跨越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横断山区,既要面对大自然天险的考验,又要面对生态系统复杂又极为脆弱的挑战。施工环境极其恶劣,道路交通极其艰险,后勤保障极其困难,环保、水保要求极高。工程打破了现有电网工程建设运行的多项纪录,创造多项世界之最。

    工程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电网工程,平均作业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塔位东达山海拔5295米,是世界最高的500千伏输电塔位;芒康500千伏变电站海拔429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00千伏变电站。

    工程是世界海拔跨度最大的电网工程,工程线路海拔从2200米至5300米,最高塔位与最低塔位之间海拔高差达3100米。

    工程是世界自然条件最复杂的电网工程,工程穿越横断山脉核心地带和青藏高原腹地,位于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穿越全世界最复杂、最险峻、地质最不稳定的横断山脉核心地带,跨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10余次,沿线处于低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等区域,存在毒虫、鼠疫危害,极端温差大,随时可能引发各种高原疾病。

    藏中联网工程施工难度介绍视频

    这么多高难度的挑战,工程修建起来一定很不容易吧?

    虽然有艰难险阻,但是咱中国人有精神呀,正所谓“海拔高,干劲更高”。再说了,咱还有领先世界的电网技术呀,这个连电工行业最发达的美国和日本都“羡慕嫉妒恨”呢!

    面对艰险的施工条件,施工人员在波密县栋山北面悬崖上,开创了80度陡坡的施工先例;在米堆冰川对面的峭壁上,电力工人一驻就达20天;在怒江天险的山梁上,搭设了2.8公里的钢管天梯。

    悬崖峭壁区段

    天梯

    青藏联网工程中,电力建设者在高海拔进行高空作业

    9月的藏中联网工程线路包5东达山处塔位,海拔5000米作业,风雪肆虐,低温严寒,高空“蜘蛛人”正在安装间隔棒。

    藏中联网电力工人施工画面视频

    面对恶劣的道路条件,物资运输实施“兵站式”管理,物资从全国各地汇集至成都、拉萨、丽江、大理火车站,克服重重困难,二次转运至材料站。物资运输总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49圈。

    海拔4600米昌都八宿县安久拉山马帮运输

    设备运输途径著名险段“七十二道拐 ”

    物资供应

    针对生命保障难题,建立了覆盖全线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建成4个高原适应基地、40个医疗站,全力保障参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减少地面运输对环境的破坏,架设运输索道近千条,总长超过1200公里;为保护72道拐、米堆冰川等著名景观,线路绕行20余公里。

    医疗保障

    针对复杂的技术特点和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需求,开展设计深化和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攻克了高海拔绝缘配合、不稳定地质基础施工、生态脆弱地区环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研究制订高海拔技术标准,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20项。

    说了这么多,咱们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搞这么个工程呢?

    这里小编又要重点敲敲黑板了,以下这些知识很可能不久就会进入你家娃的课本和考题当中。

    藏中联网工程是“十三五”时期加快西藏电力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是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西藏各族群众身边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是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边防安全提供电力保障。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面向南亚的开放通道,具有特殊重要战略地位。

    二是满足西藏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藏中电网覆盖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和林芝等地区,是西藏电网的主要负荷中心,“十三五”期间负荷发展水平将呈现高速增长。由于受到能源资源、运输条件、建设成本和环保等诸多因素限制,藏中地区电源规划无新增火电,只能以水电为主,但由于水电建设周期较长,丰枯特性明显,无法根本解决藏中电网缺电问题。建设藏中联网工程,将藏中电网与我国交流大电网相联,可有效解决“十三五”期间藏中缺电问题。同时,大规模电网建设有利于拉动产业链投资、增加就业和税收,将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生改善,维护团结稳定。

    三是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和清洁能源外送消纳能力。西藏是国家重要水电基地,技术可开发容量1.4亿千瓦,西藏中部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藏中联网工程建成后,具备40万千瓦输送能力,远期可提升至百万千瓦,年输送电量27亿度,其中外送藏中清洁能源16亿度,为藏中清洁能源开发与外送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扩大西藏主电网覆盖范围,保障川藏铁路供电。工程将为西藏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供可靠电源保障,提高西藏地区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另外,川藏铁路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建设规划。建设藏中联网工程,可有效保障川藏铁路供电需要。

    海拔5000米东达山线路

    变电站建筑融合藏族文化元素

    欲与天公试比高,“电力天路”建设者脚踏银线,行走在昆仑之巅(国网青海电力)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经济日报

  • “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举办

    强音和鸣领跑智能光伏新时代

    ——“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举办

    光明网西宁5月26日电(记者万玛加)5月25日-26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青海省能源局、黄河水电&华为联合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西宁隆重举办。

    本次发布会吸引了全球光伏投资商、行业领导者、专家、权威咨询机构300余位嘉宾出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等光伏行业的“大咖”与来宾共同围绕多项重磅联合创新成果进行探讨。

    青海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予波在致辞中指出,黄河公司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运营商,以创新谋发展之路、布发展新局,与华为、杜邦等顶尖的科研机构合作创建了多个高端科研平台,走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联合创新中心采用优势产业与前沿技术相融合的方式,应用百兆瓦实证基地的评价验证与指导优化功能,开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应用、新集成推广,加快了光伏技术研发应用进程,有力推动了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省及整个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予波说,今天发布的创新成果,必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百兆瓦实证基地的影响力,加快组件在线监测技术发展与应用,提高光伏电站智能化运维水平,有力推动光伏平价上网进程。

    黄河公司电力总装机容量1595万千瓦,资产总额达919亿元,清洁能源比重占92%。是青海最大的发电企业,装机占全省55%,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光伏发电运营商,拥有光伏电站有35座,装机容量286万千瓦。

    经过多年发展,黄河公司大规模新能源产业建设已经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率先在国内打造了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运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同时在各个产业环节培养出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坚持问题导向的专家,具有了多专业、多层次、全方位、成体系的专家团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产业协同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突出。

    “依托全产业链的支撑和协同,黄河公司对于光伏电站的设计、设备、材料、工艺、运维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新颖的思路。将上述认识和思路反馈到产业链各环节,结合公司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创新模式,倒逼推动光伏产业相应环节的技术发展和质量提升,催生出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黄河公司董事长谢小平在发布会上表示,黄河公司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制造开始,直至2010年建设首个西藏桑日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创造,围绕提高发电量、提升系统效率、降低投资成本的目标,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搭建了青海省光伏产业技术中心、新能源产业综合研发中心、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电站联合创新中心、黄河水电-杜邦联合光伏创新实验室、光伏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海省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高效电池研究实验平台、储能系统实验室等多个科技研发平台,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华为公司是最早与黄河公司进行联合创新的公司之一,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电站联合创新中心,专门针对制约光伏电站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不断加快智能光伏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行业进步,为保证黄河公司在光伏电站开发领域的先进性提供了稳定的动力。双方通过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此外,黄河公司还与杜邦公司合作,建设了黄河水电-杜邦联合光伏创新实验室,联合开发了透明背板,透明背板双面组件转换效率高达18.9%以上,对于行业双面组件的批量化应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产研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力量为驱动,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共同孵化全球领先的智能光伏创新技术。”谢小平介绍,近年来,黄河公司共申请专利技术238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各类科技成果75项,加速了公司光伏产业的科技转化应用,推动了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这也开启了黄河公司在光伏产业征途上的创新探索之路……

    黄河公司成功研发光伏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互联网+光伏”的智能光伏电站与大数据分析,光伏电站实现“集中控制、远程诊断、实时维护”的智能管理模式;成功首创智能IV诊断实证应用技术,该项检测技术在国内属首创;成功研究组串式逆变器应用推广,大大降低电站运维管理成本,提高电站发电量;成功创新跟踪系统与组串逆变器融合应用技术,简化跟踪系统设计,降低系统成本。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黄河公司用实际行动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功将生态保护与光伏电站相融合,通过在光伏电站建设中不大面积破坏植被,不在支架上焊接;种植碱草、固沙草等植物;进行光伏支架型式研究等多项举措,使光伏板下的风速减小了50%以上,晴天天气下蒸发量平均降低50%以上,水源涵养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同时,黄河公司与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展大型光伏发电园区对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构建光伏电站影响下的生态监测平台系统,为光伏电站发展与生态统一调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这一项项技术创新依靠的是黄河公司丰富的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经验;依靠的是借助多方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产业、技术、人才、资金优势;依靠的是黄河水电人敢为人先和敢为人所不能的精神融入到创新发展的实践中。

    我国光伏电站系统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光伏发电系统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完善。黄河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电站运营商,未来将于行业内先进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开展联合创新活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同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光伏产业。

    26日,与会人员参观了黄河公司位于青海共和的全球知名的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与龙羊峡850兆瓦水光互补项目。

    据了解,实证基地总装机123兆瓦,分为6个试验区。包含了45种类型规格的组件、21种类型规格的逆变器、17种型式的支架,12种设计类型和95种设备和材料,目前正在建设实施新的储能试验区。实证基地是全球类型最多、样本量最大、可以试验比对组合最多的实证试验基地。实证基地对于户外运行特性的采集要素齐全,测试标准严格,数据采集采用冗余通道,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连续性,经专家验收和评价,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克服光伏电站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提高光伏供电质量,黄河公司开创了水光互补新型能源发展模式,建成了850兆瓦的水光互补电站。该项目依托龙羊峡水电站,结合太阳能资源特点及光伏发电特性,将光伏电站和水电站整体作为“虚拟水电”进行综合运行控制,把原本不稳定的锯齿形光伏电源,通过水电调节为均衡、优质、安全和电网友好的电源后送入电网。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的建成投运,填补了国内外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为清洁能源提供了新型的能源互补发展模式。

    来源:光明网

  • 在西藏的云端 河南人织起电网世界之最

    架在山间的电力塔

    买菜难,工作人员自己搭建起蔬菜大棚。

    电力工人们在“云端”上施工

    项目经理曾俊修爬山做复测工作

    记者 王悦生 通讯员 翟伟 文图

    核心提示|最近,30岁的冯涛感觉自己的记性变差了。旁人问他哪年结的婚,他仰起头,想了好大一会儿才答上来。

    工友们说,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一呆就是一年多,记性变差很正常。不过,冯涛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数据,却烂熟于心,“每天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海拔再高也不敢忘”。

    啥样的数据,比结婚日期还重要?冯涛所在的工程项目部,位于西藏波密县,一个美丽与施工艰辛交织的地方。他和80多名河南老乡,在这里建设着世界上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输变电工程——藏中联网工程。

    他们,在“云端”书写着河南人“不畏艰险、敢拼会赢”的敬业精神。

    进驻

    200多公里山路,走了十个小时

    冯涛,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是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的员工。去年3月,领导找他谈话,让他到西藏一个项目标段上担任总工。听到消息时,他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些场景:蓝天白云,风景秀丽,遥远而神秘。

    可是,踏上去西藏的行程后,他才意识到挑战有多大。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总经理胡志华向记者介绍,藏中联网工程,全称“西藏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500千伏线路工程”,该工程起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止于山南市桑日县,跨越西藏三地市十个区县。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区严重缺电和无电现状。该工程分为多个标段,由全国20多家电力单位进行分段施工,其中,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该工程第14、15标段的建设。

    到项目部的路途,遥远而艰辛:先从郑州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转机到西藏林芝市,接着由林芝市开车到项目所在地波密县(林芝市下辖的一个县)。冯涛的同事郭晓峰,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到波密县的情景:去年3月,项目部的人员分乘几十辆车,从林芝市到波密县。200多公里的路,走了10个小时,在平地上这个速度还赶不上骑自行车。

    而记者亲身体验后才知道,这个速度已经够快了。从林芝市区到波密县,只有一条道路——318国道,这条建设于60多年前的道路上,从林芝市区到波密段,异常惊险。道路大多建在高山的山腰上,头顶上方是碎石盘踞的山体,每逢下雨,碎石会从山上跌落到路上。道路下方,是百米深的峡谷,江水滔滔。

    郭晓峰说,途中最惊险的一段路被称为“通麦天险”,这段14公里的路要走2个小时,是川藏线最危险的一段路,“路建在江边,高低不平,经常发生滚石、泥石流,一不小心就可能翻车坠入江中”。

    复测

    山坡太陡,下一次山滑倒6次

    让冯涛自豪的是,在全线20多家施工单位中,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是第一个进驻现场的。

    施工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徒步上山复测地形。冯涛说,工程施工主要包括复测地形、组建电力塔、架线三个步骤,其中,复测就是拿着工程设计单位发过来的电力塔地理坐标,到山上重新测算这个坐标是否适合施工。

    在河南爬山,一般人都会气喘吁吁,在海拔三四千米的波密县爬山,更是每走几步,就需要停下来歇一会儿,“有时上山要背着氧气瓶,走一会儿,吸一下”。波密县城附近的山坡上,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很多山林连当地人都没去过,里面根本无路可走。当地村民说,森林里有黑熊,常常下山袭击家畜。所以,爬山复测地形时,至少需要两三人同行。

    “山上手机没信号,很容易迷路。”冯涛说,上山时,大家会做一些记号,可等到下山时,经常找不到这些记号,只能凭感觉往下走,除了缺氧、容易迷路外,山坡的陡峭更让人胆寒。

    项目部工作人员耿万良,今年50岁,人称“老耿”,在项目部里出了名的胆大。可面对坡度80度的山,他也犯了难,不得不请专业的攀岩队来帮忙。在攀岩队的帮助下,老耿和同事爬到了山上。山体太过陡峭,连饭盒都放不稳。中午时,工人们只能把绳子系在腰间,站在悬崖边吃饭。饭是爬山时随身带的,饭盒里除了菜和米饭,还有一袋石灰、一小袋水,但这水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给饭菜加热的。把水浇到石灰上,再把饭放到石灰上,这样对付着就算是一顿饭。

    爬山时,老耿常嘱咐年轻同事,“可不敢抓着山上的树往上爬”。因为有些树看似结实,但根部早已腐烂,用手一拉,就会连根脱落。爬山遇到陡坡时,要先由一个人上去,放缆绳下来,下面的人再拽着绳子往上爬。

    “上山难,下山更难。”项目部安全巡查员魏旭,今年29岁,对下山的艰辛深有体会。魏旭说,山势太陡,根本不敢站着下山,只能半蹲着一点一点挪着下来。此时,地上的青苔仿佛在看他的笑话,踩在上面非常湿滑,“下一次山,我连续滑倒了6次,感觉屁股都不是自己的了”。

    就这样,两个标段的复测工期原本计划一个月,结果花了两个月才完成。

    组塔

    组建一座电力塔,平均耗时一个月

    现场复测做完,就该组塔了,新的挑战又开始了。

    冯涛和同事负责的14、15标段,要建300多座电力塔,途经3个乡镇,建塔的位置有的在半山腰,有的在山顶。最高的一个电力塔,建在海拔4279米的山上,施工人员从山脚爬到山顶,要花三四个小时。最重的一座塔有240吨重,最高的一座塔净高125米。

    建塔前,先要在山坡或山顶上找一个作业面,给电力塔的四个“脚”找好位置。有一次施工时,塔脚的作业面刚做好,就遇到了降雨,泥石流把作业面冲毁了。这边的问题刚解决,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一个电力塔,平均有69吨重,这么多钢材咋运到山上?

    胆大心细的老耿有办法:先由一队工人顺着山坡,走“之”字形上山,到山顶后建一个支架,然后在山脚下再建一个支架,两个支架之间用成人大拇指粗的钢绳索相连,借用滑轮把器材一块一块运上山,“要是山太高,还要在半山腰再建一个支架”。最长的一根索道有3公里长,仅搭建这一条索道,就花了两个月,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而整个工程仅索道就要搭建139条。

    钢材运到施工作业点后,就可开始组塔了。山太陡,电力塔的四条腿只有长短不一才能在山坡上“站”稳,工人们也把这样的电力塔称为“高低腿”。组好一座电力塔,平均要耗时一个月。记者在现场看到,同一座电力塔,最高的一个塔脚与最低的一个塔脚,最大相差五六层楼高。

    山太高,路又不好走,有些塔材需要聘请西藏当地的马帮驮着运上去。有时,天色太晚,施工人员不得不住在山上。比起这些,搭棚子住在山脚下,已经算是一件幸福的事了。

    在波密县城外的一个山脚下,记者见到了施工人员搭起的简易帐篷宿舍。波密温差大,白天帐篷内闷热难耐,晚上又变得很冷。让人疑惑的是,帐篷外面还被一些铁架子围着,这是为啥?一名工人介绍,这是为了防止夜里有野兽或者村民养的牛来袭击,“夜里,常有牛跑到帐篷里找吃的”。

    生活

    买菜难,项目部人员自己养猪种菜

    在波密采访期间,项目部工作人员提醒最多的就是“不要洗澡”,因为一旦感冒了,很难恢复。

    “刚来的时候,上两层楼就喘得厉害。”冯涛说,今年5月份,他从郑州开完会回到西藏的项目部后,开始感冒发烧,最严重的时候,穿了四层衣服,其中两层是羽绒服,仍感觉浑身发冷,但是项目部工期紧,不敢请假,就这样坚持服药,一个月才好。

    冯涛的同事高民,最近也感到身体不舒服、胸闷,他记得,项目部刚成立时,有一支外省的施工队听说这里缺工人,就想来包活,得知这里的海拔有3000多米时,对方还不屑一顾地说:“没问题,放心吧。”可是,等来到施工地点后,不到一个星期,这支施工队的很多人就说“受不了了,这活儿一般人真干不了”。

    “在这儿工作,真的是在挑战生命极限。”藏中联网工程第14、15标段项目经理曾俊修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作为一个电力人,一辈子能参与建设一项拥有世界级难度的工程,感到非常自豪。

    艰苦的工作条件下,项目部的人员也通过各种方式“苦中作乐”。在第14标段项目部的一个大院里,工作人员建起了几个蔬菜大棚,大棚里种有茄子、小白菜、黄瓜等蔬菜,“项目部离县城远,路不好走。在大棚里种菜,既解决了买菜难的问题,下班后又找到了一个能放松心情的地儿”。除了种菜,大家还养了猪。

    河南老乡身在西藏,时常想念家乡的面条。但是,高海拔的项目部里,面条时常煮不熟,只能用大型的高压锅煮。每次面条出锅,转眼间就被大家“瓜分”完毕。

    护景

    为保护318国道美景,调整了施工方案

    波密县城南北两面都是大山,整个县城被山上野性的翠绿包裹着。山中间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帕隆藏布江,滔滔江水,每天早晨把这座县城从睡梦中唤醒。

    穿城而过的318国道,临江而建,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是很多驴友最钟情的骑行地,也被我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而冯涛和同事们需要组建的电力塔,就分布在这条景观大道南侧的山上。

    组建的电力塔,犹如一个个银白色的铁人矗立在山间,但这可能会影响游客欣赏满山的绿色,咋办?项目经理曾俊修介绍,为了给全国游客留住波密县城附近318国道上的美丽景观,施工时,他们专门调整了施工方案。

    按计划,电力塔要建设在县城南面的山坡上,这些山坡的坡度小,施工难度也小,但这些山坡是行驶在318国道上的游客最佳的观赏区。为此,项目部经过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并上报建设单位后,调整了施工方案,把施工地点选在了县城北面的山坡上。不过,北面山坡的坡度大,施工难度更大,施工期限和成本都会增加。

    曾俊修说,施工方案作出调整后,施工周期比之前增加了1.5倍,不过,为了全国的游客,“项目部全体成员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为保护好318国道沿线的美景,他们每次在山坡上架设好电力塔后,塔脚附近都会被重新栽上绿树,山脚下的一些作业场地也会被撒上草籽。

    项目部的老耿说,山上很多地方是原始丛林,他亲眼看到过有成年人巴掌大的黑熊脚印,有一次在山上施工,下山较晚,还听到了黑熊叫声。为不打扰这些动物,他和同事都放慢了脚步,“有时在山上也会遇到猴子,我们都是先停住,让它们先过”。

    架设电力架的山林,都是国家保护林,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为此,项目部专门设立了数百万的森林防火奖,对各施工队的防火措施进行巡查、评比,“上山人员一律不允许携带香烟、打火机”。

    进展

    工程预计明年8月份完工

    曾俊修介绍,第14、15标段现在的索道搭设已全部完成,组塔工作完成了40%,组塔结束后,就是架线了,预计架设线路长度(单回路)达160公里,整个工程计划明年8月份完工。届时,从西藏林芝市区到波密县的多个隧道将告别漆黑,成功通电,给路人带来光明,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也将用上这个工程输送的电。

    很快,波密将步入一年之中的严寒季节,冯涛要更忙了。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发的一张照片是,从高空中俯拍波密山林间的一道彩虹,七彩艳丽,温润动人。电力人就是这样,工作条件再艰苦,也会发现身边的一些小美好。

  • 光明礼赞映洞庭——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建企40周年服务地方经济走笔

    电站星罗棋布,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电网纵横交错,闪耀着流动的脉搏。

    光阴任苒,白驹过隙。改革开放40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长河中,是一朵璀璨的浪花,是一篇壮丽的史诗,国网岳阳供电公司乘着改革的春风,释放出熠熠生辉的力量: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截止2018年10月31日,连续安全运行天数达5737天;

    ——电网建设突飞猛进:1978年,变电站23座,线路总长680.7千米;2018年,变电站139座,线路总长3915.7千米;

    ——用电量一路高歌:1978年至2018年,全市社会用电量由4.77亿千瓦时增长至136亿千瓦时,售电量由4.76亿千瓦时突破100亿千瓦时。

    传承昔日荣光,激荡未来梦想。岳阳电网从薄弱的网架一路伸枝开花,将万点光明撒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畔!

    电网篇:护航经济的基石

    1914年,湘北大地亮起第一盏电灯,这朵摇曳的烛光,在新中国的呵护下顽强地释放着她的光芒。

    改革春风一声雷,震荡神州亿万里!

    1978年隆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神州大地春风早临,吹绿了祖国山河,给国民经济发展和振兴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彼时的湘北大地,长炼、岳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快速兴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用电量节节攀升,对电力工业提出了迫切要求。

    而刚刚成立的岳阳电业局,电网薄弱,广大群众急切地盼望早日用上可靠优质的电力。

    改革开放春风劲吹,湘北大地电力建设随之汹涌澎湃:

    ——1983年12月29日,岳阳电业局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巴陵变电站建成投运,葛洲坝电厂强大的电流通过这里源源不断送往三湘大地,岳阳电网从此有了华中电网的强大依托;

    ——1999年7月、2000年12月,岳阳城区220千伏洛王变、奇家岭变相继投运,有力提高了岳阳城区供电可靠性,为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提供了优质的供电环境;

    ——2006年6月21日,三峡电力外送的配套工程500千伏岳阳(昆山)变电站正式并网送电,为西电东送打通了又一条战略通道;

    ——2012年投产的平江汉昌变,解决平江电网孤立运行的问题。华容县投产2个220千伏护城变和墨山变,成为岳阳唯一拥有2个220千伏变电站的县区;

    ——2018年,岳阳电网“6.30”攻坚工程全面竣工,110千伏洪家坡、华容北、四化建变电站相继投运。

    铁塔巍巍,银线闪闪。

    这些“钢铁巨人”在乡野山间驻足望远,以坚强的臂膀担当起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见证巴陵古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加快建设坚强主网骨架的同时,一大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城乡供电可靠性的惠民富民电网工程相继上马。

    1998年,国家启动城市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等一系列工程,岳阳电业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历时8年时间完成了总投资16.5亿元的电网改造项目,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2座、扩建8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11座、扩建16座,改造城市户表3.8万户、农村户表61.4万户,城乡电能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依托强大的供电网络,岳阳电网又将步伐迈向民生工程。

    2003年4月,岳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紧随着,2006年岳阳电业局投资1.07亿元,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怀着对贫困山区农民兄弟的深厚感情,工程建设者们用最简单、最原始的方式,肩扛手抬将电杆、导线运送到大山之中,一条条银线跨越崇山峻岭,为平江、岳阳县4655户、21200名农民群众送去了光明和温暖。此后,岳阳电业局再次投资8.6亿元,以平江汉昌、岳阳县荣家湾、云溪区路口北3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为标志,掀起岳阳电网迎新一轮建设高峰。

    经济振兴,电力为先。

    随着大电网的布局,岳阳主网结构从独立电网网架发展到智能电网,全部实现无人值守,设备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从机械设备到GIS智能设备,从有人值守到无人值守,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适应经济发展、遍布城乡的配电网络业已形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电气化建设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40年岁月不语,但一串串数据有声:1978年,岳阳仅拥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20座,截止2018年10月,岳阳拥有变电站139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56座,35千伏变电站70座,主变压器234台,总容量755.81万千伏安;全市用电负荷从1980年的11.52万千瓦到2018年的249万千瓦。

    “近年来,岳阳电力需求节节攀升,从2016夏天突破200万千瓦历史大关,到2018年夏天岳阳电网最大负荷已达到248.8万千瓦,全省排名第二,仅次长沙。尽管如此,岳阳电网仍保持了安全稳定运行,与近些年强化电网建设投入密不可分。”国网岳阳供电公司总经理许海清如是说。

    104年前那朵弱小的灯光,在春风吹拂下焕发出新生的力量,如满天繁星种子镶缀在湘北大地!

    服务篇:传播光明的使者

    要散布阳光,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岳阳电力人把滚烫的热血,注入交织的银线中;把人生支点,焊接在牢固的铁塔上。

    轰轰烈烈的电网建设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始,从之初的岳阳电业局到2013年改制后的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展开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优质服务活动。建设服务窗口,规范业务流程,公布服务承诺,开通“95598”客户服务热线,24小时响应客户需求等,大大提升了优质服务水平,客户满意率逐年提高。

    1983年,岳阳电业局从“假如我是一个用户”的角度,检查思想,改进工作,端正作风。1993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职业道德教育,创建文明窗口、争做文明职工在全局蔚然成风。2001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活动,大力整顿行业不正之风,向社会公布了八项服务承诺和五项便民措施,以“优质、方便、规范、真诚”为方针的供电服务不断深化。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用户对电力供应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7年,岳阳电业局推出“岳阳发展我发展、岳阳电业为岳阳”的服务理念,将服务岳阳经济社会建设摆到了战略高度,统一了全局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全面开通了城乡统一的“95598”服务热线,24小时受理客户咨询、故障报修、电价查询及投诉举报。

    背负起群众的希冀,国网岳电人走向人家,留步绿野,跋涉深山,攀登云梯。

    2014年11月17日一大早,家住岳阳市四化建小区的彭建华女士就赶到了岳阳站前路电力营业厅:“同志,没有电,什么都干不成,麻烦你们尽快……”

    彭女士一直在外地工作,临近年末决定回岳阳定居,可没想到年载太久,户外的电表早已销户,家里没有电用。“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装上了电表,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彭建华女士仔细一算,从报装到用上电只用了9个小时。

    心如炉中火,映红千万家。从2014年年初的启动运行,电力“1+1”“1+3”业扩提速工程,犹如一夜春风走进了岳阳人民的生活。让供电服务主动跑起来,客户少跑路,已成为岳阳电力人的努力方向。

    “从2009年,城陵矶新港开港营运以来,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停过电,用电有保障!”提到岳阳供电公司,城陵矶新港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文华不住地连声称赞。

    城陵矶港口建设之初,一直是单电源规划,而随着港区的蓬勃发展,原有电网结构从安全性、可靠性上已不能适应需求。岳阳供电公司服务专家组在上门走访中,综合考虑港口用电的特殊性,联合多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制定用电方案,千方百计为港区增加电源点,特事特办,专门腾出一条10千伏线路为港口备用,在光明变电站新增一个电源点,如突然停电,可实现第一时间的电源转供倒换,为港口最大限度避免了停电风险。

    无论是“大客户经理制”及居民客户“台区经理制”,抑或是今年来25类供电业务“最多跑一次”、7类业务往返次数减少50%等,岳阳供电公司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无一不是围绕“服务”两字来展开。

    同时,岳阳作为全省第二大经济强市、中南地区重要的石化基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确保重要化工用户、党政机关、旅游接待场所的可靠供电责任十分重大。

    针对岳阳市石化企业多的特点,国网岳阳供电公司最大限度地优化供电方案,以保证高危用户和大中客户供电可靠性为目标,建立了完备可靠的电力安全体系,还专门配置了两台进口发电车确保市内各种重要活动供电万无一失,在市重大活动中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全力保障电力供应井然有序。

    2016年来,公司提出实施“互联网+”供电服务模式,推广“掌上电力”APP、微信缴费;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截至2017年底,完成智能电能表的安装和轮换共计212万套,全面实现抄表自动化;响应国家和地方新能源发展政策,服务光伏发电和电动汽车充电站项目建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计划用电时代到“互联网+”的供电服务模式。

    从当初客户请着去,到现在主动上门服务;从抽空去维修,到现在限时到达现场;从收费点坐收电费,到现在多种缴费形式并存;从“一门对外”到“最多跑一次”,服务清洁能源,建设智能电网,更智能、更精益、更高品质的供电服务,正加速助力美好岳阳建设。

    “人民电业为人民”——改革开放40年,岳阳供电公司完美践诺。

    使命篇:冲锋陷阵的尖兵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

    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在发挥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从未忘却肩负责任和义务。

    2008年,一场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突袭三湘大地,导致岳阳电网铁塔、线路大面积覆冰,电网遭受严重损坏。

    面对突如其来自然灾害,岳阳电业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3000多名员工用爱心和真情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和温暖,同时有力支援了郴州、衡阳重灾区的抗冰抢修工作,彰显了中央企业对党和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被湖南省政府、国家电网公司分别授予“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和“抗冰救灾恢复重建功勋集体”荣誉称号。

    “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负着重担向前”——这就是任弼时的“骆驼精神”。

    近年来,国网岳阳供电公司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将“骆驼精神”与供电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旗帜鲜明提出了“做时代骆驼,当光明使者”的口号,启动“电骆驼”共产党员服务队品牌打造。

    “做时代骆驼,当光明使者!”这不仅是口号,更是共产党员服务队对社会和用户的庄严承诺,是这个优秀团队每一峰“骆驼”的铿锵誓言!

    哪里有群众的呼声,哪里就有“电骆驼”的身影。守护群众的用电安全,24小时全天候为民服务。带电作业、凌晨抢修、零点作业、通宵奋战,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为了供电设施安全运行,城市乡村一片光明,他们像跋涉在大漠戈壁之上的骆驼,坚忍坚毅,负重前行,驮起的是国网的使命与担当,目标是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岳阳地处万里长江与八百里洞庭交汇处,且有湘资沅澧四水归宗,历来是湖南防汛抗洪的主战场。山区湖乡,洪涝骤至,“电骆驼”顶惊涛战恶浪,接连打赢了华容新华垸抢险、市南津港大堤排渍电源架通、平江金蓝湾抢险、张谷英暴雨抢险数场硬仗。大江大湖高扬“电骆驼”的战旗,险区灾区“电骆驼”输送光明和希望。

    无论是在防汛中,抗击冰灾中,还是在扶贫攻坚中,岳阳电力人心中有信念、有坚守,有一团永不泯灭的火!

    近年来,国网岳阳供电公司积极响应上级“脱贫攻坚”号召,主动担当,切实履责,把扶贫攻坚作为公司年度重点任务纵深推进,从2015年起,开展“阳光扶贫行动计划”,包括全面实施电网升级改造行动、农村供电安全可靠性提升行动、“你用电我用心”服务惠民行动、领导“一进二访三提升”行动、定点扶贫行动和“爱心扶贫”六大行动,2016年确定与平江县虹桥镇高桥村为定点扶贫单位。

    高桥村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革命老区平江县的一个偏远贫困山村。按照变“输血”为“造血”的思路,为发展村集体经济,二年来,该公司工作队全体成员11次进访高桥村,结合村里的实际,提出了发展光伏产业,种植高山有机茶、油菜花基地及养殖合作社的整体构想。

    如今的高桥村村民们出门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搬进了新修的砖瓦房……如今的高桥村,贫困群众不再“等靠要”,通过种植、养殖大显身手,思想观念在悄悄改变。2018年,高桥村在国家脱贫攻坚专项验收检查中群众满意度达100%,获得满分。在革命老区平江县三墩乡新兴小学、虹桥镇太源小学、西藏桑日小学,“电骆驼”援建爱心图书室,不仅为孩子们输送光明,还点亮国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

    辉煌四十年,奋进新时代。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围绕“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发展战略,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服务宗旨,向着下一个辉煌的40年大跨步迈进!

    (陈雪梅 通讯员 王颖奇 杨小丽 李奕佳)

  • 今天,中国人又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11月23日,世界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竣工投运。

    勇开天路

    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是跟我有什么关系?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藏族同胞至今都还在使用小型的户用太阳能发电,不仅停电是家常便饭,大电器和生产机械更是无法运转。

    所以说,不仅西藏未来的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要依靠藏中联网工程,连马上要全面开工的川藏铁路也得依靠它来供电呢!

    有了这个工程,未来坐上火车从最美的川藏线去拉萨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事实上,该工程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建成的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高原超高压输变电工程。

    这么厉害的工程,我怎么没听说过?

    小编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藏中联网工程由西藏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两部分组成。工程起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止于山南市桑日县,动态投资162亿元,新建、扩建500千伏及配套工程变电站16座,新建500千伏及配套线路2738公里。工程于2017年3月22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4月6日开工建设。

    林芝色季拉山海拔4700米塔位组塔施工

    不就是新修了一条电网线路么?咱们国家都修那么多了?这有什么难的。要是这么想,你可能就要错过一次见证奇迹的伟大时刻了。

    以下内容不容错过↓↓

    相信去过西藏的朋友都听说过高原反应这东西,也见过一路上险象环生的地质条件,别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爬山涉水搞建设了,很多人连走路都喘大气呢。

    事实上,藏中联网工程要跨越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横断山区,既要面对大自然天险的考验,又要面对生态系统复杂又极为脆弱的挑战。施工环境极其恶劣,道路交通极其艰险,后勤保障极其困难,环保、水保要求极高。工程打破了现有电网工程建设运行的多项纪录,创造多项世界之最。

    工程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电网工程,平均作业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塔位东达山海拔5295米,是世界最高的500千伏输电塔位;芒康500千伏变电站海拔429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00千伏变电站。

    工程是世界海拔跨度最大的电网工程,工程线路海拔从2200米至5300米,最高塔位与最低塔位之间海拔高差达3100米。

    工程是世界自然条件最复杂的电网工程,工程穿越横断山脉核心地带和青藏高原腹地,位于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穿越全世界最复杂、最险峻、地质最不稳定的横断山脉核心地带,跨越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10余次,沿线处于低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等区域,存在毒虫、鼠疫危害,极端温差大,随时可能引发各种高原疾病。

    藏中联网工程施工难度介绍视频

    这么多高难度的挑战,工程修建起来一定很不容易吧?

    虽然有艰难险阻,但是咱中国人有精神呀,正所谓“海拔高,干劲更高”。再说了,咱还有领先世界的电网技术呀,这个连电工行业最发达的美国和日本都“羡慕嫉妒恨”呢!

    面对艰险的施工条件,施工人员在波密县栋山北面悬崖上,开创了80度陡坡的施工先例;在米堆冰川对面的峭壁上,电力工人一驻就达20天;在怒江天险的山梁上,搭设了2.8公里的钢管天梯。

    悬崖峭壁区段

    天梯

    青藏联网工程中,电力建设者在高海拔进行高空作业

    9月的藏中联网工程线路包5东达山处塔位,海拔5000米作业,风雪肆虐,低温严寒,高空“蜘蛛人”正在安装间隔棒。

    藏中联网电力工人施工画面视频

    面对恶劣的道路条件,物资运输实施“兵站式”管理,物资从全国各地汇集至成都、拉萨、丽江、大理火车站,克服重重困难,二次转运至材料站。物资运输总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49圈。

    海拔4600米昌都八宿县安久拉山马帮运输

    设备运输途径著名险段“七十二道拐 ”

    物资供应

    针对生命保障难题,建立了覆盖全线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建成4个高原适应基地、40个医疗站,全力保障参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减少地面运输对环境的破坏,架设运输索道近千条,总长超过1200公里;为保护72道拐、米堆冰川等著名景观,线路绕行20余公里。

    医疗保障

    针对复杂的技术特点和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需求,开展设计深化和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攻克了高海拔绝缘配合、不稳定地质基础施工、生态脆弱地区环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研究制订高海拔技术标准,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近20项。

    说了这么多,咱们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搞这么个工程呢?

    这里小编又要重点敲敲黑板了,以下这些知识很可能不久就会进入你家娃的课本和考题当中。

    藏中联网工程是“十三五”时期加快西藏电力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是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西藏各族群众身边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是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边防安全提供电力保障。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面向南亚的开放通道,具有特殊重要战略地位。

    二是满足西藏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藏中电网覆盖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和林芝等地区,是西藏电网的主要负荷中心,“十三五”期间负荷发展水平将呈现高速增长。由于受到能源资源、运输条件、建设成本和环保等诸多因素限制,藏中地区电源规划无新增火电,只能以水电为主,但由于水电建设周期较长,丰枯特性明显,无法根本解决藏中电网缺电问题。建设藏中联网工程,将藏中电网与我国交流大电网相联,可有效解决“十三五”期间藏中缺电问题。同时,大规模电网建设有利于拉动产业链投资、增加就业和税收,将西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民生改善,维护团结稳定。

    三是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和清洁能源外送消纳能力。西藏是国家重要水电基地,技术可开发容量1.4亿千瓦,西藏中部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藏中联网工程建成后,具备40万千瓦输送能力,远期可提升至百万千瓦,年输送电量27亿度,其中外送藏中清洁能源16亿度,为藏中清洁能源开发与外送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扩大西藏主电网覆盖范围,保障川藏铁路供电。工程将为西藏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供可靠电源保障,提高西藏地区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另外,川藏铁路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建设规划。建设藏中联网工程,可有效保障川藏铁路供电需要。

    海拔5000米东达山线路

    变电站建筑融合藏族文化元素

    欲与天公试比高,“电力天路”建设者脚踏银线,行走在昆仑之巅(国网青海电力)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经济日报

  • “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举办

    强音和鸣领跑智能光伏新时代

    ——“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举办

    光明网西宁5月26日电(记者万玛加)5月25日-26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青海省能源局、黄河水电&华为联合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智能光伏联合创新成果”全球发布会在青海西宁隆重举办。

    本次发布会吸引了全球光伏投资商、行业领导者、专家、权威咨询机构300余位嘉宾出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等光伏行业的“大咖”与来宾共同围绕多项重磅联合创新成果进行探讨。

    青海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予波在致辞中指出,黄河公司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运营商,以创新谋发展之路、布发展新局,与华为、杜邦等顶尖的科研机构合作创建了多个高端科研平台,走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联合创新中心采用优势产业与前沿技术相融合的方式,应用百兆瓦实证基地的评价验证与指导优化功能,开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应用、新集成推广,加快了光伏技术研发应用进程,有力推动了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省及整个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予波说,今天发布的创新成果,必将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百兆瓦实证基地的影响力,加快组件在线监测技术发展与应用,提高光伏电站智能化运维水平,有力推动光伏平价上网进程。

    黄河公司电力总装机容量1595万千瓦,资产总额达919亿元,清洁能源比重占92%。是青海最大的发电企业,装机占全省55%,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光伏发电运营商,拥有光伏电站有35座,装机容量286万千瓦。

    经过多年发展,黄河公司大规模新能源产业建设已经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果丰硕。率先在国内打造了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运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同时在各个产业环节培养出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坚持问题导向的专家,具有了多专业、多层次、全方位、成体系的专家团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产业协同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突出。

    “依托全产业链的支撑和协同,黄河公司对于光伏电站的设计、设备、材料、工艺、运维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新颖的思路。将上述认识和思路反馈到产业链各环节,结合公司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创新模式,倒逼推动光伏产业相应环节的技术发展和质量提升,催生出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黄河公司董事长谢小平在发布会上表示,黄河公司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制造开始,直至2010年建设首个西藏桑日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创造,围绕提高发电量、提升系统效率、降低投资成本的目标,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推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搭建了青海省光伏产业技术中心、新能源产业综合研发中心、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电站联合创新中心、黄河水电-杜邦联合光伏创新实验室、光伏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海省太阳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高效电池研究实验平台、储能系统实验室等多个科技研发平台,为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华为公司是最早与黄河公司进行联合创新的公司之一,黄河公司-华为智能光伏电站联合创新中心,专门针对制约光伏电站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不断加快智能光伏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行业进步,为保证黄河公司在光伏电站开发领域的先进性提供了稳定的动力。双方通过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此外,黄河公司还与杜邦公司合作,建设了黄河水电-杜邦联合光伏创新实验室,联合开发了透明背板,透明背板双面组件转换效率高达18.9%以上,对于行业双面组件的批量化应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产研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力量为驱动,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共同孵化全球领先的智能光伏创新技术。”谢小平介绍,近年来,黄河公司共申请专利技术238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各类科技成果75项,加速了公司光伏产业的科技转化应用,推动了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这也开启了黄河公司在光伏产业征途上的创新探索之路……

    黄河公司成功研发光伏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互联网+光伏”的智能光伏电站与大数据分析,光伏电站实现“集中控制、远程诊断、实时维护”的智能管理模式;成功首创智能IV诊断实证应用技术,该项检测技术在国内属首创;成功研究组串式逆变器应用推广,大大降低电站运维管理成本,提高电站发电量;成功创新跟踪系统与组串逆变器融合应用技术,简化跟踪系统设计,降低系统成本。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黄河公司用实际行动保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成功将生态保护与光伏电站相融合,通过在光伏电站建设中不大面积破坏植被,不在支架上焊接;种植碱草、固沙草等植物;进行光伏支架型式研究等多项举措,使光伏板下的风速减小了50%以上,晴天天气下蒸发量平均降低50%以上,水源涵养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同时,黄河公司与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展大型光伏发电园区对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构建光伏电站影响下的生态监测平台系统,为光伏电站发展与生态统一调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这一项项技术创新依靠的是黄河公司丰富的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经验;依靠的是借助多方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产业、技术、人才、资金优势;依靠的是黄河水电人敢为人先和敢为人所不能的精神融入到创新发展的实践中。

    我国光伏电站系统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光伏发电系统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和完善。黄河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电站运营商,未来将于行业内先进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开展联合创新活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同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光伏产业。

    26日,与会人员参观了黄河公司位于青海共和的全球知名的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与龙羊峡850兆瓦水光互补项目。

    据了解,实证基地总装机123兆瓦,分为6个试验区。包含了45种类型规格的组件、21种类型规格的逆变器、17种型式的支架,12种设计类型和95种设备和材料,目前正在建设实施新的储能试验区。实证基地是全球类型最多、样本量最大、可以试验比对组合最多的实证试验基地。实证基地对于户外运行特性的采集要素齐全,测试标准严格,数据采集采用冗余通道,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连续性,经专家验收和评价,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克服光伏电站出力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提高光伏供电质量,黄河公司开创了水光互补新型能源发展模式,建成了850兆瓦的水光互补电站。该项目依托龙羊峡水电站,结合太阳能资源特点及光伏发电特性,将光伏电站和水电站整体作为“虚拟水电”进行综合运行控制,把原本不稳定的锯齿形光伏电源,通过水电调节为均衡、优质、安全和电网友好的电源后送入电网。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的建成投运,填补了国内外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为清洁能源提供了新型的能源互补发展模式。

    来源:光明网

  •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