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 社群运营 汽车行业社群的心路历程

汽车行业社群的心路历程

中企动力企业交流群

分享两部分:第一是运营社群的历程;另外是个人对社群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供交流用。

熟悉我的朋友都应该记得,我是在2013年年尾开始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在此之前,我在汽车流通行业奔波了七八年,采访过数百位经销商店总、投资人。最初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只是将他们的经验和分享、对行业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评述,发表在公众号上。

2014年开春,我开始运营自己的线下活动:汽车经销商商友会。最多的时候拓展到80多所城市。2014年九月,我利用年假的机会,和清华大学的郑毓煌老师、苏丹老师,陪同近20位汽车行业的同仁奔赴美国,组织了第一次海外游学项目。那时候我还在一家汽车类的互联网公司做部门主编。2015年,我开始创业,2015年广州车展前夕,主办了汽车行业首届汽车互联网+创新大典,到今年为止,已经是第四届(上海,九月底,大概2000人左右)。2016年-2017年,出版了《汽车人的互联网聚变》,也是行业内首次通过众筹方式完成的书。

人生若只如初见,相逢何必曾相识

目前在做一个小程序和APP,是关于在线教育的。下面是我在社群运营过程中趟过的一些坑:大概是2014年,发起成立中国汽车经销商商友会,最初的形式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汽车行业免费公开课。当时的初衷非常简单,正如商友会的口号——发现和分享汽车行业的价值——想让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打破封闭体系,通过自愿分享和公众演讲的方式,让行业从业者们彼此互助学习,从而提升自我认知和技能。2014年4月在上海启动商友会,到2015年筹办中国汽车互联网+创新大典暨100强发布,中国汽车经销商商友会一直依靠赞助商提供资金支持,才得以延续下去。我们当时的实践有以下几点:

1、商友会的线上和线下课全部免费;

2、不支付演讲嘉宾任何课酬费用;

3、为了增强用户的体验,推出了听众评价体系,每场活动结束演讲后,听众通过票选的方式,评选出最佳演讲者。

从今天回顾当年,这种实验确实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很多演讲者之所以答应参与,也是看中我们具备一定的媒体属性,为演讲者带来更多流量。但是,问题也很突出,就是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当赞助商不再给予支持的时候,就难以维持运营。反省我们的问题,除了线下成本太高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将我们的价值观坚持下去,由于社群入门的门槛太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以留住核心用户。好处就是吸粉比较快,迅速就冲到20多万粉丝,和我们合作的意向老师达到400多位。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在全国的近3万家汽车4S店,几乎每家店都有我们的读者,很多店总经常在周一例会上分享我们发送的文章和行业心得与采访。你可以拿我们和餐饮行业的餐饮老板内参做类比,不同的是他们是在餐饮行业,我们在汽车流通行业,打法基本都差不多。

第二部分,说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由于之前我是做内容出身,团队大多数也是以内容出身为主,缺乏产品商业化和社群运营的经验,在流量红利期没有及时找到商业变现路径,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今天回头看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也许培训早做两三年,现在就不是这样了。当然直到今天大家依然看好汽车后市场的2亿车主这个大蛋糕,我有一年多忙着做车主服务平台,没有把精力放在B端的商家运营上。后来车主运营平台做不下去,转回来才开始做针对B端的这些4S店、汽车维修连锁、服务店的服务。我们曾经利用QQ开过80多个城市战的QQ群,发展最快的时候是非常迅猛的,后期由于难以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几乎都成了僵尸群。

社群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志同道合的人一路同行

总结一下:我个人在汽车行业的IP还可以。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过去没有在用户身上找到商业变现、提供价值交换的途径。去年,有一位曾经的会员(某经销商集团的董事长,我们的会员有很多是4S店投资人)他问我一句话:如果你面对的群体是我们,除了提供业内优秀的资讯服务之外,你还能提供其他更好的增加粘性的东西吗?他的意思是,其实他们是愿意为更有价值的服务付费的。这句话引发我的深思,我发现过去自己一直忙忙碌碌,看上去似乎什么都能做,但是最后用户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甚至有人问我是不是干会务服务的,所以大概也是去年的时候认识了卢彦老师,我开始系统看一些社群方面的书,包括秋叶的PPT群。闭关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比较痛苦。现在在学习和经营自己的社群,通过培训的方式,不仅仅是讲我自己的课,也通过连接专业老师,期望包装更多的老师的专业课程,在线教育是我个人觉得能为汽车行业B端群体提供比较高粘性和价值的服务,所以头部老师就是我们内容的,我们团队包装和服务老师的课程推介给行业用户。和得到、混沌相比,我们的优势是更垂直,更懂汽车行业,更实用,更贴近一线,更聚焦终端用户的痛点,内容更偏向实用的技能:比如汽车的销售、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技巧、维修等做到定位区隔。甚至你可以把我们看成是汽车行业的混沌。由于社群维护需要大量成本(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所以我个人不赞成免费的社群,起码也要有一定的任务,必须要有门槛。所以目前我自己的社群尝试着全部收费作为入门的门槛。

目前从运营情况看,效果比预期还要好一些。刚才我看到群里在分享一个做社群的文章,我读了一遍,关于社群的产品体系(小程序、APP)、会员体系(我们需要重新改进一下)、流量(目前主要还是微信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等)、培训体系(在做)、绩效考核(这块还在改进),我觉得很管用。社群的关系最终还是要有成交,但是成交的前提是要为社群成员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我们现在也在给汽车厂家和用户之间搭建招商的渠道;比如有投资人想投资奥迪的4S店,我们帮牵线搭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比如汽车用品厂家需要找到这些商家做批量采购,提供的连接服务;比如小商家需要的车辆采购服务的信息连接之类。但是从我个人层面来看,最核心的依然是知识付费版块,这也是我们团队今年最重要的目标和连接客户的核心。

中企动力企业交流群

声明:本页内容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保证亦不表示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提交至online#300.cn邮箱联系删除。

以上产品还未完全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在下方提交我的专属需求
我的专属需求:
*手机号:
*验证码:
img
咨询报价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