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www.300.cn

业务简介:中企动力(300.cn)为您提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及定制高端网站建设服务,中企动力专注于企业网站建设、高端网页制作领域24年,对企业网站制作、平台高端网站建设,包括汽车、家装、农业、外贸、机械等多个行业拥有丰富建站经验,选择中企动力,为网站保驾护航。

安溪瓷窑址网站设计头条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资水中游新发现一处宋代瓷窑址

    窑头山窑址与八仙台窑址位置。

    窑头山窑址采集垫圈。

    窑头山窑址采集标本。

    红网长沙8月9日讯(通讯员 赵亚锋)2017年7月中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针对G59湖南省官庄至新化高速公路沿线的文物调查过程中,在资水中游地区新发现一处宋代瓷窑址。

    该窑址位于娄底市新化县琅塘镇苏溪村,当地人称窑头山的一处低矮山丘上,暂依发现地将其命名为窑头山窑址。窑头山窑址所在地理位置为资水左岸一级阶地,资水在此向西曲折,窑址北、西近资水,南邻汇入资水之苏溪,西距安化县平口镇约500米。

    窑头山整体呈新月形,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40米,比周围相对高度约3米。调查时在整个窑头山周围坡脚处皆发现有大量瓷片,以酱褐釉为主,见少量黄绿釉,纹饰见有菊花、草叶和网格纹等。器形以碗为主,另见有杯、罐、壶等,但更多的是匣钵、垫圈等窑业用具残片,可以确认皆为瓷窑废弃堆积,其时代为宋。根据窑址南部现代居民建房平整地基时所挖出断面来看,窑头山窑址文化堆积最厚处达1.8米,现隆起于地面的窑头山基本为窑业废弃堆积所构成。

    另外在窑头山窑址南部,发现一平面形状较规整之圆形池塘,直径约30米,判断是窑业生产的取料坑。

    窑头山窑址所处位置是新化县与安化交界区域,其北部、西北部临资水区域即为安化县平口镇地界。安化县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曾在资水左岸临水处曾发现过一处宋代窑址,名为八仙台窑址,南距本次发现的窑头山窑址不足500米。后因柘溪水库修建,资水水位上升,现多被淹于水下,但根据普查资料来看,八仙台窑址采集之瓷片标本与窑头山窑址基本类同,两处窑址属同一时代。推测现平口镇东北,资水左岸区域可能存在一个较大规模的宋代窑址群。

    本次窑头山窑址是在针对G59湖南省官庄至新化高速公路沿线的文物调查过程中所发现,公路从窑址西部60米外经过,未涉及窑址区域。

  • 揭秘神垕镇瓷窑址数万枚残片真相,你可能远远想不到?

    神垕镇瓷窑址考古发掘的项目位于神星镇“钧都新天地”第一期工程建设范内,2013年3月,在项目拆迁及施工前的考神垕瓷窑址发掘现场古勘探中发现。2013年8月下旬,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进行发掘,属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分东西两个区域,地层厚7米,可分为近代、清代、明代、元代地层。

    经过4个多月的科学发掘,至2013年12月底野外考古工作基本结束,发掘面积达2120平方米,揭露出了一处分布密集的金、元、明时期的瓷窑群,共发现窑炉15座(其中较完整的10座),灰坑108座,澄泥池9座,灰沟3条、基葬1座,出土大量瓷器残片和密具残片,总数约数万造枚,其中可复原器物七百余件。

    出土瓷片以白地是黑花瓷居多,也有不少钓瓷、白瓷、黑瓷等,器型有金代的天蓝红斑的瓷盘,元代的素烧白瓷碗,明代的白地黑花罐和白地黑花点彩碗等,另有少量褐瓷、黄瓷、绿瓷等。白地黑花瓷的纹饰以花草枝叶纹为主,部分器底书有“忍”“酒”、“福”、“风花雪月”等字,具有磁州窑系的特点。

  • 安徽首次发现宋金时期瓷窑址

    记者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近日,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镇的烈山窑取得重大收获。

    该窑于2017年9月在新湖路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被发现,经过前期考古调查和勘探,从今年3月初开始对其正式发掘。发掘分南、北两个区域进行,发现4处保存良好的窑体。北区发现2处窑址,其中一处为典型的马蹄形馒头窑,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构成,出土文物主要包括碗、盘、盏、罐、建筑构件等,时代为北宋至金。南区发现了2处窑体,位置大致重合,局部存在位置差异,说明分2次建造。两处窑体保存相对完好,主要由操作间、火门、火塘、窑室构成,出土文物主要包括碗、盘、盏、罐、瓶、俑、围棋子,时代为金元时期。

    这次烈山窑的发现在皖北地区尚属首次,并且获得大量的瓷器标本,从大的窑系划分可以将其归为定窑系和磁州窑系。此次发掘,把定窑系和磁州窑系的窑业技术范围扩大到淮河北岸,是两个窑系的最南端分布。

    烈山窑址位于雷河东岸,雷河下游是濉河,濉河与大运河相连。安徽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贸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窑生产的产品。据推断,烈山窑生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行销全国,其发现对于构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有着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千年钧瓷官窑址获得新生,看钧官窑址怎么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1974 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禹县钧台钧窑遗址进行发掘,1976 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在钧台钧窑遗址内建成一号窑炉保护房、七号窑炉保护房。

    1992 年4 月,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相继批准成立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和禹州市钧瓷研究所一起建在宋钧台钧窑遗址保护区内。8 月,禹州市拨款190 万元,征收保护区土地4.8 万平方米。

    1993 年3 月,禹州市政府成立宋钧官窑综合开发管理处。之后,设立钧台钧窑遗址保护标志。

    1996 年5 月,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钧台钧窑遗旧貌改观工程启动,次年上半年结束。改造后的遗址博物馆建筑为仿宋式水泥结构建筑群,面积6100 平方米。

    1999 年1月,禹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宋钧官窑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办法对保护机构、资金、规划、奖惩予以明确,要求保护区内的村和街道办事处成立遗址保护小组,聘请业余保护员,形成遗址保护网络。办法指出保护资金从财政预算、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予以解决,并向上级申请专项经费。

    2000 年以后,钧官窑址博物馆开发保护工作加快。

    2007 年9 月,国家旅游局公布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为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

    2008 年,钧官窑址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启2000年1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到博物馆视察。

    2010 年末,钧官窑址博物馆布展工作基本完成。

    2011年5月1日举行试开始仪式,钧官容址开发保护工作进人到一个新阶段。

  • 旅顺博物馆怎么会收藏国内这么多窑址的瓷器

    熟悉旅顺博物馆的可能知道

    馆里收藏了国内很多窑址的瓷器,

    有的如越窑、龙泉窑、磁州窑等各成体系,

    时代发展序列基本完整,

    甚至还收藏如此之多

    景德镇官窑的精品瓷器!!

    这些藏品从何而来呢?

    小编今天就给你找来了标准答案

    ↓↓↓↓↓↓

    现在就来揭晓答案

    01

    日本藏家收藏(旧藏)

    旅顺博物馆是1917年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由日本殖民统治者建立,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其中的28年时间由日本人经营管理。日本殖民时期旅顺博物馆陶瓷器主要来源于日本藏家的收藏。日俄战争以后,有诸多私人收藏家侨居旅大地区,他们收藏的文物,成为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1925年8月征集多田仙之助收藏的陶瓷器100余件;1929年4月征集日本近代著名的陶瓷专家小森忍收藏的陶瓷器、鼻烟壶等类文物600余件。而后陆续征集到池田信彦、后藤勇太郎、石野昌平等人收藏的陶瓷器。

    02

    国家调拨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旅顺博物馆的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

    195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瓷器50余件,这部分瓷器为清康熙至光绪时宫廷使用的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精品瓷器,现展厅内展示的清代官窑瓷中的绝大部分为北京故宫博物馆调拨,来源清晰,精致秀美,为官窑瓷中的精湛之作。这部分瓷器的拨藏极大地提升了旅顺博物馆瓷器收藏的层次。

    1959年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和上海文物仓库、上海博物馆等亦调拨250多件瓷器,进一步丰富馆藏。

    03

    征集购买

    一代代旅顺博物馆人也为丰富馆藏而努力着。

    1959年从北京韵古斋等文物商店购得部分瓷器精品。

    1960-80年代从大连文物店征集部分瓷器,包括明永乐青花锦纹绶带耳扁壶、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大盘等120余件。

    这些购得的瓷器更加充实了馆藏。

    04

    捐赠

    部分瓷器是私人收藏者的慷慨捐献之物,如越窑青瓷绝大多数为杭州的私人收藏者张劲宇捐献给旅顺博物馆。

    通过各种渠道的文物征集,旅顺博物馆的瓷器收藏已然成为馆藏历代艺术品收藏的大宗。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怀仁窑:怀仁陶瓷 \釉异彩 特色鲜明|山西古窑址之一

    怀仁县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桑干河上游,其名取自“怀想仁人”,是一座将“仁”融入生命的雁北古县。

    其境内的金沙滩就是当年宋、辽交战的古战场,也是传说中杨继业兵败罹难的地方。

    怀仁的金沙滩古战场家喻户晓,这里的“怀仁陶瓷”同样历史悠久,被誉为“陶埴一枝,独擅北方”。

    黑釉油滴盏 宋-金 口径9.3cm 2017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 落槌价 750,000 港币

    怀仁窑历史上以烧黑瓷为主,釉面乌黑晶莹,器型古朴豪放,胎质较粗而釉质甚精,最著名的当属“油滴”。

    怀仁黑瓷精品——油滴

    油滴属于黑釉瓷中的一种结晶釉,是指在黑色底釉上有银色、金色、或红色的小圆点,像油浮在水面上,故得名油滴。

    因为地处大同盆地,煤炭储量丰富,自古以来怀仁窑烧造瓷器以煤作燃料,燃点髙,控温性好,因而油滴在形成中相对要聚集,滴点发育饱满,大小一致,间距排列有序,釉斑光亮。

    黑釉油滴盏 金 高4.2cm 口径9cm 足径2.9cm 山西博物馆收藏

    黑釉银油滴茶盏

    南北方油滴的区别

    油滴有两类,一类是南方油滴,以宋代建窑油滴为代表,另一类是北方油滴,怀仁油滴是北方油滴的精品。

    黑釉油滴盏 怀仁窑 口径9.4cm

    这两类油滴外观粗看很相像,经常被人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外观特征区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外观特征区别

    怀仁油滴的斑点是均匀分布的,因为它是由气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气泡,所以斑点布满整个釉面。而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的,所以分布不均匀,有疏有密。

    怀仁油滴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密切相关,釉层越厚,气泡越大。建窑油滴的斑点大小与釉层厚度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同一件茶盏上不同部位的斑点大小疏密都可能差别很大。

    建窑油滴釉流动强,碗口部位釉较薄,有干口的现象,所谓干口就是器物口沿处釉面干涩。同时在底足处有一圈明显的聚釉。而怀仁油滴的釉水在烧制中不易流动,烧成后碗口不会脱釉,聚釉现象也不明显。

    油滴 建盏 南宋

    2、形成机理的区别

    ▼怀仁油滴——气泡机理

    怀仁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气泡机理。

    当窑温烧到1200摄氏度以上时,由于此时釉已经熔融,粘度很大,釉料中的铁离子分解产生的小气泡被封闭无法逸出釉面。

    随着过程继续,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并逐渐合并成大气泡,当气泡增大到足以克服釉层阻力时,气泡便破裂,形成一个类似火山口的凹坑。

    随着烧成继续,这些凹坑被周边的釉逐渐填平,而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在冷却过程中,便析晶形成怀仁油滴的斑点。

    黑釉油滴盏 口径9.2cm 高3.5cm 底径4.3cm

    ▼建窑油滴——浮萍机理

    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可以概括为浮萍机理。

    当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摄氏度左右时,由于窑温高、釉粘度小,铁离子分解产生的小气泡可以直接逸出釉面,而由小气泡富集到的铁氧化物易浮在釉层表面。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液相小滴越来越多,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青萍,它们随机而遇,三五成群,拼合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包裹团,就象一叶叶青萍靠在一起。

    当温度下降时,窑中环境条件适合包裹团中的铁氧化物析晶时,便形成建窑油滴。

    油滴撇口茶盏 建窑 宋 口径19.9cm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3、烧制难度

    怀仁油滴烧成的温度范围非常窄。

    烧制难度在于上下5度间可能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同。这在没有温度计的古代,全靠工匠的经验,全凭肉眼观察火色。

    若温度过低,会留下气泡的痕迹;若温度过高,气泡破裂后的凹坑难以填平,油滴斑点会飞散消失。

    因此,斑点越圆,越清晰,烧制难度就越大。

    油滴天目茶碗 金 径9.5cm 东京国立博物馆

    油滴茶碗 宋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

    4、护胎釉

    宋代时,建窑烧制的建盏作为供御的茶器,名声在外,各地纷纷效仿。由于建盏采用了含铁量高的原料做胎,因此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称。

    然而怀仁当地没有这种泥料,于是古人就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通体连足加罩一层黑色化妆土,以此来妙仿建盏铁胎。

    黑釉油滴盏 口径9.2cm 高3.5cm 底径4.3cm

    黑色护胎釉经过使用,磨损脱落

    皂盒耕作社 复烧黑釉油滴

    信息 via《怀仁窑的前世今生》李倩 马芳 《建盏烧制技艺浅析》谢松青

    《不是所有的油滴都是建盏,李达论建窑油滴的可贵之处》

    《古晋遗珍——山西怀仁窑、平定窑传承与创新复烧现状》王向阳

    图片 via《三晋窑火》晋中市文物局 介休市文物局 深圳望野博物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小鱼丸

    责编 严瀮冿

  • 瓷学泰斗孙洪琦先生考察涿鹿古窑址纪实

    涿鹿县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黄帝故里:著名“合符釜山”“阪泉之战”“逐鹿中原”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涿鹿有中国最早制陶史,相传黄帝夫人“嫘祖”在今天保岱“妫水”河畔烧制陶器。

    战汉在古涿鹿设立“上谷郡”:郡守“景丹”在东窑沟设立窑口,负责烧造陶器!距今两千多年:可以说“东窑沟古窑”是中国北方窑口“鼻祖”。影响范围之大,历史之悠久!无人企及。

    在今天武家沟镇“溪源村”附近,有著名古遗址“四倾梁”。相传舜帝曾经在此耕种四十余载,如今在四倾梁附近还可以发现夹沙陶古陶片,为传说增加了佐证!

    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瓷学泰斗!孙瀛洲古陶瓷鉴赏事业嫡系传人!著名古陶瓷鉴赏家:孙洪琦先生!多次到涿鹿考察指导,指出!东窑沟古窑址是涿鹿县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要及时保护好:东窑沟古窑在中国陶瓷史占有重要地位!是我们研究汉唐以来北方陶瓷重要依据。

  • 唐三彩窑址巩义窑精品瓷器鉴赏

    巩义窑址始烧于北朝,发展于隋,盛于唐,式微于宋、金。

    早期生产青瓷,隋代开始生产白瓷,唐代主要生产白瓷,另外还生产黑釉、黄釉瓷、三彩瓷。

    三彩瓷是巩义窑址的一大亮点。历史上关于唐三彩的产地,一般有西安、洛阳、扬州三地说,但2012年发现窑址的,仅洛阳一地(注:巩义在唐代属洛阳)。巩义窑址发现的白瓷,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质优者可与明清景德镇脱胎白瓷相媲美,为研究中国白瓷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新唐书·地理志》中有关于河南府贡白瓷的记载,"开元贡白瓷",其产地很可能就是今天的巩义窑址。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巩义窑绿釉小壶,唐,高5.8cm,口径3.3cm,足径3.9cm。

    壶敞口,圆唇,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对应的一侧有连于口与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圆形装饰。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此壶造型小巧圆润,具有巩义窑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窑还生产这种造型的茶叶末釉、白釉、黑釉小壶。

    绞胎三足炉,唐,高11cm,口径10.7cm,足距15.8cm。博物馆征购藏品瓷器组 156,5739,9992

    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巩义窑址还有可能是青花瓷的发祥地。关于青花瓷产地的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巩义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中晚唐时期地层和灰坑内清理出不少白釉点画蓝彩的钴蓝彩釉瓷器标本,为青花瓷的起源、创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重要的是在晚唐地层内出土的青花瓷与扬州唐城遗址和"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三件青花瓷时代一致。从而,再次推动了我国青花瓷器的研究向更新更深领域发展。

  • 中国瓷器曜变的紫霞——钧窑(3):钧窑窑址分布在哪里?

    关注百家号“品瓷中国”,学不一样的陶瓷知识,了解最新陶瓷资讯! ~点赞收藏 转发评论

    来源:程彦林

    继《中国瓷器的巅峰——汝窑》之后,本应该接着写定窑或南宋官窑或哥窑的,因有朋友建议写钧窑,好吧,这次就写写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中,疑问最多、争议最多、也可能名不副其实的钧窑吧。

    钧窑窑址分布

    钧窑窑址自从明代中后期衰败而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世人开始寻找钧窑窑址,最早调查窑址的是日本人原田玄讷,1930年代即到河南临汝、禹州进入实地调查,1937年尾屿洵盛根据原田玄讷实地调查汝、钧窑址的材料及大量中、英、日文资料,认为汝、钧为同一类,南宋(金)时汝窑衰落,钧窑日渐兴盛。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对临汝县、宝丰、鲁山、禹州的古窑址地区做过调查之后,回去撰写了一系列考察文章。其中在《禹州之行》一文中,陈万里先生明确指出,钧窑的烧制地点,一般都说在河南禹州的神垕镇,但是经过调查,证实钧窑碎片的所在,是在离神垕镇约5 公里的野猪沟,此处距离宋代烧制汝瓷的东乡大峪店只有35公里,因此认定钧瓷与汝瓷是有密切关系的。当然,陈先生这次仅仅实地调查,并没有实质性窑址挖掘。

    禹州钧窑遗址分布图

    1960年代,古陶瓷专家、学者,对钧窑遗址曾进行过数次调查,但都未得到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如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叶喆民在《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中记述他在神垕镇刘家门、刘家沟、苗家门、张庄、龙盔地等窑址发现的早期钧瓷残片,“但大都为盘、碗之类,而传世的许多号称宋钧,特别是刻有数码的盆、奁等残片,迄无所获。”

    钧台窑遗址保护范围示意图

    因不满足于专家、学者寥寥无几的考察“成果”,1964年8月,河南禹县县委、县政府抽调干部,组成“钧瓷史考察组”,成员是焦俊昌、王熙兆、谢相林、田松山。调查组经过不到半年的工作,共发现古钧窑遗址110处,收集到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瓷片、窑具标本,写出了《钧窑遗址考察笔录》,并首次推出“钧台窑”的名称及概念,为研究钧瓷发展史和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可以说“成果巨大”。后因“四清”运动开始,继而又是“文化大革命”,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挖掘,一直拖了10年之久,十分遗憾。

    1974年钧台窑发掘出土底刻数目字“一”至“十”钧瓷标本

    1974—197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禹县八卦洞、钧台等古瓷窑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清理出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窑具、瓷器及瓷片标本一千余件。器形有各式花盆、盆托、洗、炉、钵等器物;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多种色调。盆、托及尊等宫廷使用器物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目字。发现的瓷片数量最多的为钧瓷,其次还有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扒村窑类型的白地黑花瓷。出土的标本中,有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宋钧”相一致的标本,有底刻与定窑、汝窑铭文相同的“奉华”字样的器皿。竟然还有,在该窑址发现有用钧瓷制作的“宣和元宝”钱模,其上还滴有一点钧釉,经化验与钧瓷产品的釉完全相同。

    1974年在钧台窑址区发现的用钧瓷泥制作的钱模(正面和背面)

    1974—1975年的钧窑发掘也存在不少瑕疵,一是因配合施工进行勘探性局部挖掘,范围不广;二是时间仓促、发掘不精细;三是对出土标本的比对研究不深入;四是断代结论仓促,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仅因“北宋宣和钱模”和几片刻有“奉华”的瓷片而将八卦洞、钧台窑址断代为“北宋”。这些瑕疵让导致此次发掘的结论难以服众,争论也由此开始,至今不断。我将在后面细说。

    随后,1982年、1985年、1988年分别对神垕镇钧窑遗址进行了复查、核查发掘,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此后,对钧窑窑址的寻找、发掘断断续续地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次挖掘有2001年和2011年。

    2001年,为了弄清钧瓷创烧的时间和探讨钧窑发生、发展、繁荣、衰亡的进程以及工艺发展的历史,解决学术界的有关争端和课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秦大树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文军馆员组织发掘组,对神垕镇刘家门东、西区窑址,河北地窑址和下白峪窑址等四处窑址,进行了历时三个月的主动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了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1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了大批的瓷器和窑具残片,总数约数十万片,其中可复原器物数千件。在发掘结束后还对神垕镇西南部沿白峪河分布的5处古窑址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这次考古发掘,证明了陈万里先生的判断是准确的,那就是:神垕镇钧窑始烧于北宋末年、盛烧于金、元,与汝窑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这次发掘不仅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考古规范、细致,判断慎重、严谨,结果令人信服。

    2011年,秦大树教授再次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禹州市鸠山镇闵庄钧窑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中央电视台还进行了连续的跟踪报道。

    上述视频,报道了考古队对窑炉群的发掘。

    上述视频,报道了考古队对钧窑器具如匣钵的发掘,并证明此处钧窑仅生产日用瓷器。

    上述视频,报道了考古队对钧窑遗址发掘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发现,如陶瓷作坊废墟中有突发性死亡的制作工人遗骸,证明此处遗址遭遇突发性灾难而被损毁。这种损毁一般只有地震、战争等突发性原因才能造成。秦大树教授联想到,此处正处于决定金国灭亡的蒙金三峰山战役主战场附近,莫不是战争原因造成?

    从公元1212年开始,成吉思汗率领窝阔台、木华黎、托雷等部,联合南宋,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征金战争,这个过程大家可以从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了解一个大概。其中窝阔台部采取长驱直入南部迂回策略,于公元1232年(此时窝阔台已经继承了汗位),在三峰山地区与金国进行了一场史上极其惨烈的三峰山之战,金国被打败,至此一蹶不振,于公元1234年被蒙元消灭。——此乃旁话。

    至此,钧窑窑址分布和传播已逐渐清晰起来。早期的钧窑窑址大多以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大刘山下的白峪河岸边,从西部山区起依山傍水密集而建,较早如刘庄(刘家门)、上白峪、下白峪、于沟、张庄、苗家门、茶叶沟、槐树湾、里杜沟、红石桥、王家门、长春观等处,随后有八卦洞、钧台窑、西寺、霍洞、邓禹寨、温家门、赵家洼、五洞口、五龙泉、花石、王桥、大涧、王家门、闵庄、吴庄、黄庄、神林店、接官亭、石峪、华沟、石圪节、铁炉沟、扒村、桃园、郭寨、方山、磨街、西柳树、鸿畅村等处,此后向四面八方传播,迄今为止禹州共发现钧窑遗址150多处。其中在禹州市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发现的钧瓷窑址,无论从烧造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是最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烧造水平的影响,到了元代之后,钧窑以河南禹州钧窑为中心,向邻近的四周继续扩散,河南省内的郏县、宝丰、鲁山、内乡、汝州、登封、新安、安阳、鹤壁、修武、林州、淇县、浚县、焦作、许昌、新密、卫辉等地,河北省的磁县、邯郸、隆化和山西的交城、临汾、长治、怀仁、介休、浑源,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及浙江省金华,都争相仿制,其中,以豫西新安县发现遗址最多,超过了100处,其余各地少则一二处,多则七八处,出土器皿均以各种碗、盘、洗、碟为主,瓶罐等器皿仅占很少比例。至此,庞大的钧窑系形成。再后来,江西吉州窑烧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景德镇也生产出了高质量的红釉瓷器,明清时期注重的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瓷器品种,都是在钧瓷工艺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宜兴的宜钧,广窑的广钧,景德镇的炉钧釉,均可以认为是钧瓷工艺的延续和扩展。所以说,钧窑系形成时间比耀州窑、定窑、磁州系晚,而延续时间却比耀州窑、定窑长。

    注:“品瓷中国”所发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头条号“品瓷中国”的立场,也不代表“品瓷中国”的价值判断。转发仅作为陶瓷文化宣传和推广,了解和学习陶瓷知识

  • 全国窑口列表和窑址介绍,瓷器收藏爱好者快快收藏吧

    安徽省

    寿州窑 休宁岩前窑 萧县窑 歙县竦口窑 泾县窑 宣州窑(芜湖东门渡窑) 绩溪霞涧窑 宿州窑 繁昌窑 霍山窑 琴溪窑 界首窑

    北京市

    龙泉务窑

    福建省

    泉州窑 建窑 永春窑 光泽窑 罗源窑 松溪窑 漳浦窑 遇林亭窑 宁德窑 夏门窑 福清窑 泰宁窑 将口窑 宁化窑 浦城窑 德化窑 福州窑 闽侯窑 同安窑 建宁窑 南安窑 仙游窑 松溪窑 闽清窑 福州窑 崇安窑 磁灶窑 华安东溪窑 邵武窑 平和窑 漳窑 连江窑 蒲田窑 建阳窑(华家山窑) 安溪窑 南平窑 建瓯窑

    甘肃省

    兰州窑 安口窑

    广东省

    封开窑 惠州窑 海康窑 惠阳窑 潮州窑 韶关窑 廉江窑 西村窑 兴宁窑 石湾窑 南海窑 博罗窑 梅县窑 饶平窑 高明窑 遂溪窑 英德窑 新会窑 揭阳窑

    广西

    桂平窑 永福窑 钟山窑 藤县窑 兴安窑 宾阳窑 容县窑 全州窑 邕宁窑 北流窑 柳城窑

    河北省

    贾壁村窑 定窑(定窑系) 磁州窑(磁州窑系) 隆化窑 邢窑

    河南省

    钧窑(钧窑系) 汝窑 临汝窑 修武窑(当阳峪窑) 宝丰窑 宜阳窑 东窑 淇县窑 扒村窑 安阳窑 河南其他窑口 白坪窑 新安窑 柴窑 密县窑 巩县窑 鲁山窑 郏县窑 邓窑(内乡窑) 登封窑 鹤壁窑 汴京官窑

    湖北省

    鄂城窑 武昌窑 青山窑

    湖南省

    零陵窑 郴州窑 衡山窑 衡东窑 衡南窑 祁东窑 耒阳窑 常宁窑 邵阳窑 益阳窑 汝城窑 汩罗窑 常德窑 怀化窑 醴陵窑 长沙窑(铜官窑) 湘阴窑(岳州窑) 衡阳窑 岳阳窑

    江苏省

    宜兴窑 常州、金坊、无锡窑 泗州窑

    江西省

    霍窑 陶窑 臧窑 唐窑 年窑 赣州窑 吉州窑 南丰窑 熊窑 乐平窑 七里镇窑 郎窑 洪州窑(丰城窑) 新干窑 临川窑 景德镇窑(湘湖、湖田、杨梅亭、黄泥头) 横峰窑 御土窑

    辽宁省

    辽阳窑 辽上京窑

    内蒙

    林东窑 赤峰窑(缸瓦窑)

    宁夏

    灵武窑

    山东省

    曲阜窑 泗水窑 淄博窑

    山西省

    平定窑 盂县窑 浑源窑 交城窑 介休窑 长治窑 霍窑 大同窑 怀仁窑 榆次窑 临汾窑

    陕西省

    白水窑 耀州窑(耀州窑系) 旬邑窑 铜川窑(黄堡镇窑)

    四川省

    邛窑 郫县窑 灌县窑 华阳窑(琉璃厂窑) 彭县窑 重庆窑 广元窑 成都窑

    云南省

    玉溪窑 建水窑

    浙江省

    衢州窑 温州窑 黄岩窑 郊坛官窑 龙泉窑(龙泉窑系) 泰顺窑 永康窑 浦江窑 云和窑 越窑(越窑系) 江山窑 修内司官窑(老虎洞) 哥窑 上虞窑 德清窑 寺龙口官窑 天目窑 瓯窑 宁波窑 金华窑 武义窑 鄞县窑 奉化窑 乐清窑 临海窑 丽水窑 象山窑 婺州窑 龙游窑 慈溪窑 东阳窑 兰溪窑

    郎窑概述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的御窑厂,世人因以督选官郎廷极之名而称其为郎窑。是清代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的官窑,为宫廷烧造瓷器。品种有:郎窑红釉、绿郎窑、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郎窑五彩等。器型有观音樽、荸荠瓶、油槌瓶、胆瓶、双耳瓶、天球瓶、花觚、奓斗、洗、炉、合、水盂、碗、盘等。郎窑仿烧明代宣德、成化年的器物也非常成功,有“与真无二”之说。还开创了在素胎上施黄、绿、茄紫三色的素三彩,而外不罩釉。

    郎窑的最大成就是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把早在200多年前明代中期就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烧造技术又恢复起来。

    关于郎窑红和郎窑器物的特征,请详见本网站的《鉴藏教室》栏目中的“郎窑红”专题。

    洪州窑(丰城窑)概述

    今江西丰城县,唐代属洪州。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终于晚唐。

    特征:

    1、胎骨坚硬,胎色灰白;胎体厚但匀称,旋削规整,多数器壁下端有一道规整的旋削面。

    2、以青瓷为主,釉色有青绿、黄褐等色。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烧成后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数器物有开片现象。

    3、器形常见碗、盘、杯、豆、盏、碟和钵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朴实,但富于变化,并具有仿金银器的特点。

    4、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剔花、镂空、堆塑和模印等;纹样线条清晰,刻划纹样有莲瓣、蓖纹和水波纹;模印纹样常见重圈、梅花和宝相花纹。

    5、在装烧技术上,除支烧、垫烧外,还采用匣钵装烧,钵内一般放3-5件器物,叠烧或大小套烧,故器物底足无釉,有的器内还有叠烧痕。

    景德镇窑(湘湖、湖田、杨梅亭、黄泥头)概述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瑯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林东窑概述

    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

    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不大,但烧制瓷器较精。从遗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细、纸白、不上化妆土、瓷化程度高、无吸水性。釉色多纯白,偶有淡青或闪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温的绿釉器。器皿有杯口长颈瓶、长把执壶器,海棠花式长盘和方盘等。仿定窑制品的盘、碗、瓶、罐、盂、盒等器,极精细。

    赤峰窑(缸瓦窑)概述

    今昭乌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也称“缸瓦窑”。

    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驸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灵武窑概述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灵武县,故称灵武窑。始于西夏,经金代而终于元代。所烧瓷器十分品种丰富,有白瓷、青瓷、褐釉瓷、茶叶末釉瓷、黑瓷和少量紫色釉器物。产品有碗、杯、盘、盆、钵、釜、高足杯、壶、各式瓶、缸、瓮、罐、灯等。还有为西夏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扁壶、铃、钩等。

    器物胎体沉重,造型浑厚,很多器型都在北方窑产品中常见,但从整体上看,还是体现了西夏游牧民族瓷器的特点。

    装饰上有划花、剔花和褐色点彩等,纹饰上折枝、缠枝、牡丹纹最多见,还有卷枝纹、几何纹、荷花纹、梵文、海水纹地托衬其它纹饰等等,元代的装饰较平常。

    烧造工艺上特点:一是,普遍使用化装土;二是,刮釉叠烧;三是支圈垫烧。

    淄博窑概述

    今山东淄博市。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绞胎等品种

    特征:

    (1) 北齐时期产品: A、胎体一般较薄,胎质粗,色带灰白。B、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黄的;釉面厚薄不匀,杂有黑色斑点。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 厚,明亮光泽。 C、器物以碗、盘、缸为主,造型与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细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D、装饰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和同心圆纹。E、采用三足支钉叠烧,器物内心留有三足支钉痕。

    (2) 唐代产品:A、黑瓷釉色莹洁滋润,色黑如漆。B、器物以碗为多,还有壶、罐、炉、瓶等。葫芦瓶造型独特,大底,颈肩之间无双系。 C、器物底部均为平底,有的中心微内凹。底足厚,有的厚达2厘米以上。

    (3) 金代产品:A、装饰出现蓖划纹。 B、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浑源窑概述

    今山西浑源县。始烧于唐,终于元代,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

    特征:

    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两种产品,胎呈浅灰白色,胎质较粗糙,有黑点杂质且有小气孔,普遍敷有化妆土。产品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种。

    2、 金、元产品仍以白瓷和黑瓷为主。白瓷的特征:A、白釉多呈牙黄色,胎、釉之间敷化状土;B、 器形有碗、盘、罐、瓮、枕等器。C、 器物分光素和带装饰两大类;D、 白釉印花盘均采用叠烧法,盘心3装饰技法有划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后剔刻装饰花纹,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衬托出黑色的花纹。

    3、 金、元时期还仿烧顶窑、钧窑和磁州窑器物。

    4、 白釉剔花装饰品种,河南修武当阳峪窑也有制作。留有不同数量的支烧痕迹。黑瓷的特征:A、釉色乌黑滋润,流釉性较大,普遍敷化妆土;B、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为多。

    长治窑概述

    今山西省东南的长治市面上八义镇。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其中以白釉红绿彩品种最富特色。

    该窑主要烧制碗、俑、枕等;红绿彩器的胎多为米黄色,釉下均施化妆土,碗外施丰釉。碗心及圈足上留有5个支烧痕。碗心一般画折枝花、栖鸟游鱼等。多以红彩勾边后内填涂深浅不同的红彩。绿彩绘叶,黄彩或点或线,饰于碗口沿下的双弦纹之间。画风简约豪放、粗犷。考古及墓葬出土资料表明,红绿彩器盛烧于金代。

    霍窑概述

    在今山西省霍县,故称霍窑,又名彭窑。始烧于金,兴盛于元,终于清代。以烧制白瓷为主,风格与定窑相似。金时产品有碗、洗、折腰盘、高足杯、盏托、盖罐等,其胎质细腻致密,胎体白色,器物口沿很簿,制作规整,釉色洁白。元代除烧白瓷外,还烧白地黑花品种,其胎质松疏,施化装土,胎色灰黄的唇口碗、高足杯等。

    装饰简单,大多光素无纹,只有少量印花、划花。

    烧制工艺上,金代器物圈足一般平切,足内无釉且旋痕明显。金代的碗盘挖足较深,元代的较浅。

    装烧方法是支钉叠烧法,器内及器足留有五个小支钉痕,也有少数用刮圈方法支烧。

    明、清时产品风格与介休窑相似,胎体灰色,釉面呈黄色。

    榆次窑概述

    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耀州窑(耀州窑系)概述

    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该窑唐代开始烧陶瓷,经五代、宋、金、元几朝。早期唐时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中期(宋、金)以烧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后期(金、元)开始衰落,而终于元初。

    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

    产品特征: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

    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

    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

    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铜川窑(黄堡镇窑)概述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南20公里处的黄堡镇。遗址是继河南巩县大、小黄冶窑址之后发现的第二处规模较大的唐代烧造三彩器的窑址。唐代作坊遗迹和窑址就分布在流经该镇的漆水河岸。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考古专业人员在出土了窑炉、作坊及大批唐、五代、金、元时期的精美陶瓷。其中唐三彩作坊一组、窑炉三座,三彩标本近千片。有日用器、明器、建筑构件等。杯、碗、瓶、罐、壶、灯、枕及动物雕塑等,种类多样。从文化层中没有发现有“开元通宝”的铜钱,因此可以推断三彩作坊和三彩窑烧造时间最迟也在盛唐时期。

    玉溪窑概述

    在今云南省玉溪地区,现今已发现众多古窑址。过去认为玉溪窑为元、明间瓷窑,现根据田野考古发现判明其发源于宋末元初,至清代仍有烧制瓷器,约有600年历史。主要烧制地方性日用瓷器,盘碗居多,亦有玉壶春瓶及罐类,应为酒器。以青釉和青花瓷占大多数,青釉器风格接近耀州窑系,其青花器亦采用青釉为面,因釉内铁元素的浸渗,故青花色泽暗淡、发灰,釉面呈乳浊状。青花器所绘纹饰,既有中原主流青花的特点,又有极其鲜明的地方色彩。所绘游鱼更是特别:身子细长如棒,明显为急流之中所产鱼类

  •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