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www.300.cn

业务简介:中企动力(300.cn)为您提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及定制高端网站建设服务,中企动力专注于企业网站建设、高端网页制作领域26年,对企业网站制作、平台高端网站建设,包括汽车、家装、农业、外贸、机械等多个行业拥有丰富建站经验,选择中企动力,为网站保驾护航。

保康县网站设计头条

  • 大型犬发狂撕咬家禽 保康民警果断将其击毙

    5月21日,保康县城关镇土门村刘某华养殖的两只大型犬突然狂吠并撕咬家禽,有袭击周围人群及牲畜的倾向。接到报警,民警果断处置,击毙两只疯狗。

    保康民警正使用手枪击毙疯狗。通讯员供图

    三年前,刘某华为经营养殖业,购买了两只大型犬用于看守养殖基地。今年5月20日,其中一只比特犬突然不进食,开始疯狂撕咬家禽,并与所养的德国牧羊犬发生撕咬。5月21日7时许,两只大型犬挣脱铁链,在养殖基地狂吠,并有袭击周围人群及牲畜的倾向,造成了周围居民恐慌。

    “这狗这么大又这么危险,该怎么处理呢?”刘某华感到非常犯难。周围有邻居提议:“快报警吧,请民警来处理。”于是,刘某华报警求助。

    两只疯狗体格强壮,个头均有一米多高,并不停疯狂扯拽铁链子。而事发地周围还居住有20余户居民,疯狗随时有伤及居民和牲畜的可能。处警民警综合考虑后,果断决定使用枪支击毙两条疯狗。

    很快,警方狙击手到达现场,精准击毙两条疯狗,消除了这一安全隐患。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荆楚网

  • 广袤农村大有可为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屿 通讯员 陈富民 钟凯龙

    4月26日,湖北文理学院基层服务点在谷城县堰河村挂牌。这是该校在襄阳农村设立的第21个服务点。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持续推动“双百工程”,百名博士、百名教授带队,到广袤农村“有所作为”。

    助旅游名村二次创业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3A景区、湖北省旅游名村……堰河村已久负盛名。然而近年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明显感到竞争压力。

    为应对竞争,村里下了两手棋:延伸茶产业链、深挖旅游产业。现在有机茶卖到每公斤600元,村里开办了26家农家菜馆,每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

    但总感觉差点什么。

    湖北文理学院专家们指出了瓶颈:茶叶虽好,但包装粗糙;农家乐虽火,难免成为美食街;乡村游大体成形,游客却大多一日游……“突出特色,就要发掘内涵。村里现在急需的是策划和设计!”美术学院院长蔡伟一席话让闵洪艳豁然开朗。该校“谷城县堰河村文创策划及相关设计项目服务点”迅速挂牌。“二次创业要明确思路,要和原风格浑然一体”“设计要从细微处体现文化,用文化元素呈现故事”……项目组成员尚晓明介绍,他们在新设计中,采用竹、石、木等材料;色彩以褚黄色为主,与旧时土屋颜色相似;此外,还寻访民间工艺高手,让设计更接地气。

    今年9月底,堰河村新的民俗街将竣工,一个崭新的美丽乡村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沉寂的古村落即将新生

    5月3日,张平乐教授推开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一处古居的大门,一个精致院落展现眼前:正门、中门、侧门,中心对称;三进天井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隔扇、漏窗多为浮雕、透雕,图案精美……“板桥古民居构架立体对称,设计独特,雕花精致,充分展示了户牖之美。”张平乐激动地说。

    5年前,一次学术调研中,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学教授张平乐邂逅冯家湾村古民居,为其古朴典雅而惊叹。但当时,大多数民居都有不同程度损毁。如冯哲夫故居第一进房屋木结构已整体倾侧,随时可能倒塌。

    通过考证,张平乐得知当地民居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这么好的村落,一定要保护起来。”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唐峻介绍,2015年,张平乐和她的团队帮助冯家湾村申报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300万元的专项保护建设资金。

    通过建立“古村之友”网络平台,张平乐和师生们还发起专项众筹,截至目前项目已筹得资金77099元。

    高山上种“名特优”帮农户增收

    保康县合作村平均海拔1500多米,山高地少、交通闭塞,过去,村民们主要种植烟叶和玉米,竞争力不强,收入没保障。

    高山上就种不好庄稼吗?文理学院的专家们偏要和老天斗一斗。副教授李玉奇申报了高山蔬菜种植标准项目,获得国家专项基金立项,驻村工作队为当地引进名贵中药材“滇重楼”。

    虽有好品种和好技术,村民并不太热衷。一番沟通后,扶贫师生得知:村民经济困难,怕钱投进去没回报。

    学校又送来“帮扶红包”。蔬菜种植户郭平泽介绍,现在学校出钱租他的地,他按专家的要求来种,“收成是我的,我只要把种子给其他贫困户就可以。”

    在专家的推动下,合作村已有20多个贫困户种植了近百亩滇重楼、川牛膝等中药材,“按现在行情,一亩地到时可收入几万块。”种植户魏开宏乐呵呵地说。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湖北日报

  • 乡亲冷暖在心间(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①)

    图②:王凯(右一)正在向村民、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

    图③:孙开林(右一)在介绍扶贫经验。

    图⑤:杨远帆(左一)为贫困学生送去学习用品。

    图⑥:南赛在村委会研究扶贫工作。

    资料照片

    编者的话

    “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回顾了2017年脱贫成果。在这份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有一个个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

    是他们,寒冬酷暑,访遍穷沟沟山窝窝,给贫困户带去温暖和希望;是他们,白天黑夜,奔波不停思考不止,为农民增收致富想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77.8万人,构成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主力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的机关干部,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岗位的第一书记,共同为消除贫困而努力着。

    新春佳节将至,记者走访了几位脱贫一线的干部,聆听他们的故事,品尝他们的甘苦,也一起感受贫困村的变化和乡亲们的喜悦。

    临近春节,冬日的农村,一片静谧。河北省滦平县路南营村姚会计家里,欢声笑语冲出屋顶,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孙志国,你挤啥?当年不是不舍得流转土地吗,年年领分红你倒是积极!”“杨书记,来年还有啥好政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这一年的收获,唠着这一年的脱贫事。第一书记杨远帆一丝不苟地检查村民入股证、核对人数、盖章续约,心里盘算着“一地生四金”之外还有什么增收模式。

    冬日的重庆,阴冷潮湿。重庆开州区双坪村驻村工作队干部梅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雨后的山路上,他要去贫困户徐明唐家探访。

    还有河南省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第一书记王凯、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湖北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下派至尼青村的“第一书记”南赛……他们,在春节即将到来之时,依然在为困难群众奔波。

    走,到农村去

    认识农村,了解贫穷,打败贫穷;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有自己的贡献

    贫穷,是什么样子?

    出生在农村的梅杰曾经以为自己知道。然而临近毕业时,一场大病,不仅带走了母亲,还几乎掏空了整个家。学校的资助、乡亲的帮扶,让梅杰觉得,这个世界的温暖并不曾偷偷溜走。英语早就过了“专八”,留在大城市并不难,毕业时梅杰却报考了老家重庆市开州区的大学生村官,铁了心一头扎进大山。做一名扶贫干部,也许未必称得上是怀揣了多么宏大的理想,但对于梅杰而言,是一份温暖的传递:“就是想帮助像我母亲这样的人、像我们家这样的家庭,不让‘病倒一人,拖垮全家’的悲剧重演。”

    贫穷,到底有多可怕?

    自幼生活在上海的杨远帆曾经觉得陌生,直到踏入一户贫困家庭:房屋只有外墙是完好的,房梁歪歪斜斜、勉强支撑着屋顶的重量,卧室窗户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母女四人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从此,认识农村,了解贫穷,打败贫穷,成为了杨远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想。当挂职扶贫干部的选拔通知出来之后,他毫不犹豫报了名,作别新婚妻子,来到河北省滦平县路南营村当起了第一书记。“像是突然有了软肋,又像是突然有了铠甲。”贫穷击中了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激起了与之抗争的强大斗志。到农村去,到贫穷的地方去,拔出穷根!

    脱贫攻坚,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片可以大干一场的广阔天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选派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

    “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是渺小的。然而成为一名扶贫干部,就好比在伟大的中国梦实践中,有我的一点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有我的一点贡献。”河南省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第一书记王凯如是说。

    走,到农村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77.8万人,越来越多有能力、有激情、有爱心、有想法的人,投身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成为“5+2”“白+黑”的扶贫干部,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慌,咬牙坚持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汗没少流,罪没少受,有时乡亲们却不理解,但还是要挺住

    真正做起扶贫工作,梅杰却慌了。

    虽然英语过了专八,却讲不了农村话;虽然装了一脑袋知识,却在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使用。

    年轻人恐慌,中年人也慌。

    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没想到自己的“中年危机”来得这样凶猛。40岁这年,先是检查出脱髓鞘性脊髓炎,已致偏瘫;住院期间又检查出更为凶险的动脉夹层破裂症,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此时的李玉如,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女儿;此时的董口镇,土壤瘠薄,靠天吃饭,8796名贫困人口,一多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里镇里,他都是顶梁柱,要是倒下了,这么多人怎么办?

    扶贫干部们感受到的,除了慌,还有凉。

    轮胎跑坏了4条,减震器换了2个,王凯开着自己的车跑遍河南,终于确定了土桥村精准脱贫的发展项目,还拉来了“娘家人”海关总署的投资。项目眼看就能上马,村民反应却很冷淡,有人说:“这海关投资建的大棚算谁的?赔了怎么办?还不如把钱分给大家呢。”一盆冷水浇下来,透心凉。

    湖北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忙着动员村民们集资入股,修水库建电站,抬头却看到了村民编的顺口溜:“孙开林当个支书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一年四季不消停,把我们搞得吭吭声。”大字写在墙上,脸上火辣辣,心底冰冰凉。汗没少流,罪没少受,有时乡亲们却不理解,说不委屈,那是假的。

    委屈的也不只是扶贫干部自己,更亏欠的,是家人。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筹备婚礼,一个人跑去医院产检……杨远帆的爱人丹丹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生活,自己照顾自己。歉疚太多,也错过了太多,杨远帆甚至觉得对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有些“陌生”:“说实话,这两年的精力全都用在村里的工作上了。”笑了笑,又叹口气,一米八几的大个子眼圈红了。

    燃,倾力帮扶

    激情点燃了脱贫斗志;口袋满不能脑袋空,否则今天富明天穷

    收起恐慌,咽下委屈,既然选择了扶贫,就要干出成绩!

    精准扶贫,第一步是精准识别。作为外来的干部,怎么融入老乡中间,听心声,识真贫?

    对王凯来说,就是先当村民,再当村官,不把自己当外人。走村入户,不管条件多艰苦,端起碗就吃,接过馍就啃,即便难以下咽,也高高兴兴地吃完,村民觉得这个干部没架子、亲切,说话就不隔肚皮,有啥说啥。

    摸清底子,还得找对路子。

    李玉如在走访中发现的“小窝棚”,让他兴奋得几天睡不着。“留守老人多”“家门口挣钱”“简单劳动技能”“贫困户缺门路、企业缺工人”……这些想法碰撞在一起,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变得明朗。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李玉如先是在6个村开展了试点,随后,村村建设“扶贫车间”工程在全镇推开,最终,这一做法推广到了全省。

    脱贫,点燃了扶贫干部的激情,他们更化身火种,点燃了贫困户的斗志。

    要想富,先修路。孙开林带领祖祖辈辈困在深山的贫困群众,要在海拔1700多米的巍巍大山里劈出一条路来。开工那天,漫天飞雪,大家拉着手爬上山顶,要在山顶把绳子拴在腰上,下到半山腰打炮眼。见没人敢下,孙开林夺过绳子:“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与村里另外两名党员带头,从山顶顺下去,打炮眼、装炸药……“我也下!”“还有我!”村民们开始争先恐后,风雪中,尧治河村踏出了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口袋满不能脑袋空,否则今天富明天穷”,孙开林的这句话道出了“扶智”的重要性,这也是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下派至尼青村的“第一书记”南赛的想法。

    尼青村海拔近4000米,在这里生活的都是藏族群众,祖祖辈辈,太阳出来赶着牛羊出去,太阳下山跟着牛羊回家。没有人想过,除了放牧还能干啥?远在山那边的学校,只有土房子、黑屋子、泥孩子,改变,就从这里开始。南赛争取到果洛州教育局项目建设资金20万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他说:“凭我一己之力,断然斩不去贫困之根。然而,我的背后有政府的支撑、社会的扶助,只有在‘扶智’上下功夫,尼青村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变,越来越好

    贫困户的笑脸,是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和乡亲们在一起,难分彼此

    改变,在悄然发生。

    “这个事我晓得,哈哈儿给你落实。”良好的语言天赋让梅杰很快掌握了方言要领,还能在各种口音之间转换自如。整日奔波在山里,也让这个原本白净甜美的“萌妹子”成了略显黝黑的“女汉子”。

    王凯不仅皮肤晒黑了,身体也更壮实了,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从内到外都像是个“庄户人”,和乡亲们站在一起,难分彼此。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李玉如变得更加淡定从容。扶贫的脚步没有因为病痛慢下来,“贫困户的笑脸,是支撑我前行的动力。”

    变化更大的,是乡村。两年来,董口镇37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和辐射带动5000多人就业,全镇2112名贫困人口通过扶贫车间实现了增收脱贫。滦平县人均年纯收入,从2015年的2500元增长到了2016年底的4100元左右。

    而开了路、通了电,挖出丰富磷矿的尧治河村从“缺粮缺钱缺老婆”的穷山沟,摇身变成了拥有村级企业22家、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人均纯收入4万元、家家住别墅的富裕村。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庄严承诺。对扶贫干部们来说,他们承诺:“扶贫路上,有我在!”

    (综合本报记者肖家鑫、朱佩娴、程远州、曹怡晴、王梅、张武军报道)

    本期统筹:臧春蕾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9日 06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大型犬发狂撕咬家禽 保康民警果断将其击毙

    5月21日,保康县城关镇土门村刘某华养殖的两只大型犬突然狂吠并撕咬家禽,有袭击周围人群及牲畜的倾向。接到报警,民警果断处置,击毙两只疯狗。

    保康民警正使用手枪击毙疯狗。通讯员供图

    三年前,刘某华为经营养殖业,购买了两只大型犬用于看守养殖基地。今年5月20日,其中一只比特犬突然不进食,开始疯狂撕咬家禽,并与所养的德国牧羊犬发生撕咬。5月21日7时许,两只大型犬挣脱铁链,在养殖基地狂吠,并有袭击周围人群及牲畜的倾向,造成了周围居民恐慌。

    “这狗这么大又这么危险,该怎么处理呢?”刘某华感到非常犯难。周围有邻居提议:“快报警吧,请民警来处理。”于是,刘某华报警求助。

    两只疯狗体格强壮,个头均有一米多高,并不停疯狂扯拽铁链子。而事发地周围还居住有20余户居民,疯狗随时有伤及居民和牲畜的可能。处警民警综合考虑后,果断决定使用枪支击毙两条疯狗。

    很快,警方狙击手到达现场,精准击毙两条疯狗,消除了这一安全隐患。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荆楚网

  • 广袤农村大有可为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屿 通讯员 陈富民 钟凯龙

    4月26日,湖北文理学院基层服务点在谷城县堰河村挂牌。这是该校在襄阳农村设立的第21个服务点。近年来,湖北文理学院持续推动“双百工程”,百名博士、百名教授带队,到广袤农村“有所作为”。

    助旅游名村二次创业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3A景区、湖北省旅游名村……堰河村已久负盛名。然而近年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明显感到竞争压力。

    为应对竞争,村里下了两手棋:延伸茶产业链、深挖旅游产业。现在有机茶卖到每公斤600元,村里开办了26家农家菜馆,每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

    但总感觉差点什么。

    湖北文理学院专家们指出了瓶颈:茶叶虽好,但包装粗糙;农家乐虽火,难免成为美食街;乡村游大体成形,游客却大多一日游……“突出特色,就要发掘内涵。村里现在急需的是策划和设计!”美术学院院长蔡伟一席话让闵洪艳豁然开朗。该校“谷城县堰河村文创策划及相关设计项目服务点”迅速挂牌。“二次创业要明确思路,要和原风格浑然一体”“设计要从细微处体现文化,用文化元素呈现故事”……项目组成员尚晓明介绍,他们在新设计中,采用竹、石、木等材料;色彩以褚黄色为主,与旧时土屋颜色相似;此外,还寻访民间工艺高手,让设计更接地气。

    今年9月底,堰河村新的民俗街将竣工,一个崭新的美丽乡村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沉寂的古村落即将新生

    5月3日,张平乐教授推开南漳县板桥镇冯家湾村一处古居的大门,一个精致院落展现眼前:正门、中门、侧门,中心对称;三进天井院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隔扇、漏窗多为浮雕、透雕,图案精美……“板桥古民居构架立体对称,设计独特,雕花精致,充分展示了户牖之美。”张平乐激动地说。

    5年前,一次学术调研中,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学教授张平乐邂逅冯家湾村古民居,为其古朴典雅而惊叹。但当时,大多数民居都有不同程度损毁。如冯哲夫故居第一进房屋木结构已整体倾侧,随时可能倒塌。

    通过考证,张平乐得知当地民居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这么好的村落,一定要保护起来。”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唐峻介绍,2015年,张平乐和她的团队帮助冯家湾村申报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得300万元的专项保护建设资金。

    通过建立“古村之友”网络平台,张平乐和师生们还发起专项众筹,截至目前项目已筹得资金77099元。

    高山上种“名特优”帮农户增收

    保康县合作村平均海拔1500多米,山高地少、交通闭塞,过去,村民们主要种植烟叶和玉米,竞争力不强,收入没保障。

    高山上就种不好庄稼吗?文理学院的专家们偏要和老天斗一斗。副教授李玉奇申报了高山蔬菜种植标准项目,获得国家专项基金立项,驻村工作队为当地引进名贵中药材“滇重楼”。

    虽有好品种和好技术,村民并不太热衷。一番沟通后,扶贫师生得知:村民经济困难,怕钱投进去没回报。

    学校又送来“帮扶红包”。蔬菜种植户郭平泽介绍,现在学校出钱租他的地,他按专家的要求来种,“收成是我的,我只要把种子给其他贫困户就可以。”

    在专家的推动下,合作村已有20多个贫困户种植了近百亩滇重楼、川牛膝等中药材,“按现在行情,一亩地到时可收入几万块。”种植户魏开宏乐呵呵地说。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湖北日报

  • 乡亲冷暖在心间(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①)

    图②:王凯(右一)正在向村民、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

    图③:孙开林(右一)在介绍扶贫经验。

    图⑤:杨远帆(左一)为贫困学生送去学习用品。

    图⑥:南赛在村委会研究扶贫工作。

    资料照片

    编者的话

    “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回顾了2017年脱贫成果。在这份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有一个个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

    是他们,寒冬酷暑,访遍穷沟沟山窝窝,给贫困户带去温暖和希望;是他们,白天黑夜,奔波不停思考不止,为农民增收致富想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77.8万人,构成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主力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城市的机关干部,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岗位的第一书记,共同为消除贫困而努力着。

    新春佳节将至,记者走访了几位脱贫一线的干部,聆听他们的故事,品尝他们的甘苦,也一起感受贫困村的变化和乡亲们的喜悦。

    临近春节,冬日的农村,一片静谧。河北省滦平县路南营村姚会计家里,欢声笑语冲出屋顶,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孙志国,你挤啥?当年不是不舍得流转土地吗,年年领分红你倒是积极!”“杨书记,来年还有啥好政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这一年的收获,唠着这一年的脱贫事。第一书记杨远帆一丝不苟地检查村民入股证、核对人数、盖章续约,心里盘算着“一地生四金”之外还有什么增收模式。

    冬日的重庆,阴冷潮湿。重庆开州区双坪村驻村工作队干部梅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雨后的山路上,他要去贫困户徐明唐家探访。

    还有河南省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第一书记王凯、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湖北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下派至尼青村的“第一书记”南赛……他们,在春节即将到来之时,依然在为困难群众奔波。

    走,到农村去

    认识农村,了解贫穷,打败贫穷;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有自己的贡献

    贫穷,是什么样子?

    出生在农村的梅杰曾经以为自己知道。然而临近毕业时,一场大病,不仅带走了母亲,还几乎掏空了整个家。学校的资助、乡亲的帮扶,让梅杰觉得,这个世界的温暖并不曾偷偷溜走。英语早就过了“专八”,留在大城市并不难,毕业时梅杰却报考了老家重庆市开州区的大学生村官,铁了心一头扎进大山。做一名扶贫干部,也许未必称得上是怀揣了多么宏大的理想,但对于梅杰而言,是一份温暖的传递:“就是想帮助像我母亲这样的人、像我们家这样的家庭,不让‘病倒一人,拖垮全家’的悲剧重演。”

    贫穷,到底有多可怕?

    自幼生活在上海的杨远帆曾经觉得陌生,直到踏入一户贫困家庭:房屋只有外墙是完好的,房梁歪歪斜斜、勉强支撑着屋顶的重量,卧室窗户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的母女四人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从此,认识农村,了解贫穷,打败贫穷,成为了杨远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想。当挂职扶贫干部的选拔通知出来之后,他毫不犹豫报了名,作别新婚妻子,来到河北省滦平县路南营村当起了第一书记。“像是突然有了软肋,又像是突然有了铠甲。”贫穷击中了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激起了与之抗争的强大斗志。到农村去,到贫穷的地方去,拔出穷根!

    脱贫攻坚,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片可以大干一场的广阔天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选派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

    “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是渺小的。然而成为一名扶贫干部,就好比在伟大的中国梦实践中,有我的一点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有我的一点贡献。”河南省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第一书记王凯如是说。

    走,到农村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77.8万人,越来越多有能力、有激情、有爱心、有想法的人,投身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成为“5+2”“白+黑”的扶贫干部,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慌,咬牙坚持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汗没少流,罪没少受,有时乡亲们却不理解,但还是要挺住

    真正做起扶贫工作,梅杰却慌了。

    虽然英语过了专八,却讲不了农村话;虽然装了一脑袋知识,却在实际工作中不知如何使用。

    年轻人恐慌,中年人也慌。

    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没想到自己的“中年危机”来得这样凶猛。40岁这年,先是检查出脱髓鞘性脊髓炎,已致偏瘫;住院期间又检查出更为凶险的动脉夹层破裂症,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此时的李玉如,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女儿;此时的董口镇,土壤瘠薄,靠天吃饭,8796名贫困人口,一多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里镇里,他都是顶梁柱,要是倒下了,这么多人怎么办?

    扶贫干部们感受到的,除了慌,还有凉。

    轮胎跑坏了4条,减震器换了2个,王凯开着自己的车跑遍河南,终于确定了土桥村精准脱贫的发展项目,还拉来了“娘家人”海关总署的投资。项目眼看就能上马,村民反应却很冷淡,有人说:“这海关投资建的大棚算谁的?赔了怎么办?还不如把钱分给大家呢。”一盆冷水浇下来,透心凉。

    湖北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忙着动员村民们集资入股,修水库建电站,抬头却看到了村民编的顺口溜:“孙开林当个支书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一年四季不消停,把我们搞得吭吭声。”大字写在墙上,脸上火辣辣,心底冰冰凉。汗没少流,罪没少受,有时乡亲们却不理解,说不委屈,那是假的。

    委屈的也不只是扶贫干部自己,更亏欠的,是家人。一个人生活,一个人筹备婚礼,一个人跑去医院产检……杨远帆的爱人丹丹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生活,自己照顾自己。歉疚太多,也错过了太多,杨远帆甚至觉得对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有些“陌生”:“说实话,这两年的精力全都用在村里的工作上了。”笑了笑,又叹口气,一米八几的大个子眼圈红了。

    燃,倾力帮扶

    激情点燃了脱贫斗志;口袋满不能脑袋空,否则今天富明天穷

    收起恐慌,咽下委屈,既然选择了扶贫,就要干出成绩!

    精准扶贫,第一步是精准识别。作为外来的干部,怎么融入老乡中间,听心声,识真贫?

    对王凯来说,就是先当村民,再当村官,不把自己当外人。走村入户,不管条件多艰苦,端起碗就吃,接过馍就啃,即便难以下咽,也高高兴兴地吃完,村民觉得这个干部没架子、亲切,说话就不隔肚皮,有啥说啥。

    摸清底子,还得找对路子。

    李玉如在走访中发现的“小窝棚”,让他兴奋得几天睡不着。“留守老人多”“家门口挣钱”“简单劳动技能”“贫困户缺门路、企业缺工人”……这些想法碰撞在一起,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变得明朗。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李玉如先是在6个村开展了试点,随后,村村建设“扶贫车间”工程在全镇推开,最终,这一做法推广到了全省。

    脱贫,点燃了扶贫干部的激情,他们更化身火种,点燃了贫困户的斗志。

    要想富,先修路。孙开林带领祖祖辈辈困在深山的贫困群众,要在海拔1700多米的巍巍大山里劈出一条路来。开工那天,漫天飞雪,大家拉着手爬上山顶,要在山顶把绳子拴在腰上,下到半山腰打炮眼。见没人敢下,孙开林夺过绳子:“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与村里另外两名党员带头,从山顶顺下去,打炮眼、装炸药……“我也下!”“还有我!”村民们开始争先恐后,风雪中,尧治河村踏出了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口袋满不能脑袋空,否则今天富明天穷”,孙开林的这句话道出了“扶智”的重要性,这也是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下派至尼青村的“第一书记”南赛的想法。

    尼青村海拔近4000米,在这里生活的都是藏族群众,祖祖辈辈,太阳出来赶着牛羊出去,太阳下山跟着牛羊回家。没有人想过,除了放牧还能干啥?远在山那边的学校,只有土房子、黑屋子、泥孩子,改变,就从这里开始。南赛争取到果洛州教育局项目建设资金20万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他说:“凭我一己之力,断然斩不去贫困之根。然而,我的背后有政府的支撑、社会的扶助,只有在‘扶智’上下功夫,尼青村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变,越来越好

    贫困户的笑脸,是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和乡亲们在一起,难分彼此

    改变,在悄然发生。

    “这个事我晓得,哈哈儿给你落实。”良好的语言天赋让梅杰很快掌握了方言要领,还能在各种口音之间转换自如。整日奔波在山里,也让这个原本白净甜美的“萌妹子”成了略显黝黑的“女汉子”。

    王凯不仅皮肤晒黑了,身体也更壮实了,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从内到外都像是个“庄户人”,和乡亲们站在一起,难分彼此。

    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李玉如变得更加淡定从容。扶贫的脚步没有因为病痛慢下来,“贫困户的笑脸,是支撑我前行的动力。”

    变化更大的,是乡村。两年来,董口镇37个扶贫车间共吸纳和辐射带动5000多人就业,全镇2112名贫困人口通过扶贫车间实现了增收脱贫。滦平县人均年纯收入,从2015年的2500元增长到了2016年底的4100元左右。

    而开了路、通了电,挖出丰富磷矿的尧治河村从“缺粮缺钱缺老婆”的穷山沟,摇身变成了拥有村级企业22家、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人均纯收入4万元、家家住别墅的富裕村。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庄严承诺。对扶贫干部们来说,他们承诺:“扶贫路上,有我在!”

    (综合本报记者肖家鑫、朱佩娴、程远州、曹怡晴、王梅、张武军报道)

    本期统筹:臧春蕾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9日 06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