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满族自治县打造“文化名牌”
央广网本溪2月21日消息(记者徐志强)近年来,本溪县以打造“文化强县”、“文化名县”为目标,不断夯实文化活动基础,构建文化事业“高地”。去年,本溪县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12万元,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县已有村文化室98个,社区文化室37个,村(社区)标准化书屋135个,实现了村和社区书屋全覆盖。随着文化事业“高地”的构建,本溪县着力以精品文化工程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文化事业发展推动了各类产业的发展,让文化成为推动全县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林海雪原,松涛阵阵。身穿印有“重走抗联路”服装的红色文化体验者们为龙道沟风景区的白色雪原增添了一抹亮色。近年来,本溪县依托抗联史实深入挖掘“红色抗联文化”,搜集整理了大量抗联史料,修缮重建了一批当年抗联的活动遗址,规划“重走抗联路”路线,并与省委党校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广泛开展“重走抗联路”活动。去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已对省内外各类培训班培训200余次。“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弘扬了抗联精神,也带动了该县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老黄牛、弯弯犁,清鞭一响万山绿。最近几年,在东营坊乡每年春季举办的“农耕文化节”越来越吸引各地游客的眼球。本溪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不断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使得到本溪县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外地游客数量逐年攀升。随着人们对这里优越生态环境的了解和认可,大榛子、干坚果、山野菜等地产农副产品逐步打进域外市场,旅游相关农家乐、采摘、垂钓等农耕体验产业发展迅猛。本溪县实现了“农耕文化”对农业和旅游业的双推进。
本溪县还不断加强特色文化园区建设。田师付和山城子文化产业园,满族民俗博物馆和田师付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力推进铁刹山农民画产业化,建成了铁刹山书画展销中心,并举办了铁刹山农民画精品展。引进鼎艺艺术工作室与深圳大芬村合作项目,为本县的装饰画引来大批订单。同时,推动文化市场开拓和营销,支持和鼓励农民画、根雕、奇石、剪纸等走出去,先后组织县内作者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和东北文博会。通过参加活动,一大批取材于本县风土民情的作品走出大山,将满乡风貌展示在世人面前,有力地提升了本溪县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铁刹山农民画凭借特色闯市场
《满乡情》 高爽/摄
《古曲飘香之三:制曲》□彭庆峰 作 高爽/摄
核心提示
不同于既有的农民画概念,本溪满族自治县铁刹山农民画以农民、乡土、辽东风情为特色,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追求,闯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五月的本溪风光正美。
美丽的风光不只在山水之间,更铺展在一群素人画家的画纸上。他们的画作,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铁刹山农民画”。
农民画,是现代民间艺术的一种体裁,通常色彩鲜艳、形态夸张,内容多以田园风光、农家生活、劳动场面和节日庆典为主。比较著名的有六合农民画、户县农民画、金山农民画等。
铁刹山农民画却有别于这些特性。作为本溪满族自治县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在画家培养、基地建设、组织形态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月4日,记者来到本溪满族自治县一探究竟。
独具一格的画风是如何形成的?
既是农民画家的主动选题,也是县里对农民画的一个引导,就是要在画作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者第一站采访的是位于小市镇的铁刹山书画苑。三层小楼,一层是展厅,上面两层全部是画家的工作室,常年在这里活动的画家有60多位。
二楼的画室里,51岁的农民孙万军正在作画,一幅工笔画已经打完底稿,正在上色。记者端详了半天,也没看出主题来。孙万军解释说:画的是一副以前牛拉犁耕地的牛套,“现在种地已经看不到了,是按照心里记得的样子画的。”墙壁上挂着的作品也都是类似的“心里的样子”——刚离了秧的南瓜,装着苞米的土篮子,几十年前常见的草房子。
孙万军是画苑里“资深”的老画家,所以有自己独立的画室。其余的画室,虽然大小都是十几平方米,但人数就不等了,有两人一间的,也有三人一间的。基地负责人金淑娟领着记者一间间地参观,与正在作画的画家见面。
已经学画七八年的赵文敏最擅长的是画向日葵,她指着墙上尺幅很大的一幅画,自豪地说:“这画入围了前年的辽宁美协画展。如果再有一次入围,就有资格申请省美协会员了。”
像孙万军和赵文敏一样,这里的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题材。金淑娟擅长画山楂,“山楂是辽东特产,咱叫它山里红,画到画里,不仅好看,寓意也好。”闫立平画的是高粱,高敏画的是苹果树,“都是房前屋后每天能看到的东西,很熟悉它们一年四季的变化。”
来自三官阁村的谢志华,属于典型的“农忙时下地、挂锄时作画”的农民画家。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当天是“耽搁了地里打药,坐了半个多小时的车赶来的”。农民画的接地气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经常有人让我帮忙画幅画,内容都是根据他们的要求画的”,有的人图吉利,有的人图喜庆,还有一些民俗禁忌的讲究,应该画点啥,他最知道,每每让人满意而归。
走访了四个基地之后,记者对于铁刹山农民画有了一个粗浅的印象: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农民画浓烈夸张的风格,铁刹山农民画色彩淡雅,内容偏重写实,选题更是独树一帜。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呢?一间画室里,退休不久的本溪县报编辑武烈也在作画。从职业习惯出发,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的心得是:农民画要想形成特色,必须与地域文化、乡土民俗相结合,有特殊的表现方法。本溪山美水美,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把这些表现出来,这就是铁刹山农民画的特色。
本溪县文联秘书长谢笑楠说:这既是画家们最熟悉的题材,也是县里对农民画的一个引导,就是要在画作中体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题。说是农民画,但基地的画家们并不都是农民,还有退休的教师、公务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绘画的热爱,对家乡自然山水的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乡土生活的扎实积累。他们对家乡美丽的山水和民风民情由衷地感到自豪,并有着使之入画的强烈愿望。
数量众多的农民画家群体是如何培养的?
一个县里能够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画家群体,既跟本溪县民间绘画的传统有关,更与县委、县政府有目的的倡导有关。
当天,记者采访到的几十位画家都是铁刹山农民画协会的会员。与他们交谈很有感触,每一位素人画家说起创作来都颇有心得,甚至可以说是头头是道,由此产生的最大疑问是,一个县里何以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画家群体?
铁刹山农民画协会会长赵希复的回答是,这既跟本溪县民间绘画的传统有关,更与县委、县政府有目的的倡导有关。
本溪县最早出现农民画家群体是在田师付镇,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彭庆峰和赵希复为代表,他们来自乡村,又酷爱画画,在他们周围逐渐聚集起一个有着共同爱好的小团体,十几年间人数逐渐扩大到了几十人。这支队伍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县战略的实施,农民画成为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在本溪市、县两级党委和宣传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铁刹山农民画协会成立,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会员2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8人。
所谓的“扶持”是非常具体的:从2013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先后下拨资金220万元专门用于铁刹山农民画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农民画产业作为全县“五个一”工程重点推进,先后建成了铁刹山农民书画苑、燕东连环画创作基地、铁刹山书画苑和草河口农民画创作室、庙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创作基地。2015年开始,县委宣传部聘请专业画家举办创作提高辅导班,还经常性地邀请专业画家包括冯大中、米永强等国内顶级和知名画家来基地为会员讲课甚至一对一地辅导。
这些做法,让全县农民画创作群体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多人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各级展览中参展、获奖,涌现出了赵希复、彭庆峰、金淑娟、姜再宁、宋志纯等领军人物,同时年轻画家彭新旸、徐莲、黄润秋、蒋东北、朱绍诚等进一步成长,成为全县农民画队伍的中坚力量。
相关部门的支持也调动了农民画家的巨大热情。记者在其他三个基地的走访,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创作氛围。
位于小市的庙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由当地著名的画家丛生担任主任。基本上每天晚上,丛生都要举办一场艺术沙龙,内容涵盖国画、油画、摄影、剪纸等多个艺术门类,邀请市、县两级的专业艺术工作者做主讲人,目的就是为了在当地营造更浓厚的艺术氛围。
位于田师付镇的铁刹山农民书画苑由赵希复担任负责人。这里常年聚集着几十位画家,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每当有专业画家前来辅导,只要在微信群里发个信息,拿着画作赶来请教的农民画家更多。
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如何开拓?
作为文化产业来谋篇布局,既能发挥铁刹山农民画的现有优势,同时能使这项文化事业可持续地发展。
铁刹山农民画,已经不仅仅是一群农民画家的业余爱好,而是具有了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本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高世忠说:在扶持铁刹山农民画发展之初,我们就一直把它作为文化产业来谋篇布局。这既能发挥铁刹山农民画的现有优势,同时也能让这些农民画家因为绘画获得经济收入,由此更有提高水平的动力,使这项文化事业可持续地发展。
对于只把画画当成爱好的农民画家来说,走市场是他们不熟悉甚至从没想过的事。所以,相关部门的引导格外重要。这些年来,全县先后组织农民画家赴河南王公庄、孟津,陕西户县,山东巨野等地考察学习;组织农民画家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和辽宁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同时连续八年举办本溪县铁刹山农民画展。为开拓农民画市场,全县还在主要旅游沿线的田师付镇和山城子镇分别建设了两处文化产业园,同时,还积极建设农民画网上销售平台。
走访中,亮点颇多。位于田师付镇的燕东连环画创作基地由彭庆峰领衔,他的连环画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团队成员有十几人,接到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丛生的庙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招收了40多位学员,跟他学习油画技法,这些学员大部分都是没有绘画基础的普通农民和镇上居民,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商品油画的创作。位于铁刹山农民书画苑内的“鼎艺艺术工作室”,是由两位80后年轻画家夫妇创办的,他们所绘的是商品油画,接的是深圳大芬油画村画廊的订单,按照提供的内容、尺寸和数量批量绘制,“平均每个月都要生产500张至800张,手头的订单接不过来。”
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县农民画的产值在200万元以上,但赵希复却说:这还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大家“各有各的道”,有网上接活的,也有熟人介绍的,农民历来保守,大家都不太愿意公开自己的收入。“就在前几天,山西五台山还邀请了我们的几位画家去景区里现场作画呢。”
高世忠表示,下一步,县里将继续推进农民画产业发展,继续邀请市内著名画家举办创业提高辅导班,扶持既懂书画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开办文化企业,发掘、培育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农民画经纪人队伍。同时还将继续开发农民画衍生品,不断提高农民画作品的商品转化率。建设铁刹山书画苑网站,建立网上销售平台,与有关文化经纪公司、各大画廊密切合作,发挥其开发、经营和销售作用,推动铁刹山农民画在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道路上快速迈进,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它打造成本溪县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到隆尧县莲子镇镇参观考察
7月13日,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由县政协副主席王泓顺带队来隆尧县莲子镇镇参观考察。县政协主席李炳春、政协副主席齐英年、住建局局长徐献贞、莲子镇镇党委书记、东方食品城主任王振峰陪同考察组进行参观考察。
考察组先后参观了东方污水处理厂、今麦郎饮品二期、制面十厂、中央研究所,随后在莲子镇镇会议室进行座谈。王振峰表示莲子镇镇将按照规划,加快发展特色食品产业,不断完善规划布局,优化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强化项目带动,加快产业集聚,使之成为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食品生产基地。随后双方就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招商等工作进行探讨交流。
参观结束后,代表们纷纷表示,莲子镇镇特色小镇建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定可以把特色小镇建设的更美好。通过本次参观学习和相互交流,不仅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双方增强联系,为今后共同合作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出游辽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这六个景点会让你流连忘返
本溪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腹地、太子河上游,隶属于辽宁省本溪市,县域面积3344平方公里。是国家闻名旅游胜地,也称“燕东胜境”。境内著名的景点有关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本溪水洞、关门山水库、洋湖沟、铁刹山风景区、观音阁水库等。
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总面积3517公顷,海拔310米—1234米,森林覆盖率85%。园内植物保存完好,古树名木众多,风景秀丽。是一处集旅游、观光、避署、度假、休闲于一体的景区。景区内著名景点有小黄山、 龙门峡、 五彩湖等。
本溪水洞: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谢家崴子村,是至今发现的世界第一长地下充水溶洞,被赞誉为“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一此洞天”。景区由水洞、温泉寺、汤沟、关门山、铁刹、庙后山6个景区组成,融山、水、洞、泉、湖、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
关门山水库:位于辽宁东南部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距本溪水洞25公里,是自然景观与现代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水库宛如一块碧玉镶嵌于群山之中,奇伟壮观,美不胜收。
洋湖沟生态游览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本溪与桓仁两县交汇处,洋湖沟属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至今还保存着原始次生林。茂密的森林植被,游览区气候宜人,山清水秀,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开发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铁刹山风景区:位于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主峰海拔 900 多米,方圆 20 余里,铁刹山岩洞较多,最负盛名的是八宝云光洞,历代游人题咏和石刻也随处可见。纵观九顶铁刹山东西广袤,山势磅礴,古洞幽深,规模宏大,既神秘有壮美。
观音阁水库:位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以东,属太子河干流,观音阁水库库区水面有62平方公里。水库两岸青山峻拔,舟泛库区,水绕青山,风景秀丽怡人,尤其春秋初雨,雾气蒸腾,甚似蓬莱仙境。
出游辽宁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这三个旅游景点不要错过了
桓仁满族自治县:隶属于本溪市,县域总面积3547平方公里。桓仁满族自治县有煤、菱镁、滑石、钾长石、石灰石、硅石、大理石、铅、锌、铜、钼、石墨等矿产资源。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景点有五女山、大雅河漂流、望天洞等。
五女山:位于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五女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玲珑翠屏,四周悬崖峭壁,巍峨险峻,景色秀美,山上的飞来峰独矗一帜,一线天幽壑深远,鬼斧神工。四季皆宜游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雅河漂流风景区:位于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景区坐落在素有塞北小桂林之称的画屏山下,景区占地面积为35.6平方公里,这里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旅游观光绝好去处,尤其是漂流项目更是独具特色、开心刺激,是一个集漂流、游览、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望天洞:位于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已发掘长度5000余延长米,洞内景观迷人,奇、特、险俱全,有石林、城墙、雪莲、冰川、喷泉、瀑布、暗河等。望天洞,世界罕见。中科院专家称洞内的6000平方米大厅和上、中、下三层的万米迷宫为世界之最 。
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政协到台安县考察政协社情民意
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政协到台安县考察政协社情民意
中国网讯5月19日,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邴忠清一行到台安县考察交流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台安县政协副主席张影,秘书长王绍华,信息办主任黄庆顺陪同考察交流。
在座谈会上,邴忠清详细听取了台安县基本情况的介绍和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情况的汇报。台安县政协近年来坚持把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当作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宽信息来源、畅通反映渠道,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台安县政协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作为联系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来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社情民意信息办理工作。坚持把社情民意工作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履行职能的全过程,不断拓宽信息渠道,丰富信息内容,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愿望和诉求。以创新办理方式为动力,以增强办理工作实效为目标,不断提高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办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下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信息工作机制,确保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协调统一、严谨规范、灵活高效地运转。
邴忠清对台安县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邴忠清指出,通过这次实地考察交流学习,开阔了视野,吸收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成功经验和工作创新的理念,将对本溪满族自治县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起到引路指导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政协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作者:黄庆顺辽宁台安县政协办公室信息办主任)
铁刹山坐落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的田师付镇
铁刹山坐落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的田师付镇,距驰名中外的“本溪水洞”36公里。铁刹山属长白山脉的一部分,最高峰海拔912.9米,山有五顶,即北峰真武顶、南峰灵宝顶、东峰玉皇顶、西峰太上顶、中峰原始顶,因从东、南、北三面仰视均见三顶,道家取其三三见九之意,故名“九顶铁刹山”。
铁刹山为东北名山,是东北道教的发源地,山中森林茂密、古木参天,众多的摩崖石刻以及峰岩洞穴等景观无不流露出浓重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色彩。处身其中,顿感山之灵秀、境之清幽。铁刹山的历史传说相当久远,相传商周时期的长眉李大仙在此开山布道,并得道成仙;古代小说《封神演义》、《金陵府》都有关于铁刹山的记载,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燃灯议破十绝阵中大破风吼阵的定风珠就是从此山的“八宝云光洞”中借得,因而有“铁刹三千年”的胜名。
铁刹山是东北道教祖庭,其道教历史先于辽宁的千山、医巫闾山、凤凰山,自道教龙门派第八代祖师郭守贞在此山收徒布道开始,东北道教始兴。铁刹山道教至今已经传至二十五代,道教历史近四百年。铁刹山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以及森林、峰岩、气象、季象等自然景观,使铁刹山成为一处难得的景观资源区。
开学第一讲 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走进小市镇中心学校
为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9月8日上午,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来到小市镇中心学校,以“抵制校园暴力,防范校园欺凌”为主题,为该校学生上了开学第一堂法治课。
本溪市人民检察院、本溪县人大、政协、教育局、团县委及新闻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出席本溪县检察院法治课堂。课上,主讲人从“检察院”、“检查院”区别说起,帮助学生了解公、检、法职能。并结合检察机关多年办案经验,利用视频及互动形式,从学生关心关注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校园欺凌、常见罪名及刑期等方面,借鉴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深刻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危害。并向学生们传授了提高法律意识、最大限度保护自己、远离违法侵害的小妙招,并鼓励学生们积极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惜青春、远离犯罪。
课后,校方表示:“送法进校园”活动提高了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构建起学校、家庭、检察机关合作预防和遏制校园犯罪的安全网络,为确保校园环境平安、和谐,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花齐放春满园,未成年人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希望。本溪县检察院也将继续推进“检校共建”活动,大手拉小手,共建法治校园。
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铁刹山农民画凭借特色闯市场
《满乡情》 高爽/摄
《古曲飘香之三:制曲》□彭庆峰 作 高爽/摄
核心提示
不同于既有的农民画概念,本溪满族自治县铁刹山农民画以农民、乡土、辽东风情为特色,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追求,闯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五月的本溪风光正美。
美丽的风光不只在山水之间,更铺展在一群素人画家的画纸上。他们的画作,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铁刹山农民画”。
农民画,是现代民间艺术的一种体裁,通常色彩鲜艳、形态夸张,内容多以田园风光、农家生活、劳动场面和节日庆典为主。比较著名的有六合农民画、户县农民画、金山农民画等。
铁刹山农民画却有别于这些特性。作为本溪满族自治县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在画家培养、基地建设、组织形态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月4日,记者来到本溪满族自治县一探究竟。
独具一格的画风是如何形成的?
既是农民画家的主动选题,也是县里对农民画的一个引导,就是要在画作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者第一站采访的是位于小市镇的铁刹山书画苑。三层小楼,一层是展厅,上面两层全部是画家的工作室,常年在这里活动的画家有60多位。
二楼的画室里,51岁的农民孙万军正在作画,一幅工笔画已经打完底稿,正在上色。记者端详了半天,也没看出主题来。孙万军解释说:画的是一副以前牛拉犁耕地的牛套,“现在种地已经看不到了,是按照心里记得的样子画的。”墙壁上挂着的作品也都是类似的“心里的样子”——刚离了秧的南瓜,装着苞米的土篮子,几十年前常见的草房子。
孙万军是画苑里“资深”的老画家,所以有自己独立的画室。其余的画室,虽然大小都是十几平方米,但人数就不等了,有两人一间的,也有三人一间的。基地负责人金淑娟领着记者一间间地参观,与正在作画的画家见面。
已经学画七八年的赵文敏最擅长的是画向日葵,她指着墙上尺幅很大的一幅画,自豪地说:“这画入围了前年的辽宁美协画展。如果再有一次入围,就有资格申请省美协会员了。”
像孙万军和赵文敏一样,这里的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题材。金淑娟擅长画山楂,“山楂是辽东特产,咱叫它山里红,画到画里,不仅好看,寓意也好。”闫立平画的是高粱,高敏画的是苹果树,“都是房前屋后每天能看到的东西,很熟悉它们一年四季的变化。”
来自三官阁村的谢志华,属于典型的“农忙时下地、挂锄时作画”的农民画家。听说记者要来采访,当天是“耽搁了地里打药,坐了半个多小时的车赶来的”。农民画的接地气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经常有人让我帮忙画幅画,内容都是根据他们的要求画的”,有的人图吉利,有的人图喜庆,还有一些民俗禁忌的讲究,应该画点啥,他最知道,每每让人满意而归。
走访了四个基地之后,记者对于铁刹山农民画有了一个粗浅的印象: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农民画浓烈夸张的风格,铁刹山农民画色彩淡雅,内容偏重写实,选题更是独树一帜。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呢?一间画室里,退休不久的本溪县报编辑武烈也在作画。从职业习惯出发,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的心得是:农民画要想形成特色,必须与地域文化、乡土民俗相结合,有特殊的表现方法。本溪山美水美,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把这些表现出来,这就是铁刹山农民画的特色。
本溪县文联秘书长谢笑楠说:这既是画家们最熟悉的题材,也是县里对农民画的一个引导,就是要在画作中体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题。说是农民画,但基地的画家们并不都是农民,还有退休的教师、公务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绘画的热爱,对家乡自然山水的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乡土生活的扎实积累。他们对家乡美丽的山水和民风民情由衷地感到自豪,并有着使之入画的强烈愿望。
数量众多的农民画家群体是如何培养的?
一个县里能够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画家群体,既跟本溪县民间绘画的传统有关,更与县委、县政府有目的的倡导有关。
当天,记者采访到的几十位画家都是铁刹山农民画协会的会员。与他们交谈很有感触,每一位素人画家说起创作来都颇有心得,甚至可以说是头头是道,由此产生的最大疑问是,一个县里何以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画家群体?
铁刹山农民画协会会长赵希复的回答是,这既跟本溪县民间绘画的传统有关,更与县委、县政府有目的的倡导有关。
本溪县最早出现农民画家群体是在田师付镇,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彭庆峰和赵希复为代表,他们来自乡村,又酷爱画画,在他们周围逐渐聚集起一个有着共同爱好的小团体,十几年间人数逐渐扩大到了几十人。这支队伍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县战略的实施,农民画成为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在本溪市、县两级党委和宣传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铁刹山农民画协会成立,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会员200多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人,省级会员8人。
所谓的“扶持”是非常具体的:从2013年以来,市委宣传部先后下拨资金220万元专门用于铁刹山农民画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农民画产业作为全县“五个一”工程重点推进,先后建成了铁刹山农民书画苑、燕东连环画创作基地、铁刹山书画苑和草河口农民画创作室、庙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创作基地。2015年开始,县委宣传部聘请专业画家举办创作提高辅导班,还经常性地邀请专业画家包括冯大中、米永强等国内顶级和知名画家来基地为会员讲课甚至一对一地辅导。
这些做法,让全县农民画创作群体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多人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各级展览中参展、获奖,涌现出了赵希复、彭庆峰、金淑娟、姜再宁、宋志纯等领军人物,同时年轻画家彭新旸、徐莲、黄润秋、蒋东北、朱绍诚等进一步成长,成为全县农民画队伍的中坚力量。
相关部门的支持也调动了农民画家的巨大热情。记者在其他三个基地的走访,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创作氛围。
位于小市的庙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由当地著名的画家丛生担任主任。基本上每天晚上,丛生都要举办一场艺术沙龙,内容涵盖国画、油画、摄影、剪纸等多个艺术门类,邀请市、县两级的专业艺术工作者做主讲人,目的就是为了在当地营造更浓厚的艺术氛围。
位于田师付镇的铁刹山农民书画苑由赵希复担任负责人。这里常年聚集着几十位画家,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每当有专业画家前来辅导,只要在微信群里发个信息,拿着画作赶来请教的农民画家更多。
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如何开拓?
作为文化产业来谋篇布局,既能发挥铁刹山农民画的现有优势,同时能使这项文化事业可持续地发展。
铁刹山农民画,已经不仅仅是一群农民画家的业余爱好,而是具有了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本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高世忠说:在扶持铁刹山农民画发展之初,我们就一直把它作为文化产业来谋篇布局。这既能发挥铁刹山农民画的现有优势,同时也能让这些农民画家因为绘画获得经济收入,由此更有提高水平的动力,使这项文化事业可持续地发展。
对于只把画画当成爱好的农民画家来说,走市场是他们不熟悉甚至从没想过的事。所以,相关部门的引导格外重要。这些年来,全县先后组织农民画家赴河南王公庄、孟津,陕西户县,山东巨野等地考察学习;组织农民画家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和辽宁省工艺美术精品展;同时连续八年举办本溪县铁刹山农民画展。为开拓农民画市场,全县还在主要旅游沿线的田师付镇和山城子镇分别建设了两处文化产业园,同时,还积极建设农民画网上销售平台。
走访中,亮点颇多。位于田师付镇的燕东连环画创作基地由彭庆峰领衔,他的连环画已经在国内小有名气,团队成员有十几人,接到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丛生的庙后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招收了40多位学员,跟他学习油画技法,这些学员大部分都是没有绘画基础的普通农民和镇上居民,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商品油画的创作。位于铁刹山农民书画苑内的“鼎艺艺术工作室”,是由两位80后年轻画家夫妇创办的,他们所绘的是商品油画,接的是深圳大芬油画村画廊的订单,按照提供的内容、尺寸和数量批量绘制,“平均每个月都要生产500张至800张,手头的订单接不过来。”
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县农民画的产值在200万元以上,但赵希复却说:这还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大家“各有各的道”,有网上接活的,也有熟人介绍的,农民历来保守,大家都不太愿意公开自己的收入。“就在前几天,山西五台山还邀请了我们的几位画家去景区里现场作画呢。”
高世忠表示,下一步,县里将继续推进农民画产业发展,继续邀请市内著名画家举办创业提高辅导班,扶持既懂书画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开办文化企业,发掘、培育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农民画经纪人队伍。同时还将继续开发农民画衍生品,不断提高农民画作品的商品转化率。建设铁刹山书画苑网站,建立网上销售平台,与有关文化经纪公司、各大画廊密切合作,发挥其开发、经营和销售作用,推动铁刹山农民画在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道路上快速迈进,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它打造成本溪县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本溪满族自治县打造“文化名牌”
央广网本溪2月21日消息(记者徐志强)近年来,本溪县以打造“文化强县”、“文化名县”为目标,不断夯实文化活动基础,构建文化事业“高地”。去年,本溪县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12万元,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县已有村文化室98个,社区文化室37个,村(社区)标准化书屋135个,实现了村和社区书屋全覆盖。随着文化事业“高地”的构建,本溪县着力以精品文化工程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文化事业发展推动了各类产业的发展,让文化成为推动全县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林海雪原,松涛阵阵。身穿印有“重走抗联路”服装的红色文化体验者们为龙道沟风景区的白色雪原增添了一抹亮色。近年来,本溪县依托抗联史实深入挖掘“红色抗联文化”,搜集整理了大量抗联史料,修缮重建了一批当年抗联的活动遗址,规划“重走抗联路”路线,并与省委党校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广泛开展“重走抗联路”活动。去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已对省内外各类培训班培训200余次。“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弘扬了抗联精神,也带动了该县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老黄牛、弯弯犁,清鞭一响万山绿。最近几年,在东营坊乡每年春季举办的“农耕文化节”越来越吸引各地游客的眼球。本溪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不断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使得到本溪县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外地游客数量逐年攀升。随着人们对这里优越生态环境的了解和认可,大榛子、干坚果、山野菜等地产农副产品逐步打进域外市场,旅游相关农家乐、采摘、垂钓等农耕体验产业发展迅猛。本溪县实现了“农耕文化”对农业和旅游业的双推进。
本溪县还不断加强特色文化园区建设。田师付和山城子文化产业园,满族民俗博物馆和田师付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力推进铁刹山农民画产业化,建成了铁刹山书画展销中心,并举办了铁刹山农民画精品展。引进鼎艺艺术工作室与深圳大芬村合作项目,为本县的装饰画引来大批订单。同时,推动文化市场开拓和营销,支持和鼓励农民画、根雕、奇石、剪纸等走出去,先后组织县内作者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和东北文博会。通过参加活动,一大批取材于本县风土民情的作品走出大山,将满乡风貌展示在世人面前,有力地提升了本溪县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