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积善之家有余庆 诗礼传世续忠厚
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作为传统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因其规模宏大,布局严整,装饰精美,内涵丰富,被誉为“闽南建筑文化大观园”。
除了建筑领域举世瞩目的价值,古民居的大厝门楣、门扉、厅堂、窗格等,随处可见的匾联题刻,不仅铭刻着建造者修身齐家的思想理念,承载着其对子孙后人的殷殷期望,更集纳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蔡氏古民居至今遗存的60余条家规家训,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对我们修身正己、教育后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岁月无痕,砖石有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蔡氏古民居,聆听这组凝固百年的史诗级乐章。
历时56年 造就“闽南建筑大观园”
蔡长进是蔡启昌的第六代孙,从小便出生在古民居里。前几年,他的孙女、孙子也陆续在古民居出生。春日多雨天,他的孙子、孙女可以在其中一座座接续相连的古大厝间嬉戏打闹,玩得不亦乐乎,丝毫不受雨水影响。
这座陪伴了蔡氏几代人的建筑群,最早兴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部完工,前后历时50多年,建成汉式大厝、祠宇、当铺、书房、梳妆楼等23座宅第。现存大厝22座,大小房间近400间,东西通长21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
古民居不仅恢弘壮阔,还十分精美绝妙。在建筑、设计、装饰等方面,建筑群体现出中外技艺、文化的深度交融,既有防火通道、防火水缸、木框架防震结构、百叶窗等各种现代设计,科学实用;还有各种精湛的雕刻,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及一种专家至今还未考证出来的特殊雕刻在内的5种雕刻形式,遍布古民居的各个角落,各有精妙,一幅一景,令人叹为观止。
出身贫寒 吃苦耐劳奋发图强
古民居的建造者,蔡启昌、蔡资深父子,19世纪中期前往菲律宾谋生,先以香烛业起家,后发展到百货、木材、家具、大米、房地产等多种行业经营,逐渐成为菲律宾屈指可数的富商巨贾。致富后蔡氏父子回到故里广购荒地,组织族人开垦,得大片良田果园,并兴建大厝、祠堂……
清朝中期,蔡启昌与其他几个堂兄弟从晋江迁居官桥,在一块无名的地块落脚,白天垦荒,夜里就在旁边搭茅草将就一晚。将就的茅草寮屋,即闽南语谐音的“漳州寮”,可见生活之窘迫。为了谋生,后来蔡启昌不惜远渡重洋到菲律宾。
蔡资深作为老大,他既要帮忙做农活,又要照顾三个弟弟,非常辛苦,好在他很能吃苦耐劳。
十三岁那年,由于与南洋的父亲失去联系,生活困顿,蔡资深一人挑起了维持家计的重担。为了弥补家中粮食不足,他常到隔壁的洪邦村,翻找别人已经收成的地瓜田,看看有没有农户丢弃不要的小地瓜。寒冬腊月,缺食少衣的他常常挨饿受冻,但为了家人有饭吃,他仍刻苦坚持。洪邦村的农户蔡光佑怜悯蔡资深,常常给他饭吃,时不时还会送一些地瓜给他。
状元吴鲁题字
有关劝学的家训
知恩图报 扶危济困美名远播
得人恩果千年记。蔡光佑对蔡资深的帮助,时隔30多年,“换”来了一座大厝。蔡资深发达后,汇了一笔巨款给蔡光佑,让他建一座像自家一样的汉式古大厝。
而曾受人恩惠的蔡资深,深知对穷苦人来说,一碗饭意味着什么。他从小便懂得扶危济困,官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美谈。
14岁那年,蔡资深到市场买菜,见一个孩子坐在猪肉摊前哭泣。孩子叫王实岚,出门给刚生完孩子的母亲买猪肝补身体,不小心把钱弄丢了。蔡资深出钱为其购买了猪肝,事后王实岚的父亲几经查找,想把钱还给蔡资深,蔡家执意不收。后来蔡资深建大厝,王家父子为报恩,雇人夜里悄悄挑了沙放在工地上,这便是民间传说的“猪肝换沙”。
建大厝时,一位干活非常卖力的年轻人,一到发薪金却不收。原来,这个年轻人叫憨赤,是仙枝村人,靠割山草到市集卖钱养活家中老母亲。一年冬天,他因饥寒交迫冻昏在山上,刚好蔡资深经过,不顾天寒,脱下身上的棉袄给他穿上,并将其背回家。憨赤母子十分感动,借机报恩。蔡资深得知原委,不仅取来白银让憨赤回家供养母亲,还以高薪聘其担任大厝总监工。
热心公益 义兴善举遍布国内外
致富后,蔡氏父子广做善事,义举涉及诸多方面,诸如城垣修复、路桥建设、办学兴教和调解社会纠纷、施药赈灾等。
曾在南安市官桥镇当了30多年文化馆馆长的张克印介绍,《南安县志》记载:“蔡启昌,量宏好善,捐修文庙,靠棚,筑造寺院,桥略,恤孤怜贫,施茶舍药,倡设拯婴堂,靡不踊跃乐输……”“子资深,善承接父志,捐修文庙、贡院、城垣、炮台,数以千万计……其余如修锦溪、大小潘山等处义冢,亦捐千余金。比年,鼠疫盛行,死亡枕藉,施棺木,设医局,舍药材……一切义举,莫不捐资赞成。”
光绪三十年(1904年),晋江、南安、安溪三县遭遇水灾,蔡资深率先捐资万余金,后又捐数万金赈济灾民,因功绩卓著,朝廷诰封“资政大夫”。
蔡氏父子不仅在家乡广施善行,在菲律宾也积极投身慈善。1891年,他推动并策划参与菲律宾华人医疗诊所的创办,为菲律宾华人贫困阶层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不久,医疗诊所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建成中华崇仁医院,免费医疗服务的对象扩大到菲律宾公民。
蔡启昌父子不仅身体力行做慈善,还以“为善最乐”的道理教育后代。在德典别馆上厅堂隔扇书:“守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尊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彩楼厝柱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蔡氏宗祠大门对联“祖德留贻全在忠君惠众,孙枝踵起犹所乐善好施”,类似的训诲在古民居大厝中随处都可见。
崇文重教 女子也有读书处
尽管出身贫寒的蔡氏父子没机会接受教育,但他们对子孙后辈教育却极为重视,用心营造“诗礼传家”的文化氛围。“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得,纯则成功多”等类似家训多处题于古民居内。
蔡资深还为族中弟子修建了潜心向学的“醉经堂”,并请来泉州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任教。醉经堂门扉“醉写唐诗留淡墨,经心建焙品名茶”,还有东护厝的门匾“还读我书”,德梯厝后轩门扇上的“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等,无不体现蔡氏父子崇文重教的教育理念。
此外,在德棣厝东北角,有一处二层阁楼,是蔡资深为族中女子专设的“读书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时代,蔡资深此举非同凡响。
为族中女子专设“读书处”
忠孝廉节 尤重兄弟子侄和睦
蔡氏父子十分推崇尊老敬老、兄友弟恭等传统美德,建筑群中多处出现“不嫌迂阔不嫌烦,总要逢人化一番;多少古人忠孝事,且将因果当闲谈”、“人间好事惟忠孝,臣报君恩子报亲”等家训。
“忠孝廉节”砖雕(陈起拓 摄)
家和万事兴,蔡资深尚和崇礼,他与三个兄弟是这样相处的,对儿孙更是如此教育。彩楼厝的大厅隔扇、蔡浅厝下厅西隔扇、孝友第门廊两侧等处都有家训“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据说,这条家训源于有一年蔡资深从菲律宾回来巡视大厝的建造情况时,看见两个孙子为争一个皮球而吵架起来,而两个儿媳妇不问情况互相指责对方孩子。目睹这一幕,蔡资深感到忧虑,觉得纵有金银万两,儿孙不和睦,家运定衰败。于是他让人刻下这幅家训。这家训在宅第中多处出现,足见蔡资深对兄弟子侄和睦相处寄予厚望。
“实事求是”“明镜止水以持心,泰山乔岳明立身”“风波境界立身难,处世规模要放宽;人事尽从忙里错,寸心顺向静中求”……蔡资深乐善好施,广交天下朋友,与许多泉州名流大家交好,这些名流纷纷为古大厝挥毫泼墨,写就一道道名言警句,或书于厅堂隔扇上,或镌于门匾门额上,甚至在立面墙砖柱、仪门等处。这些家训格言,虽历经百年岁月,依然能深深启发读览之人。
传承不辍 滋养后世人才辈出
蔡资深父子着力营造的为善最乐、诗礼传家的家风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蔡氏后人。蔡氏后人如今散居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菲律宾、英国等世界各地,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学界、商界、政界和文化体育等诸多领域。
蔡氏家风的传承和影响在蔡氏后人身上清晰可见,此文仅举蔡丕杰、蔡望怀父子为例证。
蔡丕杰,蔡启昌第三子。1986年,厦门大学表彰教龄在50年以上的10位教授,蔡丕杰是其中之一。1913年,蔡丕杰在启昌厝出生,之后随父母远渡菲律宾,后回国。蔡丕杰还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学术声誉,《厦门大学人物传略》评价蔡丕杰一生“弟子遍四海,桃李满天下”。
蔡丕杰对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爱,在他看来,教育并非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具有更高的责任和使命的爱。他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应有另一层含义:一日为人之师,当终生爱之如对儿女一样。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是他常常用来教育子女的话。彼时,厦门大学为避免蔡丕杰往返鼓浪屿,舟车劳顿,多次提出在校区分房给他,但他不愿增加学校负担,每次都予以婉拒。直至去世,他一直都住鼓浪屿内祖辈留存的红砖老房,并以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两句话表明自己的心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蔡丕杰长子蔡望怀,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曾任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厦门市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耳闻目染父亲的言传身教,蔡望怀继承父亲蔡丕杰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任职期间,主持厦门厦禾路旧城改造和体育中心建设,创办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和厦门市爱乐乐团等,对厦门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尽管身居高位,但蔡望怀谨记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在市政府任职期间,忙于工作的蔡望怀中午从不回家,常以泡面当午餐,一度被人称为“泡面市长”。作为曾经分管厦门城建工作的市领导,蔡望怀以“服务群众、唯恐不周,廉洁自律、唯恐不严”勉励并从严要求自己和下属。他带头做出了表率,从未购置任何房产,在退休前后热心参与许多社会工作,他始终坚持只作奉献,不求回报,从未领取任何酬劳或补贴,是一个完全彻底的义工。
本文转自公众号“泉州市旅游局”(ID:qztour)
泉州之旅,第一站蔡氏古民居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
第一站请跟着我的镜头,来蔡氏古民居踩点,这里的建筑很有闽南特色,是研究闽南人文的好地方,也更是拍照的好地方!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就恍如身处一座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精彩尽收眼底。
闽南文化——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先放几张图,请大家忽略在门口东张西望的赞赞。该建筑群,如果按照闽南人的角度来讲,稀松平常,但从历史沿革、保存完整乃至建筑艺术等多方面来讲,该建筑群确实值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头。
闽南民居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即正厅是祭祀祖先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宽敞明亮,两边的侧房则悬垂帘、开小窗,幽暗静谧。最让人称绝的是,闽南民居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和门窗等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和石雕,工匠们会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等手法,精雕细琢麒麟、大象、花瓶、琴棋书画、诗书楹联等,意蕴“太平有象、四季平安、诗书传家”等美好愿景。
这种房子按照闽南话在我们叫“古厝”,也就是古老的房屋。现在的闽南人大部分都住进了小洋楼啊电梯房,还是有不少人尤其是在农村还住在这种古厝中。印象中这种房子四四方方的长方形,正大门进去,正对着厅和塘,正厅供着列祖列宗或者菩萨,左右两边各分几房。此次来之前,有兄长说没啥看头,无非有钱人家修的加了红砖的古厝罢了。花了十五元进了景点,让学工的我给学历史的老婆讲雕梁画栋,讲历史典故,实在是班门弄斧,为难死我了。正好迎面来了一个江西的旅游团,混进去跟着导游听听,一路涨涨见识。
古民居的简介
花瓶,莲藕,鲤鱼,南瓜,鹿,寓意着:平平安安,连年有余,寿比南山,加官进禄
花瓶、牡丹,蝙蝠,香炉,麒麟,八卦,寓意着:花开富贵,平平安安,福运临门,吉祥如意
猕猴献寿,家庭和睦,路路顺利
正门口两侧设有偏门,门梁上雕梁画栋,历史感和艺术感十足
透雕
浮雕
这个红砖外墙上写的是什么?鹤算龟龄!
历史的痕迹:清朝同治到毛爷爷到习大大
怡然自得功夫茶,逍遥自在话沧桑
这扇窗户上,至少看得出两个典故和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
敞亮的正厅供着菩萨和已经逝去先人的画像
传说中的硬山顶、燕尾脊和大福建的蓝天白云
在最偏僻的一角,有一座破败不堪但未修复的古厝,经导游介绍得知,是该建筑群的学院,因年久失修,无人居住,门口的墙上青苔丛生,但上面的字隐约可以见。
依稀看得出来是“养吾浩然”
“养吾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还读我书
文遗故事: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图为古民居里面一栋的大门立面图。该房子勒脚采用石头,墙面采用红砖。
屋檐采用石膏做的造型,上面又生动的刻画着图案,里面的图案是有故事引用而来的
较为早期的蔡氏古民居,墙体均采用毛石砌筑而成。
窗套的石头跟勒脚是选用一样的材料
较为早期的古民居,经久维修,屋顶已经全部倒塌,只剩下部分墙体
南安蔡氏古民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美的闽南红砖建筑
蔡氏古民居
闽南红砖建筑,以色彩明艳、造型夸张而著称。而蔡氏古民居正是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其规模宏大,布局严整,设计独特,雕饰精美,并大量沿袭、保留了传统闽南民居建筑风格,集中表现了闽南独特的建筑技艺,于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蔡氏古民居位于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漳州寮自然村。由当地菲律宾侨商蔡启昌和他的长子蔡资深营建,自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开工,至宣统三年(1911)年建成,前后历时达44年之久。
现存建筑23座,分五行排列,每行少则两座,多达六座。整体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偏西约5度,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总占地面积15300平米。主体建筑为均硬山鹊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护厝,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布局,共有房间近400间。前后座之间铺设宽约10米的石埕,南北纵向隔2~3座设一宽约2米的通道,兼作人行、防火、排水之用。
蔡氏后裔,纯正的蔡家讲解员。说起先祖,一种自豪感溢于言表。
现在的古民居里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发展。
旅游提示
推荐指数:★★★
景点门票:15元,讲解费另收
旅游提示:景点走马观花地看大约1小时左右即可,可与周边景点如五里桥等一同游览。
交通贴士:可乘班车或公交至南安市水头镇,再请摩的到达。自驾可以直接导航蔡氏古民居。
温馨提示:请爱护环境、保护文物、文明出行!
相关阅读推荐
北有赵州南有雪峰,南安杨梅山上竟隐藏了一座千年古寺
泉州旅游景点推荐,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
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现为中国四大古桥,泉州洛阳桥
金庸笔下的泉州少林寺“少林武功 源远流长 传来南方 光大发扬”
图文原创,版权所有 @厦门摄影旅游
转载文章或照片请先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不需授权)。
欢迎关注微博\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厦门摄影旅游”
50年雕琢传承 百年古厝祖训流芳——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走进官桥古镇漳里村,青山绿水间,皆人文脉络。碧空澄澈,热浪浮沉,远远便见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落,头大尾小,身如琵琶,石埕石板间整齐划一的切缝,宛若琴弦,似光阴白。风光秀丽,殿堂典雅,不事雕琢与巧夺天工在这里相辅相成,谐奏古建绝代风华,铿锵而又婉转的音符遍地流淌,在这一座玲珑小城。我们轻装上路,旅途奔忙,只为探幽寻古,见证一方雕琢技艺,传承一方古建传统,守护一方地域文化。
砖雕圆润 祖厝家深
沿着石埕路线,白石铺地,偶见青草,点缀其间,为古民居巧添一份清幽。凝注古建,目光流转之处,无不显古人的精细与雅致。
(世双厝砖墙体上的砖雕工艺)
(红砖组砌的“万字堵”)
我们一路迂回驻足,红砖绚丽,白石秀雅,温暖华丽的色调搭配尽显蔡氏家族一派世家风韵,墙面外观设计则流露大家风范。红砖墙体上,砖雕圆润,题材丰富,上雕刻有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猛虎雏鸟等图案,寓意和谐美满。建筑墙面均以红砖组砌,贴面镶嵌各式图案,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时有见之,“吉”、“寿”等吉祥字样如星点缀,拼砖技艺独到,构筑蔡氏古民居独特的红砖文化。
(蔡浅厝正立面砖墙体上拼嵌的对联:“锦亭衍派”、“荔谱传家”)
(德典厝立面墙砖柱上拼嵌的对联:“仁义礼智”、“忠孝廉节”)
走在条石板上,随时可撞见蔡氏古民居贴拼镶嵌墙工艺。于蔡浅厝正立面砖墙体上,拼嵌有“锦亭衍派”、“荔谱传家”等题字,也多出现在其他宅第的砖墙体、大门匾额、门扉上,书法大多是楷书或行楷,由书法功底深厚的名贤题写,庄重严谨。经查阅资料,可知莆田别称荔城,又一说莆田指莆阳,南朝时属南安、隋朝时改莆田县。可知该类题字是蔡氏家族由来的记载,昭示漳里村的蔡氏一脉自莆田迁徙而来,体现主人追本溯源、不忘先祖的情感。题于德典厝立面墙砖柱上的“仁义礼智、忠孝廉节”家训语录,体现主人推崇“仁爱、正义、礼让、明智;忠恕、孝敬、廉洁、节制”的优良传统美德。以红砖拼雕的隶书、古篆体对联,与典雅的红雕拼花图案相和成章,肃穆而又不失典雅。
木雕精妙 醉意书香
古厝悠悠,布局传统,明暗相谐,暗藏风水玄理,让人不禁放慢脚步,收敛起尘世的喧嚣,不忍惊扰这一院雕琢岁月的印象。
(蔡浅厝精细的木雕工艺)
(醉经堂里随处可见人物木雕)
走进内院,木房、木门、百叶窗、家具等木质构件琳琅满目,虽表层斑驳,难掩沧桑,但木雕富丽,构思精妙,诉说着主人高雅的生活意趣。繁复精美的雕刻爬满窗棂、廊柱乃至厅堂隔扇,根据不同的装修部分,雕镂刻琢以不同题材,圆雕、浮雕、镂空雕、立体雕等不同工艺手法随处可见。装饰题材多面向生活,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吉祥图案成为主角,寓意深刻,寄寓主人美好生活的愿景。更有玲珑木雕,搭配书法,妍丽空灵。
(题于醉经堂下厅堂东、西侧隔扇的劝学之训)
家风文化席卷院落,彰显蔡氏族人崇尚风雅、题文别致之趣。晚年的蔡资深考虑到“创业难,而守业更难,唯有教育好子孙后代,整个家族才会长盛不衰”,为沿袭教化之风,兴建醉经堂,倡导唐诗研习,至今,醉经堂内的厅壁及木隔扇上仍保留着当时塾师留下的劝学名言。“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得,纯则成功多。”题于醉经堂下厅堂东侧隔扇的劝学之训,蕴含读书哲理,提醒后人处事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切勿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格言警句,同隔扇楣首间的精湛木雕相映生辉,木质古朴,文言深刻,精雕细刻之处,不乏囊括细节,可见主人的精致典雅与远见学识。
石雕古朴 处世风雅
迈出石坎,却走不出一方平整明净、堂皇讲究的家族历史文化。碧空如洗一般,白条石,红砖墙,燕尾脊,乃至屋脊彩绘浮雕,均在这里和谐共奏,为古建增添几分明艳与活泼。
(德典厝石基上的“老鼠吃南瓜”石雕题材)
(蔡浅厝石基上的“喜上眉梢”题材)
流连古居门前,上观两侧仪门,下到地角石基,石雕作品俯视即是,表现有“门当户对”、“喜上眉梢”、“送别书生”等雕刻题材,青石古朴,雕琢细致,让人忍不住俯下身来一探究竟。仪门石脚运用阴刻、阳刻、影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等石雕技法,凿刻出花鸟虫鱼、传说故事、书画作品、图案与符号,寓意和谐,集审美与功用于一体,不仅美观大方,彰显蔡氏一脉的显赫地位,更承担着实际的建筑功能。
(彩楼厝仪门额阴刻的“培福地”、“种德门”题字)
(蔡浅别馆仪门额阴刻的“苟完”题字)
蔡氏家族崇尚孔孟之道,深得儒家精义,尤为注重子孙的道德教化。题于蔡浅厝西护花厅门额上的“积善余庆”,可见蔡资深积德崇善的处世性格。在幽深的古厝仪门前,伴随着精美的石雕作品,处处可见蔡氏族人的治世良言,蕴含深刻的处世哲学。于彩楼厝仪门额阴刻有“培福地”、“种德门”题字,教育子孙只有行善积德,才能福报绵延;题于蔡浅别馆仪门额的“苟完”祖训,体现主人尽善尽美的行事风格;于蔡浅厝仪门门匾的“竹茂”、“松苞”题字,体现了主人为人处世风格:做人当如松,做事当如竹;题于世用厝两侧仪门的“居之安”名言,源自《孟子》,意指脚踏实地,彰显主人“居安资深”的训诫哲理。古训深邃,与古朴的石雕风格、典雅的木雕风格相应和,寓意雅致,显露主人崇尚风雅、推崇和谐的家世遗风。
雕琢奇葩 家风绵延
天色渐迟,清风向晚,遮不住蔡氏古建风华,掩不住古居三两温情。走一遍蔡氏古民居,饱览闽南成熟的雕刻艺术,却品不完蔡氏传统家风文化。
(德典厝“水车堵”位置色彩斑斓的泥塑雕刻)
(在启昌厝仪门上的第五种雕刻工艺)
走在以条石铺就的防火通道上,不时迎面遇见几位留守老人,皆精神矍铄,笑颜轻张。风打巷道而过,似有暖意,书记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两种奇特的雕刻工艺。色彩斑斓的泥塑雕刻,表现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内容,常出现在屋檐下常称“水车堵”的位置。梳妆楼里,楼厅前檐下东西壁面题有的“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对联,外饰以色彩明艳的泥塑雕刻,设计独特,醒目非常,展示出主人清以持己、廉以待人的品格性情。在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一种颇为奇特的泥塑雕刻,由摔碎的瓷碗材料彩绘以各类图案,属于独特的“剪粘堆粘”工艺。值得一提的是,在启昌厝,存在着第五种耐人寻味的雕刻工艺,其仪门两侧绘有南洋吉祥物——鱼尾狮图案,彰显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因技艺年久失传,其中奥秘尚有待考证发掘。
(蔡浅厝下厅西隔扇的一则格言警句)
如今,古居尚遗存60多条家规家训,格言警句,意蕴丰厚,不乏名流雅士手笔,篆、隶、行、楷、草等书体一应俱全。虽历经岁月洗礼,有些已斑驳难以辩认,却依然透露着不变的浓情与雅致。蔡氏古厝祖训资源丰厚,不乏惊艳世俗的家训遗风,同凝聚在古民居的雕刻技艺形成一大特色。题于蔡浅厝下厅西隔扇的一则格言警句:“奴辈愚顽坠(堕)下尘,只应怜念莫生嗔;若能事事如君意,他自终身做主人。”意为随从、奴仆之辈虽地位卑微,但寄人篱下,有其辛酸苦楚,上位者当怜惜爱护而不是动辄就发怒责备。其诗句内蕴深刻,流露不俗的处世之道,足见蔡氏族人一视同仁的崇高品德;题于德棣厝东北角梳妆楼楼梯间的“读书处”,体现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是蔡家特地为状元家的千金所建造,打破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道德规范,再次彰显蔡氏先祖的高远学识。
(彩楼厝一隅)
凿石声声,40多年的雕琢锤炼,成就一方百年历史大厝。回首宅弟幽远,人文淳朴,古建多姿,无论是装饰艺术——雕刻技艺,还是内核所在——祖训家风,在这里,百年历史传承,使得精湛雕刻与流芳祖训汇聚相融,协奏一曲浓郁而又独特的蔡氏古建风格。
踏上一方人文地脉,带走的不仅仅是一场赏心悦目式的旅游体验,而恰恰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懂得。每一位走近的游客,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弘扬古建传统文化,维护一方地域特色,不断丰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是历史发展的一次次幡然醒悟,更是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林芬 吕梦妮/文图)
来源:今日南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值得一去的闽南建筑文化
蔡资深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种类繁多的古厝屋脊
电视台采访老人
年轻人在外打拼,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人
款式繁多的镜面砖石墙
蔡氏古民居
年久失修的墙面
种类繁多的古厝屋脊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总示意图
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闽南古厝承载一代代在外漂泊游子的思乡之情及心灵的寄托,可惜现在越来越少见了,希望未来不会变成是一种回忆,后世子孙只能从书上才能看到。大家喜欢这种古朴的闽南古厝(cuo)吗?
喜欢的话,就转发分享呗~!
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家训大观园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家规家训或书于厅堂隔扇上,或镌于门匾门额上。
蔡氏古民居 家训大观园
走入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你会发现,在雕梁画栋的建筑物之内,竟然还隐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家规家训,它们或书于厅堂隔扇上,或镌于门匾门额上,甚至在立面墙砖柱、仪门等处也有不少。蔡氏家规家训可谓字中有意,意中有心,细细品读字中真谛,建筑群的缔造者蔡资深告诫后人的良苦用心便会浮现。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得,纯则成功多。”此训题于古民居中醉经堂的下厅堂东侧隔扇上, 意为“读书的精华不在于你读了几本书,而是在于你读懂了几本书,深入细致的研读,才能透彻理解掌握精髓。对待一件事情要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马,这样才能做好一件事。主人的谆谆教诲,于斯可见。据介绍,为了更好教育儿孙,蔡资深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了这座醉经堂,作为族内众子弟读书之处。这座建造物内有清代泉州进士黄抟扶、黄谋烈,泉州举人吴增、蔡寿星,台湾进士施之东等人的题字。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该训题于彩楼厝的大厅隔扇、蔡浅厝下厅西隔扇、孝友第门廊两侧等处。据说,有一年蔡资深从菲律宾回来巡视大厝的建造情况时,看见两个孙子为争一个皮球而吵架起来,而两个儿媳妇不问情况互相指责对方孩子。目睹这一幕,蔡资深感到忧虑,觉得纵有金银万两,儿孙不和睦,家运定衰败。于是他写下这幅家训。这家训在宅第中多处出现,足见蔡资深对兄弟子侄和睦相处寄予厚望。
在蔡氏古民居中还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德典别馆正厅隔扇东)、“随时静录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梳妆楼窗框上)、“居之安 吉云卜”(世用厝两侧仪门)、“明镜止水以持心,泰山乔岳明立身”(德典别馆正厅隔扇西)、“祖德留贻全在忠君惠众,孙枝踵起犹所乐善好施”(蔡氏宗祠大厅)、“守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德典别馆正厅隔扇东)、“风波境界立身难,处世规模要放宽;人事尽从忙里错,寸心顺向静中求”(彩楼厝的大厅隔扇、蔡浅厝下厅东隔扇等处)等等家训格言,它们虽历经百年岁月沧桑,却依然生气勃勃,时刻在点醒着读览之人。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苏晖 苏歆悦 文/图
蔡氏古民居:屋脊高翘,雕梁画栋,有“闽南建筑的大观园”之美誉!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
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据介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总共有五种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还有一种雕刻艺术非常奇特,至今为止没有专家考证出来。而正是这样四种精美的雕刻以及一种不知名的工艺,让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此外,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闽南建筑大观园,蔡氏古居,趣味盎然!
网师园地处葑门内阔家头巷。此园原称“渔隐”。清代宋宗元购之,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思”谐音,更名“网师园”。全园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园东部为住宅区,前后三进,屋高宇敞,内部装饰十分雅洁,外部砖雕极其细腻。
中部是园景区,以池水为中心,池水犹如大块明镜,将天光山色、亭阁花木清晰地映现出来,形成了虚实对称的美景。西部建有小型庭院,精巧、古雅。网师园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景德路,宋时为景德寺,清乾隆时建为私家园林。它的特点是以山为主,辅以池水。此山为清乾隆时叠山名家戈裕良所建,能逼真地模拟自然山水,在一亩左右的有限空间里,却构出了谷溪、石梁、悬崖、绝壁、洞室、幽径,以质朴、自然、幽静的山水,来体现委婉含蓄的诗情和深远多变的画意。
全园以池东为主山,山虽不高,却如巨石磅礴,使人有在一畴平川之内,忽地一峰突起,耸峙于原野之上的感觉。主山分前后两部分,其间有幽谷,前山全用叠石构成,外形峭壁峰峦,一山二峰,巍然矗立,其形给人有悬崖峭壁之感。其间植以花草树木,备觉幽深自然。
著名的土楼“花萼楼”位于广东梅州大埔县,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楼顶为木梁灰瓦。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人出人,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
楼内有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天井一侧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
蔡氏古居位于福建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