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www.300.cn

业务简介:中企动力(300.cn)为您提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及定制高端网站建设服务,中企动力专注于企业网站建设、高端网页制作领域26年,对企业网站制作、平台高端网站建设,包括汽车、家装、农业、外贸、机械等多个行业拥有丰富建站经验,选择中企动力,为网站保驾护航。

潮安县网站设计头条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潮州非遗你知多少?

    今天是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即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关于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而说起文化和自然遗产,潮州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值得潮人引以为傲的,你能数出几种呢?跟着米果君一起来看看吧!

    “陈三五娘”传说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粤东(今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及闽南地区的爱情故事。历史上的陈三是福建泉州河市人,五娘是潮州府城(今湘桥区)人。传说中陈三五娘最后回到泉州定居。

    据清海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的哥哥在广南任职。他为了护送嫂嫂到广南与其兄团聚,路经潮州,邂逅黄九公之女五娘。陈三一见钟情,决意求婚。遂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陈三与五娘终成眷属。

    陈三五娘的故事具有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民俗价值。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爱情悲剧不同的是,陈三为追求美好爱情,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则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随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三五娘传说在海内外潮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潮剧《荔镜记》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陈三五娘传说又被搬上银幕和舞台。

    2009年,陈三五娘传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破鼓”传说

    打破鼓传说源于饶平县三饶镇,后被编为戏剧,广泛流传于粤东地区和海外潮人文化圈。

    传说中的李老三是饶平县古县城三饶人。莫二娘因被吴二欺骗感情、骗走钱财而上吊身亡。三饶人李老三到江西做生意,夜宿柴房遇莫二娘鬼魂,同情莫二娘遭遇帮助她报仇,用雨伞将莫二娘鬼魂带到三饶吴家将吴二杀死。吴家请法师驱鬼把大鼓打破,仍无法将莫二娘的鬼魂赶走。三饶镇至今还保存着吴二的 “日庆居” 旧居和莫二娘的灵堂 ,流传李老三和“打破鼓”的故事。

    打破鼓传说鞭挞骗色骗财、枭情绝义的吴二,同情受骗的莫二娘,赞扬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李老三。表达了人们扶正抑邪的良好愿望。这个民间传说后来被编成潮剧,以《柴房会》一折最为著名。

    2009年,打破鼓传说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

    潮剧,又称潮音戏、潮州戏,是中国著名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和闽南,也流行东南亚一带。

    潮剧有悠久的历史,其传统剧目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一是来自地方民间传说。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地方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使音乐、唱腔及表演艺术日趋丰富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其语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比生动形象,童趣盎然。唱腔及伴乐轻婉低回,抒情优美、富于变化。唱腔分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不同情绪的曲调和头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帮声”也是潮剧唱腔的主要特点。伴乐分唢呐领奏的牌子曲和二弦领奏的弦诗乐两类。打击乐分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三种不同表现形式。

    领奏乐器二弦为全国所罕见。演员行当分工严密,富于表现力。生、旦表演突出轻歌曼舞、机巧灵活等特色;丑角形体动作多变,唱腔艺术全国著称。舞台美术民间特色突出,其服饰皆采用潮绣、抽纱等精巧工艺制成,既清雅又大方。

    2006年,潮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绣

    潮州刺绣始于唐代。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潮绣品是潮州开元寺内的装饰品及佛像。明清以后,潮绣品广泛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潮州刺绣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潮绣艺人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姐妹艺术之长,以丰富绣艺。由薄浮垫发展而成厚浮垫,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感,结合金银线绣,使之色彩更加丰富、典雅,风格高贵独特。

    潮绣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花卉等。品种有绒绣、钉金绣、金绒绣、线绣等四类。潮绣作品以其高超的刺绣技艺,多次荣获全国性大奖。如潮绣品“金银礼服”和“戏服”先后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潮绣品《九龙屏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因而,潮绣在全国工艺美术界中产生巨大影响,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赏。

    潮绣经历世代潮人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华刺绣文化宝库。2006年,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出花园"

    “出花园”属生育民俗,是潮州人的成人礼。十五岁孩子,要在七月七日或七月十五日,或另选日期,备办三牲果品酒菜拜别公婆母(即护儿神),表示自己已经成人。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四件、八件或十二件放置在竹编的盛具上,端出公婆母香炉,由受礼的孩子跪拜。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木屐,吃公鸡头。相传这个风俗发源于明代嘉靖年间( 1522 -1566年)潮州状元林大钦。

    “出花园”这一潮州成人礼,几百年来成为孩子成长必经的习俗礼仪。其中有着传统文化“孝悌”、“感恩”等理念。

    2009年,潮州“出花园”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潮州彩瓷是清末潮州艺人运用新型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并融合国画技法所创造的瓷器彩绘艺术。其特点是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

    唐宋时期,潮州就有瓷器生产。宋代笔架山窑瓷器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装饰手法。明朝是青花发展时期。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枫溪瓷区的公合成、永利、和顺等商号从事瓷器彩绘作业。清宣统二年(1910年),潮州彩瓷艺人廖集秋、许云秋、谢梓庭等人的潮彩作品,1. 2尺的“百鸟朝凤”四季盘及釉上彩绘人物盘等瓷器,参加了南京南洋劝业会及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高度评价。

    上世纪八十年代,潮州彩瓷出口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汕头口岸的60%以上。“堆金牡丹花鸟三百件天球瓶”,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潮彩堆金类产品还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银杯奖,连年获省优、部优等殊荣,驰名中外。

    2014年,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菜烹饪技艺

    潮州菜,简称潮菜,是广东菜的三大流派之一。潮州菜在选料、制作、火候、调味和营养配置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潮州菜以精于烹制海鲜见长,烹饪技法主要有炸、炊(蒸)、焖、煎、泡、焯、炒、炖等。潮州菜重视原汁原味,宴席上多蘸料、酱碟。潮州菜的制工细致精巧,素菜荤做、粗菜精做与众不同。潮州菜崇尚清淡口味,调味手法独特。潮菜宴席重视甜菜、汤菜,还穿插考究的工夫茶。

    潮州菜早就随着潮人的足迹走向国内外,近年来更是倍受青睐。2004年,潮州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潮州菜之乡”荣誉称号。

    2009年,潮州菜烹饪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抽纱刺绣技艺

    抽纱是按图案间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经纬纱线后再绣制,形成通透秀逸、形态各异的“花窗”并与传统刺绣巧妙结合而成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品。

    唐代潮州刺绣极为盛行。至清代光绪年间,潮绣艺人开始将西方国家传入的刺绣抽通工种与潮州传统刺绣工艺融汇贯通,推陈出新,形成技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因潮州抽纱多采用棉、麻布、法丝、玻璃纱为面料,用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所以民间俗称“做白纱”,有别于传统潮绣的“做绒”。

    潮州是全国抽纱品主产区,成功革新创造和推广运用了许多抽纱新工种、新针法。抽纱产品中的精工、高档、技艺要求高、难度大的品种,唯潮州抽纱产区能全程圆满完成。出自潮州抽纱女工之手的《双凤朝牡丹》72108 英寸玻璃纱高档手工绣花台布,1980年荣获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金质奖。这是中国手工艺品在国际上荣获的第一项金奖。1981年又获国家首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此外,还有其他多项产品屡获省、部级大奖,享有“南国名花”盛誉。产品曾远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潮州抽纱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

    潮州单丛茶,属“乌龙茶”类,包括凤凰单丛茶和饶平单丛茶。经专家鉴定,凤凰山峰上有4棵宋代茶树,称为“宋种”,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潮州单丛茶最早记载,是嘉靖《潮州府志》之“ 饶平县 ”条和康熙《饶平县志》,书中详述了当时潮人种茶、饮茶的习惯以及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主要有:(一)采青。一般选在晴天下午采摘。(二)晒青。即日光萎凋,最好在有阳光的下午4-5 时进行。(三)晾青。也称“复式萎凋”,属静置阶段,一般1-2小时为宜。(四)碰青。也称“做青”,俗称“浪菜”,是半发酵和半萎凋(即轻发酵和轻萎凋)的综合过程。(五)炒青 。也称“杀青”。是单丛茶内质基本定型的过程。(六)揉捻。要揉得均匀,使茶叶条索紧结。(七)烘焙。俗称“焙茶”,用炭炉“悠火薄焙”,并至少分两次烘焙完成。明嘉靖时,潮州单丛茶被列为朝廷“贡茶”。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是潮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资源。

    2013年,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

    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枫溪境内曾发现六千多年前的贝坵遗址及陶器,还有唐宋窑址的遗迹。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动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枫溪成为陶瓷生产中心并延续至今。

    枫溪瓷制作手法多样 。技法上有雕、塑、镂、捏、贴、刻、划、印、压等多种。装饰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动物瓷塑有写实、夸张、变形等,光彩照人,神韵独具。通体镂空的艺术瓷,与捏塑瓷花结合而成通花瓷花技艺,多层次镂空和寄贴立体瓷花,技艺卓绝。

    2008年,枫溪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是用潮州方言创作、演唱的长篇叙事韵文,属说唱文学。它发源于潮州,流行于潮州民间。东南亚地区潮人社会以及闽南潮州方言地区也颇流行。主要说唱者是妇女。

    唐朝时 ,潮州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中的故事编写成新的“变文”,说唱时配一弹拨乐器,自唱自弹,称为“弹词”。歌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节,一节用一韵。也间插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句式。后来,歌册内容发展到历史故事、公案故事、民间传说等,还有用歌册形式编写的杂歌,如《百屏灯》、《百鸟名》等。由于弹词抄本多有错漏,明清时,民间艺人将弹词重新整理刻印,广泛流传。人们又称“弹词刻本”为“歌册”。

    “潮州歌册”的传统题材作品有《刘明珠》、《一世报》、《二度梅》、《薛仁贵征西》;现代题材的作品有《花好月圆》、《冤孽姻缘》、《红灯记》、《白毛女》等。这些作品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创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2008年,潮州歌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人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记载最早的可见于宋张夔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句:“燕阑欢伯呼酪奴 ,鸾旌凤吹光寒儒 。”( 引自《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酪奴是茶的别称)。到了清代中期,潮州人饮工夫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一书有生动而详细的介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工夫茶,烹煮的方法,本出于唐代陆羽的《茶经》,而器具更加精巧和精致”。当时用于冲泡的茶具很多,主要有红泥火炉、茶壶、茶杯、沙铫(俗称茶锅仔)、羽毛扇等。至于工夫茶的传统冲泡程式,则要讲究,因为它能使冲出来的茶汤更加好喝。因为潮州华侨众多,所以潮州工夫茶已在清代中期流传至东南亚各地。

    潮州工夫茶艺之冲泡程式主要有:茶师净手,泥炉生火,沙铫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工夫茶除了冲泡程式独特外,以潮州凤凰茶为主要茶料也是显著特点。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潮州功夫茶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花灯

    潮州花灯与戏剧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戏剧蓬勃发展的元朝,花灯开始出现。潮州花灯鼎盛时期出现的“百屏灯”, 表现内容都是戏剧的经典的场景。潮州歌册《百屏灯》至今仍在留传。

    潮州花灯大致分两大类,彩扎的立式屏灯和彩绘的可以吊挂、可以提携彩灯。屏灯集彩扎、绘画、刺绣、泥塑、剪刻等工艺于一体,以戏曲或历史故事为题材,由人物、景观和灯光映衬而成。彩灯以藤、竹、木及金属条片作框架,罩以丝纸、绢帛、玻璃,彩绘诗画图案,再按造型用缨络、螺钿、珠串、铜片等装饰而成。

    潮州花灯曾到北京和国内各地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地展出,深受赞誉。

    2008年,潮州花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剪纸

    潮州剪纸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清代中期,在庵寺祭祀活动中迅速发展,至光绪年间鼎盛一时,剪纸艺人多为出家人。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并采用夸张、变形手法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成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潮州剪纸还有一个品种叫“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之上,用刻刀錾刻而成。

    潮州剪纸多用于民俗活动、传统节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006年,潮州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鲤鱼舞

    潮州鲤鱼舞源自唐代,从宋代开始流传于民间,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表演者是5 名男子,由12个基本动作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数,形象地表现鲤鱼出滩、跃埂、啃泥(降涂)、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五相、化龙等动作,把鲤鱼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舞蹈用潮州大锣鼓伴奏,更显气势恢宏。

    因为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裕,所以潮州鲤鱼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鲤鱼舞适用于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几百年来在潮州民间代代相传。鲤鱼舞在潮州历史及现代的民间舞蹈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2007年,潮州鲤鱼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始于唐代,初兴于北宋,成熟于明代,清代则是臻于完美的全盛期。

    潮州木雕多以历史、神话、戏曲故事和瑞兽、花卉为题材,以樟木为雕刻主要材料,雕刻手法有深浅浮雕、圆雕、通雕等,并髹漆、贴金,使之稳重典雅、金碧辉煌。也有采用本色素雕,以求质朴天然的韵致。潮州木雕大量应用于建筑、家居、神器装饰和公共场所陈设。

    潮州木雕艺术以多层镂通和金漆而独树一帜,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家级奖项。

    2006年,潮州木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暑茶

    潮州暑茶是一种独特的保健药茶。历史上,潮州中医认识到暑热病是潮州一种季节性和多发性的疾病。为此,中医名家们研制了解暑药茶暑茶,用于夏天防暑降温,消暑除病。潮州暑茶历经潮州民间近百年的应用和改进,解暑效果好,经济实惠,深受国内外潮人的喜爱。2007年,潮州暑茶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就是在潮州方言地区所产生和形成的,以潮州方言的声、韵、调作为其音乐语言基础的乐种。

    潮州音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先后接受了唐、宋的燕乐、法乐,宋、元的南戏(弋阳、昆腔等),明、清的正字、潮音、西秦、外江诸多剧种音乐的熏陶和影响。经过不断的兼收并蓄,形成既具有地方独特风格,又有外来文化痕迹的一种音乐艺术。

    潮州音乐形式多样,曲目丰富。它包括了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潮州苏锣鼓、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潮州外江乐多种演奏形式,流传曲目 600多首。它的演奏形式和乐器组合灵活多样。有三五人组成的弦诗乐、细乐演奏,也有几十人、几百人的潮州大锣鼓演奏;可以在舞台室内演奏,也可以在广场演奏。潮州音乐有较强的表现力。既有委婉动情的弦诗乐、细乐,又有气势磅礴的大锣鼓、苏锣鼓。潮州音乐还有着独特的音阶和旋律结构。如乐曲以全国绝无仅有的“二四谱”传谱;调式则有重六、轻六、反线、活五、轻三重六等表现不同情绪的多种变化。

    2006年,潮州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是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并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泥塑艺术表现手法雕、塑、捏、贴、刻、印、彩等相当成熟。尤其是贴、印、彩的有机结合,形成大吴泥塑的独特风格。大吴泥塑大多取材于潮剧的主要情节,也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要分为五大门类:一是戏曲故事人物,可再分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等。但大斧批、文寸已失传几十年。二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三是肖像,多以真人形象进行雕塑,非名师高手不能胜任。四是神像、佛像,供人们膜拜或瞻仰。五是儿童玩具,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也称“杂锦”。大吴泥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2008年,潮州大吴泥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

    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枫溪境内曾发现六千多年前的贝坵遗址及陶器,还有唐宋窑址的遗迹。清代中期,枫溪朱泥壶产品便独具一格,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技艺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采用拉坯车旋转制陶技法,手工拉坯成型。朱泥壶用料选取本地陶矿红泥加工而成。其制作过程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桨、烧等近六十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枫溪朱泥壶品种多,主题突出,格调高雅,既具有工艺美感,更具有实用功能。

    2014年,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凰山畲族招兵节

    潮州凤凰山是我国各地畲族同胞公认的民族发祥地和始祖居住地。潮州凤凰山畲族招兵节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一项以祭祀和祈祷为主要形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民俗活动。

    凤凰山各畲族村,每隔三至五年便会举办一次“招兵节”。一般在冬节前后三天,请法师选定举行吉日。整个活动过程连续三天,分四段落:一、祷告;二、请神、安神;三、招兵;四、收邪。活动项目共计28个。贯穿整个过程最为突出的主题思想,是畲族人民对盘瓠王的崇敬和怀念,期望人畜兴旺、社会和谐昌盛,并传承盘瓠王精神的心愿。据了解,这个活动现仅存于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

    招兵节是集畲族文化大成的重要而大型的活动。它涵盖了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语言、民歌、音乐、武术、舞蹈、服饰、饮食和迁移等内容,从多个方位展示凤凰山畲族文化的原生态。

    2007年,凤凰山畲族招兵节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

    据浮洋镇志所载: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方潮盛祖父)于清咸丰年间到福建连城县谋生,结识了当地一位铜锣师傅,学得一手精湛的铜锣制作技艺。回乡后,便在仙庭村创办了铜锣作坊,其作坊遗址,至今仍享有“铜锣城”美称。清光绪年间,方潮盛铜锣已远近闻名。浮洋方潮盛铜锣制品有:深波、曲锣、斗锣、钹、马锣、苏锣、钦、月锣、加冠锣、号头 (大唢 呐)、钟等11大类,67个品种。

    浮洋方潮盛铜锣的制作技艺分七道工序,即:拣料、熔铜、过模、打坯、修容、淬火、定音。其中定音的技术要求最高,故有“千锤百炼,一锤定音”之说。

    2009年,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麦秆剪贴画

    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物形式出现。乡村艺人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篮、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后来逐步演化成麦剪贴画。潮州麦秆剪贴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水族和山水。表现形式有本色和套色两种。本色是指麦秆本身的金黄色、棕赤色,通过剪刻,贴在深色衬纸或薄板、绸缎上。套色则是将麦秆染上各种颜色,裁剪后粘贴于薄板上,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麦秆剪贴画有潮州刺绣的纤细,有中国画的韵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09年,潮州麦秆剪贴画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饶平布马舞

    饶平布马舞始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最先在瓷乡新丰镇一带表演,以后逐步流传到饶平县各地,成为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

    “布马”是最主要的道具。其制作程序是:先捏一泥马模型,后按模型用竹片、竹篾扎制成布马的骨架,封上纸张,再用各种颜色的布料装扮而成。

    饶平布马舞的主要动作有“抖鞭走马”、“跳转身”、“ 抽鞭纵跳 ”、“ 扬鞭跑马”。主要队形有“长蛇开阵”、“闯跳四门”、“传花编索”、“粉蝶采花”等。这些动作互相变换、交叉穿插,形成生动活泼、令人振奋的舞蹈场景。舞蹈的伴奏音乐是潮州大锣鼓。饶平布马舞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006年,饶平布马舞入选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饶平彩青习俗

    饶平彩青习俗也叫“摆桌碗”、“摆碟”,由古代的饤饾摆设演化而来,主要流传于三饶镇,是元宵节期间用食物作艺术造型展示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桌碗一般分腥桌、斋桌两种。腥桌是以鸡、鸭、鹅、猪肉或其内脏等为原料,制成各种艺术造型。斋桌又分两类:一类是由五谷等种籽组成(也有用果品堆叠成型)。把种籽置于碗或盘里,累贴成平面、弧面和圆面,再在上面将种籽、谷、麦、粟等五谷铺列出各种吉祥文字或花纹图案。另一类是以米、面、薯等淀粉为原料,煮成胶团状,再捏染成各种动植物和人物形态。

    农历正月十二到十六是三饶镇摆桌碗的时节,各家各户的桌碗琳琅满目,争奇斗巧。“摆桌碗”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2007年,饶平彩青习俗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因采用铁枝操纵木偶进行表演而得名。

    潮州铁枝木偶戏是由皮影戏衍变而成,它是宋代末年随着移民由福建闽南传入潮州的。清代时,随着玻璃的广泛使用,艺人们将纸幕改为玻璃屏幕,影像改为“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并穿上戏装,由影现发展为形现,称“圆身纸影”。此后又模仿潮州戏的舞台装置与表演程式,将玻璃去掉,改为“阳窗纸影”,并采用铁枝操纵表演,但仍保持皮影戏在背后操纵的特点。

    潮州铁枝木偶戏是潮州地区婚丧节庆、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重要的文艺表演形式之一,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配以优美的潮剧唱腔、潮州音乐和独特的表演技艺,发展成为民族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6 年,潮州铁枝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嵌瓷

    潮州嵌瓷是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造型,为建筑物装饰或制成单件摆设的特种工艺。它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虽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

    潮州嵌瓷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已在民间出现。当时,潮州陶瓷生产发达,民间雕塑兴旺。出现用瓷片剪裁成简单的花卉,镶嵌在建筑物上的创意。清代,潮州各地采用嵌瓷装饰祠堂、民居更加广泛。到了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与嵌瓷艺人配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瓷碗,供裁剪并镶嵌成平面、浮雕或立体的花卉植物、飞禽走兽、戏曲人物,用于装饰建筑物或庭园室内。潮州嵌瓷终于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

    2011年,潮州嵌瓷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青龙庙会

    潮州青龙古庙,也称安济圣王庙,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安济圣王,名王伉,蜀汉时太守。据明《潮州府志 》对其本人事迹记载,他为官清廉,爱国爱民,在民间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当时地方群众爱戴。清康熙十六年间,他被封为灵感安济圣王。潮人为缅怀他,于古城南堤江边为其建造庙宇,供世人纪念。几百年来庙中香火不断,民间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八日,自发为安济圣王庙举办纪念活动,并逐步融入了地方民间文化技艺的竞技及其表演。庙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祭坛彩青艺术、潮州花灯巡游、潮州大锣鼓及标旗队伍巡演、舞龙、舞狮、舞鲤鱼等,吸引了广大潮汕民众以及海内外侨胞前来上香祈福,是潮州民间一个重要的习俗活动。清代,这个习俗活动由海内外侨胞传至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并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成为缔结海内外华侨的重要文化纽带。安济圣王庙会作为潮州民间地方民俗活动之一,是潮州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俗活动,对于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增强海内外潮人凝聚力有着积极意义。

    2012年,潮州青龙庙会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安舞龙

    潮安舞龙发源于明末,盛行于清初,距今已有近400 年的历史。是潮州地方传统的民间舞蹈。

    舞龙的道具制作一般都是用竹片做成骨架,外表用纸装裱,画上龙鳞,涂上色彩。全长26米,分龙头,龙尾和6个龙身,共 8节。龙身直径70厘米,龙头重10多公斤。舞龙由8人表演,融合了武术的武功动作,舞动时翻腾跳跃,刚劲雄健。表演套路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龙独舞,叫“金龙戏球”;二是双龙同舞,叫“双龙抢宝”;三是龙鱼共舞,叫“龙腾鱼跃”。其套路分解为出潭、逐浪、迎祥、戏球、追球、穿跃、翻肚、跳节、抢球、降福等十个招式,有别于北方的游龙和福建的火龙。潮安舞龙活动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每逢重要节庆或传统节日才有舞龙表演。其中以龙湖镇的市头村、市尾村和彩塘镇的新联村等舞龙表演队,最具代表性。

    2011年 ,潮安舞龙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蜡石造型艺术

    “自古南粤多奇山,而今古瀛冠蜡石”。潮州有丰富的蜡石资源,尤其出产赏石爱好者瞩目的“黄金蜡”、“ 荔枝冻 ”,被中外收藏家视为首选奇珍,日本、美国等赏石界誉为“富贵石”。

    潮州蜡石造型技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可溯源至唐宋,从简单的摆件发展到现今多种方式的人为造景。潮州蜡石色泽鲜润,脂腻如蜡,石坚如玉,造型艺术独特,形式多样,欣赏价值高。其品种繁多,常见的有黄蜡、红蜡、白蜡、黑蜡、绿蜡、棕蜡、彩蜡等。艺人通过主观的理解、诠释,结合蜡石天然的色彩及造型,给蜡石注入新的生命力,加以不同角度的摆设及恰当装饰,形成不同的造景寄意。有以大小组合形成的盆景,有以不同质地互补衬托的摆件。适用于家居装饰和个人欣赏收藏。蜡石造型艺术采用最多的技艺手法是蜡石与木雕艺术巧妙结合,使其达到现浑然天成,和谐一致的奇幻意境。因而,潮州蜡石造型技艺集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与人类的审美需求相吻合,特别符合当代社会追求绿色环保、返朴归真的精神理念。

    2011年,潮州蜡石造型技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金银錾刻技艺

    潮州金银錾刻技艺是潮州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历史悠久。自清以来,潮州城内就保留“打银街”,足见其金银技艺作坊之繁荣。品种繁多,大体分为:日用品、首饰品、陈列品等。以形态分有平刻、半浮刻、立体通雕。其材料与其它雕刻品不同,以贵重的黄金和白银为主。其制作技艺高超,有铸坯、碾坯、拉丝、焊接、錾刻、电镀、抛光等十多道工序。作品金碧辉煌,高贵典雅,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模式的改变,目前,精通錾刻技艺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为使此项技艺不致消亡,急需抢救保护。

    2013年,潮州金银錾刻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歌谣

    潮州歌谣是指以潮州话为载体的一种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语歌谣。它历史漫长,流传久远,是岭南文化中一朵珍贵的民间文学奇葩。作为潮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等艺术精华,具有明显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语言价值、民俗价值、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岭南文化中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宋朝时期,潮州地区存在着汉族歌谣、疍家歌谣、畲族歌谣同时并立的局面。到了明清,从散见于各种文献的关于潮州民歌的记载中可以知道,那是潮州歌谣的繁荣时期。近代潮州歌谣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妇孺老幼皆能随口唱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潮州歌谣逐渐失去了生存的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处于濒危状态。

    然而,传统潮州歌谣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潮州歌谣曾随着潮人“过番”而远播海外,至今仍在潮人社区流传,同歌同声,潮州歌谣是联结海内外潮人乡谊、乡情的纽带。2015年,潮州歌谣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安文里英歌舞

    英歌舞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盛行于粤东地区的“潮普惠”地区,逢年过节或吉庆大日子,英歌舞是该地区必演的节目,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戏曲、武术搏击素材于一体的民间体育,是一个身着汉代服饰,面绘戏剧脸谱,手持英歌舞槌交错翻转叩击,阵型变换多样,节奏鲜明强烈,极富阳刚之美的一种原生态的集体表演。英歌舞起源多解释为当地民众尚武习俗的变体或搬演《水浒传》故事,其一说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另一说是梁山伯英雄好汉化妆劫法场救宋江。英歌舞主要的表演道具是一根圆木棒,称为“英歌舞槌”。“英歌舞槌”的长度一般为1.2 尺到 2.0尺,在明快的节奏中跳跃前进。他们边舞边吼,虎虎生威,且在舞动过程中不断地变换着队型,组合成“天罡阵”、“满天星”、“双金钱”、“众星捧月”、“打中街”、“双龙吐瑞”等图形,变换自如,动作豪放,阳刚威武。

    英歌舞具有教化、传承文化、健身娱心的社会价值功能,通过锻炼手指开发大脑,提高身体机能及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精神。

    2015年,潮安文里英歌舞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推光金漆画

    潮州推光金漆画是在光素的漆面上,用红漆按需要绘好画面,待红漆将干而未全干略带黏感时贴上金箔或涂抹金粉后,再用特制的铁笔在画面上刻划出人物、山水、器物等的轮廓和细部,使画面呈现艳丽金碧的艺术效果。

    潮州推光金漆画历史悠久,根据清代乾隆年间所修的《潮州府志》记载:“明清以来,营建宫室,必先祠堂,雕梁画栋成风”。位于今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中的丛熙公祠,它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竣工于咸丰元年(1851年),祠中正座后槽梁架的金漆画装饰,至今有一百七十八年了,仍焕发出其光彩。

    潮州推光金漆画主要流布于潮州地区。它作为装饰艺术与木雕融为一体,广泛应用于与信仰、祭祀活动有关的建筑装饰和神器装饰,是潮州民间习俗和观念的重要体现。

    金漆画由于绘制工艺性强,技艺难度大,学习时间长,很少年青人学习此艺,艺人青黄不接,处于濒危境地。因此,抢救和保护金漆画绘制技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亟需政府加于扶持,让这一独特的传统美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2015年,潮州推光金漆画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

    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是我国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技艺,主要应用于建筑主体为殿堂、厅堂的宫殿、寺庙、祠堂、府第,区域涵盖了历史文化概念上的潮州地区,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大木主要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檩等主要结构,同时又是木构架建筑整体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大木作师父是木构建筑的设计者和施工统筹者。潮州人为中原移民族群,自唐宋以来一直秉承汉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至明代中叶,潮州地区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潮州民系,潮州传统建筑的营造,也在继承中原主流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木结构技艺。

    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一方面忠实地继承了我国唐宋时期的传统建筑技艺,使濒临失传的古代传统建筑技艺得以延续存活;另一方面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潮州地方特性的创新,使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独特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015年,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鼻烟壶制作技艺

    潮州鼻烟壶是潮州玉雕的重要品种,历史悠久。《潮州市志玉雕》( 1988 年)中述及:“明代、潮州已有玉雕作坊。”明末清初,鼻烟由海外传入中国。康熙王朝开始有瓷质鼻烟壶出现。清代至抗日战争前夕,古城琢玉街(现义安路南段俗称仙街头),可谓五步一作坊十步一商户(多设为前店后作坊)。各家用料多为档次不同的玉石。抗日战争开始后,潮州百业凋零,众多玉雕作坊相继倒闭。至解放后,玉雕作坊渐渐恢复,艺人也开始制作玉鼻烟壶,特别近三十年来, 潮州玉雕恢复传统产品。产品以玛瑙,水晶,玉石为原料,通过选材,采用制坯、雕刻、掏腔、抛光等等精细制作技艺成形,产品类型有光身浮雕、镶嵌等形式。与国内的京派、鲁派、冀派、粤派的料器鼻烟壶形式截然不同。

    目前,鼻烟壶制作以潮州古城区为主,产品在国内外已受到收藏家的喜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潮州鼻烟壶制作艺人青黄不接,制约其创新发展。因此,对该项目应予以保护。2015年,潮州鼻烟壶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绣制作技艺

    珠绣制作技艺是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珠片、胶石等多种材料,通过创作者的设计,经过艺人们手工精心刺绣,在画布或纺织品、花布、牛筋布、人造革、真皮等不同材料上绣出一幅幅富于立体、题材丰富、色彩迷人的画面。

    珠绣制作技艺是在中国著名的刺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有时尚、潮流的欧美浪漫风格,又有典雅、底蕴深醇的东方文化和民族魅力。

    珠绣早在明、清年代已广泛盛行于潮汕民间,主要以潮州市为中心。从民间戏剧舞台上珠光宝气的戏服,到妇女的头饰、珠花、云额、珠鞋等等,真是无所不有。经过漫长的岁月,从事珠绣的民间艺人们不断改进,汲取其它姐妹艺术的营养,潜移默化,工种针法日积月累,逐步丰富完善,形成了精致秀雅,绣纹流畅,针法多样,色彩鲜艳,造型优美,珠光晶莹等特点,于群芳中争妍斗丽。尤其是珠绣画作品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

    2015年,珠绣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

    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民俗活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游旱龙分有先后,其程序是:五月初一由城隍庙游独角(粉红色)龙舟;五月初二由元天上帝庙游(赤褐色)龙舟;五月初三由关圣帝庙游(青色)龙舟;五月初四由华光大帝庙游(紫色)龙舟; 五月初五由天后宫游(红色)龙舟;五月初六由鹤松庵游(黄色)龙舟。 游旱龙时仍然保持着古老形式,戏出扮装,锣鼓喧天。五月初一、初四、初六纸糊龙舟游到西门外; 五月初二纸糊龙舟游到北门外;五月初三纸糊龙舟游到南门外; 龙舟出城门后,彩龙部件和绣球由孩子们撕抢到家中插吉祥。五月初五的龙舟与其他的龙舟不同,具有祈福的作用。

    大城所“游旱龙”民俗既为纪念屈原,又是潮州地区与众不同,形式独特的游龙舟习俗活动。游旱龙这一民俗活动,从旱龙的制作技艺到游旱龙的过程,涵注入潮州音乐、潮州刺绣、潮州木雕等潮州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端午节的纪念意义,同时,整个故事扮景表现了当时明清海防前哨抗击倭寇的军民壮丽场面。

    2015年,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大锣鼓演奏技艺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民间最常见的乐种之一,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它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艺术,最早流传于潮州,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潮州大锣鼓是以击鼓为指挥的打击乐,是管弦乐和弹拨乐相结合的锣鼓乐组合。潮州大锣鼓的演奏,以司鼓(指挥者)为中心,通过一整套独特而复杂多变的锣鼓乐艺术表现手法,可演绎人间悲欢离合,可阐述历史故事,可反映战争场景,可歌颂现代生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题材多种多样的锣鼓乐。

    1957年,潮乐代表队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荣获金奖。2000 年,潮州大锣鼓队参加在无锡举行的“ 中华鼓王”大赛,荣获“中华鼓王”光荣称号。

    2009年,潮州大锣演奏技艺鼓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溪提线木偶戏

    枫溪池湖提线木偶戏始自清代,由福建传入潮州,与潮州铁枝木偶戏是同一时期产物,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枫溪池湖提线木偶戏是在“皮影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又称“纸影虎”、“紫头戏”。由于采用提线操纵表演,与潮州铁枝木偶戏的铁枝操纵表演有所不同,因而叫“提线木偶戏”,又称“有线傀儡戏”。表演上融合了地方戏剧“潮剧”和地方音乐“潮州音乐”等地方艺术特长,使其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在潮州民间得到长期的繁荣和发展,至今枫溪池湖乡仍保存一个提线木偶戏班枫溪池湖“陶乐园”。

    2011年,枫溪池湖提线木偶戏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安新义醒狮舞

    “潮安新义青狮舞”,亦称青狮白目眉,是地方民间的传统舞蹈。自明代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了。青狮舞根据舞者的武艺高低可分为“乌狮”、“青狮”和“青狮白目眉”三等级,以青色狮兼画白眉毛的狮队武艺为最高强。自古以来,潮州地区每逢年节喜庆等民俗重要活动,都有请狮舞表演的习惯,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潮安彩塘镇新义村的青狮队最为传统和具有代表性。

    潮安新义青狮舞,按套路分共18节,从易到难;按种类分有文狮和武狮二种,表现出狮的柔驯与勇猛;按表演技艺分有地面舞技和攀高特技等两大部分。青狮舞表演融合了民间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显现出舞狮者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巧。 随着岁月流逝,舞狮老艺人年事已高,且青狮舞舞者须具备武功基础,学习时间较长。青年人大部分不感兴趣,传承濒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保护,确保后继有人。

    2013年,潮安新义青狮舞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至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境界。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驻潮州,由李楚仙来到潮州,创办铜铸胎掐丝珐琅器作坊,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主要以红铜、锌、锡、珐琅彩和黄金等材料,经过艺人对器型的雕、塑、制模、铸铜胎、掐丝、绘琅彩、錾、磨琅等工序,使器物具有金碧辉煌、高贵典雅的特色。珐琅器制作成本高,手工艺制作程序繁琐,古时主要是用于宫廷及帝王的使用器物和装潢摆设。民间作坊规模小,数量少,多数是以前为宫廷服役艺人的后裔所创办。制品一般都是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制作,并在购买者的家族之间继承,市场流传甚少。民间常见的是女人头饰、手饰、服饰的小件装饰品及大户人家的家传摆件,器物小,量少零散。如“潮剧”演员头饰中的簪和钗,即为珐琅器制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珐琅器制品的需求有所增加,从而带动了珐琅器手工艺行业的发展。

    2012年,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潮州新增9个市级非遗项目

    上月,潮州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9个项目入选。至此,潮州共有5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市非遗工作专家组评审和市非遗工作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将潮州畲歌、潮州佛乐——禅和板、潮州麒麟舞、潮州讲古、潮州玉雕、潮州漆器制作技艺、潮州炭炉制作技艺、潮州佛手果(老香黄)制作技艺、潮州腐乳饼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列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也许你还没有全数清

    甚至有些你还未曾听说过

    然而,它们是潮人的财富与骄傲

    每一个潮人都有责任了解、传承!

    赶紧转给身边的朋友

    让更多人了解潮州非遗文化

    -红桃粿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名录来源: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潮州市文化馆)网站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潮州非遗你知多少?

    今天是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即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关于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而说起文化和自然遗产,潮州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值得潮人引以为傲的,你能数出几种呢?跟着米果君一起来看看吧!

    “陈三五娘”传说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粤东(今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及闽南地区的爱情故事。历史上的陈三是福建泉州河市人,五娘是潮州府城(今湘桥区)人。传说中陈三五娘最后回到泉州定居。

    据清海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的哥哥在广南任职。他为了护送嫂嫂到广南与其兄团聚,路经潮州,邂逅黄九公之女五娘。陈三一见钟情,决意求婚。遂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陈三与五娘终成眷属。

    陈三五娘的故事具有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民俗价值。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爱情悲剧不同的是,陈三为追求美好爱情,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则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随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三五娘传说在海内外潮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潮剧《荔镜记》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陈三五娘传说又被搬上银幕和舞台。

    2009年,陈三五娘传说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破鼓”传说

    打破鼓传说源于饶平县三饶镇,后被编为戏剧,广泛流传于粤东地区和海外潮人文化圈。

    传说中的李老三是饶平县古县城三饶人。莫二娘因被吴二欺骗感情、骗走钱财而上吊身亡。三饶人李老三到江西做生意,夜宿柴房遇莫二娘鬼魂,同情莫二娘遭遇帮助她报仇,用雨伞将莫二娘鬼魂带到三饶吴家将吴二杀死。吴家请法师驱鬼把大鼓打破,仍无法将莫二娘的鬼魂赶走。三饶镇至今还保存着吴二的 “日庆居” 旧居和莫二娘的灵堂 ,流传李老三和“打破鼓”的故事。

    打破鼓传说鞭挞骗色骗财、枭情绝义的吴二,同情受骗的莫二娘,赞扬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李老三。表达了人们扶正抑邪的良好愿望。这个民间传说后来被编成潮剧,以《柴房会》一折最为著名。

    2009年,打破鼓传说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

    潮剧,又称潮音戏、潮州戏,是中国著名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和闽南,也流行东南亚一带。

    潮剧有悠久的历史,其传统剧目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一是来自地方民间传说。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地方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使音乐、唱腔及表演艺术日趋丰富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其语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比生动形象,童趣盎然。唱腔及伴乐轻婉低回,抒情优美、富于变化。唱腔分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不同情绪的曲调和头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帮声”也是潮剧唱腔的主要特点。伴乐分唢呐领奏的牌子曲和二弦领奏的弦诗乐两类。打击乐分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三种不同表现形式。

    领奏乐器二弦为全国所罕见。演员行当分工严密,富于表现力。生、旦表演突出轻歌曼舞、机巧灵活等特色;丑角形体动作多变,唱腔艺术全国著称。舞台美术民间特色突出,其服饰皆采用潮绣、抽纱等精巧工艺制成,既清雅又大方。

    2006年,潮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绣

    潮州刺绣始于唐代。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潮绣品是潮州开元寺内的装饰品及佛像。明清以后,潮绣品广泛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潮州刺绣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潮绣艺人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姐妹艺术之长,以丰富绣艺。由薄浮垫发展而成厚浮垫,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感,结合金银线绣,使之色彩更加丰富、典雅,风格高贵独特。

    潮绣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花卉等。品种有绒绣、钉金绣、金绒绣、线绣等四类。潮绣作品以其高超的刺绣技艺,多次荣获全国性大奖。如潮绣品“金银礼服”和“戏服”先后获“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潮绣品《九龙屏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因而,潮绣在全国工艺美术界中产生巨大影响,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赏。

    潮绣经历世代潮人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华刺绣文化宝库。2006年,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出花园"

    “出花园”属生育民俗,是潮州人的成人礼。十五岁孩子,要在七月七日或七月十五日,或另选日期,备办三牲果品酒菜拜别公婆母(即护儿神),表示自己已经成人。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四件、八件或十二件放置在竹编的盛具上,端出公婆母香炉,由受礼的孩子跪拜。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木屐,吃公鸡头。相传这个风俗发源于明代嘉靖年间( 1522 -1566年)潮州状元林大钦。

    “出花园”这一潮州成人礼,几百年来成为孩子成长必经的习俗礼仪。其中有着传统文化“孝悌”、“感恩”等理念。

    2009年,潮州“出花园”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彩瓷烧制技艺

    潮州彩瓷是清末潮州艺人运用新型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并融合国画技法所创造的瓷器彩绘艺术。其特点是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

    唐宋时期,潮州就有瓷器生产。宋代笔架山窑瓷器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装饰手法。明朝是青花发展时期。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枫溪瓷区的公合成、永利、和顺等商号从事瓷器彩绘作业。清宣统二年(1910年),潮州彩瓷艺人廖集秋、许云秋、谢梓庭等人的潮彩作品,1. 2尺的“百鸟朝凤”四季盘及釉上彩绘人物盘等瓷器,参加了南京南洋劝业会及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高度评价。

    上世纪八十年代,潮州彩瓷出口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汕头口岸的60%以上。“堆金牡丹花鸟三百件天球瓶”,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潮彩堆金类产品还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银杯奖,连年获省优、部优等殊荣,驰名中外。

    2014年,潮州彩瓷烧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菜烹饪技艺

    潮州菜,简称潮菜,是广东菜的三大流派之一。潮州菜在选料、制作、火候、调味和营养配置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潮州菜以精于烹制海鲜见长,烹饪技法主要有炸、炊(蒸)、焖、煎、泡、焯、炒、炖等。潮州菜重视原汁原味,宴席上多蘸料、酱碟。潮州菜的制工细致精巧,素菜荤做、粗菜精做与众不同。潮州菜崇尚清淡口味,调味手法独特。潮菜宴席重视甜菜、汤菜,还穿插考究的工夫茶。

    潮州菜早就随着潮人的足迹走向国内外,近年来更是倍受青睐。2004年,潮州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潮州菜之乡”荣誉称号。

    2009年,潮州菜烹饪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抽纱刺绣技艺

    抽纱是按图案间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经纬纱线后再绣制,形成通透秀逸、形态各异的“花窗”并与传统刺绣巧妙结合而成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品。

    唐代潮州刺绣极为盛行。至清代光绪年间,潮绣艺人开始将西方国家传入的刺绣抽通工种与潮州传统刺绣工艺融汇贯通,推陈出新,形成技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因潮州抽纱多采用棉、麻布、法丝、玻璃纱为面料,用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所以民间俗称“做白纱”,有别于传统潮绣的“做绒”。

    潮州是全国抽纱品主产区,成功革新创造和推广运用了许多抽纱新工种、新针法。抽纱产品中的精工、高档、技艺要求高、难度大的品种,唯潮州抽纱产区能全程圆满完成。出自潮州抽纱女工之手的《双凤朝牡丹》72108 英寸玻璃纱高档手工绣花台布,1980年荣获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金质奖。这是中国手工艺品在国际上荣获的第一项金奖。1981年又获国家首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此外,还有其他多项产品屡获省、部级大奖,享有“南国名花”盛誉。产品曾远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潮州抽纱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

    潮州单丛茶,属“乌龙茶”类,包括凤凰单丛茶和饶平单丛茶。经专家鉴定,凤凰山峰上有4棵宋代茶树,称为“宋种”,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潮州单丛茶最早记载,是嘉靖《潮州府志》之“ 饶平县 ”条和康熙《饶平县志》,书中详述了当时潮人种茶、饮茶的习惯以及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主要有:(一)采青。一般选在晴天下午采摘。(二)晒青。即日光萎凋,最好在有阳光的下午4-5 时进行。(三)晾青。也称“复式萎凋”,属静置阶段,一般1-2小时为宜。(四)碰青。也称“做青”,俗称“浪菜”,是半发酵和半萎凋(即轻发酵和轻萎凋)的综合过程。(五)炒青 。也称“杀青”。是单丛茶内质基本定型的过程。(六)揉捻。要揉得均匀,使茶叶条索紧结。(七)烘焙。俗称“焙茶”,用炭炉“悠火薄焙”,并至少分两次烘焙完成。明嘉靖时,潮州单丛茶被列为朝廷“贡茶”。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是潮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资源。

    2013年,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

    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枫溪境内曾发现六千多年前的贝坵遗址及陶器,还有唐宋窑址的遗迹。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动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枫溪成为陶瓷生产中心并延续至今。

    枫溪瓷制作手法多样 。技法上有雕、塑、镂、捏、贴、刻、划、印、压等多种。装饰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动物瓷塑有写实、夸张、变形等,光彩照人,神韵独具。通体镂空的艺术瓷,与捏塑瓷花结合而成通花瓷花技艺,多层次镂空和寄贴立体瓷花,技艺卓绝。

    2008年,枫溪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是用潮州方言创作、演唱的长篇叙事韵文,属说唱文学。它发源于潮州,流行于潮州民间。东南亚地区潮人社会以及闽南潮州方言地区也颇流行。主要说唱者是妇女。

    唐朝时 ,潮州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中的故事编写成新的“变文”,说唱时配一弹拨乐器,自唱自弹,称为“弹词”。歌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节,一节用一韵。也间插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句式。后来,歌册内容发展到历史故事、公案故事、民间传说等,还有用歌册形式编写的杂歌,如《百屏灯》、《百鸟名》等。由于弹词抄本多有错漏,明清时,民间艺人将弹词重新整理刻印,广泛流传。人们又称“弹词刻本”为“歌册”。

    “潮州歌册”的传统题材作品有《刘明珠》、《一世报》、《二度梅》、《薛仁贵征西》;现代题材的作品有《花好月圆》、《冤孽姻缘》、《红灯记》、《白毛女》等。这些作品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创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2008年,潮州歌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人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记载最早的可见于宋张夔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句:“燕阑欢伯呼酪奴 ,鸾旌凤吹光寒儒 。”( 引自《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酪奴是茶的别称)。到了清代中期,潮州人饮工夫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一书有生动而详细的介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工夫茶,烹煮的方法,本出于唐代陆羽的《茶经》,而器具更加精巧和精致”。当时用于冲泡的茶具很多,主要有红泥火炉、茶壶、茶杯、沙铫(俗称茶锅仔)、羽毛扇等。至于工夫茶的传统冲泡程式,则要讲究,因为它能使冲出来的茶汤更加好喝。因为潮州华侨众多,所以潮州工夫茶已在清代中期流传至东南亚各地。

    潮州工夫茶艺之冲泡程式主要有:茶师净手,泥炉生火,沙铫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工夫茶除了冲泡程式独特外,以潮州凤凰茶为主要茶料也是显著特点。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潮州功夫茶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花灯

    潮州花灯与戏剧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戏剧蓬勃发展的元朝,花灯开始出现。潮州花灯鼎盛时期出现的“百屏灯”, 表现内容都是戏剧的经典的场景。潮州歌册《百屏灯》至今仍在留传。

    潮州花灯大致分两大类,彩扎的立式屏灯和彩绘的可以吊挂、可以提携彩灯。屏灯集彩扎、绘画、刺绣、泥塑、剪刻等工艺于一体,以戏曲或历史故事为题材,由人物、景观和灯光映衬而成。彩灯以藤、竹、木及金属条片作框架,罩以丝纸、绢帛、玻璃,彩绘诗画图案,再按造型用缨络、螺钿、珠串、铜片等装饰而成。

    潮州花灯曾到北京和国内各地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地展出,深受赞誉。

    2008年,潮州花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剪纸

    潮州剪纸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清代中期,在庵寺祭祀活动中迅速发展,至光绪年间鼎盛一时,剪纸艺人多为出家人。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并采用夸张、变形手法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成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潮州剪纸还有一个品种叫“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之上,用刻刀錾刻而成。

    潮州剪纸多用于民俗活动、传统节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006年,潮州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鲤鱼舞

    潮州鲤鱼舞源自唐代,从宋代开始流传于民间,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表演者是5 名男子,由12个基本动作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数,形象地表现鲤鱼出滩、跃埂、啃泥(降涂)、抢食、穿莲、送鱼、三相、比目、打春、产卵、五相、化龙等动作,把鲤鱼的生活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点。舞蹈用潮州大锣鼓伴奏,更显气势恢宏。

    因为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裕,所以潮州鲤鱼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鲤鱼舞适用于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几百年来在潮州民间代代相传。鲤鱼舞在潮州历史及现代的民间舞蹈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2007年,潮州鲤鱼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始于唐代,初兴于北宋,成熟于明代,清代则是臻于完美的全盛期。

    潮州木雕多以历史、神话、戏曲故事和瑞兽、花卉为题材,以樟木为雕刻主要材料,雕刻手法有深浅浮雕、圆雕、通雕等,并髹漆、贴金,使之稳重典雅、金碧辉煌。也有采用本色素雕,以求质朴天然的韵致。潮州木雕大量应用于建筑、家居、神器装饰和公共场所陈设。

    潮州木雕艺术以多层镂通和金漆而独树一帜,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家级奖项。

    2006年,潮州木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暑茶

    潮州暑茶是一种独特的保健药茶。历史上,潮州中医认识到暑热病是潮州一种季节性和多发性的疾病。为此,中医名家们研制了解暑药茶暑茶,用于夏天防暑降温,消暑除病。潮州暑茶历经潮州民间近百年的应用和改进,解暑效果好,经济实惠,深受国内外潮人的喜爱。2007年,潮州暑茶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就是在潮州方言地区所产生和形成的,以潮州方言的声、韵、调作为其音乐语言基础的乐种。

    潮州音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先后接受了唐、宋的燕乐、法乐,宋、元的南戏(弋阳、昆腔等),明、清的正字、潮音、西秦、外江诸多剧种音乐的熏陶和影响。经过不断的兼收并蓄,形成既具有地方独特风格,又有外来文化痕迹的一种音乐艺术。

    潮州音乐形式多样,曲目丰富。它包括了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潮州苏锣鼓、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潮州外江乐多种演奏形式,流传曲目 600多首。它的演奏形式和乐器组合灵活多样。有三五人组成的弦诗乐、细乐演奏,也有几十人、几百人的潮州大锣鼓演奏;可以在舞台室内演奏,也可以在广场演奏。潮州音乐有较强的表现力。既有委婉动情的弦诗乐、细乐,又有气势磅礴的大锣鼓、苏锣鼓。潮州音乐还有着独特的音阶和旋律结构。如乐曲以全国绝无仅有的“二四谱”传谱;调式则有重六、轻六、反线、活五、轻三重六等表现不同情绪的多种变化。

    2006年,潮州音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是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并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泥塑艺术表现手法雕、塑、捏、贴、刻、印、彩等相当成熟。尤其是贴、印、彩的有机结合,形成大吴泥塑的独特风格。大吴泥塑大多取材于潮剧的主要情节,也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要分为五大门类:一是戏曲故事人物,可再分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等。但大斧批、文寸已失传几十年。二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三是肖像,多以真人形象进行雕塑,非名师高手不能胜任。四是神像、佛像,供人们膜拜或瞻仰。五是儿童玩具,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也称“杂锦”。大吴泥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2008年,潮州大吴泥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

    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枫溪境内曾发现六千多年前的贝坵遗址及陶器,还有唐宋窑址的遗迹。清代中期,枫溪朱泥壶产品便独具一格,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技艺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采用拉坯车旋转制陶技法,手工拉坯成型。朱泥壶用料选取本地陶矿红泥加工而成。其制作过程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桨、烧等近六十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枫溪朱泥壶品种多,主题突出,格调高雅,既具有工艺美感,更具有实用功能。

    2014年,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凰山畲族招兵节

    潮州凤凰山是我国各地畲族同胞公认的民族发祥地和始祖居住地。潮州凤凰山畲族招兵节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一项以祭祀和祈祷为主要形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民俗活动。

    凤凰山各畲族村,每隔三至五年便会举办一次“招兵节”。一般在冬节前后三天,请法师选定举行吉日。整个活动过程连续三天,分四段落:一、祷告;二、请神、安神;三、招兵;四、收邪。活动项目共计28个。贯穿整个过程最为突出的主题思想,是畲族人民对盘瓠王的崇敬和怀念,期望人畜兴旺、社会和谐昌盛,并传承盘瓠王精神的心愿。据了解,这个活动现仅存于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

    招兵节是集畲族文化大成的重要而大型的活动。它涵盖了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语言、民歌、音乐、武术、舞蹈、服饰、饮食和迁移等内容,从多个方位展示凤凰山畲族文化的原生态。

    2007年,凤凰山畲族招兵节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

    据浮洋镇志所载: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方潮盛祖父)于清咸丰年间到福建连城县谋生,结识了当地一位铜锣师傅,学得一手精湛的铜锣制作技艺。回乡后,便在仙庭村创办了铜锣作坊,其作坊遗址,至今仍享有“铜锣城”美称。清光绪年间,方潮盛铜锣已远近闻名。浮洋方潮盛铜锣制品有:深波、曲锣、斗锣、钹、马锣、苏锣、钦、月锣、加冠锣、号头 (大唢 呐)、钟等11大类,67个品种。

    浮洋方潮盛铜锣的制作技艺分七道工序,即:拣料、熔铜、过模、打坯、修容、淬火、定音。其中定音的技术要求最高,故有“千锤百炼,一锤定音”之说。

    2009年,浮洋方潮盛铜锣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麦秆剪贴画

    潮州麦秆剪贴画工艺最初以编织物形式出现。乡村艺人用刚收割的麦秆,织成篮、笠、桌椅、轿子、扇子、骏马等小工艺品。后来逐步演化成麦剪贴画。潮州麦秆剪贴画的题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水族和山水。表现形式有本色和套色两种。本色是指麦秆本身的金黄色、棕赤色,通过剪刻,贴在深色衬纸或薄板、绸缎上。套色则是将麦秆染上各种颜色,裁剪后粘贴于薄板上,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麦秆剪贴画有潮州刺绣的纤细,有中国画的韵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09年,潮州麦秆剪贴画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饶平布马舞

    饶平布马舞始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最先在瓷乡新丰镇一带表演,以后逐步流传到饶平县各地,成为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

    “布马”是最主要的道具。其制作程序是:先捏一泥马模型,后按模型用竹片、竹篾扎制成布马的骨架,封上纸张,再用各种颜色的布料装扮而成。

    饶平布马舞的主要动作有“抖鞭走马”、“跳转身”、“ 抽鞭纵跳 ”、“ 扬鞭跑马”。主要队形有“长蛇开阵”、“闯跳四门”、“传花编索”、“粉蝶采花”等。这些动作互相变换、交叉穿插,形成生动活泼、令人振奋的舞蹈场景。舞蹈的伴奏音乐是潮州大锣鼓。饶平布马舞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006年,饶平布马舞入选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饶平彩青习俗

    饶平彩青习俗也叫“摆桌碗”、“摆碟”,由古代的饤饾摆设演化而来,主要流传于三饶镇,是元宵节期间用食物作艺术造型展示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桌碗一般分腥桌、斋桌两种。腥桌是以鸡、鸭、鹅、猪肉或其内脏等为原料,制成各种艺术造型。斋桌又分两类:一类是由五谷等种籽组成(也有用果品堆叠成型)。把种籽置于碗或盘里,累贴成平面、弧面和圆面,再在上面将种籽、谷、麦、粟等五谷铺列出各种吉祥文字或花纹图案。另一类是以米、面、薯等淀粉为原料,煮成胶团状,再捏染成各种动植物和人物形态。

    农历正月十二到十六是三饶镇摆桌碗的时节,各家各户的桌碗琳琅满目,争奇斗巧。“摆桌碗”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2007年,饶平彩青习俗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因采用铁枝操纵木偶进行表演而得名。

    潮州铁枝木偶戏是由皮影戏衍变而成,它是宋代末年随着移民由福建闽南传入潮州的。清代时,随着玻璃的广泛使用,艺人们将纸幕改为玻璃屏幕,影像改为“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并穿上戏装,由影现发展为形现,称“圆身纸影”。此后又模仿潮州戏的舞台装置与表演程式,将玻璃去掉,改为“阳窗纸影”,并采用铁枝操纵表演,但仍保持皮影戏在背后操纵的特点。

    潮州铁枝木偶戏是潮州地区婚丧节庆、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重要的文艺表演形式之一,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配以优美的潮剧唱腔、潮州音乐和独特的表演技艺,发展成为民族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6 年,潮州铁枝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嵌瓷

    潮州嵌瓷是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造型,为建筑物装饰或制成单件摆设的特种工艺。它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虽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

    潮州嵌瓷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已在民间出现。当时,潮州陶瓷生产发达,民间雕塑兴旺。出现用瓷片剪裁成简单的花卉,镶嵌在建筑物上的创意。清代,潮州各地采用嵌瓷装饰祠堂、民居更加广泛。到了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与嵌瓷艺人配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瓷碗,供裁剪并镶嵌成平面、浮雕或立体的花卉植物、飞禽走兽、戏曲人物,用于装饰建筑物或庭园室内。潮州嵌瓷终于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

    2011年,潮州嵌瓷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青龙庙会

    潮州青龙古庙,也称安济圣王庙,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安济圣王,名王伉,蜀汉时太守。据明《潮州府志 》对其本人事迹记载,他为官清廉,爱国爱民,在民间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当时地方群众爱戴。清康熙十六年间,他被封为灵感安济圣王。潮人为缅怀他,于古城南堤江边为其建造庙宇,供世人纪念。几百年来庙中香火不断,民间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八日,自发为安济圣王庙举办纪念活动,并逐步融入了地方民间文化技艺的竞技及其表演。庙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祭坛彩青艺术、潮州花灯巡游、潮州大锣鼓及标旗队伍巡演、舞龙、舞狮、舞鲤鱼等,吸引了广大潮汕民众以及海内外侨胞前来上香祈福,是潮州民间一个重要的习俗活动。清代,这个习俗活动由海内外侨胞传至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并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成为缔结海内外华侨的重要文化纽带。安济圣王庙会作为潮州民间地方民俗活动之一,是潮州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俗活动,对于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增强海内外潮人凝聚力有着积极意义。

    2012年,潮州青龙庙会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安舞龙

    潮安舞龙发源于明末,盛行于清初,距今已有近400 年的历史。是潮州地方传统的民间舞蹈。

    舞龙的道具制作一般都是用竹片做成骨架,外表用纸装裱,画上龙鳞,涂上色彩。全长26米,分龙头,龙尾和6个龙身,共 8节。龙身直径70厘米,龙头重10多公斤。舞龙由8人表演,融合了武术的武功动作,舞动时翻腾跳跃,刚劲雄健。表演套路主要有三种:一是单龙独舞,叫“金龙戏球”;二是双龙同舞,叫“双龙抢宝”;三是龙鱼共舞,叫“龙腾鱼跃”。其套路分解为出潭、逐浪、迎祥、戏球、追球、穿跃、翻肚、跳节、抢球、降福等十个招式,有别于北方的游龙和福建的火龙。潮安舞龙活动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每逢重要节庆或传统节日才有舞龙表演。其中以龙湖镇的市头村、市尾村和彩塘镇的新联村等舞龙表演队,最具代表性。

    2011年 ,潮安舞龙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蜡石造型艺术

    “自古南粤多奇山,而今古瀛冠蜡石”。潮州有丰富的蜡石资源,尤其出产赏石爱好者瞩目的“黄金蜡”、“ 荔枝冻 ”,被中外收藏家视为首选奇珍,日本、美国等赏石界誉为“富贵石”。

    潮州蜡石造型技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可溯源至唐宋,从简单的摆件发展到现今多种方式的人为造景。潮州蜡石色泽鲜润,脂腻如蜡,石坚如玉,造型艺术独特,形式多样,欣赏价值高。其品种繁多,常见的有黄蜡、红蜡、白蜡、黑蜡、绿蜡、棕蜡、彩蜡等。艺人通过主观的理解、诠释,结合蜡石天然的色彩及造型,给蜡石注入新的生命力,加以不同角度的摆设及恰当装饰,形成不同的造景寄意。有以大小组合形成的盆景,有以不同质地互补衬托的摆件。适用于家居装饰和个人欣赏收藏。蜡石造型艺术采用最多的技艺手法是蜡石与木雕艺术巧妙结合,使其达到现浑然天成,和谐一致的奇幻意境。因而,潮州蜡石造型技艺集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与人类的审美需求相吻合,特别符合当代社会追求绿色环保、返朴归真的精神理念。

    2011年,潮州蜡石造型技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金银錾刻技艺

    潮州金银錾刻技艺是潮州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历史悠久。自清以来,潮州城内就保留“打银街”,足见其金银技艺作坊之繁荣。品种繁多,大体分为:日用品、首饰品、陈列品等。以形态分有平刻、半浮刻、立体通雕。其材料与其它雕刻品不同,以贵重的黄金和白银为主。其制作技艺高超,有铸坯、碾坯、拉丝、焊接、錾刻、电镀、抛光等十多道工序。作品金碧辉煌,高贵典雅,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模式的改变,目前,精通錾刻技艺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为使此项技艺不致消亡,急需抢救保护。

    2013年,潮州金银錾刻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歌谣

    潮州歌谣是指以潮州话为载体的一种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语歌谣。它历史漫长,流传久远,是岭南文化中一朵珍贵的民间文学奇葩。作为潮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吸收了历代诗、经、乐、歌、谣等艺术精华,具有明显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语言价值、民俗价值、史料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岭南文化中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宋朝时期,潮州地区存在着汉族歌谣、疍家歌谣、畲族歌谣同时并立的局面。到了明清,从散见于各种文献的关于潮州民歌的记载中可以知道,那是潮州歌谣的繁荣时期。近代潮州歌谣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妇孺老幼皆能随口唱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潮州歌谣逐渐失去了生存的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处于濒危状态。

    然而,传统潮州歌谣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潮州歌谣曾随着潮人“过番”而远播海外,至今仍在潮人社区流传,同歌同声,潮州歌谣是联结海内外潮人乡谊、乡情的纽带。2015年,潮州歌谣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安文里英歌舞

    英歌舞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盛行于粤东地区的“潮普惠”地区,逢年过节或吉庆大日子,英歌舞是该地区必演的节目,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戏曲、武术搏击素材于一体的民间体育,是一个身着汉代服饰,面绘戏剧脸谱,手持英歌舞槌交错翻转叩击,阵型变换多样,节奏鲜明强烈,极富阳刚之美的一种原生态的集体表演。英歌舞起源多解释为当地民众尚武习俗的变体或搬演《水浒传》故事,其一说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另一说是梁山伯英雄好汉化妆劫法场救宋江。英歌舞主要的表演道具是一根圆木棒,称为“英歌舞槌”。“英歌舞槌”的长度一般为1.2 尺到 2.0尺,在明快的节奏中跳跃前进。他们边舞边吼,虎虎生威,且在舞动过程中不断地变换着队型,组合成“天罡阵”、“满天星”、“双金钱”、“众星捧月”、“打中街”、“双龙吐瑞”等图形,变换自如,动作豪放,阳刚威武。

    英歌舞具有教化、传承文化、健身娱心的社会价值功能,通过锻炼手指开发大脑,提高身体机能及身体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精神。

    2015年,潮安文里英歌舞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推光金漆画

    潮州推光金漆画是在光素的漆面上,用红漆按需要绘好画面,待红漆将干而未全干略带黏感时贴上金箔或涂抹金粉后,再用特制的铁笔在画面上刻划出人物、山水、器物等的轮廓和细部,使画面呈现艳丽金碧的艺术效果。

    潮州推光金漆画历史悠久,根据清代乾隆年间所修的《潮州府志》记载:“明清以来,营建宫室,必先祠堂,雕梁画栋成风”。位于今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中的丛熙公祠,它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竣工于咸丰元年(1851年),祠中正座后槽梁架的金漆画装饰,至今有一百七十八年了,仍焕发出其光彩。

    潮州推光金漆画主要流布于潮州地区。它作为装饰艺术与木雕融为一体,广泛应用于与信仰、祭祀活动有关的建筑装饰和神器装饰,是潮州民间习俗和观念的重要体现。

    金漆画由于绘制工艺性强,技艺难度大,学习时间长,很少年青人学习此艺,艺人青黄不接,处于濒危境地。因此,抢救和保护金漆画绘制技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亟需政府加于扶持,让这一独特的传统美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2015年,潮州推光金漆画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

    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是我国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技艺,主要应用于建筑主体为殿堂、厅堂的宫殿、寺庙、祠堂、府第,区域涵盖了历史文化概念上的潮州地区,成为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大木主要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檩等主要结构,同时又是木构架建筑整体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大木作师父是木构建筑的设计者和施工统筹者。潮州人为中原移民族群,自唐宋以来一直秉承汉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也不例外。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至明代中叶,潮州地区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潮州民系,潮州传统建筑的营造,也在继承中原主流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木结构技艺。

    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一方面忠实地继承了我国唐宋时期的传统建筑技艺,使濒临失传的古代传统建筑技艺得以延续存活;另一方面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潮州地方特性的创新,使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独特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015年,潮州传统建筑木结构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鼻烟壶制作技艺

    潮州鼻烟壶是潮州玉雕的重要品种,历史悠久。《潮州市志玉雕》( 1988 年)中述及:“明代、潮州已有玉雕作坊。”明末清初,鼻烟由海外传入中国。康熙王朝开始有瓷质鼻烟壶出现。清代至抗日战争前夕,古城琢玉街(现义安路南段俗称仙街头),可谓五步一作坊十步一商户(多设为前店后作坊)。各家用料多为档次不同的玉石。抗日战争开始后,潮州百业凋零,众多玉雕作坊相继倒闭。至解放后,玉雕作坊渐渐恢复,艺人也开始制作玉鼻烟壶,特别近三十年来, 潮州玉雕恢复传统产品。产品以玛瑙,水晶,玉石为原料,通过选材,采用制坯、雕刻、掏腔、抛光等等精细制作技艺成形,产品类型有光身浮雕、镶嵌等形式。与国内的京派、鲁派、冀派、粤派的料器鼻烟壶形式截然不同。

    目前,鼻烟壶制作以潮州古城区为主,产品在国内外已受到收藏家的喜爱,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潮州鼻烟壶制作艺人青黄不接,制约其创新发展。因此,对该项目应予以保护。2015年,潮州鼻烟壶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绣制作技艺

    珠绣制作技艺是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珠片、胶石等多种材料,通过创作者的设计,经过艺人们手工精心刺绣,在画布或纺织品、花布、牛筋布、人造革、真皮等不同材料上绣出一幅幅富于立体、题材丰富、色彩迷人的画面。

    珠绣制作技艺是在中国著名的刺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有时尚、潮流的欧美浪漫风格,又有典雅、底蕴深醇的东方文化和民族魅力。

    珠绣早在明、清年代已广泛盛行于潮汕民间,主要以潮州市为中心。从民间戏剧舞台上珠光宝气的戏服,到妇女的头饰、珠花、云额、珠鞋等等,真是无所不有。经过漫长的岁月,从事珠绣的民间艺人们不断改进,汲取其它姐妹艺术的营养,潜移默化,工种针法日积月累,逐步丰富完善,形成了精致秀雅,绣纹流畅,针法多样,色彩鲜艳,造型优美,珠光晶莹等特点,于群芳中争妍斗丽。尤其是珠绣画作品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

    2015年,珠绣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

    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民俗活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游旱龙分有先后,其程序是:五月初一由城隍庙游独角(粉红色)龙舟;五月初二由元天上帝庙游(赤褐色)龙舟;五月初三由关圣帝庙游(青色)龙舟;五月初四由华光大帝庙游(紫色)龙舟; 五月初五由天后宫游(红色)龙舟;五月初六由鹤松庵游(黄色)龙舟。 游旱龙时仍然保持着古老形式,戏出扮装,锣鼓喧天。五月初一、初四、初六纸糊龙舟游到西门外; 五月初二纸糊龙舟游到北门外;五月初三纸糊龙舟游到南门外; 龙舟出城门后,彩龙部件和绣球由孩子们撕抢到家中插吉祥。五月初五的龙舟与其他的龙舟不同,具有祈福的作用。

    大城所“游旱龙”民俗既为纪念屈原,又是潮州地区与众不同,形式独特的游龙舟习俗活动。游旱龙这一民俗活动,从旱龙的制作技艺到游旱龙的过程,涵注入潮州音乐、潮州刺绣、潮州木雕等潮州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端午节的纪念意义,同时,整个故事扮景表现了当时明清海防前哨抗击倭寇的军民壮丽场面。

    2015年,大城所端午节游旱龙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大锣鼓演奏技艺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民间最常见的乐种之一,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它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艺术,最早流传于潮州,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潮州大锣鼓是以击鼓为指挥的打击乐,是管弦乐和弹拨乐相结合的锣鼓乐组合。潮州大锣鼓的演奏,以司鼓(指挥者)为中心,通过一整套独特而复杂多变的锣鼓乐艺术表现手法,可演绎人间悲欢离合,可阐述历史故事,可反映战争场景,可歌颂现代生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题材多种多样的锣鼓乐。

    1957年,潮乐代表队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荣获金奖。2000 年,潮州大锣鼓队参加在无锡举行的“ 中华鼓王”大赛,荣获“中华鼓王”光荣称号。

    2009年,潮州大锣演奏技艺鼓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溪提线木偶戏

    枫溪池湖提线木偶戏始自清代,由福建传入潮州,与潮州铁枝木偶戏是同一时期产物,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枫溪池湖提线木偶戏是在“皮影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又称“纸影虎”、“紫头戏”。由于采用提线操纵表演,与潮州铁枝木偶戏的铁枝操纵表演有所不同,因而叫“提线木偶戏”,又称“有线傀儡戏”。表演上融合了地方戏剧“潮剧”和地方音乐“潮州音乐”等地方艺术特长,使其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在潮州民间得到长期的繁荣和发展,至今枫溪池湖乡仍保存一个提线木偶戏班枫溪池湖“陶乐园”。

    2011年,枫溪池湖提线木偶戏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安新义醒狮舞

    “潮安新义青狮舞”,亦称青狮白目眉,是地方民间的传统舞蹈。自明代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了。青狮舞根据舞者的武艺高低可分为“乌狮”、“青狮”和“青狮白目眉”三等级,以青色狮兼画白眉毛的狮队武艺为最高强。自古以来,潮州地区每逢年节喜庆等民俗重要活动,都有请狮舞表演的习惯,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潮安彩塘镇新义村的青狮队最为传统和具有代表性。

    潮安新义青狮舞,按套路分共18节,从易到难;按种类分有文狮和武狮二种,表现出狮的柔驯与勇猛;按表演技艺分有地面舞技和攀高特技等两大部分。青狮舞表演融合了民间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显现出舞狮者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巧。 随着岁月流逝,舞狮老艺人年事已高,且青狮舞舞者须具备武功基础,学习时间较长。青年人大部分不感兴趣,传承濒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保护,确保后继有人。

    2013年,潮安新义青狮舞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至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境界。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驻潮州,由李楚仙来到潮州,创办铜铸胎掐丝珐琅器作坊,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主要以红铜、锌、锡、珐琅彩和黄金等材料,经过艺人对器型的雕、塑、制模、铸铜胎、掐丝、绘琅彩、錾、磨琅等工序,使器物具有金碧辉煌、高贵典雅的特色。珐琅器制作成本高,手工艺制作程序繁琐,古时主要是用于宫廷及帝王的使用器物和装潢摆设。民间作坊规模小,数量少,多数是以前为宫廷服役艺人的后裔所创办。制品一般都是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制作,并在购买者的家族之间继承,市场流传甚少。民间常见的是女人头饰、手饰、服饰的小件装饰品及大户人家的家传摆件,器物小,量少零散。如“潮剧”演员头饰中的簪和钗,即为珐琅器制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珐琅器制品的需求有所增加,从而带动了珐琅器手工艺行业的发展。

    2012年,铜铸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潮州新增9个市级非遗项目

    上月,潮州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9个项目入选。至此,潮州共有5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市非遗工作专家组评审和市非遗工作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将潮州畲歌、潮州佛乐——禅和板、潮州麒麟舞、潮州讲古、潮州玉雕、潮州漆器制作技艺、潮州炭炉制作技艺、潮州佛手果(老香黄)制作技艺、潮州腐乳饼制作技艺等9个项目列为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也许你还没有全数清

    甚至有些你还未曾听说过

    然而,它们是潮人的财富与骄傲

    每一个潮人都有责任了解、传承!

    赶紧转给身边的朋友

    让更多人了解潮州非遗文化

    -红桃粿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名录来源: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潮州市文化馆)网站

  •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