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www.300.cn

业务简介:中企动力(300.cn)为您提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及定制高端网站建设服务,中企动力专注于企业网站建设、高端网页制作领域24年,对企业网站制作、平台高端网站建设,包括汽车、家装、农业、外贸、机械等多个行业拥有丰富建站经验,选择中企动力,为网站保驾护航。

东乡族自治县网站设计头条

  • 安宁区检察院前往东乡族自治县检察院开展帮促工作

    8月3日,安宁区检察院帮促工作小组前往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检察院开展对口帮促工作。根据年初签订的《帮促协议书》,工作小组对东乡县检察院侦监、公诉等主要业务条线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查看了解,参观了办案工作区、监控指挥中心、LED检务公开栏、警示教育基地、荣誉室和干警活动中心,并与东乡县检察院班子成员、员额检察官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

    座谈会上,东乡县检察院对安宁区检察院工作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安宁区检察院始终把帮促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为东乡检察院设身处地想办法、真心实意促发展表示诚挚感谢。随后东乡县检察院本院基本情况、业务开展、队伍建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双方就检察业务指导、干警技能培训、“智慧检务”建设等帮促工作具体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东乡县检察院在员额制改革后仅有7名员额检察官,但上半年刑事案件已超过200件,针对该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安宁区检察院积极推介了区院“1:1:1”新型办案组工作模式,以充分发挥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工作效能,提高办案效率。同时安宁区检察院对在“轻刑快办”试点工作中形成的工作经验也做了详细介绍,为东乡县检察院在案件繁简分流、类案专办、简案快办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针对东乡县检察院新入职干警业务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安宁区检察院表示将充分利用本院培训资源,派遣侦监、公诉、反贪等主要业务部门业务水平高的员额检察官前往东乡进行定期授课,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会诊式”授课,通过“以案代训”的方式既协助办理好疑难复杂案件,又借助案例提高东乡干警办案水平。针对东乡县检察院“智慧检务”工程建设短板,区院表示将与该院“智慧检务”工程建设同计划同安排同部署,在深入学习先进地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操作运用经验后,加快推进电子检务工程建设步伐,探索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最后,安宁区检察院工作组表示,东乡县检察院在自然环境严酷、工作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不断推动检察事业向前发展的奋斗精神和担当精神值得区院学习,安宁区检察院将根据省检察院《甘肃省检察机关援助藏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检察工作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两院签订的《帮促协议书》,认真落实帮促工作要求和协议内容,通过多种帮促形式加强联系、相互交流、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促进两院检察工作协同发展。

  • 民族系列美食——东乡族白水鸡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其衣着、饮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风俗禁忌等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乡族人民世居交通闭塞、贫瘠落后的山区,自元以来深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存环境的恶劣历练着东乡族人民吃苦耐劳、正直朴实、敢作敢为、聪明机智的民族性格。

    东乡族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独特的吃鸡风俗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东乡族,以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尤其是东乡族古老独特的吃鸡风俗--吃鸡尖,别具一格,令人称奇不已。据说,这种习俗来自于中亚撒尔塔地方。

    东乡人分食白水鸡的习俗也体现着好客之道

    东乡族有句俗话说:“客人来了要招待,哪怕明天卖锅盖”。每当有客人光临东乡族人家,东家首先会把客人让进上房,请客人脱鞋上炕。摆上炕桌。盛上干果零食,还会捧上“三炮台”,请你刮碗子。一会儿又端上花卷、各种炒菜,换下干果盒、油香之类。

    能干的主妇在厨房里烧开水,炸油香,还要忙里偷闲拾掇好已请阿訇宰好的小草鸡。可下冷水锅用急火煮,也可下开水锅用温火炖。水开了即打细沫,放入囫囵花椒颗粒和细盐,无须再放其他调料。这样,色泽金黄鲜亮、油光酥软、醇香扑鼻的白水鸡就大功告成了。

    做好的鸡,要分解成13块:两个鸡大腿、两个胯子、两个鸡翅、两个鸡小腿、两个鸡岔子、两块勺勺、一块鸡尖。冒着热气的清水鸡往往是炕桌上最贵重的、也是最后一道菜。主人再三劝让,热情招呼客人尽兴吃饱。而把鸡尖夹给最重要的客人。谁享用了鸡尖,谁就代表全桌客人接受了主人的盛情款待,说明吃了鸡尖的人是主人家席面上的贵客,今天丰盛的美味佳肴就是为他的光临而精心准备的。客人会为得到主人的尊重而感到荣幸和自豪。主人也会为自己的盛情得到了客人的认可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油炸食品

    东乡族聚居地--东乡族自治县,耕地多为山旱地,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豆类为主。东乡族的饮食都离不开这些农作物,尤其是面类食品在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东乡族面食及其制作方式多源自中亚,历史悠久。

    东乡族妇女个个心灵手巧,厨艺精湛,经她们巧手加工,会做出各色各样、造型别致的面食品。

    馓子

    “左拧是馓子,右拧是麻花”。馓子是东乡人面食中的佼佼者,也是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和宴请喜事中最上乘的面食精品,色香味俱全,驰名河州。每当逢年过节之时,便是东乡族妇女们大展手艺的好时机。馓子既可现吃,直接用于筵席,款待客人,也可以作为礼品相互赠送,一般可保存八九个月,其色味不减。每逢喜事和节日家家必备。

    说起油炸食品,不能不说到大如炕桌的东乡扭馓。扭馓也叫酥馓,它是婚娶筵席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耐贮藏。东乡扭馓为何这么大呢?当地人介绍,这是由东乡族特有的文化和风俗而形成的。东乡地处贫困干旱山区,人们生活特别困难,在筵席、节日等盛会上,为了热情招待亲戚朋友,扭馓做得大,一则在席上让客人们吃好,二则在客人们临走时选一把大如炕桌的扭馓相赠,表示对亲戚朋友的真诚。如今把扭馓做大,表示筵席隆重而盛大,并不局限于吃,而在于尝味道,看手艺。同时,也是对东乡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遗留下来的热情好客这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 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百年实录”首发

    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百年实录”首发

    每日甘肃网兰州2月28日讯(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徐锦涛)今天上午,省政协召开《东乡族百年实录》《裕固族百年实录》《保安族百年实录》首发式座谈会。

    《东乡族百年实录》《裕固族百年实录》《保安族百年实录》是根据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编纂“中国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协作课题安排,由省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牵头组织进行编纂。三部文史资料记录了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百年发展的历史片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风土人情,客观地反映了各民族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反映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三部文史资料共收录了223万余字,150余幅图片资料,336篇文史资料,三部文史资料的出版发行对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弘扬和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激励我省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 踏上山大沟深的东乡族土地

    踏上山大沟深的东乡族土地

    图/文:张健

    地处西北偏僻大山腹地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属于十分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山区。远远望去,以县城锁南坝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出六条大梁,中间夹着六条大沟,像一个撑开了的大伞,遮盖住这里绵延起伏的荒山秃岭。这里的地貌,常常以险峻奇特的地貌撞击人们的眼球以及灵魂深处。在这纵横交织的大山皱褶里,隐秘着一个民族几百年漫漫岁月的记忆。

    感谢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给予的拍摄器材和资金上的支持,让我得意如愿踏上这山大沟深的东乡族土地,开始这为期一个多月的拍摄,我拍摄的第一个乡是沿临乡,第一次见到梯田心里还是有些激动,雪后的景色很美。

    这里的山路不好走,上下山没有机动车交通工具,全靠一双脚。好在我背着的这套索尼全画幅微单A7RM2、SEL1635Z、SEL55F1.8Z镜头非常轻便,让我的缓解了不少路途上的压力。

    大山里下雪,寒冷的天气让拍摄变得非常艰难,但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影响机器的正常开机使用,让我感觉这台机器还是很可靠的。

    在头几天的拍摄中,我还不太适应索尼全画幅微单A7RM2的眼控对焦,,我还是喜欢用中央一个对焦点,半按快门对焦拍摄,这样速度很快,也是很多职业摄影师多年的习惯。但是当我真正熟悉这个功能以后,发现眼控对焦简直太好用了,对焦速度和准确度提升不少,不像单反相机是一个点,这让人总感觉对焦对不踏实。

    在拍摄敬老院老人做礼拜的时候,我想把机器调成静音,快门是静音了老人们的表情更加自然了,没有了在镜头下表现除了恐惧感。民族食品东乡族群众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棵、玉米和豆类为主食,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民族食品有“拉哈哈”、炸油香、“朵鸡娃”和手抓羊肉等。

    以前使用单反相机的时候,我都是在用取景器拍摄,而我在使用索尼全画幅微单A7RM2拍摄时,有一半的时间是使用屏幕取景对焦,我以前拍摄消防队救火,进入火场,带上防毒面具和消防头盔,眼睛贴不到取景器面前。是不可能用取景器取景的,用实时取景对焦特别慢,但是别无选择。如果当时我有这套索尼全画幅微单A7RM2肯定会提高我的出片率,而且这块翻转屏很好用,可以轻松应对各种特殊角度的拍摄。

    山大沟深的地理地貌让这里注定与工业化生产无缘,在经济和教育上也相对落后,但是这里的孩子在课余时间,还要承担很多家里的日常劳务。

    几千万年以来形成的特殊地貌,让这里的经济发展落在落在了后面,但是东乡族人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让这大山富有了生机,大山和沟壑不能阻挡国家发展西部的决心,相信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西部的脚步,这里的人们很快也会过上富裕的生活。

  •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东乡族的介绍

    东乡族不是和回族混为一谈,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中的地方的穆斯林人,在那里,他们很可能是被愤怒的祖先赶到蒙古统治末了的地方。

    东乡是中国56个官方承认的少数民族之一。它们的数量超过62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由于与其他族群融合的历史丰富多彩,东乡在种族上被描述为蒙古族,在宗教上被描述为穆斯林,在文化上被描述为中国人(汉族)。

    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穆斯林民族命名,位于省会兰州以南,西面与青海接壤。东乡族是居住在临夏的16个少数民族之一,占其人口的一半以上。地形可以被描述为被黄河打断的崎岖的高地,在刘家峡筑坝。

    历史,东乡族是中国较新的民族之一,仅在成吉思汗时代出现。据说他们是驻扎在临夏(当时称为贺州)地区的可汗蒙古军队的后代,后来他们遇到了中亚商人,皈依了逊尼派伊斯兰教。一个名叫马传源的东乡人曾经向美国亚洲协会提供了一份关于他的民族起源的报告,声称蒙古部落皈依伊斯兰教激怒了他们的非穆斯林亲属,他们在元末将该部落推向了临夏东部。尽管如此,对于东乡族的确切起源,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东乡族被认为是回族的一个分支,他们与回族有着共同的信仰。一年后,临夏的东乡族自治县成立了。种植树木和草以尽量减少侵蚀的影响,丘陵农田则是梯田。这些变化共同帮助提高了东乡人的生活质量,他们历来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文化,现代东乡人说一种叫做唐王的克里奥尔语,被认为是带有东乡语法结构的普通话方言。克里奥尔语是从一种自治的东乡语发展而来的,这种语言本质上是蒙古语,用阿拉伯文字书写。大约三分之二的东乡人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其余的是瓦哈比人或什叶派。出于宗教原因,大多数东乡族男女都用帽子遮住头,典型的是用帽子。

    据说东乡族非常欢迎主人,并且非常重视尊重所有老人和保持良好的卫生水平。20世纪,东乡族是中国受教育程度最低的民族之一,儿童平均完成1.1年的学业。2004年的扫盲计划被认为改变了这一状况。

  • 民族文化历史简介 东乡族

    东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撒尔塔人。人口为51.4万人(2000年统计)。

    东乡族源于中亚撒尔塔人与蒙古人,信伊斯兰教,由六种色目人为主体发展出来。即回回、乃蛮、钦察、葛逻禄、甘土鲁、康里,这些中亚人成为签军,由赤老温统帅,留驻东乡。后来这些军人被组织入社(也与一部分汉人藏人混合),定居下来。由军户转为民户,采用蒙古语。色目人是重要来源,在元朝中期形成现今东乡族。明初这地方属河州卫管辖,前朝将军锁南普,赐姓何,任命为指挥同知。世代相传,实行土司统治。洪武年间设九个里,推行里甲制度。在清朝改为用社统治。东乡族一部分族源是阿难答部下。东乡族文化

    东乡族人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十三世纪蒙古秘史的蒙古语很像。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字,无本民族文字。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东乡族人的食衣住行及风俗受伊斯兰教影响很大。服饰上带有回族的特点,颜色多青、蓝色或藏青色布制成。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割礼:东乡族习俗,男孩12岁或13岁时要举行割礼。“割礼”,穆斯林称之为”逊奈“,是人生之途上必不可少的一项”圣行“之一,东乡族相当重视割礼。割礼过后,便象征着受礼的人已步入青年的行列,方可以娶亲结婚。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风俗习惯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分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按中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饮食习惯

    东乡族手抓羊肉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分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食俗

    东乡族聚居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境内,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

    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如青稞炒面,拌胡麻煮的稠汤;嫩麦穗煮熟磨成长“麦索”,拌炒菜、油辣子、蒜泥合食;青稞、豆子混合磨粉,用酸浆水和匀做成面疙瘩;面粉搅成糊,加土豆丁和酸浆水制成的“散饭”;稠面浆加韭菜、胡萝卜、咸菜、葱花、辣椒、蒜泥、酸浆水做的“搅团”;牛羊头蹄汤加各种粮食煮成的“罗波弱粥”。东乡族饭食中也有单料单做的,如青稞发酵后蒸熟的“锅塌”,硬面团放在琼锅中焐熟的“琼锅馍”,发芽小麦磨浆夹在两层薄饼中烙熟的“芽尝”,小米面用滚开水搅成糊状在炕洞焐熟的“米面窝窝”。由于许多粮食事前都要粉碎,所以东乡族中每户都有一副小石磨,相当精巧。在日常饮食中,东乡人特别偏爱土豆制品,几乎餐餐不离。在时在炕火灰中焐,有时放在火上烤,有时加羊肉丝炒,有时煮烂用青稞面、酸菜、蒜泥拌吃,真是百变百吃不厌。

    东乡人一日三餐,都是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吃。东乡族人吃饭时先敬老人动口品尝,席间吃肉、喝饮时要先敬老人动口。妇女一般另席就餐。凡有客人到家,一定要让客人在炕上的首位坐下(坐位以炕内靠墙的为首位),然后端上盖碗茶、面饼、麦索、辣子炒土豆等款待客人。东乡族的陪客习俗也很有特色,男客人由男主人招待。一般男主人在炕边给客人添茶取饭,自己不坐也不吃,妇女一般避而不见;女客人由女主人招待,女主人可以陪同客人坐下一起吃。在招待来客时,他们要侍立一旁,一再劝客人吃饱、喝好,这叫“伺客”,东乡族伺客吃鸡时有一种独特的习俗--礼让鸡尖。“鸡尖”是指鸡的尾巴骨。一只鸡炖熟后要剁成13块,即鸡尖(鸡尾)、胯子(两块)、大腿(两块)、勺勺肉(两块)、叉子骨(三块)、翅膀(两块)、鸡头等十三块,长辈吃大块,小辈吃小块,鸡尖最为贵重,一般都献给客人。

    得到主人所敬“鸡尖”的那位客人,不能立即吃掉“鸡尖”,而是要待大家吃到最后时,再夹起“鸡尖”,礼让给自己认为有威望的人或同辈人。一般席间客人互相礼让“鸡尖”是常规客套程序,谁也不能随便接受。要是那一位客人吃了“鸡尖”,象征他代表大家吃了席上的鸡,说明他是主客,今天的鸡是专为他的光临而宰的,感到十分荣幸、自豪。东乡族的肉制品也是自成章法。如吃羊,全羊下锅清煮;内脏(当地称为“发子”)切碎盛于碗中,调进姜米、花椒、葱花、细盐,用笼蒸熟。进餐时,先上“发子”后上全羊,故有“先来的发子又后来的肉香”之说。待到上全羊时,要将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尾等)依次入席,使餐桌上样样俱全。煮过羊的汤,则加精肉少许和各种调料,最后端上,也是求“全”。东乡族的筵席也别具一格。每逢节庆,都要摆“古隆伊杰宴”,意为“吃面食”。主要食品有炸油香、麻贴(油花小馒头)、酥馓(大麻花)、仲卜拉(3公斤左右的白面蒸馍)、拉拾哈(刀切面)、锟锅子(果糖蛋奶馅料的发酵饼)、荞麦煎饼、芽尝、米面窝窝等。客人来后全部上炕,主人负责招待而不陪吃。

    开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致颂词,大家静心恭听,此为“告毕”;然后众人边吃边议,山南海北地聊天,此为“论”。客人的食兴与谈兴愈高,主人愈高兴,说明饭菜精美,客人满意,待客热情。东乡族人在农闲时,往往十来个合得来的人有“打平伙”的习惯,即除一人作东不出钱外,其他人摊份子买只羊到东家连做带吃。以后各家轮流作东。若是东家拿出自养的羊,过后折成钱粮由众人分摊。东家做饭时,要另行准备油香、馒头、盖碗茶(八宝茶、紫阳茶、细毛尖茶均可),并将羊肉煮熟分割成胸、背、肋、前腿、后腿、尾巴六大块,配搭成堆,人各一份;羊杂碎和脖子肉切碎煮汤后,也是人各一大碗,大伙吃不完的食物也可以带回家。东家除一份肉、一碗汤外,还独得羊皮。

    进餐时,大家高高兴兴边吃边“论”,不论多长时间,东家都要招待到底。这种聚宴表现出东乡族农民寻求友谊与支持的心理,以及平等合作、睦邻敦亲的愿望。东乡族人喜欢喝绿茶。一般群众每餐都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人喜欢用小茶壶泡茶。茶叶短缺时,人们还采些当地的一种干草当茶叶。东乡人把平时喝茶称作“刮碗子”,其中的含义除了喝茶外,还有聊天的意思。东乡族的饮食禁忌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基本相同。突出之处在于注重礼仪,例如来客,主人要率领全家成员出门迎候;敬茶端食均需双手呈送;老人坐炕必居上方,老人未食,晚辈不可动筷;媳妇送菜必须躬身进出;晚辈不能当着老人的面抽烟,更不能在自家的老人面前喝酒。

    特色饮食

    “麦索”是东乡族风味食品,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麦,摘下来蒸熟,用小石磨碾制成筷子头大小的柱状体,拌上大蒜、辣椒面吃,独具地方特色,是东乡人用以待客的珍贵食品。有时也用油香、手抓羊肉、鸡肉等待客。

    “罗波粥”是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和回族人爱吃的肉油饭相类似,其作法是,在肉汤里放入小麦、青稞、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煮成糊状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东乡族的上等佳肴。

  • 走近东乡族同胞马如林的拉面馆

    马如林位于零陵区永州职院医学部校区的面馆。

    马如林正在拉面。

    永州新闻网讯(记者 唐波涛)“周主任,你好,快进来,请坐!”跟随零陵区民宗办的工作人员走进东乡族同胞马如林新开的拉面馆,店主一家人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令我吃惊的是,店主与同行的区民宗办的工作人员非常熟络,亲切的喊着名字,招呼着大家。

    仍然是不大的一家店面,但是店内的装修崭新整洁,“兰州拉面”四个字就已经足够响亮,也是最知名的广告语。店内还新潮的设置了微信和支付宝支付的付款二维码,顾客只需轻轻一扫便能实现支付。

    据区民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店主名叫马如林,来自甘肃兰州,东乡族人,之前在永州职院永州大道校区内开面馆,今年才搬到永州职院医学部校区,整个店面都是新装修的,店铺位置也不错,附近也只有这一家拉面馆。

    马如林一家人与市人大、市区民宗部门工作人员合影。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由于马如林有同乡在零陵区汽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拉面馆,生意还不错,于是便邀请他也过来永州发展。

    “这几天学校开学了,生意很好,每天能够卖出好几百碗拉面”、“这边的位置比以前的新校区(永州大道校区)要好一点”、“来来,尝尝我们自己做的麻花”马如林和妻子与我们无拘无束的畅谈,热情的用美食招待。

    “政府对我们非常关心,帮助我们解决子女就学、税费减免等具体困难,他们还经常来家里走访慰问,帮助我们融入当地城市生活,特别是每年的“古尔邦节”,民宗办的同志都会为我们送来节日的祝福和问候,与我们共度“古尔邦节”,让我们又找到了家的感觉”马如林在接受采访时,由衷的表达内心的感激。

    “我们在零陵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有什么情况,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会找民宗办,找周主任”这是我在采访中听的最多的两句话,他们对民宗工作人员的信任和亲切让我非常惊讶,这样的一种紧密的关系,也让我坚信,马如林和他的同乡、他的家人,一定能够在永州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临走时,马如林激动的拉着区民宗办工作人员的手,表达着心中的感激,口中不停地说着欢迎大家常来。

  • 「改革开放40年」布楞沟村民马麦志:我家又盖了5间新房子

    站在布楞沟村对面的山头上,黄褐相间的梁峁沟壑与整齐的新村都尽收眼底。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韦德占

    走进布楞沟村,漂亮的新农村院落整洁有序,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农家院落,村小学新建的两层教学楼成了村里最亮丽的风景。

    马麦志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的一个村民,2013年以前,他家一直住在山凹里,房屋破旧。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他家走“亲戚”,聊家常、揭面柜、进厨房、看羊圈,到门口集雨场看水窖、观水质、问水窖容量……问他一家人口粮够不够吃?低保有没有保证?看病有没有保障?孩子有没有上学……

    在2013年年底,布楞沟村建成了新农村56户,他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5间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并且,政府还给了他1万块钱,让他添置一些家具。

    2017年的冬天,记者翻过一座山,再盘一道梁……驱车40多分钟来到他家,走进他家院子时,他正在忙活着喂牛的草料。那天,马麦志心情还不错,因为他刚刚以11336元的价格卖出了一头牛。摸着鼓囔囔的口袋,他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马卖志在新盖的房子里忙着打扫卫生。

    2018年12月1日,当记者沿着同样的路,再次来到他家时,发现他家的独门小院里多了5间红砖白墙的新房子。

    他也没有再喂牛,而是在新盖的房子里忙着打扫卫生。看见记者走进了院子,便拎着扫把走了出来,并热情的招待到:快、屋里坐!

    “呀,又盖新房子了?”

    听见记者询问,他红彤彤的脸蛋上露出了憨憨的笑容。“还没收拾好呢,家里人多,不够住,所以7月份就又盖了5间房。来,我领你看看……”

    走进他家的新盖的房子,虽然还没有完全装修好,但光洁的地板、漂亮的吊顶、壁挂式的暖气……已经是窗明几净、和城市居住条件无二的感觉了。“和5年前盖的房子相比,今年盖的房子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洗澡了,哈哈哈,我都51岁的人了,从来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在自己家的屋子里洗上澡……”马麦志依然憨憨地笑着。

    5年前,布楞沟村还是山路崎岖,尘土飞扬,吃水,更让村民们愁肠。多少年来,村里人吃水,除了靠水窖积蓄雨水,就靠沟里的一眼井水。遇上天旱,还得到几十里外的镇子上拉水,一吨水加上运费,成本足有120元。水贵如油,村民们用水往往是先洗菜,再洗脸,最后存起来给牛羊喝。但是现在,马麦志居然在自己家的新房子里盖起了洗澡间,这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马麦志家新盖的5间房子。

    当记者问到今年的收入时,马麦志兴致勃勃地跟记者算起了他家的收入账。“今年到现在为止,家里已经有3.8万元的收入了,比去年整整多了一万元。多出的这一万块钱啊,全是我老婆子的功劳,村里回来了个91年的研究生女娃娃,在村道边上办起了扶贫车间,虽然是做油??的,但是听说还做的挺好,都卖到美国了呢,老婆子去那打工了,一天要挣100块呢……”

    马麦志所说的女娃娃,名叫马娟,从小在东乡族自治县长大。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马娟选择了回家创业,在她看来,当地的油??市场效益很好,而且东乡妇女都会做,可以带动大家一起做,这样大家就都能挣钱了。就这样,马娟在布楞沟村办起了“巾帼”扶贫车间,吸纳闲散妇女就近务工。如今,马娟已经成立了布楞沟流域巾帼扶贫车间等三个油??生产基地,每月可生产油??14万斤,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当地很多妇女加入制作油??的环节,在家门口就业,马麦志的老婆就是其中之一。

    扶贫车间里,当地的很多妇女在制作油??。

    布楞沟村扶贫车间里制作出来的油??。

    “得益于当地镇府扶贫的好政策,就连今年新盖的房子我也才花了一万元,剩余的都是政府帮扶的,而且现在挣得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了,明年我准备再多养两头牛,反正在家门口打工也能照顾到家里,就是想多一份收入呗……”

    冬日里,明晃晃的阳光洒在了马麦志家的独门小院里,房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格外醒目,“十年九旱”这个词,如今在布楞沟村也有了另一番解读,那就是在政府“光伏扶贫”的扶持下,通过“种”在不少村民家房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给当地贫困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 东乡族的奇异风俗:在迎婚时大家一起高喊“哈力——”

    现在甘肃的东乡族里,还流传着一种特别奇异的迎婚习俗,就是在迎娶新人的仪式上,大家会一起高喊“哈力——”,这在所有习俗里都是非常少见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传甘肃境内的丝绸古道上,有一座康特照大山,很久很久以前,这座山上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一只熊精,经常伤害生命。一到晚上,它的两只眼睛发射着绿色的光,射向十多里远的山上搜寻猎物。如果是男人被它看见,它就吸去吃掉;如果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它就抓去糟蹋。自从这熊精出现以后,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惊恐不安。他们拖儿带女,逃到很远的地方去避难,使这一带很快荒无人烟。

    有一个刚成亲不久的年轻猎手,名叫鲁土。他很勇敢,狩猎的本领也很高强。这一天鲁土跟新婚的妻子商量,说他想到山上去打猎。妻子劝他说:“人们都说山上出了个熊精,我看你就不要去吧。”可是勇敢的猎手根本不信这些传言,坚持要到那儿去打猎。他一面收拾好弓箭,一面对妻子亲热地说:“别再阻拦我了,三五天后我就会回来的。如果山上真的有像人们说的那个熊精,我就把它射死,把皮子剥下来给你做鞋用。”文夫的话打动了妻子的心,她不再劝阻了。不过,总有一种不幸的预感使她不安。临行前,她又要求和丈夫换鞋。丈夫很吃惊:“你这不是叫我出丑吗?一个男人穿一只女人的花鞋,让别人看见成啥样子?”妻子说:“如果你不换鞋子,我就不让你去打猎。因为我是怕你万一出什么意外,我寻找你时好有个标记。再说我穿上你的一只白鞋子也好时时惦念你。”鲁土不忍使妻子过分伤心,便脱下了自己的一只白鞋,换上了妻子的一只花鞋。

    走了很远的路之后,鲁土才来到了山脚下,晚上,他在松林间的草坪上架起一堆篝火,正要躺下歇息。突然从对面的大山上,射来两道绿莹莹的寒光。鲁土知道事情不妙:“哎呀,这里果直有熊精!”他一骨碌从地上跳起来,急忙拉弓射箭,要向熊精射去。但是一股难以抗拒的强大吸力向他袭来,他顿时感到浮身变得软绵绵的。就这样,骁勇强壮的年轻猎手鲁土,身不由己地被吸进嘴里,吞到肚里了。鲁土的妻子十分伤心。但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决心到山上去寻找丈夫的尸骨,为丈夫报仇。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来劝阻她:“傻女子啊,千万不可到山上去呀。那熊精专门糟蹋年轻女子,你这一去,不正是自投罗网吗?”一席话使妻子对熊精更加仇恨了。她寻思这万恶的熊精害了多少个男人,坑害了多少年轻的女子,这个大害一定得除掉!

    从此,她整天想着如何除掉熊精的办法。当地的土司府这个时候发出榜文:谁要是能除掉熊精,土司愿意禅让土司之位。鲁土妻子得知消息后,揭榜面见土司,要一块红布,一块白布,一坛浓酒,让土司派上一些人,在后面跟随,并听从她的号令。她一声“哈力”,他们就前进;如果她喊道:“折回”,就赶快往后退。一切按她说的办,熊精一定能够除掉。老土司虽然半信半疑,但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就答应了鲁土妻子的条件。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她带着一队人来到山上。她叫大家在树丛中理伏起来,自己站在洞前。这时,熊精射两道绿莹莹的凶光,来到洞口,突然发现面前站着一个美貌非凡的女人,不由得心神晃荡起来:“今天真是好运气,碰上了这样美貌的女子,我该好好玩乐一下了。”于是便怪声怪气地问道:“你是谁?竟敢跑到我的洞口来!”鲁土妻子回答说:“我是鲁土的妻子,是来找我丈夫的。”熊精听后哈哈怪笑:“在我这洞里,男人的尸骨不计其数,你能认得出来吗?”“能认得出来,我丈夫的两只脚上一只穿着白鞋子,一只穿着花鞋子。”

    熊精突然到一股醇香的酒味。便问:“你手里提的是什么?“是拿给你的礼物,一坛浓酒。”“啊,你真是聪明,还给我捎来了礼物。那么你愿意当我的老婆吗?”“我敬佩你的本领,我愿意终身服侍你,不过你得先蒙上眼睛,并把这坛酒喝完。”熊精觉得这也太简单了,一个女子又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就爽快答应了。熊精被蒙上眼睛后,鲁土妻子赶紧拿出红布一挥,四下埋伏的兵丁就悄悄地来到洞口,等到了洞内,熊精便按捺不住地动手动脚,鲁土妻子假装生气地说:“你怎么不守信用啊,不是说好先喝了酒,再成亲吗?”于是熊精大碗大碗地喝起了她带来的浓酒。渐渐支持不住了。最后,它终于东倒西歪地醉倒了。妻子赶紧像唱歌一样地喊了起来:“哈力一一”

    守在洞口的入们听见号令,忽啦一声钻进洞来。杂乱的脚步声将熊精震醒了。它睁开双眼,问道:“这是什么声音?为何这样吵闹?”妻子没有马上回答,急忙又像唱歌一样地呼喊起来:“折回!”然后才转身对熊精说,“这是我高兴时唱歌的声音啊。“说着,她又把剩下的一点酒,全部倒进了熊精的嘴里,熊精又闭上了双眼。“哈力一一”大伙儿听到喊声,一下子冲进洞里,对准醉成一团泥的熊精,用长矛、利斧、短剑,又戳又砍,很快就把这个魔怪剁成了肉酱。他们又在熊精洞里寻出了一只白鞋子,一只花鞋子,交给了鲁土妻子。

    虽然很难过,但是毕竟除掉了这只害人熊精,大家兴高采烈地抬着鲁土妻子,凯旋而归,来到了土司府。由于自己有言在先,而且老土司本来也无子无女,就把土司之位让给了鲁土妻子。她不仅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而且带领大家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很受人民爱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功德,就在结婚的喜庆日子里,大家一起高喊“哈力”。从此高喊“哈力”,就成了东乡族人民的“迎婚曲”。

  • 长寿家园 多彩东乡——探秘甘肃东乡族“长寿村”

    日前,国家老龄委及甘肃省老龄委、农工党甘肃省委会等社会团体和国家健康报等新闻媒体,深入东乡县考察调研人口健康长寿状况,提出加强东乡县百岁老人健康服务、打造甘肃长寿民族之县的提案和建议。

    据了解,2015年底,东乡县锁南镇马场村、五家乡卡家村被省委宣传部、省卫计委、省文明办等六部门评定为“长寿村”,“长寿村”比例远远高于全省各县市。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28万多东乡族人口中,90岁以上老人434人,100岁及以上老人47人,长寿人口比例居全省之最。

    【空气清新无污染的长寿村】

    “长寿村”、长寿人口比例都居全省首位,这一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经多方调查共同认为,东乡族长寿老人大都生活在山区乡村,这里空气没有污染,水源洁净,山川交错,阳光充足;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东乡族群众每天爬山走坡,这些原因有效延长了老人的寿命。其次,东乡族群众尊老敬老,家庭人员和睦相处,老人生活起居有家人照顾,精神上不孤独,心理有寄托,这也是最好的养老模式。

    目前,考察调研正在继续。

    【记者一行去探秘长寿村】

    【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祝愿各位老人健康长寿 鹤发童颜】

  •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