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址:www.300.cn

业务简介:中企动力(300.cn)为您提供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及定制高端网站建设服务,中企动力专注于企业网站建设、高端网页制作领域24年,对企业网站制作、平台高端网站建设,包括汽车、家装、农业、外贸、机械等多个行业拥有丰富建站经验,选择中企动力,为网站保驾护航。

繁峙网站设计头条

  •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核心提示:水土保持关系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尤其是沿黄河一带,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十三五”以来,我省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发展民生水利水保工程,治山治沟治水,增绿富民惠民,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

    科学谋划 创新机制 建管并重

    临汾:打造水保生态治理新品牌

    地处沿黄的永和县是一个深度贫困县。在水保生态建设中,该县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度达68.17%。

    临汾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市,全市有1公里以上的沟道9008条,年均输入黄河泥沙达9000多万吨,水土流失面积143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0.9%。“十三五”以来,该市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突出“三抓”,使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水保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7.4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了7%,达到65%。

    科学谋划,创新模式,水保治理工程推进有力。一是抓规划,科学治理。我市按照水土流失分布及特点,将治山与治水、治沟与造田、大户示范与千村万户整治有机结合,坚持在垣面平田整地、缓坡栽树建园、陡坡退耕封禁、沟底打坝造田等治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辐射延伸、规模推进的综合防治体系。二是抓创新,推动发展。把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攻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水保发展模式,使水保重点工程建设既解决了山区群众吃饭问题,也为山区调整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三是抓重点,全面推进。按照“全面治理、突出重点”的思路,“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铺开了淤地坝除险加固、农发水保、坡改梯、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固沟保塬以及坝滩联治、沟坝地等重点水保项目建设。特别是2018年,全市争取投资1.07亿元在西山7个县全面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固沟保塬项目等3项国家水保重点工程,科学统筹、有序推进。

    隰县坚持把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采取“山上梨果、山下粮田、坡面草灌”治理模式,超六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治理,“致富梦”圆在梨果。乡宁县琪尔康公司坚持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土地,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营造翅果油树7万多亩,开发出翅果油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50多个,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带动2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建管并重,创新机制,水保治理工程建设有序。该市以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坚持在投入、管理和督查等方面创新机制,确保水保重点工程建设有序。

    在资金投入上,除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捆绑项目资金使用外,坚持导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聚合民间资金,有效地提高了治理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近年来,该市以水保重点工程龙头,带动民营企业参与水土流失,涌现出了尧都区世尊山田园综合体项目、乡宁永昌源戎子酒庄万亩葡萄园、云丘山开发治理区等一批年产值上千万元的水保治理大户。

    在建设管理上,探索出一条建管新模式,即:工程实施坚持“四制”,坚持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质量安全严把“四关”,严把质量监督关、分级责任关、质量验收关和工程安全关;内业资料分成“八盒”,就是内业资料严格按照基本、设计、招标、监理、施工、管理、财务、验收的“八盒”分类归档,规范管理。

    在监督检查上,该市建立了重点工程督查工作机制,除了要求各县及时上报工程进展外,市局定期开展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尤其在关键环节、时间段加大督查力度,切实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协同项目参建单位及时解决,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加强协调 对标前行 强化落实

    忻州:推动水土工作再上新台阶

    繁峙县是忻州的东部门户,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480.7平方公里,属于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区之一。“十三五”以来,该县以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创新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投入和管护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平、治理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91.29平方公里,造林区地面郁闭度提高0.35个百分点,年减少土壤侵蚀量80.8万吨,年拦蓄地表径流365万立方米,沙化土地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建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

    忻州地处黄土高原,总面积25158平方公里,总人口315.5万人,自然条件严酷,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912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6%。“十三五”以来,该市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经济与生态协调,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计治理面积达到10804.785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56.48%,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个区域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今昔对比,水保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加强“三个协调”,确保“三个落实”。

    加强同主要领导的协调,确保组织措施落实。该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仅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建议、意见作出批示,而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将水保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体系进行奖惩。特别是繁峙、偏关2县,历来高度重视水保生态建设。繁峙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强化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偏关县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绿色主线,一任接着一任干,改善了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加强同有关部门协调,确保水保规划的落实。该市多次召开常务会和专题会,协调农、林、水和发展改革委、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完善市级规划,指导县级规划,强调并坚持了“一个规划管到边、一张蓝图绘到底”。

    加强同项目区干部群众协调,确保项目投入的落实。在继续坚持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老办法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新路子。比如,对连片综合治理的项目,整合各类工程资金,集中财力,办一件,成一件;对转型企业,按照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四荒”拍卖、有偿转让,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保治理。同时,还结合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工程,统筹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是坚持了一个“活”字,用政策、市场、利益,激活沉淀的、社会闲散的资金,集中到水保生态建设事业上。

    “十三五”以来,该市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主要实施了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淤地坝除险加固、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各类工程均已按年度计划完工。

    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项目。涉及繁峙、代县、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8县,总投资5395万元。目前,8县的工程已基本完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项目。繁峙作为全省试点县,繁峙县水利局和繁峙县兆丰农林基地签订了建设合同,项目总投资1747.3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50万元。

    依托项目 科学实施 打造精品

    大同:奏响水土生态建设最强音

    米薪关镇位于天镇县城东南部,全镇耕地10.12万亩,其中坡耕地就有6.3万亩。从2015年开始,按照“山、水、田、路、村”规划思路,整合资源,综合实施坡改梯项目,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十三五”以来,大同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原则,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水土资源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水保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围绕生态立市,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十三五”以来,立足大同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质结构、特殊的自然条件,我市确立了生态立市、水保先行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总体布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的原则,把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生态建设作为首要条件,特别是紧紧抓住水保重点工程建设这一难得的机遇,坚持把水保项目作为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水保扶贫的切入点,注重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突出了治理的科学性和综合性。通过水保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做到了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梁、沟、坡、峁、川立体开发,农、林、牧、工、贸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突出质量效益,建管并重,以管促建。一是强化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项目管理法人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拨付报账制,严把发包、质量、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4道关,保证了工程健康有序进行。二是强化质量管理。择优筛选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并建立了建设单位监督、监理公司专人监理、行业自控、乡镇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强化技术队伍建设。各项目建设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监理工作,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又提高了工程质量。四是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了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五是强化产权管理。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把工程建后管护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六是强化后期管护。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及时与乡镇政府移交,并实行了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做到了责、权、利相统一,巩固了治理成果。

    以项目为依托,增加投入,打造精品。紧紧抓住水保项目的规划编制,依托项目拓展规模,持续增加投入打造精品工程。全市围绕水保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水保精品工程,不仅扩大了建设规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的治理标准和治理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天镇县立足黄土沟壑区地表土层厚的实际,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先后投入6975万元,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共完成机修梯田5.15万亩,带动项目区粮食增产1905万公斤,直接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区群众的脱困减贫,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誉。

    广灵县坚持“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治理一片”的治理理念,先后3年推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共完成小流失治理面积9.04万亩,封禁治理6.79万亩,栽种水保林2.02万亩,成活率、保存率之高,生态效益之好,均居全市前列。

    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含量,确保成果。在推进中,该市紧紧依靠科研创新,不断摸索总结适合大同地区水保治理的科学办法,并因地制宜加以推广,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提高治理标准质量。重点推广了“大坑、大苗、大水”的生态治理措施。在乔木林栽植过程中,采用三加二或二加三携带母土五年生的大苗进行大坑整地、大水浇灌,成活率均在90%以上,经过几年后保存率仍在80%以上。

    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持续发力

    吕梁:水保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发展沟域经济是石楼县立足县情摸索出的一条符合区域发展的好路子。沟壑多、坡地多是石楼的县情。在发展“沟域经济”中,该县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产业发展为方向,以生态治理为措施,引导企业投入植树造林、治沟造地、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已治理沟壑100多条,绿化荒山1.1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带动贫困户500多户。

    吕梁是全国全省的水土流失大市,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在2.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水土流失面积就高达1.4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0%,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山区农业生产落后、制约全市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首患之一。“十三五”期间,全市的淤地坝数量达1.2万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577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8295.9平方公里,年新增治理度达8.9%,累计治理度56.5%。

    如何让“穷山恶水”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吕梁市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与省水利厅签订了“水利兴吕”战略合作协议,为水土保持工作再次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水利兴吕”,持续加大水保生态综合治理力度,一方面是狠抓亮点试点工作;一方面是狠抓重点水保项目建设。

    在亮点试点工作上,吕梁市水利局积极配合省水利厅开展水利水保科技示范推广和省水保所王家沟试验基地的土地置换工作,建设院士工作站野外试验基地,共同筹建山西水利水保博物馆,努力在全省率先打造吕梁山区水利水保科学研究的平台、示范推广基地、科普教育窗口和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典范,提高水利水保科技贡献率。在重点水保项目建设上,今年省下达该市淤地坝除险加固任务是28座,通过资金整合,全市落实了24座,竣工12座。交口、兴县、石楼3个县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任务,正在积极进行资金整合,稳步推进。

    资金倾斜贫困县,助推生态园区建设。在实践中,吕梁市要求水利工程项目要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水利部门为促进红枣产业园区建设,以充足的水源保障红枣提质增产,保证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增产增收。截至8月底,水利部门累计下达水保生态建设资金8399万元,其中下达到贫困县8294万元,占总投资的98.7%,为全市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组建水保专业队,增加农民收入。该市水利局开展水利水保专业队组建及运行管理机制试点工作,积累可复制、可向全市推广的经验。如:临县印发了《水利水保专业队组建管理办法》等制度,并组建28支水利水保专业队,把投资在100万元以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采取议标的方式全部由水利水保专业队负责建设,专业队中60%的人员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此来增加贫困户收入。

    发展沟域经济,推行产业改善生态,是吕梁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大亮点。该市水利局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对50条流域进行试点,形成了高效设施型、封禁治理舍饲养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旅游型、坝系治理型、科技示范型等6类沟域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沟域经济,全方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群众稳步脱贫。

    本版图文由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提供

  • 遍地裁缝撑起脱贫半边天

    就在一年间,繁峙城乡冒出许多箱包厂、服装厂,小的就在农家村头,大的是宽敞豁亮的成排工厂。滹沱河源头宽阔的谷地两边,数十个村庄里,夜夜灯火明,处处机杼声,裁缝成了紧俏职业。记者听到有趣的顺口溜是:守着娃、绣着花,又养自己又养家。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繁峙滨河移民小区的手工业扶贫第四工厂,只见女工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飞针走线,锁边接口,不到一个时辰,手中的布料就变成了精美的书包。

    “过去全家依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拮据,现在有了这份工作,不仅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几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真是越来越好。”43岁的贫困户周和美高兴地对记者说。周和美名字叫得美,因为家穷,日子过得不算和美。她是繁峙县光裕堡乡大木瓜村村民,今年年初,得知招工消息,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厂里应聘。“以前没做过这活,怕人家不用咱,没想到是带薪培训,又学手艺又赚钱。”

    记者了解到,繁峙手工业扶贫第四工厂原名骏凯皮具有限公司,在建设滨河移民小区时,就预留了家门口就业的配置厂房,旨在解决“搬得出”“能致富”两个并列问题。工厂现有女工70人,吸纳贫困户20余人,其中多是像周和美一样的小媳妇。县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障务工人员待遇权益,商定女工培训阶段6个月每人每月1000元,培训合格后上岗每月1500元以上,年收入至少1.5万元,一个妇女就业可稳定带动一家三口脱贫。

    村有作坊、乡有车间、县有园区。分期分批的脱贫就业培训,分类孵化的产业配置,激起了记者的好奇心。驱车前往手工业扶贫第十一工厂,即铭都服饰加工厂。该厂以生产服饰为主,忙碌的车间里,画线剪裁、加工缝纫、质检验收、打捆包装,一气呵成。工厂负责人姜占锋介绍,县里免费提供了5年的场地使用权,加工服装机器全部由县政府购置,并且负责我们产品一年的运输费用,这些优惠和补贴约130万元。政府还委托我们企业进行用工培训,每培训1个合格工人,政府补贴3000元。兴办企业,不开山放炮,不冒黑烟,利用闲置劳力资源,帮贫致富,原来是一桩双赢生意。

    记者得知,该服装厂拥有加工车间2700平方米,雇用工人128名,其中贫困户有30多名。服装厂已经与俄罗斯签订了2批3万件衬衫订单,确保常年有固定业务,工人月工资可达1500元左右。部分加工好的衬衫,已经通过新疆杜拉塔口岸出口到了俄罗斯。

    下茹越乡贫困户苏金娥说起来有些眉飞色舞,“以前穷日子没个盼头,家里头下了炕头就是锅头,这会儿政府开设这个项目,我就过来试试,有师傅手把手教,没几天就熟练啦,每天可以做100多件,男人都夸我有了双福手手。”苏金娥脸上满满的都是喜悦和自信。

    繁峙县政协副主席、县手工业协会负责人张晋军介绍说,为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繁峙县立足区位独特、劳动力充足的综合优势,紧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的大好机遇,认真总结横涧乡箱包加工先行先试经验,研究出台《繁峙县推进手工业发展奖励补贴政策》,将手工业作为全县脱贫摘帽的十大产业之一,鼓励各乡镇积极招商引资,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路径,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了阵营强大的手工业扶贫工厂,把脱贫致富技能教给赋闲妇女,把引进产业放在村口,实现了就地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繁峙县共发展以箱包加工为主的手工业扶贫工厂40个,按照建设时间顺序统一编号,基本实现全域覆盖,涵盖箱包、服装、毛绒玩具、绢花等手工业产业。引进外地企业30个,本地发展10个,20个已经投产,20个正在建设筹备中。投产工厂就业工人1172人,其中贫困户417人,全部工厂达产达效后,预计可带动万余人就业,手工业产业现已成为该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两头在外,河北的手工企业翻山越岭跑过来。心灵手巧,繁峙的妇女成百上千拥有了一技之长,进入了工厂上班。看来,遍地裁缝将撑起脱贫攻坚的半边天。

    本报记者班彦钦 本报通讯员乔伟 夏 雨

  • 花钱买证“监督”敲诈 两“记者”山西落网

    原标题:花钱买证“监督”敲诈 两“记者”山西落网

    新华社太原3月30日电(记者孙亮全、胡靖国)花钱购买“证件”,以监督为由对山西、陕西多家企业进行敲诈勒索。记者从山西省忻州市公安局获悉,当地警方近日抓获了这两名“记者”。

    警方介绍,3月8日下午,忻州市繁峙县环保局接到自称“百灵环保网记者”的举报电话称,繁峙县某矿业公司存在严重污染环境问题。次日,“百灵环保网”发布了关于该矿业公司污染环境问题的报道。

    经繁峙县环保局调查,报道中所指矿业公司手续齐全,已取得环保批复及排污许可证,报道内容与事实不符。考虑到该报道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该矿业公司派人与发稿人任某龙取得联系,要求其尊重事实,删除不实报道,消除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但任某龙声称要想删除报道必须支付30万元人民币,否则将在其他网站上继续发帖、炒作。迫于无奈,该矿业公司与其协商后付给对方3万元人民币。

    繁峙县公安局在接到报案后,在忻州市公安局的支持下立即展开侦查工作。掌握了任某龙及其同伙张某军的犯罪事实后,警方于3月23日将犯罪嫌疑人任某龙、张某军成功抓获。

    警方介绍,经查,犯罪嫌疑人任某龙、张某军于2017年结识,二人花3万元向“百灵环保网”购买了所谓的“百灵环保网记者证”,之后以监督报道的名义向企业进行敲诈,涉嫌在山西、陕西多地作案6起,涉案金额13万余元。

    目前,犯罪嫌疑人任某龙、张某军因涉嫌敲诈勒索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新华社

  • 巴蜀大地上演丰收大联欢——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掠影

    广汉市新平镇农民正在开展水田捉鸭竞赛。

    获得农业科技服务能手的代表在中国农民丰收节都江堰市全国分会场留影。

    达州市农民在进行挑粮接力赛。

    三台县芦溪镇清河村丰收宴,吸引了众多农民朋友和游客。

    小金县沃日镇,村民手捧着苹果向来宾们展示丰收的喜悦。

    华蓥市举行农民趣味运动会,选手在参加“勤劳致富”剥玉米比赛。

    仁寿县鳌陵乡村民正在收获铁扫帚。

    广元市剑阁县汉阳镇金星村,通过川北农耕文化活动,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

    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摆起坝坝宴庆丰收。

    9月23日,2018年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都江堰市全国分会场暨四川省庆丰收活动启动仪式开幕。

    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岱宗村,村民在舞台上表演节目庆丰收。

    9月23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连日来,我省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巴中市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摆起坝坝宴庆丰收,华蓥市农民搞起“勤劳致富”剥玉米比赛,广汉市新平镇农民在水田里赛捉鸭……无数“川味”“农味”十足的农耕民俗文化活动在全省各地田间地头轮番上演,汇成丰收大联欢的海洋。(图片 周松林 唐兵 李庆峰 刘学懿 唐彪 潘建勇 王勇 付海旭 记者 吴传明 郝飞 摄)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展览 | 上博“拆门迎客”年末壁画大展紧张布置中

    中国美术报网 

    日前,上海博物馆发布最近展讯,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将于11月29日在上海博物馆一楼展厅开幕。

    本次展览遴选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时期的12组共89件代表性壁画,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无论在规模和内容上都十分罕见,可算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格的古代壁画特展之一。

    山西位于我国中北部,境内山岭纵横,东依太行,北连大漠,西、南又有吕梁和黄河,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自古冠有“表里山河”之名。历来是周边地区各民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各族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山西成为各种文化的相遇之地。

    北方草原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交错衔接,骤然加速了文化交流的脚步。北朝与宋金元这两个时期,北方民族都曾大举挥师南下,威胁汉族王朝,而多民族文化融合、碰撞的历史轨迹在壁画中多有体现。

    山西古代壁画包括地面上的寺观壁画和地下的墓葬壁画,虽大多出自不留名的民间工匠之手,但是分布广泛而又题材多样的壁画仍然能够反映出与众多前朝和同时代画家与画派之间的艺术传承与审美感染,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朔州水泉梁壁画中有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十二生肖图

    ▲忻州九原岗壁画墓不仅有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狩猎图,还首次发现北朝建筑壁画。

    ▲稷山县元代青龙寺壁画,有中国现存最早的水陆画。

    ▲芮城永乐宫壁画,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庞大、保存最完好的道观壁画。

    11月8日部分展品运至上博

    近日,一批壁画作品已从山西运抵上海。为了迎接规模最大的一件“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长3.2米,高3.5米),上博在闭馆后拆除了南门,运送文物进入展厅,这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本馆开馆21年以来的展览史中尚属首次。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

    该墓葬发掘于2013年,对研究北朝晚期社会生活、绘画艺术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图中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建筑中华丽的门楼、庑殿顶、复杂的斗拱、重复的额枋、特殊的瓦钉、彩色的铺地砖,建筑中的一砖一瓦皆生动、逼真,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资料中未曾见过。这是首次在同时期墓葬壁画中发现木结构建筑,让我们有幸得以在壁画中领略到北朝建筑的风采。该墓墓道北壁壁画已经修复,将在本次展览中以完整的面貌示人。

    展厅复原搭建

    古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不易,现阶段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揭取搬迁、异地保护的手段。山西博物院采用“复原性保护”的新方式,把原本置于自然环境中“不可移动”的壁画切割成数十个块面,揭取搬迁后,进行修复、养护,再按照原有的墓葬结构进行拼接复原。此次展览由于复原搭建的需要,“朔州水泉梁北朝墓葬壁画”首先开箱,经双方专业人员反复仔细的检验后,完成点交,并开始搭建,该壁画的搭建预计将在一周后完成。届时,观众可以在展厅中进入到复原后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内部参观,近距离欣赏这组气势恢弘的北朝壁画。

    开箱

    记录

    检验

    确认

    保护处理

    搭建复原

    该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水泉梁村,墓葬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根据墓葬的形制、随葬器物和壁画判断, 该墓的年代为北齐后期,墓主人当为镇守朔州的军政长官。该墓于2008年6月进行了考古发掘及壁画搬迁保护工作,通过对揭取后的壁画块进行修复、保护,再按照原有的墓葬结构进行拼接复原工作,是复原较大型墓葬壁画结构的成功案例。

    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

    壁画主要分布于甬道、墓顶与墓室。甬道拱顶以黑彩勾绘云气纹,两壁绘文吏、仪卫及骑行马队。东壁与西壁所绘内容基本相同,形式对称,唯有骑行马队的行进方向相反。墓顶壁画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上层绘天象图,中层为四神图,下层图是十二时图。墓壁的北壁为夫妇宴饮图,东壁为鞍马仪仗图,西壁为牛车出行图,南壁为门洞,左右两侧绘有鼓吹图。

    山西壁画展展品名单

    第一部分:天似穹庐(共3组36件)

    太原市北齐娄叡墓

    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

    第二部分:人亦黄土(共9组53件)

    盂县皇后村宋金壁画墓

    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

    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

    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元代M2壁画墓

    阳泉东村元墓

    平定西关村M1壁画墓

    五台县阳白壁画墓

    繁峙西沿口壁画墓

    相关资讯、图片来自于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

    赵多多整理编辑

  • 空间、图像和思想——关于山西与壁画

    作者:上海博物馆陈曾路

    山西寺观建筑数量巨大,壁画内容驳杂。寺观附近往往还有戏台、文庙、学校、市集等等,其实也是整个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立足点在民间,宗旨也是为民众服务,安置其情绪,引导其思维,规范其行为,以血缘而组织地缘,构建文化上的认同。

    第一次去山西大约在世纪之交,灰蒙蒙的空气中有煤的味道,那时候北京尚无雾霾之说,冬日的北京远比太原让人亲近。在太原时,去了晋祠和博物馆,很震撼,有一种气象,就是那种很正宗的中国的味道。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冲着理想和想象中的“现代化”疾驰,哪里都像,就是不像中国。太原大概是发展慢,所以让人感慨,大概这就是想象里的中国,酸酸的冲鼻的味道,灰灰的颜色,污染倒没有太讨人嫌。后来又有两次错过山西的经历,一次是在韩城,一次是三门峡,从陕西和河南看山西,也是很有意思。虽然我对陕西更有感情,对河南更为熟悉,我觉得山西才是中国,在蛮狄夷中间的三个中原核心省份,山西在中间的中间,被黄河包围着,黄河真的是中华文明之源。

    大概是十年前,第一次很仔细地走了遍山西,主要是看建筑还有遗址,印象最深的倒不是砖雕或者壁画,看过敦煌和意大利的壁画之后,这里的壁画就没有绚烂一说了。印象最深的是应县木塔,惊讶于在几十年后仍然会有当年梁思成考察应县木塔一样的体验。当时对古建和小结构很痴迷,一层层爬上去,看那些个斗拱,那些个构件,看到的是中国工艺的究极之美。壁画我也注意了,但和建筑并置在一起就显得不太重要了,另外,比之于敦煌的煌煌和意大利的绚烂,我觉得山西的壁画过于喧哗,很平民,那时候我的认识水平、价值体系、评判标准还很浅薄。

    后来又要去山西,就很认真地做了下准备。定了个题目“空间、图像和思想”,其实也和之前的经历有关,这三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分不开。

    前段时间在京都和奈良,感触很深。正遇到东博做“运庆展”,缘起是奈良兴福寺的金堂在大修,于是那些国宝雕塑能够从环境里提取出来。日本建筑里障子和壁面上的绘画传统毫无疑问来源于中国,反而我们现在对此更为陌生,甚而在艺术史研究中将其割裂开来,壁画变成了卷轴画的巨嶂山水,在建筑环境之外显得单薄了许多。也是在后来很久,其实是在看日本人的寺庙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的好些石窟和寺庙是“曼荼罗”的布置。

    建筑、壁画和雕像的三位一体所营造的空间在功能上所达成的效果必然呼应的是一个时代的旨趣和思维方式,学术上我们归为思想史的领域其实并非全是经典和思想家的叙述,“一般人”的思想史在近几十年来逐步受到关注,既是学术兴趣转移的结果,当然也是精英思想史的研究边际效益递减的必然。

    山、路、城市和地图

    大比例尺的地图对于人文学科的意义怎样标榜都不为过,出于保密的因素,在国内其实很难搞到手,幸好现在有电子地图,尤其是地形图,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能用行走的方式最好,意义在于细节的发现和用人的尺度感知世界,车行太快,只存大概念了。不同地点的地图就像是不同形状的叶片,道路就像是筋脉,但真正让人神迷的其实是空白,有些是人所未至,有些是人迹罕至,人类的活动其实很容易留下物证。从遗物到遗址,对于未知的探求其实是考古和探险的核心价值。

    太行山大概是中国最具人文意义的山脉,横亘于整个华北平原,自商周乃至于蒙元的许多重要时空坐标散布在太行一线。山西的地理格局其实正是随太行而定的,东边将山西同河北、河南分隔开。很多羊肠坂道般的通道贯穿太行,其中最有名的是“太行八陉”,自北而南分别是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交通之外也是文化融合的通路。比如“滏口陉”通往邺城、邯郸和安阳,在商代是商文化西传的必经之路,在魏晋南北朝则是通往文化和政治的核心区域,响堂山石窟就在“滏口陉”,其实也是皇家开凿,邺则是曹魏的首都。至于山西和河北的北朝壁画有许多共通处,其实也依赖这些通路的存在。又比如“太行陉”,是晋南地区通往洛阳的必经之路,我第一次去永乐宫,走的正是这条道。从洛阳龙门而来,一路山势奇绝,山路回环根本就看不到车子下面的路,有如腾云驾雾一般,同事坐在大巴司机边上无比兴奋。后来常走的“洛太高速”其实也是走这条道,但凌空取直,兴味自然是大减。山西的西界是吕梁山,跨过去是陕西;南边是中条山、王屋山和黄河;北边则是长城,是游牧和农业的分界线。高速、国道和省道的感受差得很多,省道其实最接近于古代的道路,一般在谷中顺河而行,国道和高速穿山越岭,尤其高速,天堑的概念就很淡漠了。山定而水行、路通。山为什么重要,因为是脊梁,正是因为脊梁的存在,才有了山西自北而南的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起伏平缓处才有文明的发生。道路连接人的聚集区,小则为村落,大则是城市,最重要的道路比如从大同一路南下经太原而至于运城蒲州风陵渡的同蒲路,后来同蒲铁路其实走向基本相同,串联山西。

    一直都很在意村落,山西的寺观是随村落而布局的,某种程度上而言,寺观其实是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寺观附近往往还有戏台、文庙、学校、市集等等,其实也是整个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宗教活动、商事集会、娱乐、教化、议事、交流,这些社会功能性活动往往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展开,这也解释了山西寺观建筑数量巨大,壁画内容驳杂的原因。它的立足点在民间,宗旨也是为民众服务,安置其情绪,引导其思维,规范其行为,以血缘而组织地缘,构建文化上的认同。山西的寺观不是纯粹的宗教场所,故而要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维度下思考寺观的分布,山西的许多村落直接以寺名,可见其重要。两年前在山西专门考察壁画,广胜寺水神庙去得最不容易,由于明应王殿壁画正在修复,做了很多努力才有幸一睹著名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以及“祈雨图”,爬上修复人员搭的架子,更是零距离仔细研究了弈棋、打球、梳妆等元代生活场景图的风采。水神庙为祭祀霍泉神而建,庙门前就是霍泉,水神庙和广胜寺、自带舞台的山门、民间的市集正组成了区域的活动中心,文化地理上的标本意义并不亚于壁画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山西地图其实都让人纠结,重要的人文信息缺失太多。只是一个个地名标在图上,让人难以生出亲近和探索的冲动。永乐宫、青龙寺、广胜寺、佛光寺、南禅寺这些名字反而湮没在交错线条之中,其实很可惜。我总希望,山西能有一个包括古建、墓葬、壁画和各种遗址遗迹的数据库,不是“国保”才有资格登记造册,“村保”也应该纳入,一是基本信息,二是动态发展中的情况(比如关键位置一定时间间隔的影像档案,有条件的点甚至应该实时直播)。我们现在的文物地图太不直观,缺乏互相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考虑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网络上的数据不能代替行万里路的惊喜和愉悦,但是可以解决研究、宣传和保护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山西留下大量地面古建筑的原因主要在于地理和环境因素,整个山西除了北边大同这个出口,四面全是山,交通不便自然也使得外来的破环以及自身的更替都变得不易。古建留存数量多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些建筑在民间一直发挥作用,心理上更早已是当地每个普通人所珍视的传统与认同的组成,在许多寺院前都能见到各个时代的记录当地人供养捐赠和修缮的碑石,全民的参与其实一直到当代都是如此,很多寺院塑像的彩画全以当地人的想象和审美为基准,让人哭笑不得,但也无可指摘,信仰本就如此。

    想象

    我觉得我们的美术史研究还不够聪明。很多时候,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一些很难有结果的工作,比如,认神仙。神仙谱系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乎源流和认同上的自信。当年叶芝就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构建爱尔兰的神话体系。北欧神话和希腊罗马神话体系最完整,追根溯源毫无障碍。记得在大英博物馆观摩他们的k12课程,有一节就是讲古希腊神话,一个个神拿出来细读,手持狼牙棒的必定是赫拉克勒斯,三叉戟的肯定是波塞冬。这个不是什么学者研究的成果,是荷马、维吉尔一直到托尔金的功劳,从公元前十世纪一直到公元两千年,口耳相述,不容质疑,文本和雕塑还有壁画在那边,从漫画到好莱坞电影在那边。

    我们的专家不屑于厘清“玉皇”和“三清”的关系,的确这不属于学术的范畴,然而老百姓关心的就是官阶高低和神仙法力大小,那边厢倒是连宙斯的私生活都能写成诗(Leda 和天鹅之类)。我是觉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小说真的很重要,神话体系的构建是民族认同的基础。神仙的形象不是定义和规范出来的,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结果,和翻书寻资料掉书袋无关,和逻辑推理钩沉材料无关,有关的是感情,是冲动,是想象力。值得说的是,专家找到了许多水陆仪轨的文本,反过来和壁画内容比对解析,一是对号入座,大致搞清楚谁是谁,二是复原仪式过程。“水陆法会”是正式的叫法,对于老百姓而言,做法事的原因是很多样的,从大地震之后的镇魂祈福,到节庆祭祀,神仙的世界是现实存在的,头上三尺有神明。

    神仙的班底其实是有的。道教体系最直接的当然是“永乐宫”,水平最高,配置最全。永乐宫的三清殿是其中心主殿,殿内所绘有包括八位主神(所谓的四帝二后加上东王公和西王母)在内的290位神祇的形象。50多年前王逊先生就写文章对其进行了辨认,错讹处当然在所难免,但足够当作支撑想象的四梁八柱了。水陆画系统比如稷山青龙寺腰殿。四壁壁画所表现的包括三身佛、炽盛光佛、四方佛、十大明王、十地菩萨乃至于二十八宿、五岳四渎、帝王将相、历史人物,从引导到正位神,从佛道到儒教,从天界到冥府,四周壁画与中间的接引佛组成了完整的水陆法会的仪轨程序,又体现密宗曼荼罗的因素。历史人物比如“稷益庙”,绘制的是大禹、后稷、伯益祭祀、耕获、田猎、授种的场景,这种题材比单纯的朝元仙仗式的人物列队有意思得多,因为有许多生活场景在其中,所以建筑、服装、生产生活的场景能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许多的乐趣。又比如永乐宫的纯阳殿和重阳殿,绘制的是吕洞宾和王重阳的生平故事,当时的戏曲也有许多相关曲目,不仅仅是教化,更是娱乐,应该是很深入人心的。

    神话的本质是想象,工匠创作的时候依照的是粉本,粉本的来源也是口耳相传和无垠的想象,这个方面的研究其实还有很大空间。比如所谓的晋南画工团队和绘画技术问题,我就觉得应该进行实验考古或者复原实践,从设计图到最终效果应该是挺复杂的。神仙菩萨、三皇五帝自有其出处,但实际上神仙体系并不严格,神仙的形象更非一定,根据图像边的榜题而确定神仙的形象固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也谈不上太靠谱,即便有榜题也不意味着这就是标准像,尤其一些偏门和小众的神仙。绝大多数壁画上的人物形象其实是雷同的,这正是专家在辨认人物时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壁画和纸、绢上的绘画根本区别所在,艺术创作和匠作劳动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工匠至多就是技术了得的匠人,没有理由希冀这个群体对画面内容本身有深入了解。在壁画的实例中我们所发现的错绘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与古建的情况很相似,《营造法式》里的结构未必是工匠自己的叫法,真正的图纸其实存乎口耳相传中。

    空间和思想

    这两年古建的研究很热门,尤其是民间的古建研究和保护。这事本来就应该依靠群众的力量,仅靠文保怎么能保得住这么多的古迹,需要的是更广泛的认同。在诸多研究民间的力量中有一支队伍叫“六椽栿”,做了很多次的古建考察的工作,很有影响力。“六椽栿”是一个很要紧的古建名词,栿就是梁的意思(宋代称为栿,工匠未必明白营造法式,但规制基本如其所记),栿上架六根椽子就是“六椽栿”,相应的“四椽栿”就是上托四根椽子的栿。梁架和立柱系统决定了建筑的构造和规模,另外也决定了基本的空间结构。

    空间是研究壁画的关键。地上和地下的道理是一样的,宋金的砖雕墓表现的也是建筑空间内的场景。空间和壁画的关系并不是本体结构和附加装饰的关系,壁画是空间的衍生延展和提升加强。建筑和墓葬都是如此,是用来安置这些视觉形象和雕塑之类的物件的。

    比如繁峙岩山寺是宋金时期山西很标准的寺观,主殿为水陆画,但已毁。岩山寺的文殊殿进深六椽,是四椽栿前后劄牵(劄牵就是起联系作用的一步架的短梁,所以岩山寺进深六椽,但并非用六椽栿)用四柱的结构,殿内减柱和移柱的方式同时使用,从而使室内建筑空间最大化,配合满布壁画的东西壁面,视觉上没有遮挡,结构上也牢固。实际上,山西这一时期的许多此类规模的建筑是这种做法,是功能和内容的统一。地下墓葬同样如此,北朝壁画一般是车马出行,娄叡墓、忻州九原岗、水泉梁之类皆是如此,墓葬其实是驿站和接口,沟通生和死、地上和天上的世界。宋金墓更世俗,我们考察稷山、汾阳东龙观乃至于侯马等地的砖雕壁画墓,表现的是院落空间,墓主人对坐观戏,彩绘配合砖雕,细节表现之用心不亚于任何地上建筑。

    最重要的当然是娄叡墓,在山西博物院的库房两次观看娄叡墓的壁画,都很震撼。其实,娄叡墓壁画作者是谁并不重要,聚焦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反而容易引出学术逻辑上的瑕疵,重要的是壁画本身的高水平。尤其是栩栩如生的马匹,让人联想到韩幹的马。至于人物,不但生动,而且特别忠实地表现其服装、发型和佩饰,是最标准的北齐人物形象。1981 年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实践和理念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娄叡墓没能原址保护实在可惜,但将壁画切割下来放在博物馆的库房里,至少是不坏的归宿。娄叡墓的墓道、甬道、天井、墓室均分栏绘制不同的画面内容。其中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的下栏是车马出行,墓室内壁四周是歌舞伎乐,表现的是墓主人内廷的场景,墓门、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最上层表现的是包括星象、青龙、白虎、金翅鸟、雷公、十二生肖等在内的天上世界。娄叡墓壁画的内容属于最典型的北朝墓葬壁画的题材和内容,谈北朝壁画墓,有几座绕不开,在山东是崔芬墓,在河北是茹茹公主墓和湾漳大墓,在山西就属娄叡以及之后发现的徐显秀墓,很可以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之间的影响。在墓室中,壁画所再现的是宇宙空间和时间序列,是四维时空的记录和想象,在小空间里营造的是从天地到屋宇,从现下到过往,在小空间里表现动态的时空,这是北朝壁画的最大特点。

    我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感兴趣是因为四壁尤其是西壁上精美绝伦的建筑,许多研究者甚至将其归为金代皇宫建筑,其实御前承应画匠王逵所绘的是佛传和经变故事,建筑只是背景和环境而已。岩山寺所处地区为宋金战场,本身是金太宗为荐救超度阵亡将士亡灵而作。因为是御制,所以作为主题内容背景的建筑也高度还原都城的宫殿建筑群并非不可能。在建筑的壁面上绘制高度写实的建筑群其实是很有意思的经历,对于观看者而言(水陆道场的参与者或者祭拜者),都城是难以到达之所在,在五台山边这个边缘的地点能有这样宏阔而不凡的视觉体验,在小空间中营造大视觉的初衷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研究壁画,边际研究效益最大的部分在“思想”。遗憾的是,思想这件事情很难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简单讲就是结论难以验证。但也不必悲观,人的思想的变化幅度恐怕远小于物质社会的变化幅度,所以一直有这种感觉,与其上下求索,不如独孤冥思。现在讲的学术概念里的“思想”其实是“追索缘由”,“追索缘由的思想”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话题,但是和那个“终极的思想”是此岸和彼岸的关系。在壁画研究的领域,有几个话题很值得注意,起码对于“追索缘由”很有帮助。一是过程和范式的问题,其实我们到现在还不是很了解从开头到结尾的整个过程,始于何处,终于何处。建筑、装饰、壁画当然是几批不同的人来负责的,设计和施工究竟怎么配合,甲方是谁(地下的大概能明白),乙方有几家,各方的责任权利,这些是基本问题。文献里和碑铭上有线索,但是需要梳理。二是卷轴画和壁画之间的关系,匠和艺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美院都有fine art和applied art,当时如何应该要说清楚,这个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有关系,既然到不了彼岸,就应该考虑经世致用的问题,现在叫设计和创意产业的玩意当年就有。

    山西壁画本质是民间信仰的视觉化体现,儒释道的叠加是民众心理需求和时代氛围的产物,本质是为了提升信仰者的认同和归属感,扩大受众面的规模。山西是伟大的地方,13 亿中国人都应该去的地方,就好像京都之于日本或者罗马之于意大利。在京都祇园四条出来,过了鸭川,随便走进一条小道,遇到一座寺庙,寺前的一块木牌说明这是属于镰仓时期的禅宗寺院,再往前走,短短三五百米的一条路上,遇到不下十座寺院,每座都有来历,让人感叹不已。太行把山西留了下来,是命定的事情,对于中国而言,必须要珍惜,这里有文化的基因。即便再强调国际化,自信和自觉也是前提。

  • [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的故事]一个特困残疾人的逆袭人生

    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姚东明 景明 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五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大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等方面投入,为困难群众精心编制了一张社会“保障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湖山社区的苏国文是一名特困残疾人,在当地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脱困、脱贫、创业,日子一天更比一天有奔头。

    一场大雨不期而遇,汤山街道湖山社区党支部书记艾钱云和街道残联理事长张承萍冒着大雨来到苏国文家走访。

    今年50岁的苏国文出生后不久得了小儿麻痹症,双腿落下终身残疾。他的妻子徐敏患有轻度脑瘫,老母亲86岁了,一家三口都生活在这两间村头路边的平房里。

    徐敏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苏国文的家也是下着大雨。“第一次来时他的房子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床上到处摆着盆接雨水。”

    自2007年起,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残疾人生活救助、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苏国文按照政策享受到了政府的补贴。汤山街道和残联还出资2万元帮苏国文翻修了破旧不堪的房屋。苏国文说,“残联知道我们困难,特意安排一个‘圆梦计划’,安排我们去影楼免费帮我们拍了一个婚纱照。”

    为了扶持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自力更生、融入社会,汤山街道把徐敏介绍到一家工厂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给苏国文和他的母亲申请了低保,一家人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江宁汤山温泉旅游发达,头脑活络的苏国文开着自己的残疾人专用车拉客,这是非法客运,不是长久之计,苏国文十分苦闷。汤山街道残联理事长张承萍介绍,“以前他们家里很穷,他的脾气不好,经常胡搅蛮缠。我们经常跟他沟通,给他讲不能光靠等、靠要。”

    为了更好的帮助残疾人找到就业方向,江苏省开始开展专项扶持就业援助活动。2013年湖山社区和汤山街道残联拿出5000元,帮苏国文在家里开了一间杂货店。几年下来,肯出力的苏国文终于脱了贫,自己不用吃低保了。去年下半年,他鼓起勇气关了小店,向亲戚借了200多万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还聘用了5名残疾人。曾经一无所有的苏国文,开始实现逆袭人生的梦想。苏国文表示,“社会给平台,我是残疾人我要创业帮助所有的残疾人,我过好了不能忘记政府、残联,还有残疾人。”

    看着苏国文一步一步走上正轨,街道、社区和残联帮他申办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协调测绘设计人员免费帮他做规划,还免除了土地流转的管理费。苏国文说,“社区一分的管理费都没收,(如果交)需要好几万块”。

    大雨停了,苏国文执意要带记者到他承包的地块去看看,(他)一一指点着:垂钓服务中心、大棚、水稻区域、苗木区域、养殖区域,苏国文意气风发,今后他还要为泉水养殖的龙虾打造一个品牌。

    汤山街道残联理事长张承萍介绍说,自2016年起,全国开始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这对于广大特困人员是一个重要福音。仅在街道范围内,像苏国文这样的残疾人就有1900多人。在新政策的支持下,这些残疾人都已实现了社保、医保的全覆盖。“达到重残(二级)以上的有重残补贴,一个月850(元),跟低保标准一样,护理、请护工都有补贴。社保还有合作医疗,所有残疾人都免费,合作医疗需要个人掏的钱全都免费。”

    民生留言板:

    【提问】:国家在帮扶特困人员、低收入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提高扶贫救助的精准度,既能救助群众,又不养懒汉?

    【回答】: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表示,有效使用扶贫资金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问题。通过整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扶贫资金“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的问题,集中好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力量,提高效果,把整合权、项目和资金的审批权下放到县一级,主要为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因为县一级更知道贫困在哪里,贫困人口最需要什么,脱贫攻坚最需要什么。

  • 古老非遗渐成扶贫生力军 文化旅游实现共赢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施厚村古岳坡,村民在制作壮锦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郑海鸥摄

    核心阅读

    非遗是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

    搭建培训带徒、宣传展示、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平台

    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非遗资源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一技之长得以“变现”

    苗族刺绣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李伊园近两年更忙了,柳州市扶持她建立了苗绣苗锦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按照“公司+基地+民间手艺人”的运营模式,她将贫困户聚集起来在基地培训刺绣、蜡染,再一起开发苗服、发展订单、拓展市场,2017年销售额就突破了300万元。

    “我们原来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在基地里学习手艺,现在把刺绣和苗族服饰制作作为第二产业,已经脱贫了!”说起自己因为参与了李伊园的培训得以“一技傍身”,最终在家门口成功脱贫的经历,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陇村的韦妹苏笑开了花,“对以后的生活啊,很有信心”。

    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拥有着相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而非遗扶贫的关键,就是做好“资源变资产”的文章。

    木构建筑、竹编、苗绣、扎染、农民画、油茶制作、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从2015年开始,围绕特色非遗项目,柳州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每月都会推出公益培训“非遗学堂”,由代表性传承人、民俗文化学者授课,融合讲解、展示、互动和体验,深受群众欢迎。近两年,“非遗学堂”还专门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贫困地区设立了分学堂,确保对贫困群众的培训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

    “融水分学堂向苗族绣娘、中学学生以及村屯留守妇女传授苗绣技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让留守妇女掌握了手艺,为脱贫增收打下了基础。”柳州市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林园介绍,“目前,‘非遗学堂’在三江先后开展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农民画、中渡草编、扎染、锦桂楼桂饼制作技艺等特色民族文化主题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近300名。如今,三江同乐乡年均销售侗族刺绣产品已愈2万件,年均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其中88户贫困户352人增收50余万元。”

    有了好手艺的贫困群众,逐步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愿望。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联合当地妇联,推广“企业+贫困妇女”模式,当地多家企业组织贫困妇女参与手工产品设计、制作和包装,企业接受订单后将任务分配,妇女姐妹们将订单任务领回家,闲暇时间即可完成产品。繁峙县晋绣坊的刺绣作品在恭王府展览期间,现场洽谈签约价值2.8万元的“福袋”订单500个、价值5万元的“天下第一福”绣品100幅、价值1.8万元的打籽绣小戏装100套,一天之内完成9.6万元的订单。通过企业引领带动,380余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

    搭建平台打通“梗阻”

    实际上,贫困群众通过政府和企业培训掌握了好技艺,但如果生产的产品缺乏好渠道、好运营、好市场,也会对脱贫的效果产生影响。不过,贫困户通常只埋头干事,缺乏市场开拓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不能很好打通非遗产品的销路“梗阻”,势必会削弱群众的积极性。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提出要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支持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

    搭建集培训带徒、宣传展示、旅游体验、运营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是打通“梗阻”的好办法。广西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搭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保护传承工作平台,专家对贫困地区传统技艺类项目开展现场指导,重点扶持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类项目,提高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市场化能力。2018年上半年,广西财政拨付非遗保护专项补助经费574.25万元,主要用于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建设、非遗保护传承等工作。“搭建起来的平台,实现了‘政府+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打通了非遗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上下游。”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保贫困户自身不断‘造血’,以手中线织绣出生活新希望。”

    2016年3月起,原文化部陆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等在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都是建站单位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合作的基本单元,在这个平台上,各方又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其中,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贵州雷山站引进了多家品牌服装企业,利用企业成熟的现代管理和产销机制迅速有效地实现工作成果转化,提高产品品质。企业则通过参与工作站,更便捷地汲取传统工艺的养分,以滋养和提升品牌价值。

    此外,多地也探索建设非遗小镇,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围绕“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柳州市柳南区打造起螺蛳粉小镇,带动农民种植配菜、学习技艺和进入工厂工作,据介绍,“2016年,太阳镇村有183户贫困户,如今靠着螺蛳粉产业的带动,已经全部脱贫,全镇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万元。现在的‘非遗旅游’也开展得红红火火。”

    实现文化旅游共赢

    传统工艺之外,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非遗资源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10月,已经流传400余年却中断了23年的苗族“三百尧告拉鼓节”,在融水的尧告村被“唤醒”了。“拉鼓木”活动当天更是吸引了周边超过3万名苗族群众到场,人们感慨地说,“拉鼓节是我们苗族人从小就听说的,这次知道尧告村的尧告鼓‘醒了’,肯定要来现场感受这份神秘,体验苗族习俗。”

    尧告村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苗族吊脚楼鳞次栉比。2015年入户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47户,贫困人口937人。如何改变贫困的现状?悠久的历史和民俗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柳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文物科的李义成在走访中发现,当地流传的“三百尧告拉鼓节”是广西不可多得的苗族传统拉鼓(鼓藏)文化“活化石”。李义成思考,通过复兴这个独具特色的非遗节庆,会对打响当地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等产生积极影响。于是,他开始全面查阅拉鼓节有关资料,拜访尧告拉鼓节各位鼓头鼓师等传承人,复兴的思路逐渐清晰。

    为扩大影响,李义成还发起了募集拉鼓节基础建设资金的“文化众筹”及拉鼓节现场捐款,“不仅累计募集超过10万元的拉鼓节善款,更进一步宣传了苗族拉鼓文化和尧告拉鼓节,社会各界纷纷献计献策,对尧告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李义成说。

    如今,“苗族拉鼓习俗”已经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复兴拉鼓节为核心,当地正积极引导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当前,尧告村仍有135户510名村民未脱贫,村民已经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多么珍贵,然后能在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高山生态种植、民俗文化旅游。”如今,在李义成和村民看来,“人无我有”的特色非遗、文旅体验就是自己的脱贫锦囊、文化自信,“大家心气、干劲都更足了,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2日 18 版)

  • 预算10万!不想买国产车的人据说都考虑过这两台车

    身边不少朋友都有这样的诉求,手里只有10万块钱,但一定要买一台合资车型,认为质量相比国产车型来说更有保障。基于众多这样消费者的需求,不少厂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入门紧凑车,起步价格都低于10万元,福睿斯则是这个级别的典型代表。而前段时间,本已经停产多年的凯越在国内又复活了,它也是这个级别的新晋选手。别克凯越和福睿斯,你更看好谁呢?

    (注:我们今天对比车型分别是别克凯越15N豪华版以及福睿斯1.5L自动时尚型,也都是各自的顶配车型,售价分别为9.99万元和12.23万元,后者有接近2.5万+的优惠幅度,所以两车的终端价格差别不大)

    ●外形对比

    凯越遵循家族的设计风格,车身虽小,但带来的时尚感很强。整车线条比较圆润,给人一种圆不隆冬的感觉,只是看起来不显大。上市多年的福睿斯多少让大家有些审美疲劳,论时尚感可能不如凯越,但它整车要显得大气一些,凭借这点可能就会让很多人喜欢上它。

    尺寸对比车型长(mm)宽(mm)高(mm)轴距(mm)别克凯越4468176514692611福特福睿斯4587182514902687中国汽车消费网制表

    ●内饰对比

    凯越的多媒体屏幕为7英寸,福睿斯为8英寸。凯越多媒体除了屏幕小一点之外,其余方面基本对福睿斯实现碾压。首先它的分辨率以及页面做得更好,其次像安吉星以及Carplay、百度CarLife等手机互联功能也一应俱全。而福睿斯多媒体系统只能实现传统的一些蓝牙、导航等功能,不具备手机互联功能。

    ●空间对比

    两车虽然空间表现差别不大,但在后排舒适性上,福睿斯优势明显。首先,它提供了后排扶手,这是凯越所没有的。其二,凯越的后排头枕有些太短了,对头部起不到太大的支撑,这一点也没对手做得好。

    ●动力解析 对比的凯越搭载1.3L+CVT的组合,这套组合优势是平顺省油,毕竟排量较小,所以动力不强,其3缸发动机接受程度也不高。福睿斯搭载1.5L+6AT的组合,动力要比凯越好一些,只是油耗偏高。

    ★全文总结:两车在空间方面表现相当,凯越的优势是外形时尚感更强,内饰也相对更上档次一些,配置上更为与时俱进,不足之处是动力偏弱,后排乘坐舒适性不好。福睿斯外形显大,动力表现相对更好,后排舒适性也要有优势,不足之处是内饰以及细节设计偏老气,配置上也趋于传统,有些跟不上时代。如果你对动力没什么要求,仅是日常的城区代步,并且对于时尚、主流配置需求较高,建议选择凯越。如果你注重实用,对乘坐的舒适性和动力有一定需求,建议福睿斯。

  •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核心提示:水土保持关系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我省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尤其是沿黄河一带,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十三五”以来,我省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发展民生水利水保工程,治山治沟治水,增绿富民惠民,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

    科学谋划 创新机制 建管并重

    临汾:打造水保生态治理新品牌

    地处沿黄的永和县是一个深度贫困县。在水保生态建设中,该县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水保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度达68.17%。

    临汾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市,全市有1公里以上的沟道9008条,年均输入黄河泥沙达9000多万吨,水土流失面积143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0.9%。“十三五”以来,该市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强领导、科学谋划,突出“三抓”,使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水保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7.4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度提高了7%,达到65%。

    科学谋划,创新模式,水保治理工程推进有力。一是抓规划,科学治理。我市按照水土流失分布及特点,将治山与治水、治沟与造田、大户示范与千村万户整治有机结合,坚持在垣面平田整地、缓坡栽树建园、陡坡退耕封禁、沟底打坝造田等治理模式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辐射延伸、规模推进的综合防治体系。二是抓创新,推动发展。把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攻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水保发展模式,使水保重点工程建设既解决了山区群众吃饭问题,也为山区调整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三是抓重点,全面推进。按照“全面治理、突出重点”的思路,“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铺开了淤地坝除险加固、农发水保、坡改梯、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固沟保塬以及坝滩联治、沟坝地等重点水保项目建设。特别是2018年,全市争取投资1.07亿元在西山7个县全面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固沟保塬项目等3项国家水保重点工程,科学统筹、有序推进。

    隰县坚持把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采取“山上梨果、山下粮田、坡面草灌”治理模式,超六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得到治理,“致富梦”圆在梨果。乡宁县琪尔康公司坚持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土地,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营造翅果油树7万多亩,开发出翅果油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50多个,年销售收入3亿多元,带动2万多名群众从中受益。

    建管并重,创新机制,水保治理工程建设有序。该市以水保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坚持在投入、管理和督查等方面创新机制,确保水保重点工程建设有序。

    在资金投入上,除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捆绑项目资金使用外,坚持导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聚合民间资金,有效地提高了治理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近年来,该市以水保重点工程龙头,带动民营企业参与水土流失,涌现出了尧都区世尊山田园综合体项目、乡宁永昌源戎子酒庄万亩葡萄园、云丘山开发治理区等一批年产值上千万元的水保治理大户。

    在建设管理上,探索出一条建管新模式,即:工程实施坚持“四制”,坚持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质量安全严把“四关”,严把质量监督关、分级责任关、质量验收关和工程安全关;内业资料分成“八盒”,就是内业资料严格按照基本、设计、招标、监理、施工、管理、财务、验收的“八盒”分类归档,规范管理。

    在监督检查上,该市建立了重点工程督查工作机制,除了要求各县及时上报工程进展外,市局定期开展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尤其在关键环节、时间段加大督查力度,切实掌握项目建设情况,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协同项目参建单位及时解决,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加强协调 对标前行 强化落实

    忻州:推动水土工作再上新台阶

    繁峙县是忻州的东部门户,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480.7平方公里,属于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区之一。“十三五”以来,该县以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创新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投入和管护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平、治理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91.29平方公里,造林区地面郁闭度提高0.35个百分点,年减少土壤侵蚀量80.8万吨,年拦蓄地表径流365万立方米,沙化土地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建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

    忻州地处黄土高原,总面积25158平方公里,总人口315.5万人,自然条件严酷,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912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6%。“十三五”以来,该市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经济与生态协调,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计治理面积达到10804.785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56.48%,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个区域地形地貌比较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今昔对比,水保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加强“三个协调”,确保“三个落实”。

    加强同主要领导的协调,确保组织措施落实。该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仅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建议、意见作出批示,而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将水保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体系进行奖惩。特别是繁峙、偏关2县,历来高度重视水保生态建设。繁峙县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强化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偏关县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绿色主线,一任接着一任干,改善了贫困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加强同有关部门协调,确保水保规划的落实。该市多次召开常务会和专题会,协调农、林、水和发展改革委、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完善市级规划,指导县级规划,强调并坚持了“一个规划管到边、一张蓝图绘到底”。

    加强同项目区干部群众协调,确保项目投入的落实。在继续坚持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老办法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新路子。比如,对连片综合治理的项目,整合各类工程资金,集中财力,办一件,成一件;对转型企业,按照土地流转政策,通过“四荒”拍卖、有偿转让,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保治理。同时,还结合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等工程,统筹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是坚持了一个“活”字,用政策、市场、利益,激活沉淀的、社会闲散的资金,集中到水保生态建设事业上。

    “十三五”以来,该市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主要实施了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淤地坝除险加固、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各类工程均已按年度计划完工。

    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项目。涉及繁峙、代县、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8县,总投资5395万元。目前,8县的工程已基本完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项目。繁峙作为全省试点县,繁峙县水利局和繁峙县兆丰农林基地签订了建设合同,项目总投资1747.3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50万元。

    依托项目 科学实施 打造精品

    大同:奏响水土生态建设最强音

    米薪关镇位于天镇县城东南部,全镇耕地10.12万亩,其中坡耕地就有6.3万亩。从2015年开始,按照“山、水、田、路、村”规划思路,整合资源,综合实施坡改梯项目,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十三五”以来,大同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原则,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水土资源开发为目标,大力推进水保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围绕生态立市,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十三五”以来,立足大同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质结构、特殊的自然条件,我市确立了生态立市、水保先行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总体布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的原则,把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生态建设作为首要条件,特别是紧紧抓住水保重点工程建设这一难得的机遇,坚持把水保项目作为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水保扶贫的切入点,注重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突出了治理的科学性和综合性。通过水保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做到了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梁、沟、坡、峁、川立体开发,农、林、牧、工、贸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突出质量效益,建管并重,以管促建。一是强化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项目管理法人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资金拨付报账制,严把发包、质量、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4道关,保证了工程健康有序进行。二是强化质量管理。择优筛选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并建立了建设单位监督、监理公司专人监理、行业自控、乡镇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强化技术队伍建设。各项目建设单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监理工作,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又提高了工程质量。四是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了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五是强化产权管理。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把工程建后管护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六是强化后期管护。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及时与乡镇政府移交,并实行了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做到了责、权、利相统一,巩固了治理成果。

    以项目为依托,增加投入,打造精品。紧紧抓住水保项目的规划编制,依托项目拓展规模,持续增加投入打造精品工程。全市围绕水保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打造水保精品工程,不仅扩大了建设规模,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的治理标准和治理效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天镇县立足黄土沟壑区地表土层厚的实际,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先后投入6975万元,大力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共完成机修梯田5.15万亩,带动项目区粮食增产1905万公斤,直接产生经济效益2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区群众的脱困减贫,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誉。

    广灵县坚持“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治理一片”的治理理念,先后3年推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共完成小流失治理面积9.04万亩,封禁治理6.79万亩,栽种水保林2.02万亩,成活率、保存率之高,生态效益之好,均居全市前列。

    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含量,确保成果。在推进中,该市紧紧依靠科研创新,不断摸索总结适合大同地区水保治理的科学办法,并因地制宜加以推广,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提高治理标准质量。重点推广了“大坑、大苗、大水”的生态治理措施。在乔木林栽植过程中,采用三加二或二加三携带母土五年生的大苗进行大坑整地、大水浇灌,成活率均在90%以上,经过几年后保存率仍在80%以上。

    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持续发力

    吕梁:水保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发展沟域经济是石楼县立足县情摸索出的一条符合区域发展的好路子。沟壑多、坡地多是石楼的县情。在发展“沟域经济”中,该县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产业发展为方向,以生态治理为措施,引导企业投入植树造林、治沟造地、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全县已治理沟壑100多条,绿化荒山1.1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带动贫困户500多户。

    吕梁是全国全省的水土流失大市,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在2.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水土流失面积就高达1.4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0%,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山区农业生产落后、制约全市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首患之一。“十三五”期间,全市的淤地坝数量达1.2万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坝577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8295.9平方公里,年新增治理度达8.9%,累计治理度56.5%。

    如何让“穷山恶水”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吕梁市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与省水利厅签订了“水利兴吕”战略合作协议,为水土保持工作再次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水利兴吕”,持续加大水保生态综合治理力度,一方面是狠抓亮点试点工作;一方面是狠抓重点水保项目建设。

    在亮点试点工作上,吕梁市水利局积极配合省水利厅开展水利水保科技示范推广和省水保所王家沟试验基地的土地置换工作,建设院士工作站野外试验基地,共同筹建山西水利水保博物馆,努力在全省率先打造吕梁山区水利水保科学研究的平台、示范推广基地、科普教育窗口和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典范,提高水利水保科技贡献率。在重点水保项目建设上,今年省下达该市淤地坝除险加固任务是28座,通过资金整合,全市落实了24座,竣工12座。交口、兴县、石楼3个县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任务,正在积极进行资金整合,稳步推进。

    资金倾斜贫困县,助推生态园区建设。在实践中,吕梁市要求水利工程项目要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水利部门为促进红枣产业园区建设,以充足的水源保障红枣提质增产,保证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增产增收。截至8月底,水利部门累计下达水保生态建设资金8399万元,其中下达到贫困县8294万元,占总投资的98.7%,为全市贫困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组建水保专业队,增加农民收入。该市水利局开展水利水保专业队组建及运行管理机制试点工作,积累可复制、可向全市推广的经验。如:临县印发了《水利水保专业队组建管理办法》等制度,并组建28支水利水保专业队,把投资在100万元以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采取议标的方式全部由水利水保专业队负责建设,专业队中60%的人员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此来增加贫困户收入。

    发展沟域经济,推行产业改善生态,是吕梁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大亮点。该市水利局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对50条流域进行试点,形成了高效设施型、封禁治理舍饲养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旅游型、坝系治理型、科技示范型等6类沟域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沟域经济,全方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群众稳步脱贫。

    本版图文由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提供

  • 本页内容为企业、个人自主上传或来源网络,所有资料仅供用户参考;我单位不对其版权负责、不保证亦不表示本网的资料全面及准确无误,也不保证亦不表示这些资料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网内容或者用户因倚赖本网内容造成任何损失或损害,我单位将不会负任何法律责任。

img

在线咨询

建站在线咨询

img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
动力姐姐微信

img
im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