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QQ浏览器、支付宝、手机淘宝,再拉到了谷歌的Instant App,微软的PWA、Face book的React Native。
二维码、小程序码,还是支付宝的二维码,都成为了直接入口。
相比较微信和支付宝,其实手机厂商所沉淀的线下商户以及拓展线下商业的能力更不可小觑。特别是众多手机厂商共同发力,可以迅速完成大量的快应用的物料落地,而一旦形成了用户触达,用户会选择哪种「码」进行扫描就可能充满变数。
然而,尽管手机厂商的地推能力是强项所在,但如果要想真正服务线下,快应用形态又会显得太轻了一些,毕竟小程序里面所包含的将不只是应用体验那么简单,而是充满整合多能力的一个功能信息集,而即将上线的快应用,是否能够支持支付、扫码、用户数据、LBS、广告投放等功能,仍然无法得知。
此外,就线下而言,调取扫码功能与用户扫码习惯也会是微信小程序的关键优势,特别是当微信和支付宝已经牢牢占据用户心智之后,要想再挤进来一个「码」的位置也不太大。
而最后,推进现在,也非常考验快应用标准联盟的凝聚力和决心。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如果只是想在线上构建一种纯粹的轻量化的应用体验,那么机会实在不多;但如果想在线上线下全面开战,就必须把推进「快应用」的决心和战略意志,放到和销售手机设备一样的高度上来。